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一夕的近义成语
A. 久而久之是什么意思
久而复久之的意思是:经过了相制当长的时间。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久而久之,凡在上海来来往往的人开口便讲应酬,闭口也讲应酬。
【示例】机器不好好养护,久而久之就要生锈。
【语法】联合式;作状语;作时间用语
【近义词】日久天长、长年累月、长此以往
【反义词】曾几何时、一朝一夕
(1)一朝一夕的近义成语扩展阅读
1、久而久之的近义词
长年累月
【解释】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出自】巴金《短简·给一个孩子》:“一件重大的事情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才能够有成就。”
【示例】长年累月地操劳,这双手已粗糙得像老松树皮,手掌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形容时间很长
2、久而久之的反义词
一朝一夕
【解释】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出自】周·姬昌《周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臣下刺杀君王,儿子杀害父亲,这个原因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这是由来已久的缘故。
【示例】学习知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用于否定句
B. 像膘肥体壮这样含有近义词的成语
朝三暮四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朝思暮想 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真凭实据 确凿的凭据。
争权夺利 争夺权力和利益。
斩尽杀绝 全部杀光。比喻做事不留余地。
獐头鼠目 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载歌载舞 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真心实意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贼眉鼠眼 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追根究底 追究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招降纳叛 原指收容接纳敌方投降叛变过来的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现指收罗坏人,结党作恶。
左顾右盼 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形容人骄傲得意的神情。
志同道合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只言片语 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
栉风沐雨 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争分夺秒 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自吹自擂 擂:打鼓。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装神弄鬼 比喻玩弄手段蒙骗人。
抓耳挠腮 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
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自由自在 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争奇斗艳 互相争斗,以新奇艳丽来取悦于他人。亦作“争奇斗异”。
珠光宝气 珠、宝:指首饰;光、气:指闪耀的光彩。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
装模作样 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给人看。
左邻右舍 左右的邻居。
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摇头摆尾 原形容鱼悠然自在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人摇头晃脑、轻浮得意的样子。
摇头晃脑 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莺歌燕舞 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吟风弄月 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一朝一夕 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一贫如洗 穷得象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
疑神疑鬼 这也怀疑,那也怀疑。形容非常多疑。
颐指气使 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一清二楚 十分清楚、明白。
一针一线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C. 一朝一夕 近义词
一朝一夕近义词源:
一时半刻,一旦一夕,弹指之间,转眼之间
一朝一夕_网络汉语
[拼音] [yī zhāo yī xī]
[释义] 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出处] 《周易·文言》:“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D. 一X一X的成语
一草一木
【拼音】:yī cǎo yī mù
【解释】: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出处】:《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示例】:不许惊动,如有犯僖氏~者斩首!★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
【近义词】:一针一线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细小平常的东西
一唱一和
【拼音】:yī chàng yī hè
【解释】: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出处】:《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示例】:自此~,渐渐情熟,往来不绝。★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近义词】:遥相呼应、亦步亦趋、一拍即合
【反义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各持己见
【歇后语】:东北的二人转;夫妻两唱小调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互相呼应
一举一动
【拼音】:yī jǔ yī dòng
【解释】: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可见古人一举一动,莫不令人归于正道,就是游戏之中,也都寓著劝世之意。”
【示例】:她的~都象个多年的媳妇,麻利,老到,还带着点自得的劲儿。★老舍《骆驼祥子》十五
【近义词】:一言一行、一颦一笑
【歇后语】:十冬腊月挺杠铃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人的言行
一模一样
【拼音】:yī mó yī yàng
【解释】:样子完全相同。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不觉就懊恼起来。”
【示例】:这两件衣服从颜色到款式虽然~,但质量却有很大差别。
【近义词】:毫无二致、毫发不爽、如出一辙
【反义词】:截然不同、天差地别、大相径庭
【歇后语】:一个母牛生的犊;一群老鸦朝南飞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或物
E. 开门见山后的成语接龙有什么
山崩地裂
【拼音】:shān bēng dì liè
【解释】: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出处】:《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示例】:这正是~有人见,捉生替死却难逢!★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
【近义词】:山崩地陷、山塌地崩、地裂山崩
【反义词】:岿然不动
【语法】: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声势巨大
山高水长
【拼音】:shān gāo shuǐ cháng
【解释】: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出处】:唐·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示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近义词】:山长地远、天长地久
【反义词】:一朝一夕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山川相隔
山盟海誓
【拼音】:shān méng hǎi shì
【解释】: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他将山盟海誓言,向罗帏锦帐眠。”
【示例】:想当初~,可现在怎么就要分手了?
