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成语
A. 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部分主要考什么
一、国家公务员笔试公共科目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
报考者务必携带的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报考者必须用2B铅笔在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本或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二、其中,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三、言语理解题型介绍:每道题给出一段语言文字,要求报考者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或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题1: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着力在微观组织层面。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换句话说,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理念需不需要转变?对科技活动管理的模式需不需要改变?管理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需不需要调整?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应从政府管理角度思考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B.进行国家科技体制的深层次改革迫在眉睫
C.明确政府职责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D.科技与经济相脱节是我国科技体制的弊端
(答案:A。根据“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一句,可知A为正确答案。)
例题2:说话不仅是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能力。会说话的人,纵然,滔滔不绝,听者也不以为苦;纵然,一字千金,也能绕梁三日。人士大多是的说话者,毫不夸张地说,其至少有一半是用舌头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A.能言善辩讷口少言实现
B.绘声绘色不露声色完成
C.口若悬河片言只语创造
D.侃侃而谈缄口不言获取
(答案:C。从上下文的意思,及词语本身的含义,可知选项C更为贴切。)
B.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部分主要考什么
一.逻辑填空篇
逻辑填空常考的知识点主要是材料分析和词语辨析。材料分析是指对于题干部分的分析,主要分析材料中空格处词语或成语所处的语境,目的是理解空格处所需要表达的意思。而词语辨析是指对于选项部分的分析,主要辨析词语或成语之间的差异,目的是选用合适的词语准确表达空格处的意思。逻辑填空题目中,考生往往忽略材料分析这一点,导致在做题时总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因此,我们着重强调一下材料分析。国家公务员考试
材料分析中上下文关系分析是重中之重,而上下文呈现的关系又是复杂多样的,如上下文方向不一致的反对关系,上下文呈解释说明的解释关系,上下文呈并列、选择的联合关系等等。接下来我们就以上下文方向不一致的反对关系为例,具体讲解一下如何进行材料分析,进而利用透彻的分析解题。
首先,通过明显的标志词或句意判断上下文关系。若题干中出现了“但是、然而、却、事实上、实际上、则……”等表示转折类的词语或者上下文语意相反,则可以判定上下文之间呈现出方向上的不一致,即为反对关系。其次,通过上下文关系找出提示空格处信息的词语或句子。最后,根据上下文关系选用与呼应点相应的词语或成语。若上下文呈反对关系,则需要选择与呼应点方向相反的词语或成语。
二.片段阅读篇
片段阅读题目几乎占据了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目的半壁江山,历来是行测“必争之地”。然而其阅读量大,问法灵活,题型多样的特性又往往令考生束手无策。面对这类题型,考生除了需要注意增加平时的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做题技巧。我们接下来就以片段阅读题中的主旨观点题为例,剖析一下片段阅读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
主旨观点题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这就需要考生从材料中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倾向。而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等都会由一些特殊的关键词句引出。如表示总结的总结词、表示结果的因果词、表示转折的转折词等。在阅读题干时标出这些关键词能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文段的重点所在。
C.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语句衔接题解题思路
2021年国考的语句衔接题,你“接”得住么
公职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有一种题型,给出我们一个文段,从文段中扣除一句话,然后让我们以选择的形式将缺少的那句话还原,这种题目叫做语句衔接题。对于国家公务员考试来说,这种题目虽然考察数量不多(1-2题),但却是必考题,而且难度较大。每每出现令考生抓不住要点,而总是不能正确作答,甚是郁闷。小编在这里与大家讨论下有关语句衔接题目的作答逻辑和解题的技巧。
一、知己知彼——了解命题原理
