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学00775
A. 江苏自考 00775历史教育学 的教材是哪本书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朱煜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http://www.jseea.cn/contents/channel_51/2007/05/705241309975.html
00775历史教育学
一、课程性质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教育专业(师范类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特定教育现象为对象,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中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而探讨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应考者将来从事中学历史教育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的考试教材为六章,以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核心,分别探讨了中学历史课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教学方式和方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注重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反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问题,并且加强对中外历史教学比较的研究。应考者应在全面领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做到学以致用。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提高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以提高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的适应性。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
(一)课程内容
本章系统论述中学历史课程问题。第一节“历史课程演进”,主要探讨历史课程在我国演变过程和原因,当前历史课程的现状和改革;第二节“历史课程目标”,对历史课程目标进行反思和构建进行探讨;第三节“历史课程标准”,对传统《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理念、设计特点、主要经验进行阐述,研究新世纪《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结构和运用等问题;第四节“历史课程资源”,主要探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和途径;第五节“历史选修课程”,则对历史选修课的设计、特点与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学历史课程的演进和现状;理解中学历史课程目标;领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知道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掌握历史选课的特点和实施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我国近百年来历史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演变的原因及其成败得失。
2、掌握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成效和应亟待解决的问题。
3、领会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历史课程变革的背景、社会反响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领会美、英、日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历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特点。
5、熟练掌握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本内容及其教学实践。
6、熟练掌握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设计理念及其运用问题。
7、掌握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和途径。
8、领会新课程历史选修课的特点和实施策略。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科书纵横谈
(一)课程内容
本章集中探讨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第一节“历史教科书的编制”,分析我国历史教科书的发展过程,台湾和香港地区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及改革和运用;第二节“史料证据与历史教科书”,阐述史料证据在历史教科书和教学中的运用,介绍海外历史教学和教科书运用史料的概况;第三节“习题作业与历史教科书”,分析了历史教科书习题作业的演变过程,介绍了国外历史教科书习题作业的改革,对新课程视野下历史教科书习题作业改革进行探讨。
(二)学习要求
了解我国历史教科书的沿革发展历程和历史教科书改革和运用等问题;理解历史教科书与史料证据的关系;知道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证据;领会历史教科书习题作业的演变和改革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我国古代私塾历史教材编纂的方式和特点。
2、掌握我国近百年来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3、领会我国台、港地区历史教科书的变革及其特点。
4、熟练掌握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编制特点和改革趋向。
5、领会海外历史教学和教科书运用史料的基本概况。
6、掌握新课程历史教科书运用史料证据的成败得失和现状。
7、领会海内外历史教科书习题作业的演变和发展现状。
8、熟练掌握新课程视野下历史习题作业设计和改革趋势。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索
(一)课程内容
本章论述了中学历史教学方式和方法问题。第一节“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辨析”,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界定,阐释其相互关系,并对其研究作了回顾;第二节“历史教学方式”,论述了“以讲为主式”和“互动探究式”两种基本教学方式;第三节“历史教学方法”,提出几种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对其理论基础和实施策略作了系统阐述。
(二)学习要求
知道何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理解其概念和相互关系;了解历史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研究的历程和现状;能理解和应用历史学科主要教学方式;知道和运用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策略。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2、掌握近半个世纪以来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发展演变及其研究进展。
3、领会英国历史教育界对历史教育方式的研究及其实验成果。
4、领会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界对历史认知及其教学方式的研究成果。
5、熟练掌握“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及其评价。
6、掌握“互动探究式”历史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和实施策略。
7、熟练掌握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其教学策略。
8、掌握新课程所提倡的历史教学新方法及其教学策略。
第四章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新视角
(一)课程内容
本章论述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第一节“历史教学设计”,对传统历史课的教案撰写进行了反思,并对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第二节“历史教学说课和观课”,对历史教学中说课和观课等教学实践活动作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评述。
(二)学习要求
知道并理解传统历史课教案的优点和缺点,以便在扬弃中加以继承;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的思路,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知道什么是历史教学的说课与观课,掌握说课和观课的理论基础,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熟练运用。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掌握中学历史课程教案的呈现方式及其优缺点。
2、领会海外历史课教案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及其典型案例分析。
3、熟练掌握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叙写格式。
4、领会“说课”的由来、含义及与上课的区别。
5、熟练掌握历史课“说课”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标准。
6、熟练掌握新课程理念下观察和评价一堂历史课的标准。
第五章 中学历史学业评价与考试命题
(一)课程内容
本章论述了中学历史学业评价和考试命题问题。第一节“历史学业评价”,从课程改革观视角分析了历史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重点对历史学科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形式等作了具体阐述。第二节“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对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进行了回顾反思,并对不同风格的高考历史试卷进行比较和评价。
(二)学习要求
知道传统历史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理解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学业评价的内涵和形式;了解高考命题改革的历程;在不同风格高考历史试卷比较的基础上,能正确把握评判标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学业评价的建议。
2、掌握历史教学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掌握历史教学改革实践对学业评价的探索成果。
4、熟练掌握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和历史学科表现性评价的主要形式。
