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字成语 » 无理之事近义词的成语

无理之事近义词的成语

发布时间: 2020-11-19 06:27:52

Ⅰ “朴实无华”是什么意思

朴实无华,汉语成语,拼音是pǔ shí wú huá,意思是指质朴实在而不浮华。出自巴金《〈爝火集〉后记》。

1、 解释: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2、出自:巴金《〈爝火集〉后记》:“他只是平铺直叙,朴实无华地讲会见的事情。”

3、近义词:质朴无华朴素无华

4、反义词:华而不实 花枝招展 寻欢作乐

5、造句:这篇课文虽然言语朴实无华,感情却真挚动人;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这句朴实无华的口号,概括了雷场战士的心声;它朴实无华,表里如一的品质,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1)无理之事近义词的成语扩展阅读:

“华而不实”是“朴实无华”的反义词,

基本解释: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详细解释:【解释】: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示例】:~,脆而不坚。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Ⅱ 形容恋爱的成语

连枝共冢
比喻爱情坚贞不渝
碧海青天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醋海翻波
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间因爱情而引起的纠葛。
儿女情长
指过分看重爱情。
风花雪月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海誓山盟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红豆相思
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
佳人才子
年轻貌美的女子和才华横溢的男子。泛指年貌相当,有婚姻或爱情关系的青年男女。
恋新忘旧
恋慕新的,忘却旧的;对爱情不专一。
流水桃花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情窦初开
指刚刚懂得爱情(多指少女)。
倩女离魂
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山盟海誓
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喜新厌旧
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一见钟情
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
英雄气短
指有才能的人因沉迷于爱情而丧失进取心。
之死靡它
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眉目传情
用眉眼的活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意。常用来形容用眼色表示爱情。参见“眉来眼去”。
暮翠朝红
形容爱情不专一。
弃旧迎新
丢弃旧人,迎接新人。谓爱情不专一。
桃花流水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一见锺情
①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即产生爱情。②借指对人或事物一看见就发生了很深的感情。
云心水性
指女子作风轻浮,爱情不专一。
至死靡它
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笃新怠旧
〖解释〗犹言喜新厌旧。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离魂倩女
〖解释〗倩女:美丽的少女。旧时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Ⅲ 时间和精力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关联词语时间精力是补充近义词组合成成语吗

时间和精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一切都是零。

Ⅳ 给下列成语找出一个意思相同的成语:问心无愧,理所当然,逆来顺受

问心copy无愧的近义词:
俯仰无愧 扪心无愧 光明磊落 内省不疚 衾影无惭
心安理得 仰不愧天 堂堂正正 光明正大 于心无愧
理所当然的近义词:
当仁不让 义不容辞 理固当然 理所必然
理应如此 理之当然 事出有因 顺理成章
天经地义 千真万确 义不容辞 义无反顾
逆来顺受的近义词:
含垢纳污 忍气吞声 忍辱负重 含垢忍辱 三从四德
百依百顺 唾面自干 委曲求全 低声下气 逆来顺受

Ⅳ 成什么立什么的成语

成家立业。

成家立业,意思是指建立了家庭,创立了事业。通俗来说,就是男女双方结了婚,有职业,可以给家人安定的生活。

汉语成语,拼音是chéng jiā lì yè,出自宋·吴自牧《梦粱录·恤贫济老》。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结婚组建家庭并建立事业

示例

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拣了个上吉的日期,五日前方对浑家说知,道:‘常言:坐吃山空,我夫妻两口,也要成家立业,终不然抛了这行衣食道路?’”

