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教案成语误用故事
把容易误用成语编成一个故事
小学生作文《我的家》
(附:高考常见易误用成语)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每天早上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呆若木鸡。我的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来不曾见义勇为。我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后,80分以下女子单打,70分以下男子单打,60分以下男女混合双打。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充满活力的家。
大家不妨接着写下去!
附:
高考常见易误用成语
一、容易褒贬用错的成语
(一)褒错用贬
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4.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考试大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6.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7.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人胜。
8.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抄袭前人,另辟新路。
9.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0.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二)贬错用褒
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3.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于了。
2. 成语误用例析
判断成语是否误用通常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语意重复类
成语使用中的意义重复是指句中已含有与成语本身的意义相互重叠或重复的部分,进而造成使用失当。语意重复,尤其是那种比较隐蔽的语意重复--不表现为字面上的重复,是成语使用中的一种常见而疑难的错误类型。学生在解答成语辨析题时需要观其形、明其义,辨其用法,联系语境,考虑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是否有意义重复的现象。
1.他恶习不改,整日沉迷于赌博之中,最后弄得倾家荡产,这完全是由于他咎由自取。(咎由自取指罪过或灾祸都由自己惹来的,其意义与"由于"重复。)
2.他拿自己那篇不像样的文章到处炫耀,也不怕被大家贻笑大方。(贻笑大方指被行家讥笑,本身含被动语气。)
3.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短篇小说集,几乎没有精彩之作,顶多有一两篇基本上还差强人意。("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与"基本"的意义重叠。)
4.那张合影中,左边站着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站着许多莘莘学子。("莘莘"是形容众多,与"许多"相重复)
5.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的"隐"与"苦衷"重复)
6.江姐在狱中虽然全身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全身"与"遍体鳞伤"的"遍体"重复)
7.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人民"与"生灵涂炭"的"生灵"重复)
(二)望文生义类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通过字面意义简单地理解成语的涵义,导致使用错误。考查成语使用时利用望文生义可以增加考生的失误。成语的意义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其中有的语素仍保持着文言色彩,如果简单从字面了解大意,或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理解,就容易产生错误。成语突出的特点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在使用时必须透过字面深入了解其本质的内涵。忌望文生义,宜整体理解。以下是常见的、容易产生此种错误类型的成语:
1.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不足为训指不值得当作遵循的准则或典范。训:法则、典范。)
2.乍暖还寒时候,他身着冬装漫步在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十分恐惧。(不寒而栗指不是因为寒冷而浑身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3.这篇文章观点陈旧,材料单薄,语句不通,可谓不刊之论。(刊,删改。指不能删改的、极为精当的言论。)
4.上海申花队雄厚的财力和人力是其他甲A球队无法比拟的,只能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指能够望得上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比得上或赶得上。)
5.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街上静悄悄的,人们都在家里,几乎万人空巷。(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6.老师无意间看到他对绘画十分感兴趣,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7.虽然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认错态度好,所以罪不容诛。(罪不容诛指判处死刑也不足以抵偿,形容死有余辜,可改为"罪不至死。")
8.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叫人头疼。(文不加点是比喻才思敏捷,一气呵成.)
