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成语简介
A. 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这两个词的由来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中华民族的自称,被称为华夏儿女.
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1]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2][3]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编辑本段]炎黄
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
可是黄帝部落的人不愿意,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编辑本段]黄帝陵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编辑本段]关于炎黄子孙的民间传说
【成语条目】炎黄子孙
【拼音】yán huáng zǐ sūn
【解释】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炎黄子孙”。
【典故】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华儿女
[编辑本段]参考文献
1比如,满族贵族盛昱称:“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
2 国民政府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
3中国共产党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
B. 炎黄子孙 是成语吗
非同寻常 -->炎黄子孙 -->、孙庞斗智 sūn páng dòu zhì 【解释】孙; 雨打风吹 --> 人命危浅 -->;庞; 合二为一 --> 止暴禁非 --> 孙权劝学 --> 香草美人 --> 音容宛在 --> 月晕而风--> 学浅才疏 --> 前仰后合 --> 疏不间亲 -->:孙膑; 亲痛仇快 --> 快意当前 -->。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 一锤定音 -->:“孙康家贫; 常年累月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 半筹莫展 1; 在所不惜 -->。孙膑; 惜玉怜香 --> 浅尝辄止 --> 风风雨雨 --> 力倍功半 -->。【出处】《艺文类聚》卷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 吹灰之力 -->:庞涓,清介,常映雪读书、庞涓各以智谋争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孙康映雪 sūn kāng yìng xuě 【解释】比喻读书非常刻苦,交游不杂
C. 炎黄子孙是成语吗
非同寻常
-->炎黄子孙
-->、孙庞斗智
sūn
páng
dòu
zhì
【解释】孙;
雨打风吹
-->
人命危浅
-->;庞;
合二为一
-->
止暴禁非
-->
孙权劝学
-->
香草美人
-->
音容宛在
-->
月晕而风-->
学浅才疏
-->
前仰后合
-->
疏不间亲
-->:孙膑;
亲痛仇快
-->
快意当前
-->。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
一锤定音
-->:“孙康家贫;
常年累月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
半筹莫展
1;
在所不惜
-->。孙膑;
惜玉怜香
-->
浅尝辄止
-->
风风雨雨
-->
力倍功半
-->。【出处】《艺文类聚》卷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
吹灰之力
-->:庞涓,清介,常映雪读书、庞涓各以智谋争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孙康映雪
sūn
kāng
yìng
xuě
【解释】比喻读书非常刻苦,交游不杂
D. 炎黄子孙的成语
是成语,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语出《国语·周语下》,
E. 黄帝子孙的成语有哪些
炎黄子孙
[拼音]yán huáng zǐ sūn
[释义]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F. 炎黄子孙 是成语
是成语
炎黄子孙_网络汉语
炎黄子孙 [yán huáng zǐ sūn]
[释义] 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G. 炎黄子孙的由来简介150字数
传说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现今陕西省的地方,后来向东迁徙,最后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带的山弯里,过着游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陕西省渭河流域至黄河中游一带活动。蚩尤部落又称为“九黎族”,居住在中国东部今山东、河南一带。这三个部落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曾在今河北北部一带,发生过数次大的战争。
炎帝部落从渭河流域进入黄河中游以后,与蚩尤部落发生了长期的冲突。炎帝被蚩尤打败以后,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黄帝部落。后来,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战败,被黄帝部落杀死,黄帝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黄帝对蚩尤部落成员采取安抚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员就加入了炎黄部落。其他部落听说蚩尤已死,对黄帝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家共同拥戴他为天子,黄帝就在涿鹿建都。
打败蚩尤以后,炎帝部落要争做霸主,与黄帝部落又发生了大冲突。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怀来一带)又大战一场,结果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部落。后来,他们的后裔就从河北一带向南发展,进入黄河流域,定居中原,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国中原地区的远古居民,奠定了后来华夏族的历史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黄帝部落的力量比较强大,文化也比较高,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都记在黄帝的名下,黄帝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以后这一部族逐渐发展,居住在中原地区原来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子孙。春秋(公元前770至前476年)以后,这些居民自称为华夏族,到汉朝以后称为汉族。后世的汉族人就把黄帝尊称为自己的祖先,自称是“炎黄子孙”。
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营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是天下中心,故称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又是华夏族,所以又把这地区称为“中华”。后来,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断融合,华夏族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高度发展的华夏族文化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中华”便逐渐成为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炎黄子孙”也随之带有更广泛的含义。
中华民族融合和形成的初期,与河北这块古老的土地及其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河北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也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我们把河北这块土地称之为“炎黄子孙”的摇篮,不无道理吧!
H. 炎黄子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炎黄子孙
【拼音】:yán huáng zǐ sūn
【释义】: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I. 水浒传任务简介里面要有4字成语 !!!! 要8个
柴大官人——柴进
浪里白条——张顺
及时雨——宋江
豹子头——林冲
智多星——吴用
黑旋风——李逵
玉麒麟——卢俊义
花和尚——鲁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