原来廉锦枫曾祖向居岭南,因避南北朝之乱,逃至海外,就在君子国成家立业。(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近义词:安家立业

(5)无理之事近义词的成语扩展阅读:

安家立业,汉语成语,拼音是ān jiā lì yè,意思是指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成语出处

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代序)》:“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多指在一地长期生活。

示例

他想叫郭全海安家立业,娶个好媳妇,让他日子过得好,工作更安心。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十三

Ⅵ 义结金兰什么意思

义结金兰,汉语成语。

拼音:yìjiéjīnlán

释义:是指结交很投合的朋友。

成语出处:《回太平御览》引《吴录答》:“张温英才瓖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义结金兰之好焉。”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

高阳《母子君臣》:这还在其次,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高峒元与李连英义结金兰,而且居长,为李连英叫做“高大哥”。

《太平御览》引《吴录》:张温英才瓖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义结金兰之好焉。

资料扩展:

近义词:

志同道合,汉语成语,拼音是zhì tóng dào hé,意思是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语出《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反义词:

不共戴天,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gòng dài tiān,意思是指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出自《礼记·曲礼上》。

Ⅶ 什么泰然的成语

是“处之泰然”。

【解释】: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四十八:大赤包听出瑞宣的讽刺,而处之泰然,她尖声的咯咯的笑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面对困难与变故的态度。

【近义词】:满不在乎、木鸡养到、指挥若定、处之怡然、从容不迫、泰然自若、无动于衷

(7)无理之事近义词的成语扩展阅读:

1、满不在乎

完全不放在心上:别人都在替他着急,他却满不在乎。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

2、指挥若定

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像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一章:他刚刚坐定,这一大群人已经跟了进来,用各种阿谀逢迎的言词称颂他神机妙算,“指挥若定”。

3、从容不迫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巴金《家》十五:这些人从容不迫地叩了头,花费了半点钟以上的时间。

4、泰然自若

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华而实《汉衣冠》三:“施天福坦率地注视郑成功,泰然自若地摇头。”

5、无动于衷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衷了。”

Ⅷ 平时养尊处优,突然来问题不会处理了用成语怎么形容

始料不及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ǐ liào bù jí,意思是已经准备好了,但是面对时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令人措手不及。指事势的变化发展,是起初意想不到的,没料到的。出自《里乘》
造句:
1) 性别比率失衡还带来一些始料不及的影响。

2) 杰克竭尽全力发展自己的公司,但有几个障碍是他始料不及的。
3) 并发现他们在充满伤害并且始料不及的世界中.

4) 可令我始料不及的是,绿豆并没有如我所愿的茁壮成长。

5) 竟以这样奇怪的方式结束这样一次让人始料不及的常规赛。

6) 事态发展迅速为她所始料不及。

7) “这个结果的确是我始料不及的,”斯普林特厄尔说。

8) 中国国内也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特别是在银行业.

9) 这可实在让我始料不及。结婚七年,他天天就嫌我跟他上床少了。

10) 接着几天发生的事情让秦朗始料不及,庞氏药业集团的广告宣传攻势遍布平川省了,这个秦朗不意外,意外的是“庞氏.

11)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始料不及的老猫和郭涛两个人,在进入游戏的时候,没有被分到同一个新手村内。

12) 突然间,始料不及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勒住缰绳,这些话就统统跑出来。

13) 这一暗算让人始料不及,紫衣男子也是大惊失色,忙要挥剑挡格,却是不及。

14) 张成始料不及的穿越到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年代?乱世之初东汉末年!各路英豪,诸侯群雄并起.

15) 万世居然是第一个乘坐这个时光机器的人,腾龙始料不及。

16) 这个事情急转直下,真是始料不及,卫子沁赶忙抱起柳莺莺向大堂后面的庭院走去,柳靖忠去找郎中,柳府上下所有人急得向热锅上的蚂蚁。

17) 后面的发展,却是音琴睛始料不及,或者说她只是一条引火线,引爆了梦城女性对日渐泛滥的网络色情的负面能量,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黄风暴随之展开。

18) 很多朋友干脆去看盗版的了,这一点是老曲始料不及的。

19) 显然,林白的回答让车内的主人始料不及。

20) 这是他始料不及的,在他眼里,肯定是刚才有修士趁左锋精神溃散夺舍了!一定是这样!伤疤脸原本坚定的想法在左锋的目光下变得脆弱不堪。

21) 不知是否眼高手低关系,觉得此片编导太贪心,刻意为电影放入太多点子,却未能和电影主题配合妥善,以至弄巧反拙,频频令人看到"r"哂头也不明所意,或许是编导也始料不及吧?

