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钹的成语
A. 钹字组词
钹
(钹)
bó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作声。
笔画数:10;
部首:钅;
详细解释:钹
钹
bó
【名】
铜质圆形的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古称“铜钹”、“铜盘”。初流行西域,南北朝时传至内地
相关词语:
水钹 螺钹 铙钹 门钹 铃钹 出钹
钹子 钹帽 入钹 铜钹 鬼打钹
B. 鼓钹是什么意思
鼓钹是最传统的打击类乐器
鼓(gǔ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鼓角(ji僶 )。大鼓。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钹 (钹) (bó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作声。
鼓和钹一起发出声响,形容声势巨大。
C. 什么齐鸣的词语
什么齐鸣的词语 相关的词语:
百鸟齐鸣
金鼓齐鸣
鼓角齐鸣
鼓乐齐鸣
鼓钹齐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 钹组词有哪些词语
钹组词 :
门钹、
螺钹、
水钹、
钹子、
出钹、
钹帽、
入钹、
铃钹、
鬼打钹
E. 什么是钹和铙
钹是铜质圆形的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铙又称钲,执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
1、钹
钹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 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叫做“镲”。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锣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
2、铙
铙,是蒙古、藏、纳西、壮、土家、黎、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两广、海南、闽浙一带最为盛行。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如;铙歌(军中乐歌;泛指军歌);铙挽(铙歌和挽歌),古代击乐器。
(5)带钹的成语扩展阅读
演奏方法:
铙钹的基本演奏法是用力对击,但也可以通过微妙的手法奏出不同的音响来。它一般用于音乐高潮处。另一种用法是将一片平吊于架子上,用鼓槌敲击,可以重击,获得响亮的有如飓风般或闪电的效果,也可以轻击或两棰滚奏,使人联想到水声。是中国独有的乐器。
演奏时,双手各执一面互击,有平击、侧击、闷击等手法。用于苏南吹打等民间器乐合奏,昆曲、粤剧等地方戏曲和舞狮、舞龙等民间歌舞伴奏。
F. 法器的词语概念
词目:法器
拼音: fǎ qì
注音: ㄈㄚˇ ㄑㄧˋ 1. 指法度,制度。
唐 陈子昂 《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摹其法器无不驯,从其事政无不理。”
2. 佛教指具有学佛、弘法善根的人。
《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女身垢秽,非是法器。”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言公少年真法器,白昼不出夜不睡。” 明 宋濂《送用明上人还四明序》:“ 浄觉 大师以硕望宿德为释子所宗,亦以上人为法器,俾出世於 菩提律寺 。”
3. 僧、道举行宗教仪式所用的钟、鼓、铙、钹、引磬、木鱼等乐器及瓶、钵、杖、麈等器物。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今日二月十五日开启,众僧动法器者。”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喇嘛打鬼》:“以长教喇嘛披黄锦衣乘车持钵,诸侍从各执仪仗法器拥护。” 老舍《四世同堂》四九:“和尚们响起法器,棺材被抬起来,和尚们在前面潦草的,敷衍了事的,击打着法器,小跑着往前走。”
G. 锣镲铿锵,威严毅勇,这二个成语是啥意思,求解答
锣镲铿锵:
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
H. 带钹成语
铜钹 小钹 中钹 大钹 击钹 敲钹 钹面
I. 形容唢呐的声音的词语
唢呐与锣、鼓、钹等配成一套,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定的曲调。曲牌的选择由不同的场景决定。村子里办红白喜事都要叫上乐队吹打一番。办红喜事时用的曲牌听起来很热闹很喜庆,节奏也很明快,从头到尾都透着一个“乐“字。办白喜事时用的曲牌听起来很悲伤,如诉如泣,节奏沉重而缓慢,听着听着会使人悲从中来。
J. 关于“磅礴”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磅礴的词语: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声势浩大、气贯长虹、震天撼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