(三)色彩失当类
成语的色彩可以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中褒贬误用是考查的重点,感情色彩变化则是难点。例如"灯红酒绿"这个成语,有的同学只知道它有贬义(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而不知道它还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是个中性词,95年高考题第4题中C项中的"想入非非",很多人认为它是贬义词,可实际上是一个中性词,所以用于修饰"神话和传说"其实是恰当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如虎添翼、东山再起、独来独往、高视阔步、旁若无人等。
语体色彩是一个难点,迄今为止高考还未出现,需要引起重视.语体色彩失当常常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混用。成语由于来源不同,有的出自文史典籍,文艺作品,有的出自民间俗语。因此,有的成语常用在书面语中,有的则常出现在口语中,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用不同语体的近义成语。
1.鲁迅先生对于友人,尤其对于青年,爱护无所不至,不但尽心竭力,还常主动帮忙。("无所不至"意思是没有达不到的地方。现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所有的坏事都做到了。贬义。)
2.现实中,有许多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城府"是指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褒义。)
3.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97年高考题第4题)("趋之若鹜"是一个贬义词,用于形容艺术爱好者是不合适的。)
4.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98年高考题的5题)("处心积虑"也是一个贬义词,用于上句中是不合适的。)
5.小王深受大家信赖,这次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同学们无不弹冠相庆。("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它是一个贬义成语。)
6.我英勇的公安人员在车站守株待兔,一举将杀人后潜逃的罪犯擒获。("守株待兔"常用此成语来比喻有的人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成功。是贬义成语,与赞颂之意相反。)
(四)对象与范围失当
成语因其词义有所侧重,这便确定了该词语的大致适用对象、范围。如成语"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指人;"左右逢源"泛指事;"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栩栩如生"指人或生物的形象;"眉飞色舞"仅用于人。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1.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而句中的基础知识与难题无主客之分。)
2.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忍痛割爱"的意思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作为商品的运动服本不属于自己所有,因无钱而不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能叫"忍痛割爱"。)
3.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的意思是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只能说"人民安居乐业",不能说"生活安居乐业"。)
3. 成语误用的例子
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检查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导考生望文生义。如例:
① 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②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全国高考题)
有很多人以为①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惨淡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②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用错。③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1999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美轮美奂”也属此类。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不明语素 它是指因为不明白某语素的意义而造成的曲解成语;严格上讲,它也属于第一种类型,但因为它涉及的题目较多,故另辟一类予以说明。
① 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③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①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②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首先”。③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3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不刊之论”也属于这种类型,“刊”指删削、修改,该成语表示不容修改的权威论述。1997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此外如“不足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三、不明褒贬 成语也有褒贬中三性,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讲话者的本意。纵观近十年的成语考查题,这方面所占比率甚大。①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②题中“趋之若骛”亦属贬义;③题中“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它们都与题干的褒贬不一致。此外如1995年考到的“无所不为”,2001年的“颐指气使”,平时考查的“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都属此类,兹不赘述。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例:
① 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②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诸如此类的还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四、不明范围 任何词语都有其适用范围,成语也不例外。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是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之一。
① 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②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②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③题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同样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刊物。它们都是因不明成语适用范围而致错。
1998年全国高考题考查的“望其项背”,多与表否定意味的词语(如难以、不能等)搭配,共同表示比不上、赶不上;2000年考查的“汗牛充栋”,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它们都是因不明该词适用范围而致错。此外如“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建造,不能用于自然景观;“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涣然冰释”只指两人消除猜疑嫌隙等均属这种类型。
五、不明差异 某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有些题目就是要求我们辨析其意义或用法上的差异。如果不能明辨其差异,自然就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① 放在桌上的邮票不胫而走,急得小王满头大汗。
②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目不暇接/应接不暇)(1996年全国高考题)
③ 日寇在华犯下的耸人听闻的罪行,激起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
①题中,“不胫而走”指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应换用“不翼而飞”,二者适用对象不同。②题中,两成语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但“应接不暇”更强调在动态的进行过程中,与题干更贴切。③题中“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事实以让闻者惊骇,应换用“骇人听闻”,指事实本身让闻者震惊。
1994年全国题考到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也属于这一类型;此外如“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刮目相看/侧目而视”、“鱼目混珠/鱼龙混杂”等也是考查这一点。
