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填写错误分析
1. 关于分析的成语有哪些
【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擘肌分理】: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耳食之言】: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分毫析厘】: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
【鹘仑吞枣】: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行成于思】:行:做事;思:思考。做事情成功是因为多思考,失败是由于不经心。指做事情要多思考,多分析。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浑抡吞枣】: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同“浑沦吞枣”。
【浑沦吞枣】:整个地吞下枣子。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肌擘理分】: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聚米为山】: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险要的地形。
【聆音察理】: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
【流言止于智者】: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缕析条分】: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剖毫析芒】:指分析判别得至细至精。
【剖决如流】:剖决:分析、解决;如流:如同流水一般。形容分析、解决问题明快、敏捷。
【剖析入微】:剖析:分解辨析。形容分析事理深入细致。
【剖玄析微】:剖辨玄奥,分析细微。
【剖幽析微】:犹剖玄析微。剖辨玄奥,分析细微。
【权时救急】:权:称量。正确分析形势,挽救危急局面。
【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深中肯綮】:比喻分析深刻,能击中要害,或能说到点子上。
【审时定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同“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审:仔细研究;时:时局;度:估计;势:发展趋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是古非今】: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定现代的。
【丝分缕解】: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
【丝分缕析】: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同“丝分缕解”。
【丝析发解】:比喻细密而有条理地分析剖解。
【颂古非今】:指不加分析地颂扬古代的,否定现代的。
【剔肤见骨】:剔:从骨头上把肉刮下来;肤:肌肤。把肉剔下来,一直剔到了骨头。比喻对事物分析和解剖得非常深刻、彻底。
【条分节解】:指逐条逐节进行分析。
【条分缕析】: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条分缕晰】:缕:详尽,细致。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
【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考察分析。
【头脑简单】:指人思考问题简单,不会综合分析。
【析毫剖厘】:分解剖析极为细小的事物。形容分析仔细而透彻。
【析毫剖釐】:析、剖:分解。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分析研究极其仔细透彻。
【析缕分条】:析:剖析;缕:线。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研机析理】:几:细微。研究分析精微的义理。
【研几析理】:几:隐微,事物苗头。研究隐微的现象,分析精深的义理。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枝分缕解】:指详尽而有条不紊地辨别分析。
【枝叶扶疏】:①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②比喻分析事理详明缜密。③比喻兴旺发展。
【质疑问难】:质疑:请人解答疑难;问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铢分毫析】:指细微地分析。
2. 成语精打细算运用错误的例句及原因分析
精打细算
拼音: jīng dǎ xì suàn 简拼: jdxs
近义词: 克勤克俭、一丝不苟 反义词: 大手大脚、粗心大意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解释: 打:规划。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
出处: 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教给他们记帐,看看钱都花在哪里,教给他们精打细算。”
例子: 再看红英自己,那是连半个钟头的工都不肯耽误的,也从没见她吃过一口零食,一看就知道是个会~、会过日子的人。(茹志鹃《妯娌》
谒后语: 一文钱不落虚空;头发丝扣算盘
谜语: 好管家;颗粒归仓,核实产量
3.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俗语或成语使用的错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年演员们利用业余时间抓紧练功,她们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仍沿用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来工作”并不是无本领充当有本领,而是固执己见,老古董的意思。所以选D
4. 行测答题技巧:言语理解题之成语错误用法
以公务员考试为例,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备考,成语错误用法,比如:
白驹过隙
【词义】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并非用来形容骏马穿过狭小的空间。
【误用示例】攀岩爱好者征服了一座座高山,他们在陡峭的岩壁上攀爬,在怪石嶙峋的山间攀登,犹如白驹过隙。
【误用分析】这里将“白驹过隙”错解为在狭小的空间里穿梭。
不名一文
【词义】名:占有。没有一文钱,形容极其贫穷。并非指一文不值。
【误用示例】虽然展销厅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瓷器、挂件、字画,但是每一位来参观的人都清楚,这些都是赝品,不名一文。
【误用分析】这里将“不名一文”错解为一文不值。
良莠不齐
【词义】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专指人,侧重于品质。
【错误用法】被误用来形容成绩、水平等。
高屋建瓴
【词义】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错误用法】被误用来形容高大。
休戚相关
【词义】形容人和人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含褒义。
【错误用法】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
[夯实行测各类题的基础知识或参考四川省考行测阅读资料(整理)]
5. 形容分析的成语
鞭辟近里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鞭辟入里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擘肌分理 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察察为明 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形容专在细枝末节上显示精明。
抽丝剥茧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分毫析厘 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
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聚米为山 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险...
