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与儿童艺术教育
Ⅰ 儿童教育动画片哪部好
前段时间陪孩子看了几部,分享下吧!
《花园宝宝》动画片鲜艳的色彩,可爱有专趣的人物,真是惹人喜属爱,完全看不出是要教幼儿什么东西,而是给孩子一段好奇探索的欢乐时光。
《云朵宝贝》,觉得比较适合这么大孩子看的动画片。也是女儿特别喜欢的两个主持人红果果还有绿泡泡配音,每一集飞飞和飘飘都和宝宝一起学习一个自然界的小知识,动画片引导孩子和主人公一起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中间互动环节中反复强化记忆,拓展孩子的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女儿前段时间看的《爱探险的朵拉》,真的是一部不错的幼儿英语启蒙动画片,话语清晰而且语速也不快,孩子很容易就能听懂,里面的歌曲有很强的节奏,容易上口。
想必孩子现在看的最多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吧,每天都有N多个台不停循环播放,我女儿也是特别喜欢。片子里的人物都十分可爱,故事也非常好笑。估计大家可能和我一样很喜欢懒羊羊吧,在我们大人对懒羊羊的诸多爱吃偷懒的行为也就是一笑了之,不过觉得小孩子也许就能照着学了,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Ⅱ 儿童教育动画片怎么选
最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排行榜海尔兄弟、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蓝猫淘气三千问、聪明的一休、千千问、马丁的早晨、 阿凡提的故事、布布恰恰、德克斯特的实验室、宫崎骏系列
Ⅲ 看动画片和孩子的身心教育到底有没有关系
作为小孩子,动画片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人的眼中动画片应该是宣扬正义、善良、团结友爱的,用动画片的形式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动画片有适合孩子看的,肯定也有不适合小孩子看的。那么看动画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到底受不受影响呢?
现在电视播放量最高的《熊出没》,全是森林,全是绿色,这便是最纯真的大自然。虽然也有打杀情节,但是但是没有伤亡。 像里面的光头强,是个伐木工,但是也很孝顺,爱护动物。熊二虽然贪吃,但也重情重义,憨态可掬。熊大有勇有谋,关心弟弟。蹦蹦很灵,总会第一时间告诉熊大熊二光头强的情况。还有涂涂,有些笨,但也可爱。吉吉虽然骄傲自大,但也是森林的守护者。毛毛忠心耿耿,也很幼稚,对吉吉忠心不二。 萝卜头也很朴实,总会帮助大家。 还有一些配角,像赵琳,有情有义,对儿时伙伴很上心。像团子,恪尽职守,履行着山神的职责。像大马猴,有些小聪明。像二狗,只会使用蛮力。像小月亮,很天真。像凯特,有些礼貌,散发着文艺气息。 还有大人,大黑熊老师,有些霸气。猫头鹰老师也很关心孩子们。山羊爷爷,每天守着大门,关心孩子人生安全,有时也学识渊博。 还有翠花,美丽动人,但也会蛮横无理。像老鳄,是个老学霸。拖拖很可爱。铁掌很勇猛等。
我认为啊,动画片是分年龄阶段的,在网上看动漫时不也有分年龄阶段的吗?对于我们这种成年以上的人来说,有时也会去看这种《喜洋洋》和《熊出没 》去打发时间的。但是,有3-6岁的儿童需要,就像我们看什么黑执事啊,贼王啊,那些动漫一样,儿童是喜欢熊出没喜洋洋的,他们也需要娱乐,不只是玩玩具,看动漫也可以娱乐身心。但是不得不说,这些动画片有时也会引导孩子的语言方面啊动作等。我有一个朋友有个女儿,看《熊出没》看的整天学熊大熊二说话,整天说什么都带啥啥的,快整成东北人了。我朋友纠正了好长时间才让孩子改过来。所以说动画片要说对孩子一点也没有影响也是不可能的。
Ⅳ 国外儿童动画片中的教育性对儿童教育的益处
总结了值得学习的国外五大教育典范,不妨借鉴一下。 和你分享下:
激发儿童的上进心
爱迪生小的时了侯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这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爱迪生的妈妈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他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大科学家,这与母亲的教育、与母亲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家长的期望对子女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家长期望水平越高,他们子女的智商和学习成绩相应也越高。反之亦然。
捕捉儿童成才的敏感区
在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萝的花瓶。等到麦克斯韦画完交卷时,父亲边看边笑了起来,因为满纸涂的都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大概是表示叶子的。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于是父亲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后来又教他代数。果然,麦克斯韦不久就在数学方面显示了惊人的才华。
凡是发育正常的孩子,大多在五、六岁时就开始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倘若父母能够迅速及时地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会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训练
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鞋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们的小桌上,让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动手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在美国、日本、英国教育法规中,还有专门条款规定孩子的劳动时间,家庭和学校均不得剥夺孩子的这一权利。
现在的家长都为孩子们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由此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过度保护。而且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从小让孩子接受必要的劳动训练,是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吃苦精神,形成良好心态和健康人格的重要一课。
在实践中教育儿童
