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西南的成语
⑴ 含有东西南北的成语20个
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客
东西南北人
东西南朔
东西易面
东挨西撞
东捱西问
东奔西窜
东奔西跑
东奔西逃
东奔西向
东奔西撞
东奔西走
东播西流
东补西凑
东猜西揣
东猜西疑
东藏西躲
东差西误
东抄西袭
东抄西转
南船北车
南船北马
南贩北贾
南航北骑
南箕北斗
南橘北枳
南来北去
南来北往
南腔北调
南去北来
南阮北阮
南鹞北鹰
南舣北驾
南辕北辙
南棹北辕
南征北伐
南征北剿
南征北讨
南征北战
⑵ 含有东西南北的成语
东挨西撞
同“东奔西撞”
东捱西问
谓四处探问、打听
东奔西窜
同“东逃西窜”
东奔西跑
同“东奔西走”
东奔西逃
同“东逃西窜”
东奔西向
谓各奔东西,互不相关
东奔西撞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
东奔西走
谓到处奔波
东播西流
谓流落四方
东补西凑
同“东挪西凑”
东猜西揣
谓多方猜测
东猜西疑
谓胡乱猜疑
东藏西躲
见“东躲西藏”
东差西误
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池、错误。形容办事不得力
东抄西袭
胡乱抄袭别人的文章
东扯西拉
形容说话离题,没有中心
东扯西拽
①谓事情互相纠缠。②犹言拆东补西
东闯西踱
谓盲目地四处闯荡
东驰西骋
同“东奔西走”
东驰西击
拆东补西
拆掉这里去补那里。比喻临时勉强应付
道东说西
见“道西说东”
河东三箧
语本《汉书·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后指亡失的书籍
河东狮吼
见“河东狮子吼”
河东狮子
旧指妒悍的妇女
买东买西
买各种物品
齐东野语
《孟子·万章上》载孟子弟子咸丘蒙(齐人)问及舜为天子,尧率诸侯北面称臣之说是否属实,孟子答道:“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后以“齐东野语”比喻道听途说、不足为凭之言
日东月西
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声东击西
①表面上声言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语出《通典·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②形容动作、说话、行文等变化莫测
说东道西
说这说那,随意谈论各种事情
说东谈西
见“说东道西”
推东主西
犹言推三阻四
移东补西
见“移东就西”
移东换西
比喻缺乏守一持恒的钻研精神
移东就西
彼此随时挪易。指只求于应付一时,不作经久的打算
指东划西
亦作“指东画西”。①谓说话东拉西扯。②比喻说话时以手势比画动作
指东画西
见“指东划西”
指东话西
犹言东拉西扯。谓说话文不对题或空言不实
指东说西
①见“指东话西”。②犹言指桑骂槐
不识东家
“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后以“不识东家”谓不识近邻是圣贤
朝衣东市
谓大臣就戮。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上令■错衣朝衣斩东市。”
角巾东路
《晋书·羊祜传》:“尝与从弟琇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意谓辞官退隐,登东归之路。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
南金东箭
古时以南方的金石和东方的竹箭为华美贵重之物。后因以比喻优秀杰出的人才
付之东流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东流,指向东流入大海的江河。后因以“付之东流”或“付诸东流”比喻完全葬送或落空
付诸东流
见“付之东流”
抉目东门
见“抉目吴门”
马耳东风
东风吹过马耳。比喻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或互不相干。语出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之二:“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宋玉东墙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谓宋玉东邻有一女,姣好为楚国之冠,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后因以“宋玉东墙”喻指貌美而多情的女子
西除东荡
到处征剿。形容身经百战
西鹣东鲽
《史记·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比翼鸟即鹣;比目鱼即鲽。后以“西鹣东鲽”代称四海珍异之物
西颦东效
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
旭日东升
犹旭日初升
紫气东来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贞索隐引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避世墙东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后用“避世墙东”谓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道西说东
谓乱加谈论
马首欲东
谓东归;返回。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栾黡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杨伯峻注:“秦兵在西,东则归矣。”
南风不竞
①《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杜预注:“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也。师旷唯歌南北风者,听晋、楚之强弱。”后用以比喻力量衰弱,士气不振。②用以比喻竞赛中一方失利
南郭处士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氵昬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用以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参见“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即南郭处士。常比喻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
