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王刘备的成语
1. 刘备相关的成语
纵虎归山,拼音是zòng hǔ guī shān,汉语成语,意思是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出自《零陵先贤传》。
2. 有了刘备的三顾毛驴才有了诸葛亮的什么填一个成语
有了刘备的三顾毛驴才有了诸葛亮的(两表一对)
两表: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作者:诸葛亮,也有的人说后出师表不是他写的,已无从考证,待议)
一对:隆中对(作者:诸葛亮)
3. 有关刘备相关成语四字的
纵虎归山
收买人心
如鱼得水
求贤若渴
优柔寡断
髀肉复生
虚情假意
龙凤呈祥
三足鼎立
桃园结义
三让徐州
三顾茅庐
织席卖履
白帝托孤
求贤若渴
优柔寡断
4. 关于刘备、诸葛亮、曹操、刘禅的成语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5. 三国演义有关赵云,张飞,刘备的成语
偃旗息鼓 【出来处】三自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大获全胜(刘备) 鼎足之势(刘备,孙权,曹操) 三顾茅庐(刘备) 顿开茅塞(孙权) 捶胸顿足(刘备 ) 虎入羊群(张飞) 桃园结义
6. 关于刘备与项羽的成语要说简介
项羽 破釜沉舟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刘备 三顾茅庐: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7.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列举七八个。( )( )的刘备,( )( )的诸葛亮等,括号中一定要是四字成语。
乱世枭雄的曹操 立马杀场的赵云 兼济天下刘备 机关算尽诸葛 老奸巨猾董卓
8. 关于刘备的成语
三顾茅庐sāngùmáolú
[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辨形] 庐;不能写作“芦”。
[近义] 礼贤下士
[反义] 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褒义。有时可用于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①刘厂长~;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②新任厂长~;终于把他请出来当总工程师。
[英译] callonsb。repeatedly
[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9. 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
1:百步穿杨(黄忠)2:百战百胜(曹操)3:负薪救火(诸葛亮)4:七擒七纵(孟获)5:乐不思蜀(刘禅)6:大获全胜(刘备)7:鼎足之势(刘备,孙权,曹操)8:不计其数(曹操)9:不识时务(鲁肃)10:肺腑之言(貂禅)11:横行无忌(李催,郭汜)12:三顾茅庐(刘备)13:顿开茅塞(孙权)14:捶胸顿足(刘备)15:膏粱子弟(夏侯茂)16:措手不及(孟达)17:寡不敌众(周瑜)
10. 有关刘备的成语 俗语
髀肉复生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裴注引《九州春秋》曰:“(刘)备任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说解:髀,指大腿。“髀里肉生”是刘备感叹自己长期不骑马征战,大腿里侧渐胖,白自耗费了宝贵时光。后以此形容人长久安逸,壮志销磨,无所作为。也作“髀肉复生”。《野叟曝言》二十一回:“又李笑道:‘连日缠绵床席,几令我有髀肉复生之叹,今日且挝一回褐鼓,以博贤妹们一笑。’”
求田问舍
释源:《三国志·魏志·陈登传》:“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沦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土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色,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说解:求田问舍,原是刘备说许汜为国士,处纷乱之世,而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没有远大志向。后以求田问舍形容专营私利而胸无大志之士。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