在瑞典,2岁多的小班学生最初学的单词除了“你好、谢谢”以外,都是森林里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称。夏天,每星期中有两天老师会带小宝贝们到森林里玩耍或做小试验。例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等埋入,过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对小孩讲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像土地不会吸收玻璃,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的脚,太阳光反射聚焦还会引起火灾。瑞典的环境建设搞得那么好,这与自身从小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与理论教育相比,实践教育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儿童接受,瑞典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接受、对生活及人类的热爱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培养儿童的责任感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Ⅳ 有什么是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动画片
三观正确的动画片都是可以当成教育动画片给孩子看,而且父母最好陪着孩子一起看。孩子还小对动画片里的有些动作呀对话呀不是很明白,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做个旁白,适当的解释一下,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家孩子一二岁的时候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我们会几天给孩子看一集巧虎。这个里面包含小歌曲,小动画,小舞蹈等内容,孩子一边看一边跟着一起唱一起跳,挺开心的。一说到看巧虎就乖乖的坐在沙发上等着。
这些动画片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有爱心,乐于助人,心地善良,很勇敢,很能影响小孩子的品德成长。
孩子的品德心性跟从小接触到的家庭环境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四口去公园里看花。因为是周末看花的人非常多。爸爸正在给她拍照,我在边上就发现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边哭边跑。我拉着他问怎么了?他说找不到妈妈了,这个时候我老公和闺女都过来了,我就问小男孩知不知道妈妈的手机号码,还好他记得。我拿出手机给他,让他给妈妈打电话。其实他妈妈就在不远处,只是人多看不到。事后闺女抱着我说:妈妈,你真好,真有爱心。还有一次也是一个
才两岁左右的小女孩也是找不到妈妈了,看着我叫妈妈。我抱着她在原地等,周围有很多人都帮忙找,大声喊,妈妈跑过来都急的哭了。事后我姑娘也是看我的眼神都是崇拜的光芒。
一些三观正确的动画片和父母的以身作则是孩子品德素质的风向标,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吹。
Ⅵ 动漫作品对少年儿童的影响都有哪些
我的观点是
据我仔细的观察和考察,我发现很多小孩玩手机除了玩游戏以外,更多的是看动画片,这些动画片大多都是《奥特曼》、《蜘蛛侠》、《钢铁侠》、《小黄人》等等,当然也有一部分喜欢我们国产的动画,但是很多大人没有注意到,除了动画片,他们居然对一些玩具解说,游戏讲解、很多趣味性的内容很感兴趣,这并不是动画片,只是动画片里的人物在其中充当了主角。
三、培养孩子更多的爱好,绘画、音乐、书法等等,多抽时间陪陪孩子游戏和玩乐。
以上仅此个人观点。
Ⅶ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儿童艺术教育
现如今,为了让孩子有一些特长、陶冶情操、或是增加艺术素养,家长们纷纷让孩子学习一门或多门才艺,那究竟什么是“好”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新兴教育,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已经逐步占据教育体系的主要地位,而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外,还有类似艺先锋、庶吉这样的权威培训机构在不断促进此板块的发展。
艺术教育,就是要鼓励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特的艺术表达。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比上艺术技巧课更有价值。所以从爸爸妈妈自己做起,培养艺术欣赏的眼光,把艺术带回家,和孩子一起享受和创作艺术,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王道。
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学会画画,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儿童早期在学校的学习,很多人都只注重培养集中性思维,专注那种只知道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比如计算和拼音及书写。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孩子们学会直觉地、合理地思考,让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儿童成长的阶段不同,肌肉群的发展和技法的掌握不同,但是观察永远是最核心的艺术创作的命门,艺术与技巧和考试无关,对人的完整成长、思维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Ⅷ 动画对儿童的教育影响
卡通一词是英文cartoon的音译,意为连环漫画、动画片。卡通形式的电脑游戏软件及有关的生活和文化用品是由卡通派生出来的。我国的卡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五六十年代诞生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三毛》系列漫画及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改编的连环画等,不仅深受孩子的喜爱,而且也深深地打动了成人。到了80年代中期,我国的卡通市场急速萧条下来。就在这个时期,外国的卡通以电视为主要媒介,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占去了孩子们大量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空间。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抱怨:“这孩子,一天到晚都被电视里的动画片迷着,什么也不干……”不仅是电视,还有图书、玩具、服装甚至文具,卡通全方位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生活。然而,任何有理由在社会上存在的事物,必定是有利有弊的,教育的功能就在于用其利而避其弊。本文主要就卡通片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谈点看法。
一、卡通片对儿童思维的积极作用
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看,卡通片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对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1.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由于卡通是根据人的想象设计制作而成的,因此它不受真实事物的限制,可任意塑造、删减、夸张、变形。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有限的现实时空的一种积极超越。卡通的主角往往有其现实生活的原型,保留着原型的一些形态和属性,但又不拘泥于原型。有的卡通形象是组合式的,是用几种原型的某些部分组合而成的;有的是融合式的,即消解各原型的形态结构,融合其功能属性塑造而成的。所有这些,儿童既容易接受又有兴趣接受。
