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实词辨析题
Ⅰ 高考成语习题最全
高考18套试卷有14套涉及成语试题,江苏卷、福建卷、上海卷、天津卷无成语题。内其中容广东卷把成语放在语段中考查;湖北卷四川卷则将成语和两字词语结合考查;重庆卷将词语(实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浙江卷采用熟语与成语互换语意是否一致的方式考查
Ⅱ 高考成语和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结合记忆
1.安:
安分守己:安,安守。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安:安心,习惯,安于。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安闲自得:安:安闲。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安:安稳。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安:安稳。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计将安出: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2.爱:
爱不释手:爱:喜爱。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爱; 爱护。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3.被
泽被后世: 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 被,通“披”穿。 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被发详狂: 被,通“披”披散。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被灾蒙祸: 被、蒙:遭受。指遭受灾祸。
4.倍
事半功倍: 倍:加倍;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 倍:加倍;道:行程。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弃义倍信:倍,通“背”,背叛,违背。 背离信义。指不讲道义,不守信用。
5.本 照本宣科: 本:书本;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正本清源: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贬义词
原原本本: 本:本来的,原来的。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变本加厉: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猛烈。原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6.鄙
肉食者鄙:鄙:眼光短浅。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北鄙之音:北鄙 :北方边境地区。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7.兵
纸上谈兵: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贬义词。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厉兵秣马: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按兵不动:兵:士兵,军队。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8.病
同病相怜:病:疾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9.察
明察秋毫:察:察看,观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察言观色:察:细看。色:脸色。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10.朝
朝三暮四,朝,早晨。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无度。
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11.曾
曾几何时: 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语法】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近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
【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天长地久
曾经沧海: 曾经:以前经历过。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 。后用来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乘
因利乘便:因:顺着。凭藉有利的形势。 乘:趁着,凭借
乘风破浪:乘:乘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含褒义,形容事业迅速发展
万乘之君:乘:四匹马拉的车。指大国的国君。
13.诚
开诚布公:诚:诚实,真诚;开诚:敞开胸怀,表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褒义词
心悦诚服:诚:真诚。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14.除
除旧布新:除:除去。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作谓语、定语;用于指革新
除恶务尽:除:清除。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消除坏人与坏事。
15.辞
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指理应接受。含褒义 。
闪烁其辞:辞:言辞。比喻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不能赞一辞:辞:言辞。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大放厥辞:原指极力铺陈词藻。现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有轻视之意。作谓语、宾语;指大发议论。
不辞而别: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16.从
从长计议: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作出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作谓语;中性词
便宜从事:从:从事,参与。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指方便行事
惟命是从:从:听从,服从。指绝对服从。
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镇静;形容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含褒义,形容举止不慌不忙
合从连衡: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作宾语、定语;指联合抗敌。
17.殆
百战不殆: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用作褒义;形容每次作战;都能取得胜利。
18.当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褒义词
螳臂当车: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贬义词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首:最先。当:面对,对着。冲:要冲,交通要道。指首先受到攻击。
当之无愧:当:担当承受。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作谓语、定语;中性成语。
旗鼓相当:当:相当,对等,比得上。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罚不当罪:当:相当,抵当。处罚和罪行不相当。作谓语、宾语;指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或过轻。
当仁不让:当:面对。原指以仁为任,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指该做就做
锐不可当: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独当一面:当:承担,担当。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单独负责