流言止于智者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剖决如流 剖决:分析、解决;如流:如同流水一般。形容分析、解决问题明快、敏捷。
入木三分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6. 成语误用从哪几个角度分析
判断成语是否误用通常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语意重复类
成语使用中的意义重复是指句中已含有与成语本身的意义相互重叠或重复的部分,进而造成使用失当。语意重复,尤其是那种比较隐蔽的语意重复--不表现为字面上的重复,是成语使用中的一种常见而疑难的错误类型。学生在解答成语辨析题时需要观其形、明其义,辨其用法,联系语境,考虑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是否有意义重复的现象。
1.他恶习不改,整日沉迷于赌博之中,最后弄得倾家荡产,这完全是由于他咎由自取。(咎由自取指罪过或灾祸都由自己惹来的,其意义与"由于"重复。)
2.他拿自己那篇不像样的文章到处炫耀,也不怕被大家贻笑大方。(贻笑大方指被行家讥笑,本身含被动语气。)
3.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短篇小说集,几乎没有精彩之作,顶多有一两篇基本上还差强人意。("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与"基本"的意义重叠。)
4.那张合影中,左边站着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站着许多莘莘学子。("莘莘"是形容众多,与"许多"相重复)
5.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的"隐"与"苦衷"重复)
6.江姐在狱中虽然全身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全身"与"遍体鳞伤"的"遍体"重复)
7.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人民"与"生灵涂炭"的"生灵"重复)
(二)望文生义类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通过字面意义简单地理解成语的涵义,导致使用错误。考查成语使用时利用望文生义可以增加考生的失误。成语的意义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其中有的语素仍保持着文言色彩,如果简单从字面了解大意,或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理解,就容易产生错误。成语突出的特点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在使用时必须透过字面深入了解其本质的内涵。忌望文生义,宜整体理解。以下是常见的、容易产生此种错误类型的成语:
1.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不足为训指不值得当作遵循的准则或典范。训:法则、典范。)
2.乍暖还寒时候,他身着冬装漫步在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十分恐惧。(不寒而栗指不是因为寒冷而浑身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3.这篇文章观点陈旧,材料单薄,语句不通,可谓不刊之论。(刊,删改。指不能删改的、极为精当的言论。)
4.上海申花队雄厚的财力和人力是其他甲A球队无法比拟的,只能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指能够望得上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比得上或赶得上。)
5.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街上静悄悄的,人们都在家里,几乎万人空巷。(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6.老师无意间看到他对绘画十分感兴趣,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7.虽然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认错态度好,所以罪不容诛。(罪不容诛指判处死刑也不足以抵偿,形容死有余辜,可改为"罪不至死。")
8.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叫人头疼。(文不加点是比喻才思敏捷,一气呵成.)