儿童的思维在生命早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于面前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儿童来说,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在儿童的愿望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实结构。卡通正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上翅膀;为了获取胜利,英雄可以拥有神奇的武器;各种动物可以具有人的神态表情和意愿,等等。卡通片的视觉造型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
2.多通道的感官刺激。卡通从以笔墨纸张为载体发展到以电影电视、电脑软件为载体,实现了从单一的视觉刺激到全方位多通道的感官刺激的转换。特别是在采用了电脑合成技术的今天,它声画同步,时空合一,孩子慢慢从阅读式的文化走入了多媒体的文化。许多卡通片节奏快,色彩丰富,富有动感,又有适当的重复,很容易为儿童接受。
儿童处在生命发育的早期,他们的感官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刺激。这些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刺激既是儿童感官生理发育成熟的外在条件,也是其思维发展的原始材料积累。视觉和听觉的成熟水平和敏锐程度密切关系到人的思维能力高低。在儿童时期接受良好的感官训练是日后智力发展的基矗今天的卡通片在艺术形式上确实能融视、听、动觉于一体,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浓缩的方式给儿童的感官以有效的刺激。
3.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大多数卡通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情节按主题层层展开,既单纯,又富于层次感。主角比较固定,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其行为也具有逻辑性和连续性,能给儿童留下深刻印象。主题鲜明的材料能使儿童注意集中,围绕一个中心开展思维活动,在无意识中完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对于儿童思维结构的建构、逻辑框架的确立是有益的。
卡通片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从宇宙、地球、土地、河流到科技、军事,再到人伦、艺术,无所不涉,各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原理都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走入儿童的心里。卡通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他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掌握了信息,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生活,不仅效果好,而且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
4.情感色彩浓厚。卡通有着明显的情感倾向性,高兴与悲伤、爱与憎、轻松与紧张、宁静与激动等情感特质在卡通片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在儿童期,由于理智发展不充分,儿童的情感体验往往比成人来得迅速、强烈,也更容易沉溺于其中。卡通片情感色彩浓厚,能引导孩子体验别人的情感,同时加深自己的内在体验。
5.儿童化。卡通片以其儿童化的画面、音乐、言语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卡通的人物形象有着夸张的变形,举止、言谈表现出儿童特征,其思维是“泛灵”式的,情节的演进也遵循着儿童的逻辑。可以说,卡通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处处散发着天真可爱的浪漫气息,不仅顺理成章地被孩子接受,就是对于成人,它也有不可阻挡的魅力。当儿童的眼睛着迷地停驻于卡通的那一刹那,我们可以看见两者的童真完满地契合。
二、卡通片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局限
卡通片泛滥于儿童的生活,也不能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造成近视,引发暴力倾向,过多占用生活学习时间等等。在这里要提醒广大家长和教师注意的是它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局限。
1.剥夺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儿童的思维、情感发展是需要真实生活经验的,特别是在儿童早期,直接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卡通说到底,是人工化的生活。其造型、动作、情节均是人想象的产物,并被固定在一定的媒介上呈现出来。卡通上的人物、风景再美好再逼真,它毕竟是假的,是真实事物的简化和缩写,给人的体验远远没有真实的情境那样丰富与深刻。现在的都市儿童生活在一个电子化的高科技时代,他们的知识空间因此而被大大拓展,但同时他们真实的生活空间又变得日益狭窄。他们在电视中认识星空,知道太阳系、银河、宇宙,却不曾对头顶上真正的星空产生体验和思索;他们在电视中认识大海,了解潮汐、海浪,甚至会讲海盗、小人鱼的故事,却无法想象真正的大海给人身心的震撼。在儿童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仿制的、模拟的东西,却越来越远离作为母体的自然。在卡通片上投入大量精力、时间的儿童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留给真实的生活呢?而缺少直接经验、真实体验的思维是不健全的,这样,儿童的活动无异于空中楼阁,是缺乏厚实根基的。
2.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思维结构在儿童期处于发生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是通过广泛地吸收各种生理、心理和文化的经验来作为原材料,并从大量的原材料中抽象出最一般的人类思维框架和逻辑结构,从而达到思维的建构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原材料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的性质和数量会直接影响到儿童今后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由于人类文化整体具有广泛性和丰富性,个体只有对其进行全面的占有,才能超越自身的狭隘性、片面性和偶然性,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如果在生命早期过分狭隘地接受某一种文化,思维很容易形成某一种固定模式。在儿童时期,过分局限于一种文化经验是十分危险的,一旦过早形成某一种思维模式,日后再要改变就会十分困难。
Ⅸ 少儿艺术培训机构十大排名
我刚刚看到了一份2018年教育行业口碑百强,其中排在前面的有一家专门做少儿礼仪艺术培训的机构,叫做米娜凯威,所属公司是广州米娜凯威教育有限公司,排名在第13位,新东方、好未来占据了榜首,只知道他家就是做少儿艺术培训的,具体的你可以去详细了解一下!