【近义词】:海誓山盟、海约山盟
【反义词】:见异思迁
【语法】:作谓语;指坚定不移、永恒不变
山穷水尽
【拼音】:shān qióng shuǐ jìn
【解释】: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示例】:你们已经到了~的地步。★毛泽东《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近义词】:日暮途穷、穷途末路、水尽山穷
【反义词】:柳暗花明
【歇后语】:悬崖临海;土岗子上闹旱灾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绝境
F. 语文有什么术语(成语)
汉语
汉语 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 9.4亿。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在广义上是指汉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或是一种中国语文。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语音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ang],韵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国际音标,表格里的国际音标省去括弧),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 4个不同的语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在书面上写成 4个不同的字。
1918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au],ㄢ=[an]),体现了传统的声母韵母两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台湾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话声母、表3北京话韵母)。自1978年开始,中国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了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
语法
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
文字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汉字本身的构造看,汉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 ③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 可是现在一般人说“立早章” (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
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关于文字拼音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从理论上说,任何自然语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记录。但是由于汉语方言分歧,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没有取得广泛、切实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会给方言区的人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汉字历史悠久,大量的文献都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旦改弦易辙,势必在文献的广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难,在社会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动。事实上,由于长时间使用汉字这一可以表意的书写系统,汉语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词,而且这个现象确实发生了,现在一个音节最多可以对应几十上百个汉字,如果使用拼音来记载语音,会出现不读出来就看不懂的现象,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如果真要进行汉字拉丁化的工作,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汉语发展到合适的程度以前,最好搁置拉丁化的计划。
方言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情况复杂。下边把汉语方言粗分为官话和非官话两大类来说明。官话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与镇江之间沿江地带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4省,包括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几个方言区。官话区域的面积占全国3/4,人口占全国2/3。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程度比较高。从哈尔滨到昆明,相距3000公里,两地的人通话没有多大困难。非官话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包括吴方言(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赣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粤方言(广东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闽方言(福建,台湾,广东的潮州、汕头、海南地区)、客家方言(广东省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非官话区域比官话区域面积小,可是方言差别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话,甚至在同一个方言区内部(例如浙南吴方言与苏南吴方言之间、福州话和厦门话之间),交谈都有困难。
书面语和口语
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孙中山1925年立的遗嘱就还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 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有人指出韩愈的文章里就有明显的不合先秦语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结果当然更为驳杂。清末梁启超用一种浅显的文言文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为报章杂志所广泛采用。目前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中文报刊多数仍旧沿用这种文体。
历史 方言反映历史。汉语方言之间语音的差别大,语法和词汇的差别相对说来比较小。同样,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也是语音的差别大 , 语法和词汇的差别小。从总体上看,从上古音(先秦时代)到中古音(隋唐时代)再演变到现代北京音,经历了逐渐趋向简化的过程。在先秦时代,塞音声母和塞擦音声母都有浊音、不送气清音和送气清音三套。鼻音声母也分清浊两套。很可能还有[kl-、 pl-、gl-、bl-、sn-、st-、sk-]等形式的复辅音。所有的音节都以辅音收尾,没有开音节。辅音韵尾除了见于现代方言(例如广州话)的[m、 n、□、p、t、k]之外,还有[b、d、g]。到了隋唐时代,复辅音声母和清鼻音声母早已消失,辅音韵尾也只剩下了[m、 n、□、 p、t、k]。只是塞擦音和擦音却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化为舌头、舌面和卷舌三套。在现代北京音里浊塞音和浊塞擦音都清化了,辅音韵尾只有[n]和[□]两个。
声调的演变是另一种情形。隋唐时期只有平、上、去、入 4个调类。在现代方言里,同一个古调类有时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阳两类。因此有些方言调类的数目比隋唐时期多,许多非官话区的方言就是如此。
隋唐以来,在调类的分合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在许多方言里,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跟古去声字合为一类。二是官话方言的入声韵尾消失以后,入声字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北京话就是如此。
