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字成语 »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成语故事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成语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2-15 07:54:21

⑴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故出自哪

【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内勇前进,容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成语出处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3]《孙子·九地》 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4]

⑵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专军在井陉口迎战。属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⑶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历史 成语

【成语】: 置之死地来而后生
【拼音】:源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解释】: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出处】: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举例造句】: 若我不先发制人,终必为人所制,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死耳,不如速发难。 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
【拼音代码】: zzss
【近义词】: 背水一战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或决策
【故事】: 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

⑷ 与置死地而后生的成语不是背水一战吗

破釜沉舟pòfǔchénzhōu
[释义] 釜:古代的一种锅;舟:船。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
[语出] 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正音] 釜;不能读作“jīn”。
[辨形] 釜;不能写作“斧”。
[近义] 义无反顾 背水一战 决一死战
[反义] 优柔寡断 瞻前顾后 犹豫不决 举棋不定
[用法] 现常用来形容做事决心很大。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背水一战”与~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战”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
[例句] 现在已~;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干到底了。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英译] burnone’sboats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⑸ 为什么说“置之死地而后生”

解释: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示例:若我不先发制人,终必为人所制,~,等死耳,不如速发难。 ★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
近义词:背水一战 破釜沉舟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或决策

成语故事: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简化而言:...“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这是战后韩信亲口所言,他把王侯之间争霸天下的战争,简化为极其简单的士兵保命哲学.

⑹ 置于死地而后生出自于哪个成语故事

置于死地而后生

《孙子兵法·九地篇》讲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韩信很好的应用了“置于死地而后生”这一战术理论。 韩信作为汉代第一功臣,为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汉赵之战”是韩信作为主帅取得的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这一仗打得是非常之精彩。打完仗以后,所有的部下都到韩信的军帐中来,对韩信表示祝贺,说,元帅您领导我们打的这一仗确实打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想通这个事儿。兵法上是这么教我们的,“右倍(背)山陵,左前水泽”,什么意思呢?就是安营扎寨、行军布阵,我们的后面应该是山,这样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毕竟敌人要从后面的山上翻过来偷袭我们是很困难的,阵前应该是水,毕竟敌人要过水来打我们也是很困难的,一般像这样安排的营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帅您恰恰完全相反,哎呀,我等左思右想还是不得其解。 韩信听了这些疑问,就笑着说,其实这个道理兵书上也说了,可惜各位平时没有留意。兵书上怎么说的呢?“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像我们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斗,一定要把我方置于死地才有战斗力。何况诸位想想,我们这支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不过散兵游勇、乌合之众,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是临时纠集起来的,这叫做“驱市人以战”,等于是在街上临时吆喝一帮人,也没有经过军训就让他们去打仗了,这样他能打仗吗?惟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置于死地,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处在生命的险境,然后必然殊死作战,为自己的生命而作战。 后人读到韩信汉赵之战,常常断章取义的理解“置于死地而后生”,我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我就拼了。人其实是对生有着无限的眷恋,才会渴望生,惧怕死。置于死地是把人放在唯有生才是希望的境地,唯有不顾一切的为生而努力。虽然人人知道生命有限,可真到自己身上岁月就变成无限了,唯有置于死地的时候才激发对生的强烈欲求,才能体会生的价值与美好,才会感叹岁月的无情,来珍惜生的恩情。 韩信,他敢于“置于死地而后生”,背水列阵,以汉军三万破赵代二十万众,收赵地,追斩赵代二主,那是因为他胸中已经有了取胜之道,韩信把士兵对生的渴望激发出来了,每一个士兵是为自己的生而在战场上拼杀着。如果韩信胸中没有取胜之道,而把士兵逼上死路一条,那历史就是另一番情景了。 胸有成竹的韩信早有两点认知,其一、就是韩信已经料敌在先,认为当时拦截他三万汉军的赵代大军人多势众,对汉军必主“轻”将“骄”。“轻”必“贪”,必会盲动盲出贪一劳永逸之功。而后来战局,果如韩信所料。 其二、就是韩信从没有指望过,也知道不可能有刘邦或者其他汉军方面的支援,他的“置于死地而后生”中最高超也是最大胆的赌注是下在自己而不是任何盟军的身上。这个说穿了就是那两千汉营里仅有的轻骑兵,他们肩负趁赵代联军蜂拥而出之后闯营拔旗,虚张声势,为最后扰乱敌军军心,不战自溃的重任。 “置于死地而后生”绝非只是大义凛然的勇气,也不只是单凭对生活得一腔热情,它是一种生的智慧,它是一种自我的救赎,明白自我所处的位置,并对自我有种坚定的信念,懂得在救赎的过程中需要忍耐,需要恒久的毅力。

⑺ 关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成语故事

置之死地而后生
【拼抄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解释】: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示例】:若我不先发制人,终必为人所制,~,等死耳,不如速发难。
★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
【近义词】:背水一战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或决策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

⑻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传奇的成语故事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释义]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语出]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近义] 鞠躬尽力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