名不虚传的成语故事
⑴ 要20个成语典故,要说明出处和解释,讲清楚些。(不要网址.)
沧海桑田
世事多变
天壤之别
唇齿相依
人琴俱逝
贯穿今古
缘木求鱼
守株待兔
贻人笑柄
(枕戈尝胆)
七擒七纵
三顾茅庐
汗马功劳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画龙点睛
投笔从戎
击楫中流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鹏程万里
⑵ 讲个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 (personnel who held the post without qualification )
[编辑本段]【发 音】
làn滥 yú竽 chōng充 shù 数
[编辑本段]【释 义】
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请:要求。
南郭:复姓
说:喜欢
廪食:官府供食。廪:官方的粮仓。食:供养,喂养。
以:与。
等:同等
解释: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者物品以次充好
闵王: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公元前300~前284年在位
[编辑本段]【词性】
贬义词(形容不好的)
现也有褒义之说(表示谦虚)
[编辑本段]【出 处】
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悦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编辑本段]【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多贬义 。
[编辑本段]【示 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
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编辑本段]【近义词】
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编辑本段]【反义词】
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
[编辑本段]【灯 谜】
南郭先生吹竽。
【造句】
1.学习不能滥竽充数,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进步。
2.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以坏充好)
3.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姚明不行时,他总说自己是滥竽充数。(谦虚)
[编辑本段]【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 原文]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⑤之,廪食⑥以⑧数百人等。宣王死,泯王立⑦。好一一听之⑨,处士逃。
[ 注释]
(1)齐宣王——齐国国君
(2)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3)必——一定,必须
(4)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5)说——同“悦”。
(6)廪食(lǐnsh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7)立——继承了王位
(8)以----- 用,拿。
(9)好一一听之------ 喜欢听一个一个的独奏。
[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演奏,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他喜欢一个一个地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编辑本段]【评点】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而出人头地;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选举皇家吹竽乐队的成员的,该制度导致了让一点不会自己专业的人都可以在从事专业工作,不是他无能就是其周围的管理乐队的人有问题,可以推论行贿/受贿古以有之;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连一个不会竽的人都看不出,难道不是滥竽充数吗?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视百姓如粪土古以有之。
齐闵王:子承父业,连喜好都继承了,但带来了改革,一代天子一代臣。看样子他是懂点吹竽的,一个一个的听或欣赏,这才会有滥竽充数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听,淘汰了南郭先生,下一个淘汰的是谁呢?肯定是那些比较差的人,三百竽人人人自危,汗不敢出,个个紧张,汗流如注。 然而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更有甚者,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 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闵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报夕。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ž 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ž 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ž 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 ž 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ž 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 ž 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 ž 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ž 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编辑本段]【启示】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迟早是要败露的。
[编辑本段]【读后感】
《滥竽充数》讲得是齐宣王喜欢听竽,他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个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演奏,宣王很喜欢他,像待遇其他几百人一样对待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齐泯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独奏,南郭先生害怕不会吹竽的事情穿帮,只好逃走了。
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其实压根就不会吹竽,他混在三百人里,不学无术,靠蒙骗骗吃骗喝,但他虽能蒙混一时,却无法蒙混一世,最终他因经不住考验而逃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学苦练、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够经受得住考验。
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能找到相似的例子。比如在集体朗读课文的时候全班读起来很好,但如果单独叫一个人读,就很有可能有人读得相当不熟练。还有平时的作业,有些人通过抄袭来完成充数,而这类人到考试的时候就会露出马脚。
再说齐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选拔吹竽乐队成员的,竟然有如此大的漏洞,让南郭先生得以浑水摸鱼这么久而且不被发现。而他自己虽喜好听竽,却一直没有听出南郭先生吹竽的端倪,说明他其实也并不是个音乐的行家,只听热闹不听门道,为满足个人喜好而浪费了许多钱粮,实属昏君。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出现这种人,其实根本什么都不懂,却不懂装懂假装风雅,这也是一种滥竽充数。
而和南郭先生一起吹竽的人也不是没有责任的。既然他们一个个都是高手,那么与他一起表演时必能看出他不会吹竽,除非他们中仍有人在滥竽充数。如果知道了而不上报,那么这就算是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如若拆穿南郭先生,不能保证齐宣王不会命人一一检察,到时候就不知道会揪出多少个“南郭先生”了。而正是这种思想又助长了歪风邪气,让心怀鬼胎之人能够进入乐队。
正因为有了这三方的滥竽充数,才会演绎出这样一个故事。
【词典释义】
1.pretend to play the Yu (a wind instrument)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number for an orchestra -- to be included in a group just to fill in a vacancy; act as a stopgap; be dragged in to swell the total; fill a post without real qualifications; hold a post without qualifications; just fill up a vacancy; make up a number without active work; pass oneself off as one of the players in an ensemble -- to be there just to make up the number (used of incompetent people or inferior goods); put in men who cannot work