22) 年,吉妮。吉拉德被转诊断患有乳腺癌,她知道这会使她面临高额医疗费用的挑战,可由此而卷入专利问题,却是她始料不及的。

23) 但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后,人们才逐渐看清,真正让赛事组织者始料不及的其实那种是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天气。

24) 这些新观测还表明,早期宇宙中的类星体更为常见,这一点是始料不及的。

25) 因为钱博士无意中的一句话,却反而坚定了征服田宏的决心,这是钱博士始料不及的。

26) 第一个把思考这个问题带到我面前的是我文法学校的校长,当然这样的方式,这样的结果是他始料不及的。

27) 我则反问:这一转变果真如他在“美国军事在线”栏目所言,是“始料不及”的吗?

28) 认为动画的趣味性表现,不仅要确定不一般的角色类型,而且要有让人始料不及、夸张的戏剧性剧情设计以及反传统而行之的转折性结局。

29) 他们称,更多的暴风雨,洪水,干旱以及热浪所带来的影响将会让人始料不及并且作用深远。

30) 凌强当机立断,调头一把揪住了凌乾,那便是跑,没有一丝的迟疑,凌强这般利落的动作,让得银狼也是始料不及,顿时爆发一声的怒吼,带着满腔的怒火,追逐而去。

Ⅸ 语文有什么术语(成语)

汉语
汉语 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 9.4亿。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在广义上是指汉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或是一种中国语文。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语音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ang],韵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国际音标,表格里的国际音标省去括弧),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 4个不同的语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在书面上写成 4个不同的字。

1918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au],ㄢ=[an]),体现了传统的声母韵母两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台湾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话声母、表3北京话韵母)。自1978年开始,中国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了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

语法
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

文字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汉字本身的构造看,汉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 ③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 可是现在一般人说“立早章” (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

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关于文字拼音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从理论上说,任何自然语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记录。但是由于汉语方言分歧,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没有取得广泛、切实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会给方言区的人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汉字历史悠久,大量的文献都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旦改弦易辙,势必在文献的广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难,在社会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动。事实上,由于长时间使用汉字这一可以表意的书写系统,汉语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词,而且这个现象确实发生了,现在一个音节最多可以对应几十上百个汉字,如果使用拼音来记载语音,会出现不读出来就看不懂的现象,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如果真要进行汉字拉丁化的工作,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汉语发展到合适的程度以前,最好搁置拉丁化的计划。

方言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情况复杂。下边把汉语方言粗分为官话和非官话两大类来说明。官话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与镇江之间沿江地带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4省,包括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几个方言区。官话区域的面积占全国3/4,人口占全国2/3。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程度比较高。从哈尔滨到昆明,相距3000公里,两地的人通话没有多大困难。非官话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包括吴方言(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赣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粤方言(广东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闽方言(福建,台湾,广东的潮州、汕头、海南地区)、客家方言(广东省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非官话区域比官话区域面积小,可是方言差别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话,甚至在同一个方言区内部(例如浙南吴方言与苏南吴方言之间、福州话和厦门话之间),交谈都有困难。

书面语和口语
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孙中山1925年立的遗嘱就还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 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有人指出韩愈的文章里就有明显的不合先秦语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结果当然更为驳杂。清末梁启超用一种浅显的文言文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为报章杂志所广泛采用。目前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中文报刊多数仍旧沿用这种文体。

