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壮成长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㈡ 水深火热的成语故事
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120
㈢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有什么
又称《揠苗助长》
文言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病:劳累。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非徒:不仅只是。
<<拔苗助长>>: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长:原作“揠苗助长”,后作“拔苗助长”。
评点: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㈣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120
㈤ 收集有关好词的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并将其积累下来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后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一暴十寒"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成语
君子远庖厨 明察秋毫 挟泰山以超北海 缘木求鱼 寡不敌众 与民同乐
水深火热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箪食壶浆 出尔反尔 事半功倍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心悦诚服 与人为善
绰绰有余 怨天尤人 此一时,彼一时 舍我其谁 自暴自弃 何出此言 手舞足蹈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 茁壮成长 专心致志 舍生取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茅塞顿开 同流合污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断织之诫 拔苗助长
名言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仁者无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养心莫善于寡欲。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尽信《书》,不如无《书》。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㈥ 关于狼的成语故事
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子野心
前怕狼,后怕虎 成语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如狼似虎 成语
象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狼吞虎咽 成语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声名狼藉 成语
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豺狼成性 成语
象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形容为人残暴
鬼哭狼嚎 成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豺狼当道 成语
比喻坏人当权。
杯盘狼藉 成语
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狼烟四起 成语
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子野心 成语
狼子:狼崽子。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狈为奸 成语
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狼狈不堪 成语
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鹰视狼步 成语
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外貌阴险。
鼠窜狼奔 成语
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赃污狼藉 成语
谓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狼贪鼠窃 成语
如狼那样贪狠;似鼠那样惯窃。常形容敌人贪狠卑鄙。
狼贪虎视 成语
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狼奔豕突 成语
豕:猪;突:猛冲。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狼心狗肺 成语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行 成语
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成语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
虎狼之势 成语
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使羊将狼 成语
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豕突狼奔 成语
豕:猪;突:猛冲。象猪那样冲撞,象狼那样奔跑。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羊狠狼贪 成语