【寓意】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 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⑶ 名不虚传成语故事
名不虚传的成语故事:
薛道衡是北朝时代的人,他的诗作得很好,闻名于回当世;因此答,常常有慕名的人前来求教于他。
有一次,齐国邀请他前去观光,因为当地的人民过于热情,他不忍拂逆他们的好意,就一直这样在那住了下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俗称的人日,薛道衡就在这一天作了一首纪念人日的诗。
这时,齐国有个慕名者前来拜访薛道衡,看到他作的诗,就念着头两句:“立春才七日,离家已半年。这是什么诗呀?”那个人失望的问,“人家都说薛道衡很会作诗,但这首诗中说的是什么话呀?看来只是虚有其表,被人误传罢了。”那人说着,又接下去看后面两句诗:“人归落雁,思发在花前。”这时他不禁大加赞赏,点点头说道:“薛道衡的诗果然名不虚传。”
“名不虚传”的成语,就这样成了恭维之词,它本来是指一个人既然有了名气,一定会有些本领,绝不会是虚传的。现在则广泛的被运用,只要看到别人有好的表现,都会用“名不虚传”这句成语来夸赞他。
⑷ 有名无实的成语故事
有名无实,汉语成语。拼音:yǒu míng wú shí释义:表示空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出自《庄子·则阳》:“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
⑸ 名不虚传的意思
成语解释:传出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
中文发音:míng bù xū chuán。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译文:皇帝大小,左右看了一下说:传出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
成语辨析:名不虚传与“名副其实”有别:名不虚传的“名”专指“名声”;不指“名称”。“名副其实”的“名”可指名声;也可指名称。
成语使用: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5)名不虚传的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
薛道衡是北朝时代的人,他的诗作得很好,闻名于当世;因此,常常有慕名的人前来求教于他。有一次,齐国邀请他前去观光,因为当地的人民过于热情,他不忍拂逆他们的好意,就一直这样在那住了下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俗称的人日,薛道衡就在这一天作了一首纪念人日的诗。这时,齐国有个慕名者前来拜访薛道衡,看到他作的诗,就念着头两句:立春才七日,离家已半年。
这是什么诗呀?那个人失望的问,人家都说薛道衡很会作诗,但这首诗中说的是什么话呀?看来只是虚有其表,被人误传罢了。那人说着,又接下去看后面两句诗:人归落雁,思发在花前。
这时他不禁大加赞赏,点点头说道:薛道衡的诗果然名不虚传。名不虚传的成语,就这样成了恭维之词,它本来是指一个人既然有了名气,一定会有些本领,绝不会是虚传的。现在则广泛的被运用,只要看到别人有好的表现,都会用名不虚传这句成语来夸赞他。
⑹ 提心吊胆,名不虚传是不是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成语
名不虚传可以,但是提心吊胆就不行了,可以用惊心动魄
提心吊胆
tíxīndiàodǎn
[释义]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语出] 《西游记》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正音] 提;不能读作“dì”。
[辨形] 提;不能写作“题”。
[近义] 担惊受怕 心惊胆战
[反义] 心安理得 谈笑自若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心惊胆战”;都形容担心、害怕。但“心惊胆战”偏重在形容害怕;~则有时偏重在担心;有时偏重在害怕;当它偏重在害怕时;跟“心惊胆战”相通。
[例句] 旧社会;矿工下井就像下地狱;妻子在家每天都~地盼着丈夫平安回来。
[英译] holdone’sbreath
惊心动魄
jīngxīndòngpò
[释义]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语出] 南朝·梁·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魂;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正音] 魄;不能读作“pài”。
[辨形] 魄;不能写作“魂”。
[近义] 动魄惊心 心惊肉跳
[反义] 泰然自若 见怪不怪
[用法] 可以用来说明事物极为惊人、壮观。一般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触目惊心”都可形容让人非常吃惊的事。但的适用范围比“触目惊心”广;无论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对象都能运用;“触目惊心’只适用于能看得见的对象。
[例句] 山脚下~的火光;整夜地烧炙着被围的人们的心。
[英译] profoundlyaffecting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想灭吴国,便搜集天下的奇珍异宝、珍味佳肴献给吴王,同时还把西施、郑旦两位美人献给吴王。吴王把两位美人安置在椒房内,美人并肩而坐,偷窥者莫不惊心动魄。吴王被她们迷住了,越军进攻吴国,吴王带两位美人狼狈逃跑。
名不虚传
míngbùxūchuán
[释义] 虚:不真实。传出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
[语出] 《三国志·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
[正音] 传;不能读作“zhuàn”。
[近义] 名副其实
[反义] 徒有虚名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定语、谓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与“名副其实”有别:~的“名”专指“名声”;不指“名称”。“名副其实”的“名”可指名声;也可指名称。
[例句]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日一见;果然~。
[英译] betruetoitsfame
⑺ 史记中成语故事
一、负荆请罪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廉颇和蔺相如同在赵国做官。蔺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想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退让。后来廉颇知道了,感到很惭愧,就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后来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二、鸿鹄之志
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鸿鹄: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三、毛遂自荐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借指自己推荐自己。
四、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五、韦编三绝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六、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⑻ 急求20个成语故事,要有出处、释义、和故事
词 目: 后来居上
发 音: hòu lái jū shàng
近义词: 青出于蓝
反义词: 一代不如一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后者胜前者
释 义: 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有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出 处: 《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示 例: 今老矣,乐不预少年文酒之会,~,又不知其为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四)
故事: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
词 目: 画饼充饥
发 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近义词: 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 名副其实
用 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释 义: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 处: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示 例: 小生待~,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故事: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词 目: 南柯一梦
