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故事的读后感
① 西方法哲学的读后感(论文)该选择哪个方向写呢
其一黑格尔《法哲学》的出版和在柏林大学的其他讲学活动使得他成为普鲁士王版国的“官方哲学家权”。他在这书中,明确提出“哲学主要是或者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看法。把哲学应用来替反动的普鲁士政府服务,这就使得他的“法哲学”成为表现他的政治观点和立场最保守的著作。
其二除此观点外我们应该肯定。这主要是书中所表现的辩证法,因为他一贯运用辩证法来讨论政治、社会、伦理问题,这是有一定的启发性的。还谈到“法哲学”与“逻辑学”的关系 。
② 西方哲学史罗素 感想
其实这种书没有什么感想啊,你想写感想的话,可以直接去邓晓芒的书里面直接找一些段落,然后自己写个前后过度就好了。
③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 读后感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之一:哲学——智慧之美
一、何为哲学
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
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这样问题又来了: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
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二、智慧之美
我之所以开始学哲学,是因为记得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讲过一句话:“技术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而哲学,可以解决无限的问题。”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战术之于战略一样。
“哲学”这个词,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这个词的英文名“philosophy”。为什么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呢?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开始广泛地接触西方的文化,包括哲学,而中国当时的封建王朝正过得闭关锁国的生活。
最好的哲学方法,就是将沉思与分析一起用力。首先,要给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她自由飞翔,要勇敢地去想任何东西,让住,是任何东西!从天文地理直到鸡毛蒜皮,包括您家小狗身上的跳蚤,都可以成为您想象的对象。然后,在您做出任何结论之前,不管这结论是推理得来的还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都要对它们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尽可能多地找到证据。这时,您必须给您想象力的翅膀挂上沉重的铁块。
这些用证据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就好比是建筑大厦时用钢筋水泥进行建设的过程,而结论只是最顶上的那个金光闪闪的屋顶而已。
这就是智慧之美。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之二:哲学,都研究些啥? 2007-07-03 23:09
分类:读万卷书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读哲学,就是找罪受。不过这几天虽然只利用上下班在车上的时间来读,却也速度奇快,一天可读两百来页,囫囵吞栆,但写日志的速度却跟不了,只拣最重要的写罢了。
哲学的三部分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讲的是世界的本质,是哲学领域最基本的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来的,他自己称为第一哲学或者神学。
而这个词在汉语中则是意译,在古汉语中,《易·系辞上》中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唐人崔憬以“形而上”谓用,“形而下”为“体”,他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这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也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这段我没大弄懂,但我明白大概说的是咋回事:研究地些超自然万物的东西,如灵魂、本质、理念等,就是在搞形而上学,比如:我是一个人,那么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本质?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问题。
类似比较典型的问题还有:
1.世间万物是怎样起源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还是某个神创造的?有没有一种元素,一切万物都是由它组成的?
2.人有没有灵魂?
3.什么是人的本质?是肉体,还是思想、情感抑或灵魂?
今天似乎弄明白了这个“形而上学”是咋回事了,最后自个儿得出一个结论,哲学家就是一帮吃饱了没事干,成天瞎琢磨的家伙。
伦理学
道德伦理,就是伦理学,它是研究与道德相关问题的学问,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就这点而言,它似乎比老一本正经的形而上学要亲切得多。本来以为伦理学就这么简单,可是读到以后越觉得看不懂了,是那些吃饱没事干的家伙们跟我们玩儿深沉,什么相对主义伦理学,自然主义伦理学,直觉主义伦理学,非认识主义的伦理学,等等,烦。
看完全文,才知是从不同角度来看伦理,直觉主义:认为道德是事物一种独特性质的表达,这种性质就存在于事物之内,然而却是我们难以把握的,不可能用一种科学的、严谨有逻辑的词语表达出来,而只能凭直觉去领悟,用一句话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它几种变态的我就不举了,因为我不是研究这个的,我只是想清楚是咋回事。
但上述这几种伦理学都属于元伦理学,所谓元伦理学:就是研究何谓善、恶与道德的学问,更具体的说,它所研究的是善、恶与道德等的本质。
与元伦理学相对的另一大块--规范伦理学。替伦理制定规范的学问,就是规范伦理学。如果说元伦理学研究的是善与恶的本质的话,那么规范伦理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具体的善事与恶事,并且分析它们到底是善是恶。比如:应不应该堕胎?为什么乱伦是罪恶?是否应该销毁所有核武器?这些问题到底应该听谁的呢?为什么总好像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到底是公有理,还是婆有理呢?对诸如此类变态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规范伦理学。
那么,到底怎么样去制定规范伦理的规范呢?另一个问题引出来了:价值判断。在事实中加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是对还是错,应该还是不应该。比如:布鲁托斯然死了凯撒,这是一个事实,但“布鲁托斯是不是应该杀死凯撒”就是一个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加上类似的无数价值判断仍其分析就构成了规范伦理学。
元伦理这和规范伦理学就构成了伦理学。
认识论
何为认识论?有关知识的理论,就是认识论。
认识论的最根本问题,也是所有有关知识的问题中最主要的一个乃是知识的起源问题。比如:我们的知识从何而来?唯理派认为知识是神赋与的,是人生来的一种本领,托马斯阿奎就认为,人类惟有通过理智才能得到完整的知识。而这个理智就是上帝赋予我们的,是上帝在我们心灵的沃壤中种下了“理智之光”。经验派认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主义者们认为,这些经验就是知识的真正起源,一切知识,无论知识,无论最后它多么复杂,其源来就是经验。
