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教育方法
『壹』 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方式有什么区别
中国教育主要是要文化成绩,也就是要分数轻能力。西方教育是重视能力的教育,不注重分数。方式是西方注重过程培养,而中国不看过程只要结果。
『贰』 中西方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越多越好
中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美国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笔者就此做一点剖析。
“数学神童”与“数学白痴”
先看中国人怎样教育小孩。很多人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
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中国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将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只是鹦鹉学舌。
也许有人要问,小孩在玩中能学到什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他10 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小孩丢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拣起这些东西时,会告诉小孩你不可以再乱扔东西,却很少去想小孩扔东西的动机。皮亚杰发现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为什么面包会落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牛奶会流出去?小孩都在认识、体会这个世界。
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差出了名,似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神童”;而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白痴”。
然而那些“中国神童”长大后都到哪去了?纵观近代世界科学史,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造就大批顶级科学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学习到底是为分数,还是为应用和创新?
当然,今天在北美的华人第二代,虽然多少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但也不不亚于老美,工程师、博士后及专业人才比比皆是。
强调结果与重视过程
还有人认为美式教育注重广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笔者觉得这种评价不够准确。没有深度的学习,美国人怎么能包揽大多数诺贝尔奖?
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回过头来,不但经过阅读、写作等综合训练,而且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教科书范围。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教育是全社会都要支持的事业,美国高中生进入英特尔科学奖竞赛决赛者的很多实验都在大学实验室里完成,指导老师多是大学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儿科,而这些获奖者的考试成绩同样也很优秀。美国还把很多大学基础课程下放到高中,给有能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可以被大学承认。
但美国基础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水准也参差不齐,在快乐童年观念主导下,小孩没学习压力,过度放任而导致很多学生不刻苦用功,这对教育资源是极大浪费。有的在小学四五年级还记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毕业还离不开计算器,如此种种与素质教育差很远。
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探讨。把高中的最后一年作为复习迎考的冲刺,是有效率的学习?那或许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学生学习是在练兵,结果不应该看得过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过程,很难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更难有所创新。美国学校讲综合评价学生,高考状元被名校拒绝,并非新鲜事。想想今天世界顶尖的大学,美国占了多少?他们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美国高中生。一流的大学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学生,一流能维持多久?
相信权威与追求真理
这几年笔者回中国多次,许多亲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资聪明。但从他们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从学校里的分数所折射出的残酷,也使小孩的心灵充满忧伤。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减退,创造力没有得到培养。被动的学习和主动的探索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寻找标准答案,后者在追求真理。
我的女儿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但她在中学时所掌握的某些学科的知识没有中国国内的学生深入和熟练。今天的世界不是以你记忆多少知识论英雄,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顶尖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并非都智力超群,大学不仅是在选拔聪明学生,更重要的是寻找卓越的年轻人。
我女儿的一篇论文质疑普林斯顿大学一位教授的论点,她的思路就是想证明那位教授的假想不成立。她在期末把论文交给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大师史蒂芬?品克,品克很感兴趣,给了她A的成绩。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教会了学生相信权威,揣测领导。像我女儿那篇论文是黄毛丫头挑战名校教授,岂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国的教育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去探索追求真理。
中国人常说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自已照亮别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有人说近代科学家以爱因斯坦为代表,近代发明家以爱迪生为代表,近代艺术家以毕加索为代表,有意思的是,他们小时候都不是老师喜欢的学生。不管这些大师是因他们的思维早已飞出学校的框框,还是因后天努力,他们都做出伟大成就。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被埋没多少,又有谁知晓?
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多了解,多借鉴,多思考,才有益于发展。中国教育重于培养考试型的,西方着重培养能力型的,中国需要的是全能型的,西方则是注重专业性,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发展。中国对有些偏才、怪才可能不太重视。
『叁』 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点是教育模式。中国的教育模式就是以训导式为主。教育的模式是自内上而下、居高临下的容,我教给你。这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的特点。而西方的教育模式就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平等的教育。
第二点是上课的方式。中国是注入式,或者说是我们这几年批判的应试教育下的灌输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教师单向的活动。在西方,上课的方式基本是讨论式,还有就是自主式。
第三点是考试形式。中国基本上还是在延续着科举考试制度。而西方按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定,究竟什么时候上大学,由自己来定。
『肆』 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的区别
1.考上大学
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注:美国的大学是“宽近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
2.向老师发问
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故意向老师发问,美国学生还认为坐的横七竖八才能更好的与老师进行交流。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提出问题,中国学生还认为坐的端端正正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而在场的所有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5.数学头脑
美国学生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都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向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6.零用钱
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园里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了就自己到书房的抽屉了去取。”
7.旅游
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你给我一笔钱。”
8.女朋友
美国学生把女孩子带回家,自豪的对父母说:“这是我的女朋友!”中国学生面对拿着自己已经被撬锁的日记本的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地说:“我没有早恋……”
9.新赛车
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辆新赛车是我自己组装的!”中国学生则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赛车!”
10.自己做主
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了!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供意见。”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道:“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敢把我们的话当耳边风?告诉你,就算你长出了胡子,你还是我们的儿子!还是得听我们的!”