发 音: nán kē yī mèng
近义词: 黄粱美梦
反义词: 梦想成真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虚幻的梦境
释 义: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出 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示 例: 看荣华眨眼般疾,更疾如南柯一梦。(元•郑廷玉《金凤钗》楔子)
故事:
南柯一梦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词 目: 鸡鸣狗盗
发 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近义词: 旁门左道
反义词: 正人君子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释 义: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 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示 例: 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遮遮掩掩。(《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故事:
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其中有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词 目: 高山流水
发 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近义词: 知音难觅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释 义: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 处: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示 例: 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在蓬莱岛上,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词 目: 负荆请罪
发 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近义词: 引咎自责
反义词: 兴师问罪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释 义: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 例: 我今特来寻贤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故事: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词 目: 指鹿为马
发 音: zhǐ lù wéi mǎ
近义词: 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用 法: 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释 义: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 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 例: 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词 目: 凿壁偷光
发 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近义词: 囊虫映雪、穿壁引光、废寝忘食
反义词: 不学无术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释 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 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示 例: 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的志士。(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词 目: 约法三章
发 音: yuè fǎ sān zhāng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释 义: 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 处: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示 例: 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邹韬奋《经历•种种尴尬》)
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 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 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 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词 目: 羽毛未丰
发 音: yǔ máo wèi fēng
近义词: 乳臭未干、少不更事、涉世不深
反义词: 羽毛丰满、兵强马壮、国富民强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释 义: 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出 处: 《战国策•秦策一》:“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示 例: 但这好象“中日亲善,同存共荣”之说,从~的无产者看来,是一种欺骗。(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故事:
战国时洛阳人苏秦,年青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 谋略。学习结束后,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国谋略能获得 君王们的接纳。 秦是西方的大国。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 盛。但在当时,实国尚不能与其它大国抗衡。 苏寿秦这次远游秦国,是要说动秦王,与函谷关以东的—些国家 联合,同其他的国家联盟作较量。 但是秦惠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说:“我们秦国现在就像 一只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要想展翅高飞那是不行的。先生你迢迢 千里来到这里开导我,我很感激。至于称霸争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后 的适当时机,再聆听你的高见。” 在秦国耗费了所有资财,上书十多次,但仍未说动秦王。苏泰无 奈,只得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这时的苏秦,也就犹如羽毛未丰的 小鸟,无法振翅飞于那动荡的政治舞台。
词 目: 有恃无恐
发 音: yǒu shì wú kǒng
近义词: 仗势欺人、狗仗人势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释 义: 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示 例: 我们实在还有一个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无恐。(闻一多《演讲录•民盟的性质与作风》)
故事:
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继承了王 位。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 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去讨伐鲁国。鲁 僖公得知消息,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 酒食去稿劳齐军。 展喜对齐孝公说; “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 军。”“你们鲁国人感到害伯了吗?”齐孝公傲慢他说。 展喜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说: “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伯,但我们鲁国的国君和大臣 们却一点也不害怕。” ’ 齐孝公听了,轻蔑他说: “你们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 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他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 成王对他俩 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告诫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都是有案可稽的: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贸然废弃祖先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 不害怕。” 齐孝公听了,感到展喜的活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讨伐的念头,班师回国了。