老当益壮:当:应该;年纪虽老但志气豪壮。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含褒义
长歌当哭: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
一夫当关:当:占据,把守。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19.道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原形容外表正经严肃,现多用来指表面大方得体,处处忍让,实际上阴险狡诈,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含贬义,用于嘲讽人。
微不足道: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任重道远: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背道而驰: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作谓语;形容越跑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
津津乐道: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作谓语、定语;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个没完
安贫乐道: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一般作谓语、定语
志同道合:道:途径,引申为“意见”“思想”“信念”或是“目标”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谓语、定语
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含贬义。
20.得
相得益彰: 得,融洽。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作谓语;含褒义
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得:得到。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得陇望蜀:得:得到,取得。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怡然自得:非常高兴、满足。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自得:自我满足。
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作谓语;含褒义
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作谓语;用于不知道某事
21.度
暗度陈仓:度:度过。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形容男子
审时度势:度:估计、揣度。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分析局势。置之度外: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作谓语;含褒义
度长絜大:度:推测,估计;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22.非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含贬义
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作谓语,用于人或事情等。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含贬义
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形容人、事、思想等
是古非今: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23.复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周: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比喻事物的循环。指循环往复
万劫不复:复:恢复。指永远不能恢复。指永远不能恢复。
死灰复燃:复:再,重新。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或比喻原有的念头、想法重新出现。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
反复无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作主语、谓语;含贬义,形容人经常变卦
山重水复:复:重复,重叠。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作宾语、定语;用于风景描写
24.负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不负众望: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不负众望,没有令大家失望。在词义上,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如释重负: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消除紧张的心情
负隅顽抗: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久负盛名:负:承受,承担(有着 享有),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25. 盖
欲盖弥彰: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26.故
欲擒故纵:故:故意。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含贬义
温故知新:故:学过的旧知识。谓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中性成语
故步自封: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遵行旧时的步法而封闭自限。喻墨守成规,不求进步 。含贬义。
一见如故:故:故人,老朋友。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形容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
27.固
根深蒂固:固:牢固。比喻基础牢固;不易动摇。
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固:固执,顽固,执,字面意思是拿着。
固若金汤:固:坚固。若:像。金:指金属造的墙。汤:指滚水的护城河。坚固得像金城汤池一样。 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金汤:即"金城汤池”的缩写,意为用金属造的城,用滚开水修的护城河,形容城池坚固不易攻破。作谓语、定语、补语;指非常坚固。
28.顾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现在意为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含褒义
不屑一顾:顾:回头看。不值得一看,表示轻视看不起。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蔑视、轻视
29.国
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30.过
闻过则喜:过:过失、错误;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很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白驹过隙:过:越过,本义指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过犹不及:过:过分。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31.何
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
无可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何足挂齿 :何:哪里。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作谓语、宾语;用于客套话
何罪之有: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32.恨
相见恨晚:恨:遗憾。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作定语;含褒义
遗恨千古:遗恨:至死没有化解的悔恨、不如意。遗留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33.胡
胡作非为:非为:干坏事。不顾法纪,不讲道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含贬义,指任意做坏事。
