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义务教育 » 裴斯泰洛齐教育代表作

裴斯泰洛齐教育代表作

发布时间: 2020-11-28 14:36:49

1. 裴斯泰洛齐简介

名人姓名:裴斯泰洛齐
出生年代:1746-1827
名人职称:民主主义教育
名人国家:瑞士

相关介绍:

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1780年出版的《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概括了他的"教育必须顺乎自然"的理论。他坚信人性具有无穷的应变能力;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造诣由他自己负责,而教育则应发展人的天才,使他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在《格特鲁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学生们的》一书中,详细讨论的虽然是智育的主要原理,但他却认为德育最为重要。法国大革命后,年过半百的裴斯泰洛齐才有了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机会,开始致力于儿童教育。他收养了许多战后孤儿;为了增强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他竭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家庭气氛的环境。他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期。他还主办过两个学校作为教学实验基地,以证实他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的教学法。其中一个学校闻名世界,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往参观。其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自给、自立、自助和助人能力。当时这一教学法为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他的很多教学原理贯注在现代初等教育中。

裴斯泰洛齐的课程论效法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计划,强调集体的而非个人的背诵,课程以学生喜欢的活动为主,如绘画、写作、唱歌、体操、模型制作、采集标本、绘制地图和郊游等等。他主张教学要为学生的个别差异留有余地,学生分组要根据能力,而不要根据年龄,还倡导将正规的教师培训作为实现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设想当时被认为是激进的革新思想。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情感教育,爱的教育。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因此,教师要精心照顾好儿童,注意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进步和成长报以慈爱的微笑。教师要用亲切的话语、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动儿童。当爱和信赖在儿童心中扎下根以后,教师要尽力激励它、增强它,使之不断升华。

裴斯泰洛齐也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不是来自对儿童的惩罚、告诫、命令和指示,不是来自凌驾于儿童之上的特权,而是来自教师对儿童强烈的爱和责任感

2. 裴斯泰洛齐第一时期的教育活动有哪些

第一时期——“新庄”时期(1768年~1798年)1768年,他在诺伊霍夫(Neuhor意即“新庄”)靠朋友帮助购置土地、房舍,筹办了一个示范农场,他称之为“新庄”,想藉此帮助农民学习新的耕种土地、管理农事的方法和技能,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但他失败了。1774年他利用仅余的一点资财和朋友的捐款,在新庄创办了一所孤儿院,收容了大约50个孤儿。他组织儿童生产自给,夏天在田间劳动,冬天纺纱织布。他还亲自教儿童读、写、算,并聘请了几位手工工匠教授劳动技术,力图通过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能独立生活的人。他写道:“我长年地生活在50多个贫苦儿童的中间,我与他们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的像乞丐,为的是教乞丐生活得像一个人”。后来因经济困难,不得不在1780年停办。

孤儿院解散了,但他以教育来改进社会,帮助农民的信心没有动摇。在以后的十八年中,裴斯泰洛齐的生活十分贫苦,但他专心致力于写作活动,先后发表了大量有关社会和教育问题的著作,竭力吸引瑞士的社会人士去解决仍然很迫切的问题:如何提高劳动人民的道德和智力水平。1780年完成了第一部教育著作《隐士的黄昏》。1781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该书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许多知名人士络绎不绝地前来新庄访问,奥国首相和普鲁士皇后也对他倍加推崇。1792年,法国大革命后的立法议会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荣誉称号。

3. 裴斯泰洛齐有哪些成名著作

裴斯泰洛齐应该加以重视的著作有《观察初阶》、《林哈尔与葛笃德》(1781~1787)、《数的直观教学》、《天鹅之歌》(1825年)等。他的每一部著作,与其说是系统性的,不如说是为感情所推动而写的。正因为如此,才感情充沛,敲击人的心灵。

4. 裴斯泰洛齐第二时期的教育活动有哪些

第二时期——斯坦兹时期(1798年~1999年)1798年1月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政府给他安排了一个公职,但他谢绝了任命,表示只愿做一名教师。受新政府的委托,在斯坦兹办了一所孤儿院,收容了80个5岁至10岁的儿童。这些儿童“大多数身体有缺陷,很多人有慢性皮肤病,使他们步履不便,或是头上痒痛,或是衣衫褴褛,满身虱子。很多人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目光无力,……十个孩子中难得有一个是认识字母的,至于其他知识,当然更不必谈起了。”另外校舍简陋,仅有他和一名事务人员,但他却满怀信心,“我断定我的热情将如春天的太阳使冰冻的大地苏醒那样迅速地改变我的孩子们的状况”。他以家庭的模式办孤儿院,把孤儿院变成一个充满着父母之爱的大家庭。裴斯泰洛齐依靠他的教育信念,把他的全部精神和感情都倾注到这些孩子身上,建立亲子般的关系,不断唤起儿童的人类爱的情感。在这时他也开始了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验。裴斯泰洛齐在这里的教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不久因校舍被征作伤兵医院,使卓有成效的教育被迫中断。

