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害怕开始的成语
① 形容非常害怕的成语
心有余悸、惴惴不安、毛骨悚然、胆颤心惊、惊恐万状
一、心有余悸 [ xīn yǒu yú jì ]
【解释】: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出自】: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
二、惴惴不安 [ zhuì zhuì bù ān ]
【解释】: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出自】:欧阳山《苦斗》六七:大家都认为这是震南村第一个大灾难,愁眉苦脸,惴惴不安。
三、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释】: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秦王闻之,不觉毛骨悚然。”
【翻译】:秦王听说了这件事,不自觉的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
四、胆颤心惊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解释】: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出自】: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八章:所以,每有风声,无不‘谈虎色变’,胆颤心惊。
五、惊恐万状 [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
【解释】: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自】: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四:大家定睛看时,原来是一群野雉,象是大敌袭来,惊恐万状地向南飞去。
② 什么词或者成语可以形容还没开始战斗就害怕了
1.闻风丧胆
【拼音】: wén fēng sàng dǎn
【解释】: 丧胆:吓破了胆。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的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
【出处】: 唐·李德裕《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虏之术;岂止闻风破胆,益坚慕义之心。”
2.望风而逃
【拼音】: wàng fēng ér táo
【解释】: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出处】: 《资治通鉴·梁记·武帝天监四年》:“渊藻是萧衍骨肉至亲,必死无理,若克涪城,渊藻安肯城中坐而受困,必将望风而去。”
3.望风破胆
【拼音】: wàng fēng pò dǎn
【解释】: 望:向远看;风:风头;破胆:吓破了胆。远远地看见对方的威势,就把胆吓破了。形容军队毫无斗志,完全被敌方的气势所吓倒。
【出处】: 《三国志·魏志·刘晔传》:“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
4.望风而走
【拼音】: wàng fēng ér zǒu
【解释】: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同“望风而逃”。
【出处】: 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一折:“我直着他扑碌碌的望风而走。”
5.望风而遁
【拼音】: wàng fēng ér dùn
【解释】: 远远望见敌人的踪影或强大气势,即行遁逃。
【出处】: 《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九十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戎车未届,乃先以帛,书军号其上,仍书一符,于邮亭递之,以壮军声。蛮酋惩交阯之败,望风而遁。”《金史·温迪罕蒲里特传》:“贼识其旗帜,望风而遁。”
③ 形容“害怕的表现”的成语有哪些
惶恐不安、毛骨悚然、心惊肉跳、惶惶终日、胆战心惊、寒心酸鼻、心惊胆战、惊慌失色、惊天动地、惊心动魄。
④ 形容非常害怕的成语有哪些
1、惶恐不安
读音:[huáng kǒng bù ān]
释义: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2、不寒而栗
读音:[bù hán ér lì]
释义: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⑤ 形容还很害怕的成语
心惊胆战 - 毛骨悚然 - 胆战心惊 - 惶恐不安 - 心惊肉跳 - 心有余悸
⑥ 比喻很害怕的成语
胆颤心惊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惶惶不安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怛然失色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担惊受怕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⑦ 形容害怕的成语
心惊胆战
⑧ 形容害怕结果受到伤害就拒绝所有开始的成语或者俗语 越多越好 谢谢
束手缚脚、束手束足
束手束脚、畏缩不前、
望而却步、停滞不前、缩手缩脚、望而生畏、畏葸不前、踌躇不前、谨小慎微
⑨ 比喻害怕的成语
毛骨悚然、
胆战心惊、
战战兢兢、
惶恐不安、
不寒而专栗、
寒心酸鼻、
心有余属悸、
大惊失色、
魂飞魄散、
惊弓之鸟、
望而生畏、
惴惴不安、
骨寒毛竖、
担惊受怕、
诚惶诚恐、
惊恐万状、
怛然失色、
汗流浃背、
谈虎色变、
恐慌万状、
骇人听闻、
汗不敢出、
栗栗危惧、
捻神捻鬼、
张口结舌、
噤若寒蝉、
寒毛卓竖、
胆颤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