34.患
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后引申为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防患于未然: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作谓语、宾语;指在事故发生前防范
35.疾
积劳成疾:疾:疾病。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
讳疾忌医:疾:疾病。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不认错。
疾恶如仇: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疾风知劲草疾:迅速,猛烈;劲:有力量,坚韧。谓在猛烈的大风中,可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比喻节操坚定,经得起考验。
36.及
过犹不及:过:过分。犹:像,如同,犹如。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望尘莫及: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作谓语;含贬义
无所不及:及:达到。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37.即
一触即发: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十分紧张
若即若离:若:好像;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形容对人的态度似亲似疏,保持一定的分寸和距离。也形容含混不清。也可以形容忽远忽近。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态度不明朗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作谓语、宾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作谓语、定语;用于时间或时机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38.既
一如既往: 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作谓语、定语、状语;
既往不咎: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既:连词;既然。;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既:已经。驷马:古代称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作谓语;指说话算数
39.假
久假不归(jiǔ jiǎ bù guī):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不假思索:假:借助;假借; 依靠。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熟练。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
41.间
间不容发:间:中间。发:头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指空间距离极小,形容极为精确或精密,也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危急到了极点。也比喻文字精炼、严谨。作定语;比喻事物很精密或时间紧迫。
字里行间:间:中间、区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作主语、宾语;指字句之间
挑拨离间:间:隔阂。 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作谓语;感情色彩:贬义。
亲密无间: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42.见
相形见绌:见;看见,显出。指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
相见恨晚:恨:遗憾,见:见面。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
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见微知著: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真知灼见,灼:明白。谓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一孔之见: 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作宾语;指片面的见解,多用于自谦。
见笑大方:见:被。 被见识广博的人所笑话。也指让内行人笑话。作宾语;常用于谦辞
43.解
不求甚解:解:了解,理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解囊相助:解:解开。解开口袋掏钱帮助别人。用来形容以财物资助别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帮助别人。
慷慨解囊: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作谓语;含褒义
迎刃而解:解:解决。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大惑不解: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解甲归田: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浑身解数: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那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
44.就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按部就班:部:门类。班:次序。就:归于。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 。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行将就木:行将:将要;就:接近;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
半推半就: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却推辞的样子(推:推开;就:接近,靠上去。)
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
45.举
举案齐眉:举:托举、举起。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举足轻重:举:举起、抬起。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谓语、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
举手之劳:举:抬起。一动手就能办到的小事。指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作宾语;比喻事情轻而易举
举一反三,举:举出、提出。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举世无双:举:全。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或物。形容极其罕见稀有。作谓语、定语;指罕见.
选贤举能:举:选举、推举。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包举宇内: 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Ⅲ 老师让每天一位学生上去出一道语文题,关于字词的,帮忙找几道历年高考的选择题,付上明确的解析.
http://wenku..com/view/7fa91fc66137ee06eff918a3.html
Ⅳ 行测成语辨析题怎么做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成语辨析题:
首先理解成语的含义,包括原意、引内申义及比喻用法,结合容题目表达的各种特点,通过比较成语的准确含义、感情色彩、特殊用法、使用范围、搭配特点、语法功能、语句的逻辑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筛选甄别。
(可查看行测复习资料掌握答题技巧)
做题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轻重适度的成语,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注意辨析成语之间在适用对象上的区别,避免误用。
成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运用成语时,因为目的、场合、对象等不同,需使用不同感情色彩的成语,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做题时,需注意成语感情色彩的不同,并进行有效辨析。
