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水
1. 背水一战 成语
背水一战 [bèi shuǐ yī zhà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示例】:挫折也有两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他只有~了。
◎理由《高山与平原》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出 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例 句
1. 预选赛出现的全部希望就在这最后一搏,队员们决心~。
2. 背水打一成语
倒背如流
dàobèirúliú
[释义] 能很流利地把书本、诗文或资料倒转过来背。形容读得滚瓜烂熟。
[正音] 倒;不能读作“摔倒”的“dǎo”;背;不能读作“背包袱”的“bēi”。
[近义]
滚瓜烂熟
[用法] 多指背诵;用于熟读时往往带有夸张的成份。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滚瓜烂熟”;都能表示熟读或背诵得非常流利。但“滚瓜烂熟”;形容读得极纯熟;极顺利;~语义重;夸张地表示熟读到了能倒背的程度。
[例句]
小丽学习很认真;几乎每篇语文课文她都能~。
3. 成语 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_成语解释
【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4. 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
【成语】: 背水一战
【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释】: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5. 背水一战之类的成语
决一死copy战
拼音: jué yī sǐ zhàn 简拼: jysz
近义词: 决一雌雄 反义词: 不分胜负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怕牺牲
解释: 拼死一战以决胜负
出处: 《清史稿·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背城一战
拼音: bèi chéng yī zhàn 简拼: bcyz
近义词: 背水一战、背城借一 反义词:
用法:
解释: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6. 背水一战成语中的主角是谁
背水一战讲的是汉军与赵军交战,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的故事。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指的是西汉开国功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韩信。背水一战用来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当年韩信是如何背水一战取得大捷的?
前205年八月,刘邦一面在蒙阳抗击楚军西进,一面派韩信攻打魏豹。魏豹是魏国之后,曾被项羽封为西魏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刘邦出关时曾投降于汉,后见刘邦兵败彭城,对六国之后又傲慢无礼,动辄海骂,又背汉归楚。韩信出奇兵用木婴(捆着大肚子、小口颈的陶瓶子的木排)载军渡过黄河,奇袭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而后长途奔袭,一举攻下平阳,俘虏魏豹。
韩信破魏之后,提出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作战计划。增兵三万,东收赵地,北服燕、代,而后占领齐地,最后合击项羽于荣阳、彭城之间。于是,刘邦立即命韩信、张耳率领三万精兵,去进攻赵国。
前204年十月,韩信、张耳率兵向井胫(今河北井隆旧城)进发,赵王歇和陈余在井隆口设防,准备与汉军决战。井隆,是太行山中部的东西主要交通线,因山四周高,中间低,山形如井而得名,扼住井径口,兵马再多也无法东进。韩信到井隆后,见赵兵守卫森严,只好停军不前,派人侦察赵军虚实,再相机行事。
陈余有个谋士叫李左车,极有谋略,善于用兵。他得知韩信按兵不动,对陈余说:“韩信占领西河(即黄河以西地区),俘虏魏王,取得一连串的胜利,又有张耳辅佐,其士气之盛,我们不宜同他马上开战。韩信长途跋涉,军粮补给困难,井胫山路崎岖狭窄,大队人马无法行走,粮草锚重只能跟在最后面,若派出三万人马从小路先断韩信粮草,赵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在大山之中,韩信无处筹粮,不出十天,韩信必败。”
陈余书生气十足,不懂用兵之道,老是讲什么仁义之师不用奇诡诈谋,说:“兵法说自己兵力十倍于敌人可以包围敌人,两倍于敌可以开战,战则必胜。现在韩信号称数万军队,实际上并没有几万人;又千里奔袭,疲劳不堪。而我们有二十万大军却避而不战,诸侯们都以为我们胆小可欺,都会来进攻我们。”他固执己见,拒绝采纳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听说李左车的建议,大惊失色,果如此,汉军必然大败;后又听说陈余拒不采纳,心中大喜,知道陈余不足为惧,乃下令进军,距井径口三十里处扎营,命士兵和衣而卧,随时听令。半夜时分,韩信选轻骑两千,每人拿一面汉军旗帜,避开正道,翻山越岭,人不知鬼不觉地埋伏在赵军大营周围,告诫他们;当看见赵军倾营而出追击汉军时,即冲入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就行了。