南航北骑
语本《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於马,越人便於舟。”后因以“南航北骑”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南户窥郎
《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昭信谓去(刘越孙刘去)曰:‘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又数出入南户窥郎吏,疑有奸。’”后因以称女子偷看男子
南箕北斗
箕宿和斗宿。箕宿四星,形似簸箕;斗宿六星,形似古代盛酒的斗。当箕斗并在南方时,箕在南而斗在北,因称南箕北斗。《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后即用以比喻有名无实
南金东箭
古时以南方的金石和东方的竹箭为华美贵重之物。后因以比喻优秀杰出的人才
南柯一梦
泛指梦。亦比喻一场空
南来北往
泛指来来往往
南蛮鴂舌
旧时讥人操难懂的南方方言。鴂,伯劳鸟
南面百城
谓居王侯之高位而拥有广大的土地。旧时用来形容统治者的尊荣富有
南腔北调
①指南北各种戏腔。②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南北方音
南去北来
指来来往往
南山铁案
典出《新唐书·李元纮传》:“元纮早修谨,仕为雍州司户参军。时太平公主势震天下,百司顺望风指,尝与民竞碾硙,元纮还之民。长史窦怀贞大惊,趣改之,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后以“南山铁案”称已经判定、不可改变的案件
南舣北驾
犹南航北骑
南辕北辙
①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典出《战国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②指北来的车和南来的车
南棹北辕
犹南航北骑
南征北伐
亦作“南征北讨”。亦作“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南征北讨
见“南征北伐”
南征北战
见“南征北伐”
东南之宝
谓东南地区的杰出人才
东南之美
谓东南人物中之佼佼者
东南之秀
谓东南地方的杰出人才
东南竹箭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
天南地北
①形容距离遥远。②指距离远的不同地区。③形容(淡话)漫无边际
天南海北
①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②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槐南一梦
同“槐安梦”
上南落北
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眉南面北
①形容彼此不和,合不来。②形容分隔两地不能相见
汝南晨鸡
即汝南鸡
山南海北
①指辽远或不能确指的地方。②泛指四面八方
通南彻北
谓贯穿南北
终南捷径
①唐卢藏用举进士,隐居终南山中,以翼征召,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官之捷径耳。”见唐刘肃《大唐新语·隐逸》。后因以“终南捷径”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的捷径。②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雁南燕北
比喻两地分离
指南攻北
犹声东击西
走南闯北
谓到处闯荡,有阅历
北辙南辕
①想往南却驾车向北行驶。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②车子北往南来。喻人行无定迹
东箭南金
比喻优秀的人才
东西南北
①四方。泛指到处,处处。②指普天下。③谓飘流在外,居处无定。④指分散四方。⑤指方向
东西南朔
见“东西南北”
悔读南华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温庭筠》:“令狐綯曾以旧事访於庭筠,对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綯益怒,奏庭筠有才无行,卒不登第。庭筠有诗曰:‘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后以“悔读《南华》”为慨叹学识渊博而不为人所容的典故
马放南山
见“马入华山”
西赆南琛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越吟,荆艳楚舞。”后谓四方皆来朝贡为“西赆南琛”。赆,贡物。琛,珍宝
西眉南脸
西施、南威,都是春秋时的美人。后以“西眉南脸”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一枕南柯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任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后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后因以“一枕南柯”指一场梦幻
拥书南面
见“拥书百城”
竹罄南山
《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言事端繁多,书不胜书,后常以“竹罄南山”谓人罪恶极多,书写不尽
地北天南
谓四处,到处
海北天南
形容距离很远
面北眉南
谓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
塞北江南
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塞上江南
见“塞北江南”
雪北香南
多雪的北方和花木飘香的南方
⑶ 含有方位词的成语
东山再起
东奔西走
东施效颦
东张西望
南腔北调
南辕北辙
南征北战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上行下效
下车伊始
下里巴人
左顾右盼
左思右想
左右逢源
⑷ 什么西南什么的成语
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 [dōng xī nán běi]
[释义] 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⑸ 汉朝时候,我国西南是哪一个成语
夜郎自大,取自汉朝使者访问夜郎,夜郎的国王问汉朝有没有夜郎大。