成语从词性上大致可分为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词性,选择句法功能与语境相吻合的成语。
Ⅳ 广东高考语文选择题第二题(成语 词语)考实词虚词吗
恩。。
Ⅵ 高考成语试题汇编 高考复习
高考18套试卷有14套涉及成语试题,江苏卷、福建卷、上海卷、天津卷无成语题。其中广东卷把成语放在语段中考查;湖北卷四川卷则将成语和两字词语结合考查;重庆卷将词语(实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浙江卷采用熟语与成语互换语意是否一致的方式考查
Ⅶ 归纳下一些易混淆的高考字词音和成语易混题 ,双意成语。。病句的分类。。。。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一、语音辨析
[考点分析]
《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同时指出: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能力层次为A级,一般占3分。
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常用字音,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及《普通话异读词审查表》为命题依据。常用字共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近几年语音试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采用的题型是选择题,类型有:①选择字音全部正确的;②选择字音有错误的;③选择字音全部相同的。试题题面可出现也可不出现汉语拼音。
语音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累生字、疑难字。
除了掌握3500个常用字以外,还应积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且编者已注音、释义的生字以及一些疑难字。做到在阅读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拿不准的难读字,如“盥”guàn、“龋”qǔ。另外不能受地方音的影响而产生误读,如“普遍”的“遍”,不读“piàn”,而读“biàn”。
②注意多音多义字。
(1)词性不同而读音不同。如“好”,读 hào(动词)“喜好”,读hǎo(形容词)“好孩子”。
(2)词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如“恶”,读“ě”,作“恶心”讲,读“è”,作“凶恶”讲。
(3)口语和书面语不同而读音不同。如“薄”,书面语读“bó”,薄弱,口语读“báo”,厚薄。
(4)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不同而读音不同。如“巷”,一般读“xiàng”,(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hàng”了。
3留心形近异音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在形声字中有一部分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它们的读音却不同。如“莠”与“秀”字形相近,但读“yǒu”,如果读成了“xiù”,则错了。在语音识记中,一定要克服“识字认半边”的现象。
语音复习,要弄清错读的原因,养成正确识记普通话字音的良好习惯,可采用平时点滴积累,考前强化识记的方法。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认真分析,运用比较筛选的方法,结合字义,辨识字音。
二、字形辨析
[考点讲析]
“识记现代汉字字形”是《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区别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以及不规范的简化字。还要注意正确书写数字。
汉字字形的考查,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考点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是:①形近字,如“惦”(念)与“掂”(量);②同音字,如“投机倒把”的“倒”误写为“捣”;③音同形近字,如“国籍”的“籍”误写为“藉”。试题备选项中一般涉及对16个字的正确识记。要求选全对的,或选有错的,选错一个或错两个的。能力层级为A级,分值为3分。
“据义辨形”是辨析汉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处语素的意义来判断该语素(汉字)的字形是否正确。例如: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秆”从“禾”,指“某些植物的茎”;“竿”从“竹”,指“竹竿子或类竹竿的东西”。形近字“赝”(品)与(义愤填膺),“赝”从“贝”,指“伪造的物品”,“膺”从“月”(肉),指胸。因此,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的。
[典型试题]
例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翔实 词不达意 冷寞 一愁莫展
B、痉孪 不经之谈 偏辟 励精图治
C、风靡 蘖根祸种 攀缘 始作俑者
D、倾轧 气冲宵汉 弘扬 扑溯迷离
(1999年全国卷第2题)
剖析 此题考查词语中有特定意义的字形,答案为C。C项中“蘖根祸种”的“蘖”应为“孽”,误写为“萌蘖”的“蘖”。A项中错两个,分别为;“冷寞”的“寞”应为“漠”,误写为“寂寞”的“寞”;“一愁莫展”的“愁”应为“筹”,误写为“忧愁”的“愁”。B项中也有两处错误:“痉孪”的“孪”应为“挛”,误写为“孪生”的“孪”;“偏辟”的“辟”应为“僻”,误写为“开辟”的“辟”。D项中同样错两个:“气冲宵汉”的“宵”应为“霄”,误写为“元宵”的“宵”;“扑溯迷离”的“溯”应为“朔”,误写为“追溯”的“溯”。
例题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拖沓 娇生贯养 伶俐 倜傥不羁
B、造次 索然寡味 迁徙 惨绝人圜
C、描摹 幅员辽阔 惶恐 法网恢恢
D、窥测 慷慨激昂 装祯 提要钩玄
(2000年全国卷第1题)
剖析 此题考查错别字的识别,答案为C。A项中“娇生贯养”的“贯”应为“惯”,此词语的意思是“从小被宠爱纵容”;B项中“惨绝人圜”的“圜”应为“寰”,“寰”指广大的地域,而“圜”则是指圆;D项中的“装祯”的“祯”应为“帧”,“装帧”的意思是指书画、书刊的装潢设计,包括封面、版面、插图、装订形式等等。
三、词语运用辨析
考点讲解:
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虚词、实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所处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成语”将专辟一节讲解,这里不再赘述。
在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点提示:
1、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①从意义方面来辨析。如词义的轻重。“激动”比“感动”更强烈。“蔑视”比“轻视”词义重。词义的着重点不同。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如“开垦”、“开拓”、“开辟” 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②从色彩方面来辨析。主要表现在:A、感情色彩不同。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B、语体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夫人”和“爱人”是同义词,前者适合于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
③从用法方面来辨析。A、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B、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2、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
①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②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黄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③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等。
④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⑤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典型题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999年高考题)
