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里面蕴含了知识的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对于成语,我们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我们在阅读和习作中经常遇到成语;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对成语中蕴含的知识知之甚少,或者干脆并不了解.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小组决定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初步了解成语中蕴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培养学习成语的兴趣,加深对成语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1,通过网络,辞典和书籍等渠道,搜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2,列成表格.
3,通过调查搜集和整理,从中发现什么,思考今后应当怎样做.
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过门不入
《列子·杨朱》
夏代
禹
禹是鲧的儿子.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积土阻水,结果失败.新帝舜命禹继续治水.禹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比喻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
晋献公,申生,重耳
重耳对晋献公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居三舍.
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洛阳纸贵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左思传》
晋代
左思
左思用十年,写成《三都赋》,深获好评,由于当时没有印刷术,人们争相抄写,致使洛阳纸张价格上涨.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草木皆兵
《晋书 苻坚载记》
东晋
谢石,谢玄
《晋书 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 '怃然有惧色."
比喻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按图索骥
《艺林伐山》
春秋
孙阳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如火如荼
《国语·吴语》
春秋
夫差
这个成语来源于《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增,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
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形容军容的盛大.现在常用来比喻气势旺盛..
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
三国
曹操
曹操带兵,众人都渴了,操说:前方有梅林,可以解渴.众人听后,迅速前进.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掩耳盗铃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春秋时期
智伯,范氏
小偷偷钟,怕众人听见钟声,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图穷匕见
战国策 燕策二
战国
荆轲
荆轲为燕太子刺秦王,用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先把匕首卷在图里.秦王展开地图,最后露出匕首.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表1
表2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汉时期
李广
李广带兵,真诚和善,众人拥戴,所向无敌.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请君入瓮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唐朝
武则天,周兴,来俊臣
来俊臣审问周兴,先向周兴请教如何使人认罪,周兴献计,来俊臣用此计对付周兴.
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
春秋末期
俞伯牙,钟子期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比喻遇见知音.
胸有成竹
《文与可可谷偃竹记》
北宋
文同
宋代画家文同(字与可)擅画竹,诗人晁补之说: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末期
晋献公
晋献公欲攻打虢国,借道虞国,向虞国国君献上礼物,虞国国君不听臣子唇亡齿寒的劝告,答应借道,结果后来虢国灭亡后,被晋献公灭.
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
晋代
祖逖,刘琨
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准备随时报效国家.
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指鹿为马
《史记·秦始皇本纪》.
隋朝
赵高
赵高牵来一头鹿,非说是马.借以排除异己.
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不寒而栗
《史记·酷吏列传》
汉代
义纵
义纵任定襄太守时,治安非常混乱,义纵一天就处死四百犯人,致使定襄人不寒而栗.
比喻非常害怕恐惧.
不学无术
《汉书·霍光传》
汉代
刘弗陵,刘询承,霍光
班固评论霍光功过,说他不学无术.
比喻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鸡鸣狗盗
《史记·孟尝君列传》
战国时期
孟尝君,秦昭,狐白裘
孟尝君被秦国所拘,靠着手下门客装狗钻洞偷来狐裘献给秦王妃子,说服秦王答应放行,又有门客装鸡叫打开城门,这才逃回了齐国.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枕戈待旦
《晋书·刘琨传》
西晋
祖逖,刘琨
刘琨睡觉,常枕着兵器入睡,等待天亮,立志杀敌报国.
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表3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势如破竹
〈晋书·杜预传〉
三国末年
司马炎,杜预
司马炎灭蜀后,夺取魏国政权,欲攻打东吴,部分人不主张打,杜预上书说:现在趁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攻下吴国不会费多大力气.大军在杜预率领下,不久就攻下了吴国.
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
项羽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渡漳河后,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比喻战斗到底的决心.
四面楚歌
《史记 项羽本纪》
秦末
项羽
刘邦把项羽围困垓下.项羽夜里听见四面汉军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心情沮丧.虞姬自刎,项羽英雄末路,带残兵逃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顾茅庐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东汉末年
刘备
诸葛亮
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刘备三次诚心拜访,终于打动诸葛亮,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初出茅庐
《三国志》
三国
诸葛亮.刘备.夏侯沌.
诸葛亮帮助刘备打败了夏侯沌.
开始出来工作缺乏经验的自谦.
暗箭伤人
《三侠五义》
春秋时期
颍考叔.公孙子都
公孙子都把颍考叔一箭射死,手段卑劣.
用卑劣.阴险的手段在暗地里伤害他人.
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 赵充国传》
西汉宣帝年间
汉宣帝.赵充国
赵充国打仗时先侦察在定夺.
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一看可靠.
班门弄斧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春秋
鲁班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或高明的人面前卖弄本事.自不量力.
东施笑颦
《庄子 天运》
春秋
东施.西施.勾践.吴王
丑女东施效仿美女西施,因西施常常皱着眉头,东施也无病呻吟,装作心痛,反被人嘲笑.
欲学别人之长,反而越增自身之短.
表4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釜底抽薪
《为侯景判移梁朝文》
南北朝时代
侯景.魏收
抽薪止沸,斩草除根
凡是此须从根本解决问题.