分析谐声字和经典的注音,可以发现上古汉语有过以变调和/或变化声母的清浊作为转变词性(包括分别自动词和使动词)的手段的痕迹。在句法方面,先秦汉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否定句和疑问句里的代词宾语要提到动词的前边去(吾谁欺│不我欺)。
宋元时期汉语语法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例如动词词尾“了” 和“着 ”的产生、动补结构的产生等等。“了”和“着”原来都是动词,后来意义逐渐虚化,终于演变为词尾。动补结构〔包括不带“得”的(染红)和带“得”的(染得红)两类〕也是在这个时期才定型的。
词汇演变的主要趋势是双音节词的不断增长。本来在先秦汉语里占优势的单音节词逐渐双音节化。这种趋势近百年来尤为明显。据统计,在 180万字的现代文资料里,一共出现了3万多个不同的词,其中70%以上是双音节词。
汉语研究 在中国传统的语言学领域里,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都有辉煌的成就。最古的按字义编排的字典《尔雅》是战国时代编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汉字偏旁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第一部对汉字的结构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的著作。在古代的韵书里,隋代陆法言的《切韵》(601)地位特别重要。无论是研究现代方言,还是上推《切韵》以前的音韵系统,都是重要的资料。9世纪开始出现的韵图(《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等)是一种表示整个音韵系统及声韵调三者配合关系的表格。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描写汉语的音韵系统,这种性质的表格是不可缺少的。古音的研究在清代有飞跃的进步。段玉裁首先指出谐声字系统跟《诗经》用韵基本上相符。清代学者根据这两种材料给上古音韵母分部,取得了显著成绩。到了王念孙、江有诰,这项工作几乎已经达到了顶点,可以补充修改之处已经不多。在训诂学方面,清代学者也有重大贡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广雅疏证》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语法学方面,中国学者向来着重虚词的研究。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最有影响的著作。马建忠(1845~1900)的《马氏文通》出版于 1898年。这是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
20世纪上半叶,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的成绩是对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构拟。这方面工作的开创者是瑞典学者高本汉。其后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研究的对象是古汉语。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是从 20世纪开始的。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两部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达到的水平。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52)虽然是通俗性著作,但是在近年来的语法研究上有一定的影响。6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进步很快。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1968)是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著作。
在历史语法学方面,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1955;增订本,1984)里的一部分论文开创了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王力的《汉语史稿》中卷(1958)和日本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也是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是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调查方言的报告。这部书对以后的方言调查工作有重要影响。1956~195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方言调查。1979年创办了专门性的方言刊物《方言》,对方言调查和方言研究起了推动的作用。
20世纪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商代甲骨文字和战国、秦、汉简帛的出土,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促进了这一门学科的发展。
参考书目
李荣:《语音常识》,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55。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
Yuen Ren Chao, A Grammar Spoke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G. 一朝一夕的近义词
【成语】: 一朝一夕
【近义词】: 一时半刻、弹指之间、转眼之间
【反义词】: 千秋万代、万古长存、地久天长
【拼音】: yī zhāo yī xī
【解释】: 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出处】: 《周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举例造句】: 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清·严复《论世变之亟》
H. 一朝一夕的意思
一朝一夕的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出自】周·姬昌《周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大臣杀了君王,儿子杀了父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而是由来已久的缘故。
【示例】人类因能完成梦想而伟大,但梦想的实现,绝非一朝一夕可达成。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用于否定句
【近义词】一旦一夕、转瞬之间、一时半刻、弹指之间、转眼之间、俯仰之间
【反义词】天长地久、穷年累月、千秋万岁、积年累月、久而久之、年深日久、成年累月、经年累月、长年累月、地久天长、日久天长
(8)一朝一夕的近义成语扩展阅读
1、一朝一夕的近义词
一时半刻
【解释】指很短的时间。
【出自】元·吴昌龄《张天师》:“吾今用你坛前仗剑等待,休错吾一时半刻。”
我现在用你在坛前仗剑等候,不要怪我耽误这一时半刻。
【示例】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应该人。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指很短的时间
2、一朝一夕的反义词
天长地久
【解释】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即使是天长地久,总会有终了之时,唯有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例子】珍惜才能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时间长久
I. 和一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查无实据
拼音: chá wú shí jù
解释: 查究起来,没有确实的根据或证据。
没查没利
拼音: méi chá méi lì
解释: 指言语不实。
明查暗访
拼音: míng chá àn fǎng
解释: 明里调查,暗中访问。指多方面调查了解情况。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8回:“差你往齐东村明查暗访,这十三条命案是否服毒?”
追根查源
拼音: zhuī gēn chá yuán
解释: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出处: 木青《不许收获的秋天》第二一章:“而眼下,在群众追根查源的时候,或者说对曾番有所怀疑的时候,曾番自然要来个搅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