我很高兴,读完这些我没有发疯。并且还知道了哲学大概研究的是个啥。
幸甚幸甚!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之三--哲学,哲人 2007-07-10 23:28
分类:读万卷书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研究哲学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地道的笨蛋,是天才的那种人,不用去说服别人,别人也会接受他的观点,是笨蛋的那种人,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毕达哥拉斯
在我看来,这是一位以勾股定理和平方立方闻名于世的数学家,虽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过一些人。老毕的那个时代,老毕被神话了,而且被人们当成了神,还有他的灵魂转世的观点,构成了他的主要思想体系。
赫拉克利特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为什么呢?因为河水是流动的,所以万物都在变化着的。这是他的主要思想,他的这个思想对后来的黑格尔大有影响,通过黑格尔又大大地影响了马克思。
德谟克里特
是他,最早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原子是万物的本源,也就是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千年之后,那些量子学的物理学家们,才真正才提出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但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
苏格拉底
对于整部西方哲学史而言,很难说有比苏格拉底的死更震撼人心的事件了。老苏其丑无比,以及他那著名的悍妻,还有他那句“我知道,打过雷后一定要下雨“的名言,老苏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沉思与辩论,这是他的主要日常行为。他曾被证明为是最智慧的希腊人,而他自己却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老苏也是伦理学真正的鼻祖。老苏之死是令人惋惜的,当局者认为他的言行教坏了青年,被捕了他,在法庭上,他为自己做了出色的辩护,根本不承认所指控的罪名,可惜的是,他的辩护太出色了,所以他们就决定处死他。在狱中的时候,他的学生已经买通了所有阻碍他逃跑的人,但他断然拒绝了,他不愿违反法律,他认为法律一理制定,不管理合理与否,作为一国公民就必须遵守。
苏格拉底就这样死了。
柏拉图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在所有的哲学家,柏拉图是最帅的,也是最伟大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理想的国家,就是由哲学家做王的国度。“在他的理想国里,人被分为三等,普通人,士兵和护国者。他的另一个主要是思想是理念论,他认为,所有个体都是不真实的,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当然是理论了。
亚里士多德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作为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一生享尽荣华,却在流亡中孤独地死去。他是所有哲学家最博学的哲学家,但也是犯错最多的哲学家,后来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为的就是要证明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说法说错了。老亚的主要著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逻辑学,如《范畴学》、《解释篇》、《前分析篇》等,这些都是告诉我们如何去思想的著作;二是自然学科,如《物理学》、《论天》、《天象学》、《论颜色》等等,他的博学创立了很多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生理学等等;三是美学,《修辞术》、《论诗》、《亚历山大修辞学》等;四是哲学著作,在哲学著作中,最有名是《形而上学》。在他的著名的形式逻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三段论,如:凡人都会死,老莫是人,所以老莫会死。在三段论中,大前提要正确,不然,结论就错了。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当丰富。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是传说中的雅典三哲。
从犹太民族悲壮而又悲哀的历史,到耶稣基督的诞生,这些个思想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开始。
④ 《为什么马克思能在中国成功》的读后感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它在国际上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以下摘录一些最近几年西方国家对马克思思想的评价。1999年10月,英国BBC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荣登榜首。评选后该公司指出:“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
到了2005年7月,他们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中,又开展了一项题为“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的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的票数远远超过休谟、康德、柏拉图等人,而荣登榜首。栏目主持人布拉格宣布说:“马克思登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就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里斯特?琼斯就此发表评论说:“如果你读《共产党宣言》,你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很有力、很了不起的文件。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其它任何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
德国《明镜》周刊2005年作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2/3的东德人、56%的西德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好的思想,只是迄今为止实施得较差”。2005年8月22日,《明镜》周刊刊登题为《多数德国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仍有现实意义》封面文章,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当该周刊记者问到不来梅大学劳动和经济研究所所长鲁道夫?希克尔和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诺尔特,为什么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现在还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希克尔回答说:“作为社会理论家,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及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模式,并勾画出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的远景。这些在过去都非常吸引人,现在仍令人神往。”这两位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改变了世界。”并且说:“在21世纪初,我们需要象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分析资本主义的形势。”
