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字成语 » 成语有关之字和的字的成语故事

成语有关之字和的字的成语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19 16:35:29

『壹』 关于吴下阿蒙的成语故事 50字之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人没学问,现在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贰』 四字成语中名人故事有关讽刺人的成语故事

败军之将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拜赐之师 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出处:《左传·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肴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
伴食宰相 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出处:《旧唐书·卢怀慎传》:“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补阙灯檠 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出处:宋·陶谷《清异传》:“冀州儒李大壮畏服小君,万一不遵号令,则叱令正坐,为绾髻,中安灯碗燃灯火,大壮屏气定体,如枯木土偶,人诨目之曰补阙灯檠。”
吹大法螺 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出处:《妙法莲花经·序品》:“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大人先生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出处:晋·刘伶《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对牛鼓簧 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出处:《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
话里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出处:范乃仲《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升级一听,话里带刺,来者不善。”
话里有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郭全海听见话里有刺,把筷子放下,但还是按下心头的火。”
话中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5回:“因此待亲家母面上冷落,话中带刺。”
夹枪带棒 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
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金口玉言 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叁』 有关于吕蒙的四字成语,关于吕蒙的历史成语故事

吴下阿蒙

读音: wú xià ā méng
释义: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自: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 马湾有鬣,德小是崇,先生天游,而人曰佳墉。嗟乎!非吴下阿蒙。(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续篇》)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刮目相看

读音: guā mù xiāng kàn
释义: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造句: 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朱自清《这一天》)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绩
近义词: 另眼相看 另眼看待
反义词: 视同一律
洗脚上船

读音: xǐ jiǎo shàng chuán
释义: 指居于水滨,舟行极便。
出自: 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扞孙权呴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一拥而上

读音: yī yōng ér shàng
释义: 一下子全都围上去。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吕蒙亲自擂鼓,士卒皆一拥而上,乱刀砍死朱光。”
手不释卷
读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释义: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自: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造句: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 学而不厌 爱不释手
反义词: 不学无术

『肆』 和成语故事有关的人物有哪些

历史人物和成语有哪些
1

一鼓作气(曹刿)
2
、一字千金(吕不韦)
3
、一字之师(郑谷)
4
、一饭千金(韩信)
5
、东山再起(谢安)
6
、图穷匕见(荆轲)
7
、纸上谈兵(赵括)
8
、负荆请罪(廉颇)
9
、卧薪尝胆(勾践)
10
、接竿而起(陈胜、吴广)
11
、三顾茅庐(刘备)
12
、孺子可教(张良)
13
、四面楚歌(项羽)
14
、老当益壮(马援)
15
、投笔从戎(班超)
16
、暴殄天物(商纣王)
17
、暗渡陈仓(刘邦)
18
、嗟来之食(黔敖)
19
、怒发冲冠(蔺相如)
20
、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21
、韦编三绝(孔子)
22
、墨守成规(墨子)
23
、病入膏肓(蔡桓公)
24
、鸡犬升天(刘安)
25
、高山流水(俞伯牙)
26
、口蜜腹剑(李林甫)
27
、风声鹤唳(苻坚)
28
、泰山北斗(韩愈)
29
、破釜沉舟(项羽)
30
、东窗事发(秦桧)
31
、程门立雪(杨时)
32
、司空见惯(刘禹锡)
33
、梦笔生花(李白)
34
、力透纸背(颜真卿)
35
、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36
、赤膊上阵(许褚)
37
、马革裹尸(马援)
38
、黄袍加身(赵匡胤)
39
、洛阳纸贵(左思)
40
、背水一战(韩信

41
、闻鸡起舞(祖逖)
42
、初出茅庐(诸葛亮)
43
、完璧归赵(蔺相如)
44
、退避三舍(重耳)
45
、乐不思蜀(刘禅)
46
、指鹿为马(赵高)
47
、画龙点睛(张僧繇)
48
、入木三分(王羲之)
49
、讳疾忌医(蔡桓公)
50
、多多益善(韩信)
51
、秋毫无犯(岑彭)
52
、望梅止渴(曹操)
53
、鞠躬尽瘁(诸葛亮)
54
、约法三章(刘邦)
55
、请君入瓮(周兴)
56
、举一反三(孔子)
57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58
、八斗之才(曹植)
59
、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60
、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记得采纳

『伍』 和艺术有关的成语故事,100字到150字以内

乐圣贝多芬的《月光曲》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 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塔,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 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达芬奇是意大利的一位著名画家,他在小的时候,有一天,教师拿出一个鸡蛋说:“请你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能做到吗?”说完就走了。达芬奇想:鸡蛋有什么好画的,这又有何难呢?达芬奇从这边看,那边看,鸡蛋还是鸡蛋,但他怎么也画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于是,他去问老师,首先,老师表扬了他认真观察,并告诉他别小看这一个鸡蛋,其实他是千万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鸡蛋。达芬奇记住了这句话,不仅用手去画,而且用心灵去画,几十年之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大画家。