六、不明谦敬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起来就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①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②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③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忝列门墙”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②题中“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故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③题中“蓬荜”指茅草屋,可见它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三者都是不明谦敬而误用。此外如考查“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等成语时也经常在这方面设置障碍。
七、不明出处 有些成语源自某典故、寓言或诗文等,对于这类成语,只有弄清其出处,才能真正明白其内涵。
① 我们一定要该掉那种目无全牛的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②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火中取栗。(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③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目无全牛”语出《庄子
4. 高中成语误用类型120例
吐哺握发--周公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5. 高考成语最容易误用的十种情况分析
成语误用有以下几种情况: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对象不当、不合情景、误解词义 、重复用语、自相矛盾、搭配不当等。 1、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语素意义,则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辨析:“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这个成语的词义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辨析:“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把“降价的烽火”理解为“火中取栗”的“火”显然是望文生义。而且“火中取栗”也带有贬义,用在本句不合适。 2、误用褒贬因为平时使用不够规范或没有搞清楚成语的来龙去脉,往往容易把褒义词语当作贬义词语,把贬义词语当成褒义词语,造成判断或使用错误。例1: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辨析:命题者从感情色彩上设误来进行考查。“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本句对“新上任的领导”有所褒扬,故“处心积虑”的运用,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例2: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辨析:“殚精竭虑”指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它不是贬义词,所以在这个句子中使用正确。例3: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辨析:“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而本句是指垃圾食品厂大量出现,所以这个成语属于褒词贬用的错误类型。 3、对象不当有些成语的使用必须适合特定的对象,有的专指人,有的专指物,有的专指景,等等。在复习时要善于记住典故,辨清对象。例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辨析: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奂”:众多。这个成语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例2: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辨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它与前面的主语“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无从搭配,属于用错对象。例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最高水平攀登。辨析:“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它所述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本句用来指刊物不恰当,属于对象用错。 4、不合情境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言情境,比如气氛有严肃紧张、庄严肃穆或轻松愉快等不同,比如地方有局促狭小或宽敞明亮等区别……成语的使用如果没有照顾到这些,就容易犯不合语境的错误。例1: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辨析:句中的“安步当车”,是慢慢行走、就当着坐车的意思,而本句中描述的抢险形势很紧急,抢险队员不可能有“安步当车”的闲情逸致。因而,成语与语境出现矛盾,“安步当车”使用不当。例2: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辨析:“车水马龙”是说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辆很多,来往不绝。而句中所叙述的摊前不过几米或十几米,无法形成车如水、马如龙的壮观景象,所以不合语句中的情境。 5、用错谦敬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辨析:“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自述,不能用于他人,否则于人不敬,因此本句犯了用错谦词的错误。另外,“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一句中,“居室”和“蓬荜”意义相同,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就此而论,又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删去“蓬荜”才正确。 6.重复用语例: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辨析:“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希望回答对你有用
6. 成语误用175高考成语
高中的课程,分学科和科目两个层次。一个学科往往包含几个科目。例如国语是一个版学权科,在1994年后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包含国语Ⅰ、国语Ⅱ、国语表达、现代文、现代语、古典Ⅰ、古典Ⅱ、古典讲读等8个科目。历年来日本普通高中的学科数为8-9个,科目数则不断增加,1948年只有20个增加到60个。科目分成必修、选择必修、选修三种。选择必修的意思是在一组科目中必须选择学习一至二科。
7. 成语误用的例子有哪些
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检查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导考生望文生义。如例:
① 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②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全国高考题)
有很多人以为①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惨淡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②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用错。③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1999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美轮美奂”也属此类。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不明语素 它是指因为不明白某语素的意义而造成的曲解成语;严格上讲,它也属于第一种类型,但因为它涉及的题目较多,故另辟一类予以说明。
① 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③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①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②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首先”。③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3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不刊之论”也属于这种类型,“刊”指删削、修改,该成语表示不容修改的权威论述。1997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此外如“不足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三、不明褒贬 成语也有褒贬中三性,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讲话者的本意。纵观近十年的成语考查题,这方面所占比率甚大。①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②题中“趋之若骛”亦属贬义;③题中“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它们都与题干的褒贬不一致。此外如1995年考到的“无所不为”,2001年的“颐指气使”,平时考查的“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都属此类,兹不赘述。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例:
① 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②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诸如此类的还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四、不明范围 任何词语都有其适用范围,成语也不例外。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是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之一。