1998年5月13至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与会,会议主题是:如何取代资本主义?如何实现人类的解放?法国《人道报》是这样报道的:“今年,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这次会议将再次使历史沸腾起来。”
法国《星期四事件》报用“《共产党宣言》150周年华诞,谁来吹生日腊烛——马克思老爹后继有人”为题进行报道。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题为《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认为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二、三、四名。文章指出:“在今天的西欧和美国,以大学生和非专业为对象的关于马克思的书一直销量稳定,而且这方面的新书还在不断问世。”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梅格纳德?德赛在最近出版的新书《马克思的报复》、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今天为什么要读马克思》,指出:“马克思遭到了误解,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都是正确的,他应当得到更多的承认”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杜梅尼尔和列维说:“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来说是理解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最好办法。”
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不再列举。
可以说,即使在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也有很高的地位!尤其在经历过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运动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重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去寻找解决方案。
二、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世界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球具有崇高的地位,那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实践,效果又怎么样呢?
很遗憾,与在思想领域的崇高影响力不同,在社会实践领域,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获得大的成功,尤其在它的诞生地:西方。
18世纪后,西方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社会繁荣,导致大量的新思想诞生。马克思主义也是在那个背景下诞生的。
但是,一种新思想的诞生是一回事,能不能被社会接受,能不能在社会上付诸实施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战乱让西方世界的工人阶级产生觉醒,欧洲大地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人运动,包括“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以及“共产国际”运动,他们都试图在欧洲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随着二战的结束,西方社会开始经济腾飞,马克思期盼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并没有发生,反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大量涌现,西方国家政府也开始注重调节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矛盾逐渐缩小,工人运动的基础逐渐丧失。
于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西方世界逐步失败。
在其他地区:
冷战时期,苏联阵营的国家基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到了1990年以后,随着冷战结束、苏东巨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指导思想首先在苏联和东欧国家被解除,至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在整个欧洲宣告失败。
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在西方世界失败了,但马克思的某些具体思想还是被西方社会所接受和实施。如在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干预的资本主义”体系就把马克思提出的诸如“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社会失业保障制”制度加以立法实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分化。目前,坚持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在全球范围内仅有中国,越南,古巴以及少量拉美国家。在这其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几个国家正在积极模仿中国,进行变革。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全世界的现状。应该说,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实践在全球并不成功。
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它诞生的本土不能获得成功,却在中国意外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三、 中西方不同的的思维土壤
一棵树要想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首先必须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有些土壤适合这些树种,有些适合另外一些。
同样,一种社会学上的理论要在社会上进行成功的实践,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土壤。这个“土壤”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环境、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施也是一样,必须找到与它相适应的思维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近年来,西方国家四处强行推销“西方民主制度”,结果把许多国家推进了混乱的境地,不少国家甚至出现战火和分裂,其中的原因同样是因为“西方民主”这棵树苗,并不适合当地的思维土壤。
可见,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还是“西方民主”这类的思想,都不是“普世价值”,都需要合适的土壤来接纳它!
那么,中国和西方的思维土壤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呢?