5、领会国外历史学科表现现性评价开展的状现。
6、掌握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几个阶段和主要特点。
7、领会我国台湾地区历史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
第六章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
本章专门讨论了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第一节“教学反思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化”,论述了教学反思的内涵、特征,探讨了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第二节“做研究型的历史教师”,阐释了新世纪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讨了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二)学习要求
知道并理解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能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能把握新世纪对历史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能参与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由来、含义和主要特征。
2、掌握历史教师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熟练掌握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
4、掌握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5、领会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设计。
6、掌握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和实施策略。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说明
在考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考生知道和记忆基础的知识点和体系,并能归纳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内容要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考生掌握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和重要理论,正确记忆和理解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能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
3、熟练掌握:要求考生掌握关键的知识点和核心内容,并能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加以熟练的应用。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朱煜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历史教育专业(师范类独立本科段)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难度大,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应考者在自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考纲第一部分和教材的“绪论”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知识框架结构、任务和应掌握的问题,使以后的学习能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抓住重点。
2、在阅读每一章教材内容前,考生应认真阅读考纲中所列出的本章考核的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的把握,以便在阅读时做到心中有数。
3、应考者在阅读教材时,应根据考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记忆和理解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务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历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反思。指导历史教学实践。
4、每章中所列的相关素材,典型案例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也应在学习时认真阅读,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每章后的总结与探讨,可以帮助对全章内容的宏观认识和理解,也需要应考者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以理解。
5、学完教材每一章后,应就教材中所提的问题加以归纳和探讨,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应考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纲对本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节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教材为基础,以考纲为依据,不得随意增删考纲,不得脱离考纲的要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养成“认真阅读教材,理解记忆知识,带着问题探究,依靠自己把握”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抓住基础,把握重点,要帮助考生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自我建构,形成整体概念。对考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重对考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全面复习,不要押题猜题,防止以做习题来代替正确学习方法养成的不良倾向。要使考生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是有差异的,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难易不同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考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纲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与节,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30%,掌握40%,熟练掌握3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较易、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
5、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建国以来,第一个允许编写不同版本教材的《历史教学大纲》是哪一年编写的:
A、1956年 B、1963年 C、1978年 D、1986年 (D)
二、填空题
如:说题,顾名思义说的是“课”,说自己对于“课”的理解,是经过对“课”的研究之后的结果。
三、名词解释
如: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是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疑问和想法,使其互相碰撞,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问题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关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及“人们的认识起于问题的发生,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观点。
四、简答题
如:简要比较《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的差异是什么?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订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国家规定学生达到的最低要求,而教学大纲规定的则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教学大纲则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描述尽可能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教学大纲这方面的描述则是模糊不清的。
五、论述题
如:论述历史课“说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说“课题”,即自己对于课题的理解,交待说课的内容;说“教材”,即说明该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并从理论的角度讲出依据来;说“教法”,即说明该课在教学过程中将采取哪些教学方法及确定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说“学法”,即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所教内容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告诉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及学习过程的方法技巧,亦即学法指导;说“教学手段”,即说明本节课如何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即说明组织实施这一节课的具体方案,包括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知识、如何进行能力培养、如何引导学生“神入”历史情境、如何结尾、如何进行习题练习等等。说课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学重点、难点,切实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进行精炼、简洁地陈述。
B. 历史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历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比之历史教学法要宽广得多.它不仅研究历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更注重对整个历史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综合性研究, 探索历史教育,教学现象及其客观规律,揭示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心理因素,说明历史教育,教学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历史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创造性地处理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促使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朝向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