接着,韩信即率军渡过绵水,背水列阵。赵军望见,大笑不止,以为韩信根本不会用兵。天亮之后,韩信率军冲杀过来,两军混战良久,不分胜负。韩信、张耳故意装出失败的样子,丢掉旗鼓轴重边战边退,向背水而阵的汉兵靠拢。赵军见汉军退走,果然倾营而去,边追边抢战利品。
汉军前有赵兵,后是河水,没有任何退路,只有杀出一条血路才能逃生,因而两军会合一处,奋勇拼杀。赵兵遭到汉军的突然反击,大吃一惊,急忙应战,才发现汉军并非如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事实正相反,赵军人数虽多,实在没有取胜的把握。双方激战到中午,陈余见一时难分胜负,传令收兵回营。
哪知道赵营上空飘扬的全是汉军旗帜,赵军以为赵将已全部被擒,无心恋战,发一声喊,四散逃命。赵王歇和陈余指挥随从杀了几十个逃跑的士卒,想重整军容,哪里禁得住!汉军趁势冲杀,赵军全军覆没,赵王歇被俘,陈余被杀,韩信遂一举占有了赵国的大片土地。
汉军一战破赵,全军一片欢腾,纷纷向韩信庆贺,同时间韩信说:“按兵法规定,安营扎寨,排兵布阵,要右靠山陵,左依水泽,最忌的就是背水陈兵。将军背水列阵,我们心里不服,结果却大获全胜,这是什么道理呢?”
韩信回答说:“这在兵法上也有记载,各位不注意吧了。兵法有云:‘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我正是按这句话做的。我平常对将士们关心不够,仅靠军令指挥作战,将士们并不亲附我,我不置之死地,更不会舍生忘死地为我作战。否则,将士们见赵军势大,必然后退溃逃,哪有现在的胜利。”诸将听后,由衷佩服,说:“我们和将军相比,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韩信知道李左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曾下令军中有生擒李左车者赏金千斤。战斗结束后,李左车果然被俘。韩信亲自为李左车松绑,虚心求教用兵燕齐的方略。李左车被韩信诚意所感动,分析双方形势之后,建议韩信改强攻为抚慰,攻心为上,用兵次之,旬日之间,燕地百姓将自动归服。韩信一一照办,果然不战而下燕地。
7. 背水一战 是成语吗 出处及相关故事简介
背水一战是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 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白话文:“韩信于是派遣一万人先行,出,背水列阵。赵军望见,大笑。”
相关故事: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
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韩信。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有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被刘邦拜为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对大将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
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
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
你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
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
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7)成语背水扩展阅读:
一、成语解析:
【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示例】:挫折也有两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他只有背水一战了。 ◎理由《高山与平原》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近义词】一决雌雄、破釜沉舟、济河焚州、背城借一、济河焚舟、浴血奋战
【反义词】重整旗鼓
二、韩信简介:
韩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自幼熟读兵书,怀安邦定国之抱负。
因家境贫寒,常食不果腹。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胯下之辱。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开始的时候投奔项梁,后来又跟随楚霸王项羽,但不受项羽重用。最后,韩信投奔汉王刘邦。
开始,刘邦看不起貌不惊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韩信,经丞相萧何力荐,才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公元前196年,吕后以谋反罪名杀死了韩信。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随后吕后下令诛杀了韩信三族。
8. 关于背水的成语
关于战争的成语—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
9. 什么成语后面是背水一战
破釜沉舟
10. 背水的成语有哪些
背水一战_成语解释
【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