由于历史、社会文化、教育等等因素的作用,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文字。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和载体,使用不同文字会产生不同的思维习惯:
西方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偏向符号化、抽象化,它锻炼了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拼音文字传递的信息精确、细致,导致西方人思维具有精确化、微观化的特点。
而中国人使用的汉字本身有图形特征,让中国人的思维偏向于形象化、感性化;汉字本身具有空间信息,使用汉字必须注重上下文的语境,这就造就了中国人思维中“注重关联、注重整体、偏向宏观”的特点
这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土壤”:
中国思维注重整体和宏观,注重关联,西方思维注重局部和微观,注重分割和解析。
正是这种“土壤”差异导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西方的失败和在中国的成功!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养成了“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自我认知,在思维上形成“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习惯,这种思维土壤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明显是相抵触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新学说在欧洲大陆诞生后,人们一度感到很新鲜,但却很难从根本上去接受它,因此,在欧洲大地,能够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是少数。这就是“思维土壤”的问题。
随着战后西方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矛盾逐渐缩小,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洲大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却成功了呢?因为中国拥有接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土壤。
深入研究后,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至在很多方面本身就像是“中国的学说”!
我们继续分析。
四、 马克思主义思想更象一种“中国学说”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组成部分:
哲学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学方面:政治经济学
政治学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更像是中国的学说,因此他们更适合中国的思维土壤:
马克思的哲学更象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以下两大差别:
在研究对象方面:西方传统哲学重点研究“人”,“自然”,“心灵”等问题的“本身”,并且越来越细节;中国哲学则注重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一个注重“本体”,一个注重“关联”;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传统哲学强调“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思考方向是单向的,希望找到绝对的、唯一的真理;而中国哲学强调辩证思维,强调关联、转化。
简单说就是:一个强调“只有一个正确”,一个强调“两者都有道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借助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来研究问题,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法,认为万物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影响。
马克思哲学中“对立统一” “螺旋式上升”等观点都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物极必反、阴阳转化”等学说有相通之处。
总之,马克思的哲学,是在研究“关联”问题,采用“都有道理”的辨证思想,从这一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像是中国哲学。
马克思的经济学更接近于中国人对经济的观点
西方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高度重视商业行为,他们把“经济”当作一个极端重要的社会现象,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加以研究,并且越来越细,形成一个体系。西方经济学注重保护个人财产,强调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中国历来把经济行为置于整个社会运行之中的角度去观察,认为经济行为必须服从于社会整体,强调政府的绝对管控。
在这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和中国人的经济观点接近:它把经济活动置于整个社会的层面进行观察,综合分析政治、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阶级的划分,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强调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而不是放任,它揭示了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危害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更加接近于中国传统的经济观。
马克思的政治学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
传统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础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强调保护个人权利,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局部重于整体,至少是局部和整体同等重要”,因此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是围绕保护个人权利这个核心。
中国社会的传统是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大一统的政治思想。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西方社会存在两个阶级,不加限制地“保护个人权利”实际上是在保护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它的本质是损害广大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应该推翻这种制度,实行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无产阶级专政”。
保护多数人利益还是保护少数人利益,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传统的资本主义政治理论的根本差别。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都注重保护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从这一点看,马克思主义又一次和中国传统思想吻合。
综上三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西方传统思想具有重大差别而与中国传统思想高度吻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存的土壤。
在20世纪初,中国处于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的社会思潮五花八门,大家都在寻找一个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向,这其中,有复古思想,有全盘西化思想,也有马克思主义思想。
由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这种思想一经传入,就深深吸引了广大劳苦大众。在进步青年和大批开明绅士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了的马克思主义,它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变成了中国人能够听得懂的理论,于是才能够逐渐影响大多数中国人。
可以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过程,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战胜“极少数人的利益”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战胜西方传统思想的过程。
至此,我们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成功。
现在问题出现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出现在西方世界里,却和中国思维更相近?
这就需要分析它诞生的环境以及他的思想形成过程。
五、 马克思为什么像个中国人?
---独特的德国以及黑格尔的作用
马克思是个德国人。德国本身属于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但德国又具有很独特的特性。
日耳曼文化中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服从和纪律。这一点与传统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体的文化具有差别。这也让德国在西方世界里一直很独特,从发起两次世界大战到战后的快速崛起,从严谨、纪律的个人特色到孕育大量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德国都显现出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差别。
德国文化中的这一点与中国文化更接近。
另一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哲学家黑格尔。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非常大。
在黑格尔的著作中,虽然多次批判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但通过这些批判,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有着深入了解。
我们阅读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可以发现很多中国思想的影子,甚至有学者干脆说黑格尔完全是抄袭了《道德经》,只不过把《道德经》变成了西方话语给述说出来。黑格尔那个“绝对精神”就相当于老子的“道”。
老子说道的运动是“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黑格尔则用一个“否定之否定律”来命名。大同小异。
老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两极相生相克的思想,黑格尔谓之“对立统一律”。
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思想,黑格尔谓之“质量转变律”。
…….