① 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②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②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③题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同样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刊物。它们都是因不明成语适用范围而致错。
1998年全国高考题考查的“望其项背”,多与表否定意味的词语(如难以、不能等)搭配,共同表示比不上、赶不上;2000年考查的“汗牛充栋”,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它们都是因不明该词适用范围而致错。此外如“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建造,不能用于自然景观;“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涣然冰释”只指两人消除猜疑嫌隙等均属这种类型。
五、不明差异 某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有些题目就是要求我们辨析其意义或用法上的差异。如果不能明辨其差异,自然就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① 放在桌上的邮票不胫而走,急得小王满头大汗。
②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目不暇接/应接不暇)(1996年全国高考题)
③ 日寇在华犯下的耸人听闻的罪行,激起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
①题中,“不胫而走”指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应换用“不翼而飞”,二者适用对象不同。②题中,两成语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但“应接不暇”更强调在动态的进行过程中,与题干更贴切。③题中“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事实以让闻者惊骇,应换用“骇人听闻”,指事实本身让闻者震惊。
1994年全国题考到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也属于这一类型;此外如“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刮目相看/侧目而视”、“鱼目混珠/鱼龙混杂”等也是考查这一点。
六、不明谦敬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起来就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①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②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③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忝列门墙”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②题中“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故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③题中“蓬荜”指茅草屋,可见它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三者都是不明谦敬而误用。此外如考查“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等成语时也经常在这方面设置障碍。
七、不明出处 有些成语源自某典故、寓言或诗文等,对于这类成语,只有弄清其出处,才能真正明白其内涵。
① 我们一定要该掉那种目无全牛的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②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火中取栗。(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③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目无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②题中“火中取栗”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还一无所获。③题中“安步当车”源自《战国策》,指把慢慢行走当作坐车,是形容一种安闲自足的生活态度。知道了这些成语的出处,我们自然就能够准确理解运用它们。此外如“弹冠相庆”、“风声鹤唳”、“燕雀处堂”等亦需结合出处来理解。
八、不明语病 有些题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结合语病来分析判断;句子表意准确,没有语病,应该是我们正确运用成语的基本前提。
① 你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①题中的“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②题中“局势”和“一劳永逸”主谓搭配不当,可将“一劳永逸”换成“永远太平”等。③题中“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多年的备考练习,总结出的成语误用八种类型。当然,同样一个例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它划入不同的类型;这八种分法,也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罢了。好在我们分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功利一点地说,是能够做准成语运用题。我也真心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资料来自网络
-
8. 高考成语双音词误用例析
在高考试题的成语字形正误判断题中,有一些成语的别字很容易为我们所忽视。这就是出题者将一些字形正确的双音词,替代了与其音同(或音近)异形的字词而嵌入成语中,从而造成了成语中的字形错误。而考生往往只是看到了此双音词的字形无误,却忽视了其与成语中其他字的搭配组合,致使因看不出错误而误选。如1998年语文高考题第2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谈笑风生
B.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人情事故
C.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漫不经心
D.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与日俱增
此题各项中均有两个双音词和两个成语,双音词的字形都是正确的,而成语中除“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外,字形也都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这些字形正确的成语中,均有一个词或两个相邻语素与前面的双音词字音相同或相近,但字形不同,意思也不一样。而当年高考有的同学因受前面的双音词的影响,对成语的字形正误判断失误,导致因误选而失分。因此,这类字型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下面将此类容易写错的成语归纳如下:
1.仗义直言
“直言”应为“执言”。 直言: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如“我直言不讳地对他说”。
2.悬梁刺骨
“刺骨”应为“刺股”。刺骨:寒气侵入人骨,形容极冷,如“他顶着刺骨的寒风走着”。
3.委屈求全
“委屈”应为“委曲”。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如“他满肚子的委屈无处说”。
4.风云变换
“变换”应为“变幻”。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如“他不停地变换手法”。
5.出神入画
“入画”应为“入化”。入画:画入图画,多用来形容景物优美,如“桂林山水,处处可以入画”。
6.涣然一新
“涣然”应为“焕然”。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他们两人之间的误会涣然冰释”。
7.行迹可疑
“行迹”应为“形迹”。行迹:行动的踪迹,如“这些年他行迹无定”。
8.世外桃园
“桃园”应为“桃源”。桃园:长满桃树的果园,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9.义气用事
“义气”应为“意气”。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他这个人很讲义气”。
10.文过是非
“是非”应为“饰非”。是非:事理的正确与错误,如“我们要明辨是非”。
11.开源截流
“截流”应为“节流”。截流:在水道中截断水流,以提高水位或改变水流的方向,如“大江截流工程开始了”。
12.以逸代劳
“代劳”应为“待劳”。代劳:(请人)代替自己办事,如“这事由我代劳,您甭管了”。
13.夸夸奇谈
“奇谈”应为“其谈”。奇谈:令人觉得奇怪的言论或见解,如“我们不要轻信这些海外奇谈”。
14.光阴不在
“不在”应为“不再”。不在:指不在家或不在某处,如“他今天不在学校”。
15.修养生息
“修养”应为“休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艺术家”。
9. 高考成语常见误用浅析
摘要:作为古代文化的瑰宝,成语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为人们长期所习用。所以,历年的高考都把它列为必考内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实际是对考生文化积累的考查。
10. 往年高考成语误用100题
一些中学会有入学分班考试,每个学校不一样,所以分班考试也不是统一进行的,一般重点高中都会有分班考试,重点高中会有实验班,通过分班摸底考试将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分到实验班,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普通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