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学用成语概括
① 讲学解中用到的成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 异曲同工
述学之作
②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的设根据意思打一成语
【词 目】 坐而论道
【发 音】zuò ér lùn dào
【解释】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③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是什么意思,思意相同的成语
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设的意思相同的成语
醴酒不设
④ 什么填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晋代王衍讲学
信口雌黄可以用来形容晋代王衍讲学。
王衍是东晋人,有名的清谈家。他喜欢老庄学说,每天谈的多半是老庄玄理。但是往往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随口更改。于是当时人说他是“口中雌黄”。《颜氏家训》中也有“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之论。
信口雌黄[ xìn kǒu cí huáng ]
【解释】: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出自】: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⑤ 三什么五什么成语是什么
三纲五常:【基本解释】: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拼音读法】:sān gāng wǔ cháng
【使用举例】: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之理?(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近义词组】:清规戒律、三从四德
【反义词组】:大逆不道、离经叛道
【使用方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
【成语出处】:《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三番五次:【基本解释】:番:遍数。一再,多次。
【拼音读法】:sān fān wǔ cì
【近义词组】:屡次三番、再三再四
【反义词组】:绝无仅有、百年不遇
【使用方法】:联合式;作状语;形容次数很多
【成语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你将书呈三番两次调发小生到此,萧条旅馆,个月期程,不蒙放参。”
三坟五典:【基本解释】: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拼音读法】:sān fén wǔ diǎn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⑥ 猜成语 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
猜成语 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
答案 :目不窥园
⑦ 讲学解里有什么成语
融会贯通
róng huì来 guàn tōng
【解源释】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在学习上。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正音】会;不能读作“kuài”。
【辨形】融;不能写作“荣”;会;不能写作“汇”。
【近义词】举一反三、豁然贯通
【反义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
【辨析】~和“举一反三”都可形容在学习上能够领会;理解。但~的语义范围比“举一反三”大;指将各方面知识都能汇聚起来;得到透彻理解。而“举一反三”只是反映由一类事物推得其他事物。
【例句】要没有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的工作;决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