当然,我们没必要去深究黑格尔到底是不是完全抄袭了老子,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黑格尔的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相通的。
黑格尔的三大辩证规律是黑格尔思想的 “内核”,这些内核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我们就看到:德国在西方世界具有某种中国的影子,黑格尔思想也具有某种中国思想的影子,这就导致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具有中国思想的影子!所以它更适合中国的土壤。
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最后我们再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教条化、机械化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后的产物。
我们不能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凭空从西方学来个“马克思主义”,然后再强加给了中国社会,而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共鸣,是中国人“使用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创造和改变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就一直在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直在进行“中国化”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变成了中国人能够接受的语言,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时,又把工作中遇到的新成就,新思想不断转化成理论,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使得马克思主义越来越适应中国独特的国情。
从推翻国民党政权到随后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一直在不断地中国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到了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世界优秀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国思想的核心。
这将是一个跨越古今中外,包容了各种优秀文化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合到了中国现代思想体系之中。
最后,我们可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那两个问题了: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失败是因为西方缺乏它生存的土壤,而中国思维方式则是它的适合土壤。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可以成功。
第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思想体系,它更像一个中国思维,而且中国人也在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中国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中国不需要全盘西化。
⑤ 西方哲学罗素版史按章节读书笔记卷二
第二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
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二、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
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
(一)火本原说
包括2个方面的意思: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二)逻各斯学说
1、逻各斯的含义: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三)生成辩证法
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2、对立和谐的关系。 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 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
三、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 主要是“数本原说”。
(一)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
(二)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四、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 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 另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
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哲学观点: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2、认为对“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
(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 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
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
(1)不生不灭。 (2)连续性。 (3)完满性。
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
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
⑥ 关于现代物流学方面的读书笔记
《圣经》 不读它不能了解西方文化和哲学的根
《理想国》 柏拉图 商务印书馆 有观点称西方哲学不过是在为柏拉图做注脚罢了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商务印书馆 这位老人家博大精深 这一本先读读其他领域有兴趣再读
《忏悔录》奥古斯丁 商务印书馆 西方中世纪神学必读书
《伦理学》斯宾诺莎 商务印书馆 过渡时期的人物
《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
《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
《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
康德 又是一座高峰 康德是近现代哲学的领军人物
《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
《逻辑学》商务印书馆
《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
《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 这个人影响后世极为深远 不可不读
《强力意志》(《权力意志》)尼采
对于西方的整体颠覆
《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 商务印书馆
西方最难懂的哲学 进入到语言哲学阶段
《科学与近代世界》怀特海 商务印书馆
后现代哲学的开始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三联书店
存在主义的大师
《疯癫与文明》
《知识考古学》 福柯 三联书店
对于西方启蒙和现代主义的反叛 让人醍醐灌顶
《正义论》罗尔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政治哲学 对于正义 公正等一系列政治哲学的再思考再判断
现代政治各个主义流派的讨论都绕不开它
这一本放在最后
是一本哲学史的好书
上边这些大都有介绍
建议先看这一本和《圣经》
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择要者读之
不然卷帙浩繁 实在很多很难懂啊
《西方哲学史》罗素 商务印书馆
关于宗教 基督教 上边各个书中都有涉及
西方哲学个基督教的关系可以说是不可剥离的
二者始终在纠结着
佛教 看 南怀瑾 全集 好了
伊斯兰教 先看《古兰经》
通俗的有 《剑桥插图宗教史》 山东画报出版社
道教的看 葛兆光 的书
还有他的 《中国思想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还有空就看些中国古典吧
孔子 墨子 老子 孙子 庄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的书
下边还有 朱子 二程
这就差不多了
很牛很强大了
⑦ 求读书笔记,字数要求1000-2000. 书目要求:《西行漫记》,《万历十五年》,《西方哲学史》。。。
哈哈,老师让你读,你没读是吧,赶紧抄呗。告诉你那本书好抄点,孟德斯鸠的《论法的内精神》,你随便摘抄容几段,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几个小时就搞定。《论美国的民主》也容易抄。像《西方哲学史》还要思考,辩论,讲不清的,伤不起。像《万历十五年》这种小说体,伤不起的,你要通读才知感受。
⑧ 学习西方哲学的读书笔记(一)什么是哲学
1、基本释义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同时,在著名的科技融合体模型中,哲学处于该模型的顶端,汇聚并指导了具体科学,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起源
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
⑨ 急需一份西方哲学简史的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 读后感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