江郎才尽
《诗品》
南朝时期
江淹
年龄大了,江淹才思减退.
才思减退
秋毫无犯
史记《史记·项羽本纪》:"
汉朝
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同甘共苦
战国策 燕策
战国
燕昭王
燕昭王继位后,尊郭隗为老师,许多人纷纷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都委以重任,关心备至.他与百姓同时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治理好燕国.
同时享受安乐,共同分担愁苦.
亲痛仇快
汉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汉
朱浮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雠者所快."
亲人痛心,仇人快意.
前倨后恭
史记 苏秦列传
战国
苏秦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
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歧路亡羊
《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战国
杨子(即杨朱)
杨子的邻居家跑丢了一只羊.邻人立刻率领亲戚朋友们去追寻,没有找到.邻人告诉杨子"岔路之中又有岔路,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去找,所以就回来了."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孺子可教
《史记·留侯世家》
汉
张良
《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三人成虎
战国策 魏第二
战国
庞葱
魏惠王
庞葱以"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劝喻魏惠王的故事.
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投笔从戒
后汉书 班超传
汉朝
班超
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
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四.结论
成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有的成语赞扬了古人的高风亮节,如"过门不入","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三顾茅庐";有的则讽刺了人的愚蠢和卑劣,如"东施效颦","班门弄斧","指鹿为马","暗箭伤人";有的赞扬了立志成才,如"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投笔从戎";有的反映了人的胆小和怯懦,如"草木皆兵";有的隐含着生活的道理,如"歧路亡羊","唇亡齿寒","三人成虎";还有的成语对世人提出劝戒,如"唇亡齿寒","百闻不如一见"等等.还有的成语反映了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指鹿为马","图穷匕见";有的则记录了历史上的战争,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还有古人生活中的逸闻趣事,如"洛阳纸贵","望梅止渴",等等.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我们在平时读书时应该多积累成语,养成查辞典的习惯.通过查阅辞典,也可以上网搜索,不但弄懂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成语的出处,了解成语中所包含着的历史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这样不但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还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很多的教益,一举多得.成语积累多了,还会丰富我们的语言,使我们的习作锦上添花.
心动不如行动.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2. 写3个成语故事,并选择其中一个,说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
囫囵吞枣
有个医生对人说:“吃梨对牙齿的生长有利,可是会影响脾脏、吃枣对脾脏有益,却又会伤害牙齿;所以吃梨吃枣都要有一定的节制。”
旁边有个人听了就说:“这还不好办吗?那吃梨时就细细地嚼,不咽下
去。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不就不会影响牙齿了吗。”
医生听了,反问他道:“照你这么吃法,连枣核儿也一块吞下肚去,哪
又有什么好处呢?”
成语“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笑话产生的。囫囵,就是整个儿。这成语
现在用来比喻学习上不动脑筋,不加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抛砖引玉
唐朝有两个诗人,一个叫常建,一个叫赵嘏。赵嘏的诗写得好,常建从
心里羡慕,总想得到赵嘏的诗句。
有一次赵嘏到了功州,常建得知赵嘏要去灵岩寺游览,就先到那里,故
意在一块显眼的墙壁上挥笔题诗,并且只写了开头两句。
不久,赵嘏来到了灵岩寺。他看到墙上那首不完整的诗,觉得非常惋惜,
便借来笔砚,补上了结尾两句。
因为赵嘏续写的诗句比常建写得好,所以人们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这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以使引出别人更好的见解和作品。有时也写成“引玉之砖”,意思是相同的。
卧薪尝胆
吴国和越国发生战争,结果越国失败,越王勾践被擒。勾践在吴国被拘
禁了三年,服侍吴王,受尽了屈辱。赦免回国以后,勾践就把舒适的床铺拆掉,把柔软的被褥撤走,搬到又硬又扎人的柴草堆上去睡觉,还在住处挂上
一个苦胆,每天都要伸出舌头去尝一尝,让那沁入心脾的苦味提醒自己:不要忘掉过去的耻辱和教训,激励自己振作起精神,把国家治理好。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了。最后,勾践发动进攻,打败
了吴国,夫差也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就是这样来的,“卧”是睡,“薪”是柴草。现在往
往用它来形容刻苦自励、奋发图强的精神。
3. 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你写出与下列成语相关的人物(6分):(1)老马识途 ...
(1)齐桓公(2)晋文公(3)楚庄王
(4)勾践(5)赵括(6)项羽 4. 成语故事李新武书中表达的主要观点
典 故 5. 关于成语的名人故事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6. 《成语故事》的知识和特点……有哪些
成语故事是抄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袭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7. 读《成语故事》有感300字
以前,我对成语是知之甚少,一度认为成语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东西,但是自从读了《成语故事》后,我才感到自己对成语的了解太少了,原来成语是这么的有趣,能带给人很多很多的知识,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记得《成语故事》中的有一则《骄兵必败》。 8. 《成语故事》读后感作文400字
这几天我来在读《成语源故事》这本书,读着读着,不知不觉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