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内容无法表述详尽的成语
Ⅰ 表达详细的成语
粗中有细 表面似乎粗率、随便,实际却细致、细心
八面玲珑 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擘肌分理 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草草收兵 马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负责任,不细致,不慎重。
抽丝剥茧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粗枝大叶 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滴水不漏 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轻易不肯出手。
浮光掠影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极深研几 研:研究,审查;几:细微。形容钻研深刻、细致。
精耕细作 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句斟字酌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精雕细刻 精心细致地雕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刻画入微 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毛手毛脚 做事粗心,不细致。
穷形尽相
Ⅱ 表示无法的成语
表示不能接受的
敬谢不敏 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Ⅲ 表示内容的成语
哀感顽艳 顽:愚顽。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出处: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嘶,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包罗万象 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出处:《黄帝宅经》卷上:“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运变无形而能化物,大矣哉,阴阳之理也。”
笔酣墨饱 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出处:秦牧《艺海拾贝·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节骨眼上,没有真正做到笔酣墨饱,因此,便不能获得预期的作用了。”
补阙拾遗 阙:通“缺”,缺失。拾遗:补录遗漏。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
出处:《晋书·张轨传》:“圣王将举大事,必崇三讯之法,朝置谏官以匡大理,疑承弼以补阙拾遗。”
不忍卒读 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出处: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不知所言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同“不知所云”。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知所云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长篇大论 滔滔不绝的言论。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原稿在哪里?倒要细细看看,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
长篇累牍 篇幅很长,内容很多。
出处:《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
嘲风弄月 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免学他嘲风咏月,污人行止。”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嘲风咏月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免学他嘲风咏月,污人行止。”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沉博绝丽 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出处:汉·扬雄《答刘歆书》:“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尺幅千里 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
出处:《南史·昭胄传》:“幼好学,有文才,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从头到尾 从开头到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
出处:《朱子全书·孟子三》:“是金声底,从头到尾只是金声;是玉声底,从头到尾只是玉声;是丝竹之声,从头到尾只是丝竹之声。”
从头至尾 从开头至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今来所问,皆是不会仔细看书,又不曾从头到尾看,只是中间接起一句一字来备礼发问。”
答非所问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出处:叶圣陶《隔膜》:“按照着次序一问一答,没有答非所问的弊病,就算情意格外浓厚。”
大含细入 原指文章的内容,既包涵天地的元气,又概括了极微小的事物。形容文章博大精深。
出处:汉·扬雄《解嘲》:“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大块文章 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淡而无味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庶民因其淡而无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
断章取义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断章取意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同“断章取义”。
繁华损枝 华:花。繁盛的花朵有损于花枝。比喻文采太华丽,将损及文章内容。
丰富多采 采:通“彩”,颜色,花色。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形式多样。
出处: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而在具体主题、内容、体裁、手法上,却完全可以是丰富多采的。”
丰富多彩 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出处:峻青《秋色赋》:“一个不久前才由机关、工厂的业余戏剧爱好者所组织进来的吕剧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节目,非常令人兴奋。”
风花雪夜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
风花雪月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出处: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改梁换柱 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
出处:郭沫若《文艺论集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便是胡适和梁任也都很知道他这种宗教的循环论证不足以满足我们近代人的要求,所以极力在用改梁换柱的方法,要把他的根本观念改移到另一个较为好看一点的节目上去。”
改头换面 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出处:唐·寒山《诗三百三首》第二一四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
改头换尾 指改变原来的面目。比喻只作形式上的变动,而实质内容不变。
出处:唐·彦惾《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下卷:“增加卷轴,添足篇章,依傍佛经,改头换尾。”
盖头换面 犹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出处:明·唐顺之《答王南江提学书》:“仆窃诵吾兄前后见惠两书,知吾兄痛惩既往之悔,直欲洗刷肠胃,不肯若世之盖头换面做好人者。”
高义薄云 薄:迫近。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
出处:《宋书·谢灵运传论》:“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公之于众 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
故作高深 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
官样文章 旧时官场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语的例行公文。比喻光注意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或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出处:宋·吴处厚《青箱杂记·文章官样》:“王安国曰:‘文章格调须是官样。’”
Ⅳ 表示无法防备,防备不过来的成语
措手不及 或 措不及防
Ⅳ 表示内容丰富的成语
包罗万象:
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出 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三回:“你怎言包罗万象;迟早飞升。”
Ⅵ 表示“经常听到,但具体内容不知道”的成语
经常听到,但具体内容不知道的成语:
充耳不闻、装聋作哑、言不入耳、置若罔闻、置之不闻
Ⅶ 好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好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四字成语是:妙不可言。
Ⅷ 表示语言很少内容很多的成语
表示语言很少内容很多的成语
【寥寥无几】: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一星半点】:形容极少.
【一言半语】: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Ⅸ 形容语句不能确切得表达出来的成语有哪些
1.词不达意:泛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2.言不尽意: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
3.不善言辞:就是不善于表达,不知道怎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思想.
4.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Ⅹ 不是很善于表达语言方面 的成语有哪些
笨嘴笨舌——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词不达意——词句不能充分、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辞不达意——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言不达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言不尽意——指说的话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
不善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