5.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学主张

教育心理学化,摈弃以往的的应试和固定思维,要开拓和自由化。

6. 裴斯泰洛齐第三时期的教育活动有哪些

第三来时期——布格多夫时期(1799年~1805年)裴斯自泰洛齐在孤儿院停办后去布格多夫城先担任了一年小学教师,1800年,他和友人创办了一所初等日校和一所寄宿中学。寄宿中学是一所培训教师的综合性教育机关,在这里,他继续在斯坦兹已开始的初等教育新方法的实验活动,并初步形成了体系。这时,他先后出版了《葛笃德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母亲必读》、《观察入门》和《数学浅说》等著作。1804年又因校舍被占用而将学校搬迁。

7.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什么

《林哈德与葛笃德》

8.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活动分为哪四个时期

裴斯泰洛齐抄的教育活动大致可袭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新庄”时期(1768年~1798年),第二时期为斯坦兹时期(1798年~1999年),第三时期为布格多夫时期(1799年~1805年),第四时期为伊佛东时期(1805年~1827年)。

9. 关于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1.教育思想

在教育史上, 在裴斯泰洛齐之前, 一般把教育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历程,教育是一种技术, 它本身没有价值;但裴斯泰洛齐之后, 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教育被看成内在力量的自动发展, 开始被当作人类文化的一个部门, 其本身有了内在价值。在个人方面, 教育为内在本质的完成; 在社会方面, 教育的功能在于文化的充实与培养。他在《隐士的黄昏》中说,教育的一般目的是, 使人的内在力量提升为纯洁的人类智慧。在他看来, 教育乃是人类本质的改造, 没有教育教育没有文化。因此, 教育应重视个人本质的和谐发展,应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使儿童获得适当的发展机会,并重视文化的客观价值, 引导儿童向着确定的目的发展。而所谓发展, 就是改造或提升人的“自然”的动物性, 透过社会性,而进入“文化”方面的道德性。由此可见, 裴斯泰洛齐将教育上的“发展”的含义由“经验主义”水平改变为“直观主义”水平, 推进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裴斯泰洛齐进而认为, 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获得静的知识,而且是养成动的认识。这就是说, 教学的本质, 不仅是自外而内的知识的传递过程, 而且是受教育者内在精神的进展。
2.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裴斯泰洛齐重视知识的获得, 但更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数、量、形和语言的教学, 以培养儿童的脑、心和手, 即德育、智育和体育并重。认为数、形和语言的教学是一切教学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任务就是由数、形和语言的教学, 发展计算、测量和说话能力,即经由实物直观的教学逐步发展到抽象的概念和文字教学。

如何进行教学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呢?裴斯泰洛齐认为, 必须遵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进行心理化教学,发展儿童内在的本质;重视爱与威的教育价值, 并注意二者相结合。强调让儿童通过实物和实验学习。他提出了一些今天看来仍具有价值的几教学原则,如直观是教学的主要根基;语言必须与直观连在一起使用;教学工作应先从简单的开始, 循着儿童自然发展的顺序进行; 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本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由内向外, 按照儿童固有的精神能力;师生关系, 尤其在训练方面, 必须以爱为基础;教学工作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训练, 这一点千万不能忘记;等等。