C.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编辑本段]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在公元前约403—221年期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但是,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是在总结人类教育实践经验中逐步形成,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朱熹等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古罗马的昆体良等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作出的经验总结,为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日益丰富。一般认为到了17世纪,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学论》(Great Didactic of Comenius)(1632)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而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则是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约翰·菲力特力赫·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
七、教育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21世纪现在世界范围内教育学的理论的来源,研究实践的领域依然是把西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手段的发展模式上,这种模式对发展经济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所起的巨大作用和贡献是不言而知的,现在的问题是素质教育也就是人格魅力问题。
社会解决经济问题后如何实现健康发展问题,这应该是未来教育学应该考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健康是生理、心理和适应力的结合体,不健康的人群不仅仅伤害自己和别人,也在破坏和浪费人类地球上的资源和财富,所有不健康的现象和行为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负面消极影响绝对不亚于物质财富。人的思想意识的教育问题,西方经济和社会学家们现在是不能也没有彻底解决的。这就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人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思想境界及幸福和谐的家庭,加上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人伟大成就的根本,现在以学校和社会主流,以应试和经济为表象的教育是不太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研究素质教育的理论及具体实践方式是教育的重心。
完成教育中心的转移问题是面临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问题。这是个本世纪必须要解决的共识问题。
D. 历史教育学什么
主要学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人类发展史。通过学习了解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社会栋梁有帮助。
E. 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是什么
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需要其他有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的参与。
在教育尚处于萌芽和经验阶段,作为总结教育经验、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教育学是不可能出现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的,如中国古代的《论语》和西方古代的《理想国》等,虽然这些著作包含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但都不能称为教育专著。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约35—95)的《雄辩术原理》,但它们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英国学者培根(1561—1626)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这时已经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科学分类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孔子(前551—前479)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相传培养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他还整理、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并以其为教材教育弟子。其言论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一书(其中也记载了孔子部分弟子的言行),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该书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批教育专著相继问世。就其大者而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于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开设。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又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他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这个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教育家。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在捷克人民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统治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的第十年,他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抨击中世纪学校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扩大学科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取知识。他从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前提出发,论证了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和巩固性等原则,还编写了各种教科书。主要著作除《大教学论》外,还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语言和科学入门》《泛智学校》等。
19世纪末,“新教育运动”出现,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和忽视儿童等缺点给予抨击。以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学模式的论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20世纪以来,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根据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年第一版,1947年修订,1948年再版,1956年第三版)、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5)等很有影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但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影响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任何教育实践总是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的;经过实践,最后对原有的教育理论作补充、修改或者突破,以至否定原有的教育理论,而提出新的思想体系。教育学就是在这样的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而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着。也可以说,教育学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F. 江苏自学考试 00775 历史教育学 指定教材
您好,158教育在线为您服务关于江苏自学考试 00775 历史教育学 指定教材,您可以在网络文库专里面找到属,网络文库里面会有详细的介绍。希望会对您有所帮助。预祝您取得好成绩。如有疑问,欢迎向158教育在线知道提问
G. 古代教育学的内容
《学记》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学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专十九个字,对教育属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H. 简述教育学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教育学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发展阶段的特征。前教育学阶段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乐征克——《学记》、孔子——《论语》、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柏拉图——《理想国》
独立形态阶段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科的形成)
多样化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I. 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学哪个专业自考比较好考,本科各多少门课程
历史学啊,历史教育学是交叉课程,还要学师资课,比较头疼啊,课非常多啊
J. 什么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现的最早的教育学考著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回撰写的,比外答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