①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 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持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疾病。
③ 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了。
A、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窜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驱除 溶解
答案:B。分析:“窜改”即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两者的意义和使用范围都有所不同。第①句的意思是说日本的某些政客要改写既成的历史事实,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也就是“作伪”。“驱除”是赶走、除掉的意思。“祛除”是除去(疾病、疑惧或所谓邪祟),这个词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和第②句的语境最为吻合。“溶解”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融解”是融化的意思,融有消融、消除的意思。第③句的意思是说她的满腔怨恨似乎没有了,应为“融解”。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0年高考题)
① 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的作品来的。
③ 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品味 赞扬
答案:B。分析:聚集是“集合;凑在一起”的意思,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在第①句中,采访同一件事有上百名记者,人数已经很多了;他们又代表各大媒体,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因此用“云集”更为恰当。作为名词,“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品位”可用来专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赞叹:称赞的意思,一般可不带宾语。赞扬:称赞表扬的意思,作谓语时一定要带宾语,“令人赞扬”在语法上是不通的。再者,对古人的作品,我们只有“称赞”,而无法“表扬”。
四、成语运用辨析
一、 考点讲解
近年高考成语题考什么内容,应采取什么样的备考对策呢?
1、立足教材,积累成语。汉语成语丰富多彩,复习时首先要立足教材,掌握初高中十二册课本中的成语,可根据课文注释、思考和练习、现代汉语词语表加以摘录,这样做就会积累起数量可观的成语。近几年高考成语题所涉及的成语绝大多数取材于教材,要切实掌握课本中的成语,切不可舍近求远。
2、留心课外,广识成语。中国的成语是华夏语汇的瑰宝,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是一般词语无法比拟的。但如果不理解一些成语的意义,不懂一些成语通常的用法,就会弄巧成拙。因此,必须对那些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重点复习掌握。
3、分析病情,通盘考虑。可从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意义理解、与上下文是否搭配、矛盾或重复等方面入手,并结合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二、典型例题
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是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地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 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五、病句辨析和修改
考点讲解:
最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列举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本考点命题的主要方式有四种:(1)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2)让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断题目对病句的分析是否正确;(4)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多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卷中,如1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高考题的第5题,2002年的第6题。
病句辨析是综合了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一项必考内容,复习时,要认真弄清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修辞不当、歧义等方面的各种病因。还要掌握辨认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修改病句,并在多练、形成有效语感的基础上,感悟快速且准确判断的思路、方法等,争取具有较高的解题能力。
(一) 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句子成份顺序不当、定语状语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分句位置不当。
1.定语、中心语位置颠倒:
例:这个国家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如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在全校教工中热烈地引起了讨论。
(“热烈地”应放在“讨论”之前。)
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充分的主观能动性。
(将“充分”调至“激发”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北京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之后,并在“文物”前加“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在休息室里许多代表昨天都与他热情的交谈。
(应改为“热情的与他交谈”)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
(“即使”应移到“能力”的前面)
7.主客颠倒:
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家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许多日本企业家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
(这是典型的主宾搭配不当。)
5.前后照应错误
例:学习态度的正确与否是成绩优良的先决条件之一。
(“正确与否”是两方面,而“优良”只是一方面,前后搭配错误。)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例1.经过志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主语残缺。这是1992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的D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宾语残缺,这是1997年高考第6题的A项。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
例3.南堡人民经过苦战,一道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该句缺谓语,句中主语“南堡人民”和状语“经过”,而没有谓语,若把“经过”一词前置句首,“经过南堡人民”便成为状语,“一道大坝”便成为主语,“屹立”成为谓语,这样的句子成分就不残缺。)
例4.全运会结束后,运动健儿们凯旋而归。
(谓语重复。“旋”就是“归”的意思,可改为“胜利归来”。)
例5.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例6.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四)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通顺。常见的结构混乱类型主要是句式杂糅。
例1.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典型的句式杂糅。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