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如狼牧羊 成语
如同狼放养羊一般。比喻官吏残酷地欺压人民。
引狼入室 成语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狼走千里吃肉 狗走千里吃屎
狼吃狼 冷不防
狼叼来喂狗了
狼蹲狗闪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狼之“团队精神”
多么壮丽的场面!广阔无垠的旷野上,一群狼踏着积雪寻找猎物。它们最常用的一种行进方法是单列行进,一匹挨一匹。领头狼的体力消耗最大。作为开路先锋,他在松软的雪地上率先冲开一条小路,以便让后边的狼保存体力。领头狼累了时,便会让到一边,让紧跟在身后的那匹狼接替它的位置。这样它就可以跟队尾,轻松一下,养精蓄锐,迎接新的挑战。
在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都要为了群体的幸福承担一份责任。比如,在母头狼产下一窝幼崽后,通常会有一位“叔叔”担当起“总保姆”的工作,这样母头狼就可以暂时摆脱当妈妈的责任,和公头狼去进行“蜜月狩猎”。狼群中每个成员都不希望成为光说不干的“老板”——倒是有的狼更喜欢做固定的猎手、保姆或哨兵——不过,每一匹狼都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早在与成年狼嬉闹玩耍时,狼崽们就被耐心地训练承担领导狼群的重担。它们这样做是因为生活本该是这样。
成功的团体和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每位成员不仅要承担自己的义务,还要准备随时承担起更大的领导责任。一个团体的生命力很可能就维系于此。
狼不仅与同类密切合作,还可以与其他种类的生物和睦相处。这样做的目的有时是为了达到双方合意的目标,有时就单是为了好玩儿。 乌鸦就是一个例子。乌鸦富有空中观察的经验,当它发现一个受伤或死掉的猎物时,通常会像报信者一样,把狼和其他乌鸦叫到现场。狼可以撕开猎物的尸体,于是就为大家提供了足够享用几天的美食。
狼有时会闹着玩地扑向狡猾的乌鸦,乌鸦则会在狼进食的时候啄它的屁股。两种动物不仅能和平相处,而且很显然它们之间存在着依据大自然的效率法则和数千年的经验逐渐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
还有一种更为错综复杂又难以言明的默契配合,狼也是其中的关键角色。这种默契配合通过数以千计的社会各界人士在多年的研究、策划、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巧妙地实施之后,终于成功地将狼引进黄石国家公园这一壮举体现出来。释放到公园里之后,狼群的状况令人大喜过望:它们不但生存下来,而且茁壮成长、生儿育女,超过了最乐观的估计。诚然,在如此周密的行动过程中的确也出现了一些麻烦和问题,但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严重,许多当初持怀疑态度的大农牧场主变成了重新引进狼这项行动的坚定支持者。 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同样,它们与人类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有助于改善两者的生活环境。
得知这种食肉动物再次漫游在黄石公园广阔的大地上,成千上万的人欣喜若狂。这一行动的巨大成功至少发出这样的一个积极信号:今后人与狼是可以和平共存的。实际上,狼与人之间的这种默契配合正是你和你的公司同你的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甚至竞争对手之间合作关系最形象的比喻。
狼的锲而不舍
狼已经在地球上游荡了100多万年。人对狼追捕、下毒、设陷阱,甚至从飞机上用大火力的武器来射杀它们。人们还毁坏了大面积的狼的栖息地,并消灭掉许多狼自古以来就依赖的群居动物,如野牛、北美麋鹿、驯鹿等等。在人类繁荣昌盛之前,狼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野生动物。
然而它们仍锲而不舍,自由地游荡于我们的世界上更为遥远的地方。它们是不需要人类施舍的动物。它们只渴望不被打扰,能够按造物主当初允许它们生存的方式生活。颇具悲壮色彩的是,狼这种坚持它们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的决心是导致它们几乎从地球上灭绝的原因。然而,即使不得不适应地球上一些最严酷的气候和最恶劣的环境,它们还是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像有一匹居统治地位的狼一样,狼群中时常还有一匹地位最低的狼。这通常(但并非一贯如此)是一匹公狼,并且,一般来说是一窝狼崽中最弱小的一个。我们可能会很痛心看到狼群表面上对这个年轻成员的虐待,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把它置于最后的位置,尤其在进食时。
然而,这种行为常常产生一种匪夷所思的现象。一匹地位最低的狼,一旦生存下来往往能成为非常强壮的家伙。从某一时刻起,它便开始以牙还牙。这种地位最低的狼,在证明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后,独自到别处冒险从而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众所周知的“孤狼”的事并不鲜见。这匹“孤狼”最终会加入别的狼群或者找到一个配偶并建立一个新狼群。
无论如何,“孤狼”的锲而不舍对狼的世界具有积极作用。如果它加入到另一个狼群中,将会为这个狼群注入新鲜血液,减轻近亲繁殖的影响。如果它成为一个新狼群的首领,那么这个新狼群的成员们就有了一个历尽艰难险阻成功地存活下来的“领导”。
我们在人类中也能看到同样的结果:一个饱受折磨的新兵到头来成为一名极棒的战士;一个被告知身材过于矮小的球员却成为一名球星;一个被确诊无学习能力的孩子,不仅能够学习,而且成功地获得了大学奖学金。这个名单好似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样无穷无尽。
在狼的生命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锲而不舍的精神,因为它使狼得以历尽千辛万苦生存下来。随着我们对社会的支配能力日益增加,我们有没有按我们应当做到的那样珍视锲而不舍的精神呢?