词 目: 之乎者也
发 音: zhī hū zhě yě
近义词: 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反义词: 的了吗呢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释 义: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出 处: 宋•文莹《湘山野录》:“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示 例: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叫人半懂不懂的。
故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 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词 目: 专心致志
发 音: zhuān xīn zhì zhì
近义词: 聚精会神、专心一志、一心一意
反义词: 心不在焉、心猿意马、魂不守舍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释 义: 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 处: 《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示 例: 不由我不~搞这一套。(叶圣陶《招魂》)
故事: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词 目: 自惭形秽
发 音: zì cán xíng huì
近义词: 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自愧不如
反义词: 妄自尊大、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释 义: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示 例: 她~般只呆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不敢发一言。(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故事: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 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 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 “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 几乎哄动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 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词 目: 有志者事竟成
发 音: 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用 法: 复句式;作状语;含褒义
释 义: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出 处: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故事:
有一次,刘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 步。张班兵强马壮,是耿合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合率兵来攻。就 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在战斗中,耿 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 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 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 合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合终于把 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 前夸奖耿合说: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 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 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词 目: 有名无实
发 音: yǒu míng wú shí
近义词: 名不副实、名过其实
反义词: 名不虚传、名副其实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释 义: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出 处: 《庄子•则阳》:“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国语•晋语八》:“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示 例: 多数政治,在将来或有做到的日子,但现在却是~的。(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故事:
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 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 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 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 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 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 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 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 您表示祝贺呢?”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 “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词 目: 以身试法
发 音: yǐ shēn shì fǎ
近义词: 违法乱纪、作奸犯科
反义词: 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以身许国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释 义: 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出 处: 《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示 例: 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奉公守法,不要~。
故事:
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叫王尊。王尊从小 死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要赶 羊群到野外去放牧。 这孩子最爱读书,放牧时总要带些书阅读。王尊当了几年听差,经常接触到刑狱方面的事务,长进很快。一 次他随狱长去太守府办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 面的事。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愤极大,告示贴 出后不见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 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没有悔改的豪强。这 样一来,安定郡开始太平起来。
词 目: 以貌取人
发 音: yǐ mào qǔ rén
近义词: 表里如一
反义词: 量才录用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释 义: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出 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示 例: 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说,但也只怪我们~,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了。(郭沫若《涂家埠》)
故事:
孔子弟子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字数有限也就只能列这些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