(三)色彩失当类
成语的色彩可以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中褒贬误用是考查的重点,感情色彩变化则是难点。例如"灯红酒绿"这个成语,有的同学只知道它有贬义(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而不知道它还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是个中性词,95年高考题第4题中C项中的"想入非非",很多人认为它是贬义词,可实际上是一个中性词,所以用于修饰"神话和传说"其实是恰当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如虎添翼、东山再起、独来独往、高视阔步、旁若无人等。
语体色彩是一个难点,迄今为止高考还未出现,需要引起重视.语体色彩失当常常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混用。成语由于来源不同,有的出自文史典籍,文艺作品,有的出自民间俗语。因此,有的成语常用在书面语中,有的则常出现在口语中,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用不同语体的近义成语。
1.鲁迅先生对于友人,尤其对于青年,爱护无所不至,不但尽心竭力,还常主动帮忙。("无所不至"意思是没有达不到的地方。现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所有的坏事都做到了。贬义。)
2.现实中,有许多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城府"是指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褒义。)
3.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97年高考题第4题)("趋之若鹜"是一个贬义词,用于形容艺术爱好者是不合适的。)
4.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98年高考题的5题)("处心积虑"也是一个贬义词,用于上句中是不合适的。)
5.小王深受大家信赖,这次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同学们无不弹冠相庆。("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它是一个贬义成语。)
6.我英勇的公安人员在车站守株待兔,一举将杀人后潜逃的罪犯擒获。("守株待兔"常用此成语来比喻有的人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成功。是贬义成语,与赞颂之意相反。)
(四)对象与范围失当
成语因其词义有所侧重,这便确定了该词语的大致适用对象、范围。如成语"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指人;"左右逢源"泛指事;"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栩栩如生"指人或生物的形象;"眉飞色舞"仅用于人。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1.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而句中的基础知识与难题无主客之分。)
2.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忍痛割爱"的意思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作为商品的运动服本不属于自己所有,因无钱而不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能叫"忍痛割爱"。)
3.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的意思是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只能说"人民安居乐业",不能说"生活安居乐业"。)
7. 成语误用类型解析.ppt
(一)望文生义
有些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如果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成语的意义,而作出错误或片面的解释,就造成成语的误用。纵观历届高考试题,此方面的内容几乎年年出现。现就“望文生义”现象做如下分析:
1.不理解成语中的某个字、词
例:(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2009年海南、宁夏卷D项) 匪夷所思:匪,非;夷,平常;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与句意不合。
2.不了解成语的来源
对于典故成语如世外桃源、目无全牛、五风十雨、火中取栗等需要整体把握,不能按照字面意义肢解、曲解成语。
例:(1)对茶的重视很不够也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形成偏见,以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一些进口饮料。“下里巴人”原指流行于战国时楚国的《下里》《巴人》两首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作品,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而例句把其误解成地位不高的人。
3.形近混淆
例:(1)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2009年山东卷D项)“一挥而就”应为“一蹴而就”。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就:成。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4.不符合语境
望文生义类成语中有很多误用是不清楚成语的使用语境,导致不符合语境。这在2009年高考试题中表现最为明显。
例:(1)这几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决心自主创业,牛刀小试,开创一番新事业。(2009年四川卷A项)牛刀小试: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
(2) 2009年5月9日,我国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老人溘然长逝,这让他的老搭档姜昆深感失之交臂,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2009年四川卷C项)失之交臂: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
(3)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个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2009年广东卷C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与文意不合。
(4)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2009年安徽卷C项) 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叮嘱。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5)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2009年安徽卷D项) 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不用来形容情况、形势危机。
(6)他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所以很少交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愿交往过深。(2009年重庆卷A项)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不尚虚华。词义与语境不符,“淡如水”不是交往浅的意思。
(7)老张按照惯例把买回来的对虾和猪肉分别称了称,才发现他买的对虾被偷工减料了,足足少了半斤。(2009年重庆卷D项)偷工减料: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词义与语境不符。应是缺斤短两,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
(8)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2009年山东卷A项)左右为难:左也难,右也难,两边为难。形容处于某种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不符合处于某种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
(二)用错对象
成语往往有适用的范围、对象,有主客、男女、长幼、谦敬之分,如分辨不清,就很容易使对象造成错误。如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用于夫妻;萍水相逢、不期而遇,前者只用于陌生人初次见面等。
例:(1)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2009年全国卷ⅠB项)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