历史 方言反映历史。汉语方言之间语音的差别大,语法和词汇的差别相对说来比较小。同样,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也是语音的差别大 , 语法和词汇的差别小。从总体上看,从上古音(先秦时代)到中古音(隋唐时代)再演变到现代北京音,经历了逐渐趋向简化的过程。在先秦时代,塞音声母和塞擦音声母都有浊音、不送气清音和送气清音三套。鼻音声母也分清浊两套。很可能还有[kl-、 pl-、gl-、bl-、sn-、st-、sk-]等形式的复辅音。所有的音节都以辅音收尾,没有开音节。辅音韵尾除了见于现代方言(例如广州话)的[m、 n、□、p、t、k]之外,还有[b、d、g]。到了隋唐时代,复辅音声母和清鼻音声母早已消失,辅音韵尾也只剩下了[m、 n、□、 p、t、k]。只是塞擦音和擦音却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化为舌头、舌面和卷舌三套。在现代北京音里浊塞音和浊塞擦音都清化了,辅音韵尾只有[n]和[□]两个。
声调的演变是另一种情形。隋唐时期只有平、上、去、入 4个调类。在现代方言里,同一个古调类有时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阳两类。因此有些方言调类的数目比隋唐时期多,许多非官话区的方言就是如此。
隋唐以来,在调类的分合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在许多方言里,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跟古去声字合为一类。二是官话方言的入声韵尾消失以后,入声字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北京话就是如此。
分析谐声字和经典的注音,可以发现上古汉语有过以变调和/或变化声母的清浊作为转变词性(包括分别自动词和使动词)的手段的痕迹。在句法方面,先秦汉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否定句和疑问句里的代词宾语要提到动词的前边去(吾谁欺│不我欺)。
宋元时期汉语语法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例如动词词尾“了” 和“着 ”的产生、动补结构的产生等等。“了”和“着”原来都是动词,后来意义逐渐虚化,终于演变为词尾。动补结构〔包括不带“得”的(染红)和带“得”的(染得红)两类〕也是在这个时期才定型的。
词汇演变的主要趋势是双音节词的不断增长。本来在先秦汉语里占优势的单音节词逐渐双音节化。这种趋势近百年来尤为明显。据统计,在 180万字的现代文资料里,一共出现了3万多个不同的词,其中70%以上是双音节词。
汉语研究 在中国传统的语言学领域里,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都有辉煌的成就。最古的按字义编排的字典《尔雅》是战国时代编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汉字偏旁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第一部对汉字的结构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的著作。在古代的韵书里,隋代陆法言的《切韵》(601)地位特别重要。无论是研究现代方言,还是上推《切韵》以前的音韵系统,都是重要的资料。9世纪开始出现的韵图(《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等)是一种表示整个音韵系统及声韵调三者配合关系的表格。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描写汉语的音韵系统,这种性质的表格是不可缺少的。古音的研究在清代有飞跃的进步。段玉裁首先指出谐声字系统跟《诗经》用韵基本上相符。清代学者根据这两种材料给上古音韵母分部,取得了显著成绩。到了王念孙、江有诰,这项工作几乎已经达到了顶点,可以补充修改之处已经不多。在训诂学方面,清代学者也有重大贡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广雅疏证》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语法学方面,中国学者向来着重虚词的研究。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最有影响的著作。马建忠(1845~1900)的《马氏文通》出版于 1898年。这是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
20世纪上半叶,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的成绩是对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构拟。这方面工作的开创者是瑞典学者高本汉。其后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研究的对象是古汉语。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是从 20世纪开始的。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两部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达到的水平。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52)虽然是通俗性著作,但是在近年来的语法研究上有一定的影响。6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进步很快。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1968)是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著作。
在历史语法学方面,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1955;增订本,1984)里的一部分论文开创了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王力的《汉语史稿》中卷(1958)和日本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也是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是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调查方言的报告。这部书对以后的方言调查工作有重要影响。1956~195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方言调查。1979年创办了专门性的方言刊物《方言》,对方言调查和方言研究起了推动的作用。
20世纪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商代甲骨文字和战国、秦、汉简帛的出土,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促进了这一门学科的发展。

参考书目
李荣:《语音常识》,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55。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
Yuen Ren Chao, A Grammar Spoke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