希望能够帮到您!
Ⅹ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动画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卡通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幼儿教育指的是在一岁至三岁的所进行的教育,在这段时间内,儿童的大脑刚刚开始得到开发,发展速度是十八岁以后的很多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在幼儿这一时期的所进行的大脑智力开发。除此之外,在这段时间内幼儿的道德观念,个性和品质等开始慢慢形成,在幼儿时期所学的东西因为不会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会在一个人的记忆力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不像成年后所学的东西那么容易忘记,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教育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在幼儿时期背诵的课文和诗词终身不会忘得原因,由此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很多父母无暇去陪伴幼儿和教育幼儿再加上当前父母的年轻化对幼儿教育的不了解,造成父母虽然让幼儿和卡通动画片为伴,但认为这只是打发时间,并没有意识到卡通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卡通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刺激感官功能、提高认知功能、增强审美功能、满足情感需求和培养创新力这五个方面。
(一)刺激感官功能
一定程度和数量上的感官刺激是促进幼儿感官功能成熟的必要条件。但是幼儿在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发展,因此也无法进行抽象的感官刺激等。卡通动画片将其丰富的色彩,美妙的音乐,动听的配音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幼儿在视觉、听觉等感官功能的发展。例如幼儿在观看卡通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时,会随着音乐一起哼唱和扭动,对各种鲜艳的颜色也会有一定的了解等。
(二)提高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在这一时期的幼儿认知功能的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模仿,卡通动画片为幼儿的模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幼儿在观看卡通动画片可以通过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说话,增加语言词汇量,从而加速语言学习;除此之外,幼儿因为知识储备少,所有对很多现象和事情都存在极大的好奇心,喜欢经常问为什么。但是身边的亲人和父母要不是忙于工作无暇回答幼儿的问题,要不就是自身知识有限无法科学回答这些问题。这时可以让幼儿观看一些科学类动画片,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帮助幼儿学习很多科学知识,开发大脑智力。例如《蓝猫淘气三千问》每期都会回答解释一个科学问题可以帮助小朋友学习很多的科学知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知识的尊敬和渴望。
(三)增强审美功能
审美指的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具有直觉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动画片宣扬的是真善美,为儿童的模仿提供了范本,促进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增强审美功能。例如《小蝌蚪找妈妈》既宣传科普知识又在表述亲情;《大闹天宫》传输了对不平等的抗争精神;《牧笛》以其美轮美奂的水墨意境、情感细腻动人的情节表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这些动画片,无疑对幼儿来说是最好的"美"之视觉大餐。
(四)满足情感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很多人认为人在幼儿时期没有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这种观点是错误,根据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孩子在幼儿时期有很多情感需要,这些情感需要的满足,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的。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所以很多幼儿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通过观看卡通动画片,幼儿会把自己带入动画片的角色内与里面的人物进行对话,进行沟通,从而满足幼儿一定程度上的情感需求。除此之外,卡通动画片里的人物有着明显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通过观看动画片幼儿也可以学会进行有效的情感表达和明白其他人的情感态度。
(五)培养创新力
创新具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而创新的核心即"创造力"的培养,在每个教育阶段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人创造力的培养作用是奠基性的,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从幼儿期抓起。优秀的卡通动画片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创
新力的产品,里面充满着飞马星空的想象,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在卡通动画片的海洋中进行自由的翱翔,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力。例如幼儿在观看《孙悟空大闹天宫》中,发现人们可以有顺风耳,千里眼,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科学有趣的幻想,从而幼儿自己私下也会幻想我要有什么的超能力,卡通动画片帮助幼儿迈出创新里的第一步学会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