⑹ 各住东北西南用成语表达
四面八方
【拼 音】:sì miàn bā fāng
【解 释】: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出 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⑺ 形容西南 成语
丰富多采
拼音: fēng fù ō cǎi 简拼: ffdc
近义词: 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反义词: 一星半点、寥寥无几、微乎其微、千篇一律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解释: 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⑻ 求~~含有“西”字的成语或者诗词~`
拆东补西 拆东墙补西墙 拆西补东 东捱西问 东挨西撞
东奔西窜 东补西凑 东播西流 东奔西跑 东奔西逃
东奔西向 东奔西走 东奔西撞 东猜西揣 东驰西骋
东藏西躲 东闯西踱 东驰西击 东冲西决 东扯西拉
东冲西突 东差西误 东抄西袭 东猜西疑 东扯西拽
东闯西走 东驰西撞 东冲西撞 东穿西撞 道东说西
东荡西驰 东荡西除 东躲西藏 东躲西跑 东倒西歪
东方不亮西方亮 东扶西倒 东风压倒西风 东滚西爬 东观西望
东横西倒 东家西舍 东诓西骗 东砍西斫 东磕西撞
东拉西扯 东零西落 东流西落 东捞西摸 东来西去
东量西折 东邻西舍 东零西散 东零西碎 东流西上
东劳西燕 东猎西渔 东鳞西爪 东拦西阻 东抹西涂
东鸣西应 东挪西凑 东挪西撮 东挪西借 东扭西捏
东怒西怨 东飘西泊 东拼西凑 东跑西颠 东飘西荡
东飘西徙 东碰西撞 东敲西逼 东趋西步 东瞧西望
东迁西徙 东声西击 东搜西罗 东闪西挪 东食西宿
东睃西望 东逃西窜 东投西窜 东讨西伐 东涂西抹
东偷西摸 东谈西说 东兔西乌 东讨西征 东歪西倒
东望西观 东完西缺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客
东西南北人 东西南朔 道西说东 东挦西扯 东踅西倒
东挦西扯 东寻西觅 东徙西迁 东西易面 东摇西摆
东扬西荡 东游西荡 东央西告 东游西逛 东央西浼
东怨西怒 待月西厢 东掩西遮 东走西顾 东撙西节
东张西觑 东征西讨 东张西望 东支西吾 东遮西掩
东征西怨 东张西张 东走西撞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喝西北风
驾鹤西游 剪烛西窗 买东买西 捧心西子 情人眼里出西施
日薄西山 日东月西 日落西山 说东道西 声东击西
说东谈西 送佛送到西 送佛送到西天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什伍东西
偷东摸西 推东主西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唐突西施 唐突西子
西窗剪烛 西风残照 西方净国 西方净土 西风落叶
学贯中西 西赆南琛 西邻责言 西颦东效 西食东眠
西山日薄 西台痛哭 夕阳西下 西装革履 西子捧心
移东补西 移东就西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命归西 指东画西
指东划西 指东话西 指东说西 拄笏西山 中西合璧
⑼ 含有地名的四字成语
一马平川,亭台楼阁,断壁残垣
赤县神州 古代我国的别称。
南州冠冕 南州:泛指古代我国南部地区。
五湖四海 五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中原逐鹿 中原:泛指我国中部地区。
虎踞龙盘 特指江苏南京城。
楚才晋用、四面楚歌
楚:周朝国名,在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一带.晋:周朝国名,在今山西、河北南部及陕西中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得陇望蜀、乐不思蜀、蜀犬吠日
陇:陇山,陕西、甘肃交界处。蜀:周朝国名,在今四川成都一带。
齐东野语 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一带。
杞人忧天 杞: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秦晋之好 秦:周朝国名,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一带。
完璧归赵、围魏救赵
赵:周朝国名,在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魏: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
吴头楚尾、吴牛喘月、吴下阿蒙
吴:周朝国名,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及淮河流域一带。
夜郎自大 夜郎:汉代国名,在今贵州西部。
自郐以下 郐: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密县东北。
黔驴技穷 黔:贵州的古称。
不能越雷池一步
雷池:湖名,大雷水自湖北黄梅流经安徽宿松至望江积成的湖。
逼上梁山 梁山:山名,在山东济宁市东北。
庐山真面 庐山:山名,在江西九江市境内。
绿林好汉 绿(lu)林:山名,在湖北当阳东北。
南山可移、寿比南山、终南捷径
终南、南山均指陕西西安市西南的终南山。
牛山灈灈 牛山:山名,在山东临淄境内。
泰山压顶、安如泰山、稳如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泰山:山名,在山东泰安市境内。
中流砥柱 砥柱:山名,河南三门峡东黄河激流中。
暗度陈仓 陈仓:在陕西宝鸡市东。
布鼓雷门 雷门:浙江绍兴古城门。
合浦珠还 合浦:在广西合浦东北。
邯郸学步 邯郸:在河北省南部。
淮南鸡犬 淮南:在安徽省中部。
蓝田生玉 蓝田:在陕西西安市东南。
鲁殿灵光 指山东曲阜境内的灵光殿。
洛阳纸贵 洛阳:在河南省西部。
平原督邮 平原:在山东德州南面。
青州从事 青州:在山东淄博东面。
桑间濮上 桑间:古代卫国地名。濮:濮水,在今河南北部。
新亭对泣 新亭:在江苏南京境内。
阳关大道 阳关:在甘肃敦煌西部。
⑽ 成语组成北西南东)打一成语,
东西南北
dōng xī nán běi
【解释】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礼记·檀弓上》:“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方向
【近义词】东南西北
【例句】后以奔走四方,,驰驱少暇.(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