狼的忠诚令人感动
再没有哪一种哺乳动物能比狼对它的家庭、团体或社会组织倾注更多的热情。狼群的成员们共同猎食以确保集体的存活,然而它们还玩耍、歌唱、睡觉、扭打并且互相保护。狼生存的目的就是要确保狼群的生存。
一个狼群由父母、姑姨、舅叔、兄弟和姐妹组成——它确实是个扩展了的家庭组织。总的来说只有占统治地位的那对狼才繁殖后代。但是狼群中每位成员都参与抚养和教育狼崽。每位成员都各司其职:为狼崽提供食物、栖息地、训练和保护,还陪它们玩耍,因为整个狼群都认识到年轻的一代是它们的未来。
狼与狼之间表现出的忠诚众所周知,有据可查。一位连续多年利用夏季在阿拉斯加观察研究狼的蒙大拿州人,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讲述了狼的忠诚。他说在极其偏远的地区,有一对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儿子住在他们自己搭的小木屋里。这一家庭还包括他们养的两匹狼。当初它们的母亲被人不分清红皂白地开枪打死,两只嗷嗷待哺的狼崽只有死路一条。这家人从狼窝中把它们抱回了家。这两匹狼只和人在一起生活,以他们为伴,这个家是它们所知道的惟一的家。
一天,夫妇俩正在离家约一英里的地方伐木,这时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家里一盏煤油灯(当时那里没通电),熊熊大火开始吞噬小木屋。由于烟熏火燎,连惊带吓,屋里的两个小男孩呆住了,被困在里面。两匹狼立即向烈火肆虐的木屋冲去。孩子的父母还离得很远,于是两匹狼挣扎着奋力冲进小屋,把两个孩子拖到屋外的安全地带。两匹狼都被大火严重烧伤了,但是它们对“群体”的忠诚意味着“群体”中两个成员生与死的差别。
如果一个团体——不论是家庭还是公司——的领导不真正认识到它的成员的教育、人格和处事才能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其他人也不会认识到这一点。有人认为继续教育不过是一种“愚蠢的消耗”,可以砍掉,把原本用于它的资金用来增加利润或减少费用而又不会对组织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态度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给人们机会和方法去完善自己,可以建立一种忠诚,这种忠诚对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㈦ 《孟子》中有哪些成语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孟子》中的成语和出处,这个页面很全了
http://www.edo.com/yuwe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567
而且这里面也有一些《庄子》里的成语和故事。
至于更全的《庄子》中的成语和故事,请看如下两页
http://graceice.bokee.com/4008022.html
http://news.sina.com.cn/o/2004-12-16/08484539399s.shtml
㈧ 我们老师叫我课前十分钟讲个成语故事,而且是那种很少见的成语,最好带点趣味性,快帮帮我!
这个你应该没听过吧——.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版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权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不够的我接下面。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
㈨ 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揭示了3个以上的道理
行人与赫耳墨斯
有个行人经过长途跋涉后,发誓说若是发现了什么财富,一定将一半献给赫耳墨斯。他果然发现了一只装有杏仁与干枣的袋子,心想袋中一定有银子,立刻捡了起来。他把袋里所有的东西都倒了出来,发现袋里只有一些吃的东西后,便吃了起来,然后抓起杏仁壳和枣子核放到祭坛上,说道:“赫耳墨斯,请接受我所许诺的东西吧!现在我把它们连里带外全都献给你了。” 这故事是说,那些贪心不足的人连神都要欺骗。
山鹰与狐狸
山鹰与狐狸互相结为好友,为了彼此的友谊更加巩固,他们决定住在一起。于是鹰飞到 一棵高树上面,筑起巢来孵育后代,狐狸则走进树下的灌木丛中间,生儿育女。 有一天,狐狸出去觅食,鹰也正好断了炊,他便飞入灌木丛中,把幼小的狐狸抢走,与 雏鹰一起饱餐一顿。狐狸回来后,知道这事是鹰所做,他为儿女的死悲痛,而最令他悲痛的是一时无法报仇,因为他是走兽,只能在地上跑,不能去追逐会飞的鸟。因此他只好远远地 站着诅咒敌人,这是力量弱小者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 不久,鹰的背信弃义的罪行也受到了严惩。有一次,一些人在野外杀羊祭神,鹰飞下 去,从祭坛上抓起了带着火的羊肉,带回了自己的巢里。这时候一阵狂风吹了过来,巢里细 小干枯的树枝马上燃起了猛烈的火焰。那些羽毛未丰的雏鹰都被烧死了,并从树上掉了下 来。狐狸便跑了过去,在鹰的眼前,把那些小鹰全都吃了。 这故事说明,对于背信弃义的人,即使受害者弱小,不能报复他,可神会惩治他。
