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成语
『壹』 怪事什么成语
怪事咄咄
发音 guài shì ō ō
释义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同“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
发音 ō ō guài shì
释义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示例 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贰』 成语“咄咄怪事”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
【成语】: 咄咄怪事
【故事】: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内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容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拼音】: ō ō guài shì
【解释】: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举例造句】: 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 ★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拼音代码】: ddgs
【近义词】: 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反义词】: 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歇后语】: 鱼跳出来吃猫
【灯谜】: 竹子开玫瑰花
【用法】: 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英文】: monstrous absurdity
『叁』 成语人物.沧海桑田.多多怪事!!急啊
【沧海桑田】
出处: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成语人物:
麻姑:
道教神话人物。据《神仙传》记载,其为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中国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王方平:
东汉时人,名远、字方平。汉桓帝时做过官,精通天文、河图、道鑯学。后来辞官隐去,在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
【咄咄怪事】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成语人物:
殷浩(?~356),东晋大臣。字渊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好《老子》与《周易》,善谈玄理,颇负盛名,屡辞征召。曾为庾亮记室参军,累迁司徒左长史,后辞官隐居近十载。永和二年(346)因褚裒推荐,始受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次年,桓温灭成汉,威震朝廷。会稽王司马昱(简文帝)执政,以殷浩声名影响朝野,引为心腹,参预朝政,统率扬州之众以抗衡荆州的桓温。五年后赵石虎死,冉闵展开反羯斗争,北方混乱,晋朝乘机北伐。殷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于永和六年就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并广开屯田,以为军储。他无军事经验,又为桓温掣肘,八年进军至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处置失当,败于前秦。次年又大举进军,派羌族酋长姚襄为前锋,十月至山桑(今安徽蒙城北),姚襄反叛,伏击浩军,辎重尽弃,死伤万余,溃退谯城(今安徽亳州)。桓温上疏加罪,十年二月废为庶人,徙东阳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十二年卒。
『肆』 关于是人吃惊的成语
瞪目结舌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惊喜交集 交集:专交错在一起。又吃属惊,又高兴
咄咄怪事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高世骇俗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骇人听闻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危言耸听 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被宠若惊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口呆目瞪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伍』 咄咄怪事酒囊饭袋老态龙钟老气横秋行尸走肉这几个成语各是什么意思
1、咄咄怪事
ō ō guài shì
【解释】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2、酒囊饭袋
jiǔ náng fàn dài
【解释】囊:口袋。只会吃喝,不会做事。讥讽无能的人。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
3、老态龙钟
lǎo tài lóng zhōng
【解释】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出处】唐·李端《赠谢戴》:“交结渐时辈,龙钟似老翁。”
4、老气横秋
lǎo qì héng qiū
【解释】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出处】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5、行尸走肉
xíng shī zǒu ròu
【解释】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陆』 形容很意外很惊喜的成语
喜出望外、喜从天降、惊喜若狂、大喜过望、受宠若惊。
1、喜出望外
【解释】: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出自】:近代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去年十月份接着这封长信,读了之后,喜出望外!”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大喜过望、喜从天降、乐不可支、如获至宝
【反义词】泣不成声、叫苦不迭、大失所望、忧心如焚、悲从中来、不堪回首、悲不自胜、苦海无边、怒不可遏、叫苦连天、祸不单行、大难临头、痛哭流涕
2、喜从天降
【解释】:喜事从天上掉下来。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
【出自】:张顺见了宋江,喜从天降。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五福临门、无妄之福、大喜过望、喜出望外
【反义词】祸从口出、天灾人祸、祸从天降、大难临头、大祸临头
3、惊喜若狂
【解释】:形容又惊又喜,难以自持。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彩云倒出于意外,自然惊喜若狂,不觉绸缪备至。 ”
彩云倒是很意外,自然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不觉得准备不充分。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喜出望外
【近义词】惊喜欲狂、惊喜交集
【反义词】悲痛欲绝
4、大喜过望
【解释】: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出自】:灿若灯下一看,正是前日相逢之人,不觉大喜过望,方才放下了心。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特别高兴
【近义词】喜不自胜、受宠若惊、其乐无穷、喜出望外、喜从天降、如获至宝
【反义词】大失人望、大失所望、大难临头、不堪回首
5、受宠若惊
【解释】: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出自】: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且说过道台承中丞这一番优待,不禁受宠若惊,坐立不稳,正不知如何是好。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被宠若惊、闻宠若惊、大喜过望
【反义词】宠辱不惊、麻木不仁
『柒』 形容很吃惊的成语
形容很吃惊的成语
瞪目结舌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惊喜交集 交集:交错在一起。又吃惊,又高兴
咄咄怪事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高世骇俗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骇人听闻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危言耸听 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被宠若惊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口呆目瞪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妙语惊人 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瞪眼咋舌 〖解释〗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目瞪舌彊 〖解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捌』 形容很吃惊的成语有哪些
惊恐万状、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大吃一惊、大惊失色
一、惊恐万状
白话回释义:十分惊慌恐惧的答样子。万状:多种多样的形态。
朝代:宋
作者:陈亮
出处:《谢杨解元启》:“惊惶万状而莫支。”
翻译:十分惊慌恐惧而又没有办法
二、瞠目结舌
白话释义: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朝代:清
作者:霁园主人
出处:《夜谭随录》:“公子大骇;细君结舌瞠目。”
翻译:公子大吃一惊,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
三、目瞪口呆
白话释义: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朝代:近代
作者:敦煌变
引证:《敦煌变文集》:“口呿目瞪忘收唇。”
翻译: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嘴巴都合不上去
四、大吃一惊
白话释义:形容对发生的意外事情非常吃惊。
朝代:明
作者:冯梦龙
出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翻译:
五、大惊失色
白话释义: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朝代:明
作者:罗贯中
出处:《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翻译:突然看见曹操带着剑入宫,脸上十分生气,汉献帝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玖』 请问成语 什么怪事是成语
咄咄来怪事_网络词典
[读音][ō ō guà源i shì]
[解释]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例句]这种自私的话,他居然能说出口,真是~。
[近义]莫名其妙
[反义]合情合理
『拾』 关于怪事的成语
咄咄怪事 [ō ō guài sh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 处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例 句
这种自私的话,他居然能说出口,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