语句衔接题目的命题是非常有特色的。被从文段中扣除的某句话,它绝对不是一句无用的话——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是一句毫无意义的话语,从某个文段中被拿出,让我们还原,这是谁也做不到的;就像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我们很难通过他现在的行为猜测后面的行为。正所谓“无一字无来历”,语句衔接命题的句子,一定是在文段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功能,这种功能使得它不可被替代,并且一定能由文段中的内容分析得出。
这样,我们在做语句衔接题目的时候,就要必然结合文段,而不能主观臆断。这类题目在初高中的语文学习中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那时候不是选择题,而是主观题,我们需要把句子写到这个空里来。事实上不会有很多人会写的和原文相同,但却会有很多人得到分数,这是为何呢?这是因为衡量这个填入的句子到底正不正确,不是非得和原文一样,而只要能展现出原文要求的大致含义即可,比如几个词语的含义符合,这个句子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二、对症下药——猜测空中含义
明白了这种题到底在考什么之后,我们就可以分析下如何作答了,根据刚才的分析大家知道我们要结合文段上下文猜出空中的句子的大概意思(并且一定可以猜出)。这里笔者建议大家可以:
(1)关注空所在的位置
文中的句子承担的功能不同一定程度上受到句子的位置不同的影响。比如在段首的句子更可能是引起下文的总句;段尾的则更有可能是文段的总结句;段中句则可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我们可以根据空中句所在的位置大概判断它的句意与文段哪些内容有关。比如你正在看的本段落的首句,便是对第二行“比如”开始的三个分句的概括。而你现在看到的转折句,是要引起第二个解题思维的过渡句。
(2)关注空前后的关联词和标点
除了句子的位置会影响句子功能外,句子前后的关联词和标点也会起到影响。纵观这类题目,被挖出的句子更多是半句,也就是由“,”引起的句子,往往要和前后的另一个(或几个)半句一起构成完整的句子,继而承担总领全文或者总结前文的作用。而单独的这个被挖出的半句,还需要我们分析出和其他半句有一个含义上的关系。这样,空前后的关联词和标点就会起到这样的暗示作用。比如一些复句如条件句、转折句等,我们完全可以由句内的关系,判断空中句的大致含义。
这类词语有很多,像因果、转折、递进、条件、并列;类似的还有举例、比喻、引用名言等,而逗号、顿号、分号等标点,也都可以对我们的空中句子做出含义的暗示。
好老师,好课程,好服务。
D.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言语理解部分主要考什么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在10月份,笔试考试时间预计在11月份下旬,届时专请做好相关备属考工作,预祝考试成功。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行测的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有问题可以再向我们提问哦。
E. 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做题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呢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语句排序一直是必考的题型。但这类题型不少考生做起来感觉非常吃力和耗时,总觉得怎么选都是选中了错误答案,好不容易选对了,一看时间却花费五分钟以上的时间。因此,很多考生都是连蒙带猜来做此类题。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可行的办法,这类题只要掌握了方法会立刻成为你最喜欢做的一类题型。在此,中公教育专家将结合误区及解决办法来一一阐述解题技巧。
误区一:通读所给材料,自主排序
在考试中,通常会给5-6句话,个别会出现7句。不少考生直接阅读,然后开始凭语感进行排序。这样做不仅会重复阅读导致增加阅读量消耗时间,而且正确率根本得不到保证,因为经常会出现自己千辛万苦排好的顺序,选项当中一个也没有的窘况。
解决办法:从选项入手
选项并非盲目的去通读,而是首先用观察法——注意首尾句。直接判断什么样的句子可以做首句,什么样的句子可以做尾句,也就是说将比较困难的多个句子的排序转化成简单的两个句子的判断。因此,对于句子本身的理解,就要有一定积累。这里给大家两条较为常用的判断方法:
(1)指示代词开头的句子不能做首句。
什么叫指示代词,就是常说的“这”“他”“它”等。如果将他放在句首就会犯指代不明的语法错误,因此这类词语开头的句子是不能放在句首的。
(2)关联词开头的句子一般不做首句,关联词可以确定两句话之间的位置。
关联词开头的句子,如一句话的开头是“但是”,那么它表示转折,说明这句话的前面一定有一句和它趋势相反的句子。因此它虽然不能做首句,但是可以确定另一话和它的关系。
误区二:中间排序时,从不注意内部关系
有些考生虽然可以从选项入手,但有时遇上首尾句相同时的情况,往往感觉棘手,又开始通读选项的顺序。实际上,这是对文段的逻辑顺序不敏感造成的。在此给大家介绍一种常见的逻辑顺序在考试时的运用。
解决方法:注意利用逻辑顺序(主要介绍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较为常见的写作顺序之一,在此并非是要大家去通读之后再排序,而是去瞄准一些敏感词,直接排序。
最常用——精确时间词
什么是精确的时间词?这个很好理解,精确到年代。如材料的某几句话出现2013,2009,1998,这个时候可以将这三句话直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1998,2009,2013。
因此,要从选项入手,注意首尾句的选择,其次再注意内部结构。这里举例来说明一下:
①尽管海外屯田存有各种风险,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为保障国内粮食供给而对耕地施加的压力。因此,我国也应积极探索海外屯田。
②印度也于2008年开始在巴拉圭、乌拉圭、巴西等国展开租田谈判
③2007年的粮食危机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海外屯田潮”
④日本最先开始海外屯田,它拥有超过国外农田面积三倍的1200万公顷海外农田
⑤也开始积极投资购买海外农田
⑥在全球粮食危机和粮食贸易保护的背景下,大量国家加入了耕地海外扩张行列,将“海外屯田”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