『陆』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故事 300字以上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柒』 疯狂猜成语 和甲字有关的成语故事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按甲寝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按甲休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败鳞残甲 败:毁坏。残败零碎的鳞甲,比喻满空飞舞的雪花。
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丢盔卸甲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腹有鳞甲 鳞甲:比喻人多巧诈的心。比喻居心险恶,不可接近。
腹中兵甲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龟龙片甲 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
裹粮坐甲 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
花甲之年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
擐甲执兵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积甲山齐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
甲第连天 甲第:富豪显贵的宅第。形容富豪显贵的住宅非常之多。
甲冠天下 甲冠:第一。称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
坚甲利兵 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解兵释甲 解:解除。释:卸下。解除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参战。
解甲归田 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解甲投戈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解衣卸甲 解:脱衣。卸:卸掉。脱下战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战。

『捌』 关于汉字的成语故事谁有

成语资料

【成语】一字之师
【注音】yī zì zhī shī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用法】作宾语;指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一字师
【押韵词】一望而知、高山仰之、蒲柳之姿、面如凝脂、游人如织、单相思、足茧手胝、装聋作痴、公尔忘私、休戚共之[1]
编辑本段
成语出处

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宋·计有功《唐诗纪事》[2]
一字之师原文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
“‘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编辑本段
成语故事

其一
唐朝有个和尚,法号叫作齐己。齐己和尚很喜欢写诗,写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谓诗僧。他有个好友郑谷,也是当时的诗人。因为他们都写诗,自然能谈得来。
有一次,齐己写了一首诗,叫《早梅》,其中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过了几天,郑谷来串门。齐己和尚对他说:"我写了一首诗,你给我看看怎么样?"郑谷看了半天,说:"写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点,你写的是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就是早开的梅花,一般不会数枝开,数枝就是开了一片啦,我觉得应该把数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就显得这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齐己和尚一听,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说:"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因为郑谷只提出一个字的修改意见,但却堪称老师,所以叫一字之师。
其二
南宋时著名诗人杨万里,有一回在屋里写字,其中写到了晋人干宝,也就是《搜神记》的作者。杨万里不知不觉把"干"写成了"于",变成了"于宝"。当时正好有一名小吏站在杨万里身边,便提醒说:"老爷,好像应该是干宝。"杨万里很惊奇他没读过什么书,怎么能看出差错,便问:"是吗?你怎么知道?"小吏便翻开韵书,也就是字典,指着说:"您看,这里讲晋朝有个叫干宝的。"杨万里很欣赏他这种好学精神,称赞他道:"好。这一次,你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其三
唐摭言》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居守李相读《春秋》时,念错了一个字,在旁边侍候的一个小吏皱了皱眉头。李相见了,便问他因何皱眉。小吏含蓄地说:“我的老师教我读此书时,念错了一个字。今天听您一念,我才明白应该怎样读了。”李相听后忙说:“不对,我没有受过老师的指点,如果错了,一定是我而不是你。”说完,就把书递给小吏向他请教,小吏这才详细地说明了原委。李相十分感谢小吏的指教,称他为“一字师”。聪明的小吏因说话方式的巧妙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四
1935年,著名书画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写百花诗。在写到其中一首藤花诗时,误将“茸”字写成了“葺”字。当时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遥游公园的新华艺专毕业生,时才25岁的金尘僧见到了王先生的笔迹后,毅然提笔写下了一首名为《戏呈白龙山人王一亭文》的诗寄给了这位艺坛老前辈。诗是这样写的:“丹黄甲乙究瑕疵,自昔曾闻一字师;那许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诗时未经思索细辨就信手写了这个错字。事隔不久,一首名为《七律·奉酬尘僧先生》的答谢诗送到了金尘僧的案头。诗云:“多君只字摘瘢疣,极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偾,频经尘劫念生浮。摇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悭酒一瓯。半偈有缘共佳话,阑干倚遍海云瘘。”海云瘘,正是王一亭先生书屋之名,这首诗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写来的,诗中表示了他对这位一字之师的真挚酬谢。其勤奋好学,勇于改过的谦谦君子之心,跃然纸上。

『玖』 与和字有关的成语故事

《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故事介绍: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9)成语有关之字和的字的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相关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1、完璧归赵

读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白话释义: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给赵国,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

2、负荆请罪

读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白话释义: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