冠 雀
有只冠雀被捕鸟夹夹住了,他悲哀地说:“我真是最不幸的鸟呀!我没偷别人的金子、 银子,更没偷别的贵重的东西,仅仅一颗小谷子却使我丧失了性命。” 这故事是说那些贪小便宜而招来巨大灾难的人。
猴子与骆驼
在动物们的集会上,猴子登台跳舞,深受欢迎,赢得大家的称赞,个个为之喝彩。骆驼 却十分嫉妒猴子,他也想获得大家的喝彩。于是,他站了起来,自我得意地显示自己的舞 技,结果,他那怪模怪样的舞姿,洋相百出,使动物们大为扫兴,他们用棍棒打他,把他赶 跑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模仿他人的人。
猴子与小猴
一个猴子生了双胞胎,她只宠爱其中的一个,细心抚养,特别爱护,而对另一个却十分 嫌弃,毫不经心。可不知是什么神的力量,那个为母亲宠爱、细心抚养的小猴,被紧紧抱在 怀里而窒息死了,那个被嫌弃的却茁壮成长。 这故事说明,过分的关心宠爱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狼 与 狗
狼对狗说:“你们和我们几乎完全一样,咱们为什么就不能亲如兄弟?我们和你们其他方面毫无差别,可是你们却要屈服于主人,被套上颈圈,保护羊群。尽管你们劳累工作,甘心做奴隶,但仍免不了遭鞭打。你们若认为我说得对,那羊群就都归我们了。”那些狗同意了,狼走进羊圈里,首先把狗全咬死了。这是说,那些背叛朋友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驴子与狗
驴子与狗一起外出赶路,发现地上有一封密封好的信。驴子捡起来,撕开封印,展开信 纸大声朗读。信里谈到饲料、干草、大麦以及糠麸。狗听到驴子读的这些,很不舒服,不耐烦地对驴说:“好朋友,快读下去,看有没有提到肉和骨头。”驴子将信全部读完后,仍没 有发现信中提到狗所想要的东西,狗就说:“把它扔了吧,朋友,都是些没有什么兴趣的东 西。”这是说,有些人总是以自己的意愿代替他人的意愿。
寒鸦与狐狸
有只饥饿的寒鸦站在一棵无花果树上。他发现无花果又硬又青,便一直守在那里等候它 们长大成熟。狐狸看见寒鸦老是站在那里,就去问明其中的原因,随后说:“唉呀,朋友,你真糊涂,你只知一味等待是没用的,那只能欺骗你自己,而决不能填饱你的肚子。” 这故事是说那些一
㈩ 现代成语故事309字
塞外明珠——沽源一个塞外明珠在阳光的沐浴下闪闪发光,耀眼夺目;一棵小树在春风细鱼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题记我的家乡富饶美丽,这里有天鹅在湖中嬉戏,这里有蝴蝶在花中穿梭,这里有泉水在山中奔腾……天鹅饶艇影入湖——天鹅湖来到天鹅湖,一股清新使人心旷神怡,一片绿草让人惊叹。鱼儿在水中嬉戏,蜻蜓尾随其后,水草饶于其中,一切那么生机,那么鲜活。湖水那么静,静得连溅起的涟漪也不忍打乱这一片静谧;湖水那么绿,绿的像一大块翡翠点缀其中;湖水那么清,请的连湖底的沙石也都历历在目。天鹅们梳洗羽毛,倒映湖中,更有一番趣味。游艇穿梭与湖面之上,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照耀下,宛如一颗珍珠,格外美丽。天鹅湖乃人间天堂!蜂飞碟舞戏花中——五花草甸都说五花草甸美,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在五花草甸几里外路上,都能闻到花香,怪不得此地招人喜欢呢!何况蜂蝶呢?只见它们忙碌地在花间穿梭,一会儿嗅嗅这朵,一会儿闻闻那朵,一刻也不闲。花儿是那么艳,有红的,有白的……形色不一,把这里点缀的分外美丽,花儿是那么美,犹如艳阳挂天,犹抚白雪坠地,犹如星儿嵌空……真是让人不得不赞颂呀!五花草甸乃花的乐园!泉水丁冬彻山庄——金莲山庄丛林幽深,几声鸟叫回荡其中,更如梦幻;金莲缤纷,鼻嗅之而后,更感芳香,更觉幽雅;炊烟缭绕,映着晚霞,甚是朴素离奇。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听着鸟叫,赏着风景,疑这里有无神仙?几声清脆的泉水声收入耳际,寻源而入,一口泉眼映入眼帘,捧起饮之,好清凉啊!使人不得不想起“泉眼无声惜细流”的佳句。是啊!“问泉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百年来传诵的佳句另人深思呀!金莲山庄乃仙人所居之佳所。啊!沽源,我的家乡!湖面上白天鹅饶着游艇飞翔,五花草甸编织着五彩的梦想,金莲花开遍原野望万里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