⑦过去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沙特、阿曼等海湾国家在2008年组成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携手并战于海外屯田
将以上7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⑥④③⑦②⑤ B.⑥④⑦⑤②③①
C.①⑥④⑦②③⑤ D.⑥④③⑦②⑤①
精图解析:从选项上看,1句出现尽管,关联词开头不能做首句排除AC,BD首尾句相同,考虑逻辑顺序3句出现2007,7句出现2008,直接按照顺序排布,D选项符合。
F. 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考什么内容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G. 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成语总结
常用成语:
1.不刊之论:不能够更改的言论,形容言论不可磨灭。
2.高山仰止:指高尚的道德使人仰望向往。
3.洛阳纸贵:古典式说晋代的作家左思,用了十年的时间写成了一篇作品《三都赋》。被大家所赞赏,于是很多人竞相传抄,以致洛阳的纸供不应求,提高了价格。现用来比喻文章精美,广为流传。
4.包罗万象:指包括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内容丰富、复杂,什么东西都有
5.洋洋大观:指事物繁多,丰富多彩的景象---侧重景象
6.汗牛充栋:指书籍多。
7.叹为观止:意思是赞叹所见的事物是最好的,好到了极点
8.贻笑大方:被内行人笑话-----注意,不能再有“被”与之搭配
9.美轮美奂:只能用来形容建筑
10.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排列整齐
11.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用来形容技艺高超
12.鬼斧神工:侧重非人力所能做到
13.趋之若鹜:比喻很多的人争抢着去追求某种东西,带有贬义色彩
14.豆蔻年华:旧指少女十三四岁的时期,现在也泛指处于少女时期。
15.首当其冲:比较最先受到攻击或者最先蒙受灾难的
16.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多指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贬义
17.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小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十分周到和细心。
18.不负众望:不辜负别人的期望
19.不假思索:形容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做事快捷。
20.求全责备:意思是要求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强调完美之极
21.弹冠相庆:比喻因为将要做官而互相庆贺,贬义,形容坏人得势而庆贺
22.百依百顺: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侧重感情上的“爱”
惟命是从: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贬义词,侧重拍马屁的人
23.千夫所指:侧重指触犯众怒,被众人所指责,是贬义词
众矢之的:中性词,其对象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
24.心照不宣:多指双方彼此都领会对方的意思
心领神会:一方了解另一方的意思,多指单方了解。
思忖:思量,想的意思。
思索:思考探求(问题等)
唐突:乱闯,冒犯的意思。
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作谦词
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调解:指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简洁:指(说话、作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指直接了当,方便
退避三舍: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人相争
敬而远之: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尊敬但不接近
登高自卑: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交浅言深: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比喻不了解事情真相,随声附和.
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白头如新:指交朋友不能彼此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H.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中的近义成语
如何更好地积累成copy语?
第一,根据感情色彩将成语进行分类。有些题目作者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所以把握住成语的感情色彩有助于帮助大家排除干扰的错误选项。
第二,标注出成语的词性。有些题目可以利用语法规则来进行选择,因此把握词性可以帮助大家确定语法成分,根据横线前后的词语来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词语的词性比较容易确定,但是成语的词性往往会难住大家,这就需要大家要对成语有一定的敏感度。
第三,将意思相近或相反的成语进行归类。在归类的基础上再寻找这些成语的细微差别,从而把握住它们的侧重点。
第四,将容易望文生义的易错成语进行总结。就是在做题过程中,自己理解错误,进而影响到答案的选择的成语,把这些曾经犯过的错误记录在案,这样就可以提醒自己,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I. 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语句表达又分哪些题型啊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
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