10. 裴斯泰洛奇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有哪些

本书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尖锐批评具有等级性的国民教育制度。他形象地把这种制度比作一座大厦,其上层建筑十分精美,只住有很少的人;其中层住了较多的人,但无楼梯可以通往上层,即使有人企图爬进上层,也会被住在上层的人无情赶下;其下层住的人数很多,他们仅有与上层居民共享阳光和新鲜空气的权利,而眼睛被蒙住,生活在黑暗中。裴斯泰洛齐认为,这种封建教育是为少数特权子弟服务的,广大劳动人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贫苦人家的孩子是有智慧、有能力的,他对这种状况极表愤慨。在书中通过葛笃德对其子女及其他贫苦农民的孩子的教育及其成就,展示了新教育的道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成为所有人的财富,学校成为改造社会的有力杠杆。
2.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它要求教育者对于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必须跟儿童的本性一致。教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当象当时学校那样压抑新一代的自然发展,而应当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把足以阻碍它或使它偏离正确方向的障碍和影响加以消除。他曾形象地描述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认为教育应当在巨大而坚固的岩石(本性)上建立起自己的大厦(形成人),只有永远跟这岩石紧密结合,不可动摇地屹立其上,才能达到既定目的。据此,他力图创立各种新的教育方法,运用教育的艺术促进人依照本性发展。因此,可以说教育的主要原则就是要遵循自然,符合人的发展的自然顺序和永恒不变的规律,使其得到锻炼和发展。
3.创立要素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必须从一些最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到复杂的因素。在本书中只是初步涉及,尚缺乏深度,直到《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才作了系统地表述。在本书中提到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要素。认为儿童身体发展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各种关节的活动,因为只有关节的活动才能保证人有行动的可能。因此体育应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完成最简单的动作如走路、饮食、搬物等中进行,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既可发展身体,且能训练劳动精神、学习劳动技能。他还特别强调军事操、军事游戏、各种战斗活动在体育中的重要作用。还认为儿童体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和增进儿童的一切身体力量和可能性,体育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作用,成人可以体育为合理影响儿童发展的首要形式。裴斯泰洛齐曾断言:体育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进行。
关于德育,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的德育基础应在家庭中奠定,但进一步巩固发展则有赖于学校。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在学校,教师对儿童也要建立这种亲子般的爱,并把学校融化于社会大家庭中。所以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儿童对人们积极的爱──从爱双亲到爱兄弟姐妹,进而爱周围一切的人,然后爱全人类,并意识到自己是整个人类的一员。道德教育的方式切忌空谈,而应着重发展情感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即“先产生道德感觉,然后才来谈这种道德,进一步我就结合这种感觉来锻炼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道德行为练习的最好方法,是让儿童多做帮助别人的事,同时教师以身作则对儿童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影响。
在智育上,裴斯泰洛齐首先要求了解人类智力发展特别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特征,因为这是智育的基础。认为智育的最简单的要素是“数目”、“形状”、“名称”,相应的智育任务是“计算”、“测量”、“语言”三项。智育应使儿童的认识“从模糊混乱到较为确定,从确定到清楚,再从清楚到十分明晰”,并特别强调“必须集中地提高智力,而不仅是广泛地增加观念”。因此,他在教学科目和内容、教学计划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造性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关于教学。裴斯泰洛齐从总的教育目的出发,把智育和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密切结合,提出教育性教学的观点,指出学校的教学必须成为教育的手段,并以最严格的心理学的艺术来要求,以达到“朴实、一贯、和谐的最高境地”。
在教学内容上,裴斯泰洛齐主张让学习本族语、数学、历史、地理、音乐等课程,并以能促进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繁荣为导向,这与当时封建教育的“神学”中心论相比,无疑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充分体现了裴斯泰洛齐的大胆革新精神。
在教学方法上,裴斯泰洛齐的做法也有不少特点:⑴实践性。主张儿童在“劳作”中学。例如,葛笃德一边教儿童识字、唱歌和计算,一边教儿童纺纱;又如格吕菲在草地教儿童测量,这样大大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与封建教育的旧教学传统相比,这无疑是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加强教学的实践性。⑵从简单到复杂。其理论基础是要素教育理论,是要素教育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例如,葛笃德教儿童认字时,“字母”写在黑板上,时而写小写字母,时而写大写字母,轮流着教他们会念会读会写,再运用直观图画让儿童学习初级史地、自然等方面的名称,掌握“名词”,并在此基础上在名词前面加形容词,使学生理解词的含义和属性。如此这般,学生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一步一步前进,符合儿童认识的规律。⑶注意发展智力。例如,格吕菲在向小学生教授算术时,就运用表格来让儿童进行演算练习,以此来发展儿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⑷重视练习。例如,在算术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1一10这十个基本数字。他主张通过各种方法让儿童练习这十个基本数字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这十个数字的计算方法。
5.教育与手工业、农业生产相结合。这是全书的核心,是该书的历史价值所在,也是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史上的独特贡献。其具体做法是:儿童在学校里要从事纺织;学校要有一块耕地,每个儿童要在他的小畦里耕作;学校还有自己的养畜业,儿童要养护动物;学生还要学习对亚麻和羊毛进行加工,熟识乡村里最好的农场和手工业作坊。在工作和空闲时间,教师要对儿童进行教学,教他们识字、计算及生活所必需的其它知识。
裴斯泰洛齐特别指出,儿童劳动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劳动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帮助人形成精确、诚实等品质,有助于形成儿童跟成人之间和儿童相互之间的合理人际关系。合理地组织劳动,可以促进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的发展。无论是在施坦兹孤儿院的实践,还是《林哈德和葛笃德》中的理想,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他还强调说:“我的出发点是:把学习和劳动,把教学和工厂相结合,使二者互相融合起来。同时,我认为这 种劳动并不是为了收获劳动的一些成果,而是通过体力的练习,学到劳动和收获劳动成果的能力。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