(2)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局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2009年全国卷ⅡD项)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用“南腔北调”形容“电视剧反映的市井生活画卷”,用错了对象。
(3)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2009年安徽卷B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4)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2009年辽宁卷C项)敝帚自珍: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首先语境中作品是作家的不是编辑的,不算“自珍”,能出版的作品不算是不好,不算“敝帚”。所以语境中的成语对象使用错误。
(5)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2009年江西卷A项)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不能用来直接形容人。
(6)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热烈。(2009年江西卷D项)居高临下:居,站在,处于;临,面对。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句子是指演讲者思想的高度,不是“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7)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2009年湖南卷B项)一挥而就:挥,指挥笔。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这里形容工作,用错对象。
(8)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2009年湖北卷B项)特立独行: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一般指人,句中指河流,使用不当。
(三)色彩不当
有的成语本身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成语在感情色彩上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加以分清,避免误用。不辨色彩主要有两种情况:
1.褒义贬用。
例:(1)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2009年江西卷C项)死得其所: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
(2)再完美的机制也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2009年山东卷C项)前赴后继:赴,向前冲;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连续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褒义词。
2.贬义褒用。
例:(1)阳春三月的一天早晨,宜宾合江门广场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广场上表演太极拳,引来无数行人侧目观看。(2009年四川卷B项)侧目观看: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误解为尊敬。贬义词褒用。(四)语法错误
1.语义重复。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将成语和句子语义进行比照,避免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
例:(1)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吧。
“难言之隐”指难以明说的事情或缘由。该成语与句中的“苦衷”义有重复。
(2)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时,顺便帮了一下别人的忙,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句中的“不虞之誉”意义为没有料到的称赞,该词显然与句中的“没想到”相重复。
2.功能混乱。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如:(1)这则笑话,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学习诸公”给予了有力讽刺。
(2)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漠不关心”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不能带宾语。“出奇制胜”也不能带宾语。而句(1)、句(2)却硬让它们带上了宾语,都犯了功能混乱的错误。
3.搭配不当。成语的使用要符合语法规则,否则就会造成误用。分析如下:
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1)由于他入木三分的启发,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2)真是有意思,小赵一跨进会议室,我们这些参加质量分析会的代表都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入木三分”是用来形容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与“启发”无法搭配;“不谋而合”多用来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与句中动词“站”搭配不当,用“不约而同”就合适了。
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
例:(1)一个月后,他的病逐渐好了起来,这已是他第四次起死回生了。
(2)我与望老共事多年,他的为人治学,以及领导才能,的确受益匪浅。
例(1)中“起死回生”是指把垂死者救活,偏重形容医生的医术高明,与句中“他”(病人)不相配。例(2)中“受益匪浅”的主语应为人,与“为人治学、领导才能”无法搭配,根据文意此处应填入一赞颂之词,如“出类拔萃”。
4.不分轻重。有些成语的基本意义相同,但在词义的轻重程度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须仔细辨别。
例:(1)附庸风雅的人,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是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无可非议。
句中“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词义程度轻。对于句中这种人我们批评批评,指责指责是可以的,是合理的,故此成语宜改为“无可厚非”,厚,过分之意,词义程度较重。
5.不明范围。不明词义范围大小而造成成语的误用。
例:(1)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但我父亲并不像有的人那样重男轻女,他对我们等量齐观,毫无偏向。
句中“等量齐观”只能用于对待事物,表示同等看待,而不能用于对待人。
(五)不合逻辑
1.前后矛盾
例:(1)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2006年浙江卷第3题D项)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指人中最英勇的是吕布,马中最好的是赤兔马,比喻人才出众。而前文说此人“鲁莽草率,刚愎自用”,前后矛盾。
(2)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009年北京卷D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指只要一个人守着关隘,就是一万个人也攻打不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与句意无路可通矛盾。
2.不合逻辑
例:(1)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2006 年广东卷B项)句中“不堪设想”意思是对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意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用在这里不合逻辑。
8.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谢谢,语文高手来。给个答案和答题格式
安之若素是指遇到危险情况还和平常一样,而句中的意思是悠闲,所以不符
无可厚非是指没有可过分责难的,虽有缺点却还有可取之处,而句中的意思是说这一行动是完全正当的,并没有提到缺点
亡羊补牢是指事情发生了再补救,而句中意思是还未发生
釜底抽薪就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前面的根本一词有重复
嘤嘤嘤,是一个字一个字打的,求采纳(✪ω✪)
9. 语病分析修改及成语错用
1.相得益彰:两者相互配合协助,双方的优点和长处就更能显露出来.2 .把“学习、工作方面”中的“学习”或者“工作”删去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