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教育美育
1. 名词解释:以美育代宗教说。鉴赏过程中的品
以美育代宗教说是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现代学制的奠基者之一的蔡元培提出来的。美育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侧重美育陶养情操,提高道德素养方面的作用。美育是宗教中情感层面的精华,蔡元培认为它理所应当作为宗教中美好情感的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的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丰富起来,完满起来。
第一个自己总结的,不确定是否准确。
2. 艺术教育的名词解释
艺术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
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狭义的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在当代社会中,人的
生活与艺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联系,例如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等。
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是以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2016年4月6日透露,从2006年起每年对200余所普通高校一年级新生美育调查表明,近80%的被调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了正规的艺术课堂教学,62%的学生参与了学校的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33%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调查还显示,67%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王登峰还表示,目前,我国已有449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增进了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感情及了解。2016年将重点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
3. 语文美育名词解释:语文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审美感受能力,就是指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对语文审版美对象(即美权的事物)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语文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声音、颜色、形态等)的感知能力;其二是对语文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如情绪体验等)的感知能力。
4. 名词解释: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
种审美
审美
高级
式
典型
形态
审美
切特性
规律
艺术
集
、
全面
体现
所
文
教育功能
审美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
狭义与广义两层意思
狭义
美育指
意识
通
审美
增强
审美能力
提高
整体精神素质
焕发
精神风貌
广义
美育
指通
审美
建构
全面发展
存
式
促进
向理想
、自由
、健康
、精神丰满
参考答案
自全
高等教育教材《美
》
朱立元编著
希望
能
所帮助
请
采纳
5. 名字解释美术教育
创造不能教也不能学。美术教育是所有学科中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的,可惜目前懂得美术的人真的不多,懂得美术的父母和老师更是少之又少,美术教育过渡用力的教与学之中。
在过渡用力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觉与创意被压抑或扼杀,站在原创的观点上,“教”反而是一种危险的事。专家指出“知识”可以教,但“创造”不能教,创造是一种无中生有,不能教也无法学,创造是一种天生的才情,幼儿从一岁开始就能涂鸦了,此时他需要的不是“教”,而是可供自由发挥才情的宽广空间,亲自去体验。
美术教育不一定要从绘画开始,把握名画鉴赏的机会,也是让孩子参与接触艺术的另一种好方法。但艺术鉴赏并非只是单纯的“看”,可以结合故事、戏剧与舞蹈,拉近孩子与画得距离。
如利用故事解说让孩子了解画家背景,利用戏剧方式让孩子扮演画中角色,或是舞动出来,接着在实际欣赏画作之后,让孩子画出他的感想或是改写名画,从事前暖身,到亲眼鉴赏到实际动手画,才是完整的鉴赏活动,对孩子才能发挥功效。
进入美术馆之前,应有相当的暖身动作。只在画室作画,眼界与格局都会日渐狭窄,因此艺术鉴赏已成为欧美美术教育的重点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完整的艺术观。
“如何欣赏艺术”也是一种艺术。若未先作好暖身功课,只是一窝蜂地跟着大批人潮凑热闹,孩子看不懂,产生不耐,也影响大人的心情,再加上展览会场的嘈杂与空气流通不良,及许多不守规矩人士的错误“示范”,只怕孩子学会的是一堆坏习惯,或是想到艺术就头疼,反而成了一个不好的开始。
6. 名词解释,美育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7. 席勒的美育书简名词解释
席勒作为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剧作家,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类似,不满于当时社会腐化堕落的状况,又看到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美育思想,试图以美育造就个人身心和谐与理性提升,最后实现社会改良。《审美教育书简》是他写给奥古斯滕堡公爵的书信集合,共二十七封信,集中阐释了他的思辨美学思想,成为他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他上承康德,下启马克思、马尔库塞、巴赫金,是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过渡的重要人物。
8. 教育艺术名词解释
艺术教育,以文学、音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是培养审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以培养鉴赏能力为主,创作能力为辅,使受教育者在欣赏优秀艺术品的实践中学习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内容:(1)艺术知识,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2)艺术欣赏,包括对艺术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感受和鉴赏能力;(3)艺术创作,包括创作艺术作品的构思和表达能力。
艺术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
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狭义的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在当代社会中,人的
生活与艺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联系,例如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等。
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是以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2016年4月6日透露,从2006年起每年对200余所普通高校一年级新生美育调查表明,近80%的被调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了正规的艺术课堂教学,62%的学生参与了学校的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33%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调查还显示,67%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王登峰还表示,我国已有449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增进了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感情及了解。2016年将重点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
评论家王进玉认为,艺术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难,更需要智慧,需要灵活把握。作为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不仅要知道具体教什么,还要知道究竟该怎么教,这是一门学问,不是儿戏,绝不能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