『伍』 如何看待中西方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 ,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 ,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 ,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 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西方家长“鼓励创新”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 ,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陆』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都有哪些
中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美国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笔者就此做一点剖析。
“数学神童”与“数学白痴”
先看中国人怎样教育小孩。很多人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
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中国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将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只是鹦鹉学舌。
也许有人要问,小孩在玩中能学到什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他10 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小孩丢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拣起这些东西时,会告诉小孩你不可以再乱扔东西,却很少去想小孩扔东西的动机。皮亚杰发现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为什么面包会落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牛奶会流出去?小孩都在认识、体会这个世界。
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差出了名,似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神童”;而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白痴”。
然而那些“中国神童”长大后都到哪去了?纵观近代世界科学史,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造就大批顶级科学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学习到底是为分数,还是为应用和创新?
当然,今天在北美的华人第二代,虽然多少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但也不不亚于老美,工程师、博士后及专业人才比比皆是。
强调结果与重视过程
还有人认为美式教育注重广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笔者觉得这种评价不够准确。没有深度的学习,美国人怎么能包揽大多数诺贝尔奖?
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回过头来,不但经过阅读、写作等综合训练,而且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教科书范围。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教育是全社会都要支持的事业,美国高中生进入英特尔科学奖竞赛决赛者的很多实验都在大学实验室里完成,指导老师多是大学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儿科,而这些获奖者的考试成绩同样也很优秀。美国还把很多大学基础课程下放到高中,给有能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可以被大学承认。
但美国基础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水准也参差不齐,在快乐童年观念主导下,小孩没学习压力,过度放任而导致很多学生不刻苦用功,这对教育资源是极大浪费。有的在小学四五年级还记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毕业还离不开计算器,如此种种与素质教育差很远。
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探讨。把高中的最后一年作为复习迎考的冲刺,是有效率的学习?那或许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学生学习是在练兵,结果不应该看得过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过程,很难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更难有所创新。美国学校讲综合评价学生,高考状元被名校拒绝,并非新鲜事。想想今天世界顶尖的大学,美国占了多少?他们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美国高中生。一流的大学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学生,一流能维持多久?
相信权威与追求真理
这几年笔者回中国多次,许多亲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资聪明。但从他们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从学校里的分数所折射出的残酷,也使小孩的心灵充满忧伤。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减退,创造力没有得到培养。被动的学习和主动的探索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寻找标准答案,后者在追求真理。
我的女儿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但她在中学时所掌握的某些学科的知识没有中国国内的学生深入和熟练。今天的世界不是以你记忆多少知识论英雄,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顶尖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并非都智力超群,大学不仅是在选拔聪明学生,更重要的是寻找卓越的年轻人。
我女儿的一篇论文质疑普林斯顿大学一位教授的论点,她的思路就是想证明那位教授的假想不成立。她在期末把论文交给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大师史蒂芬?品克,品克很感兴趣,给了她A的成绩。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教会了学生相信权威,揣测领导。像我女儿那篇论文是黄毛丫头挑战名校教授,岂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国的教育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去探索追求真理。
中国人常说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自已照亮别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有人说近代科学家以爱因斯坦为代表,近代发明家以爱迪生为代表,近代艺术家以毕加索为代表,有意思的是,他们小时候都不是老师喜欢的学生。不管这些大师是因他们的思维早已飞出学校的框框,还是因后天努力,他们都做出伟大成就。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被埋没多少,又有谁知晓?
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多了解,多借鉴,多思考,才有益于发展。中国教育重于培养考试型的,西方着重培养能力型的,中国需要的是全能型的,西方则是注重专业性,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发展。中国对有些偏才、怪才可能不太重视。
『柒』 我国的教育方法和西方的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同
主要差别是西方采用主动式教育,即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学习研究;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被动填鸭式,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两者结果的差异在:中国方式学生学到了知识,并具备快速理解讲课内容的学习能力;而西方方式学生学到了如何去找知识,如何自己去领会内容的能力,也就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能力。
西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死记硬背差,但灵活应用强,特别体现在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地方。中国式教育的学生循规蹈矩,能认真做好事情。
当然,我国也意识到了这种差异,现在国内教育方式已经很以前大不相同,启发式教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特别在中小学教育中。
『捌』 西式教育的弊端
父母在对孩子施行教育之前,就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特色和要求考量自己将要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孩子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相比较而言,前者的不合理之处在于过度注重孩子的成绩,强调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喜欢直接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孩子。后者的缺点则在于对孩子的管教上过于宽泛,对孩子的引导不够,在教育方式上执行力不够强,这样可能导致好的教育方式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当然,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之处远不仅这些,还需父母们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具体分析,结合实情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不要脱离本土文化的根,盲目将西式教育手段施加在孩子身上很多父母本身并不了解西式教育的核心和精神,只是看到了西式教育的外壳,随手拿来就套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以为这样孩子就能够在先进教育理念下成长为鹤立鸡群的人才。殊不知,这种行为是愚蠢而危险的,这本身就是教育的歧途。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不管家庭环境多么西化,他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周围大的中式环境的影响,接受一些传统思想与观念,根本无法完全西化。况且,他在学校接受的本身就是中国式教育,接触的也都是具有中国式思想观念的人,不可能不受传统行为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完全脱离本土文化的根基,盲目将西式教育施加在一个中国孩子的身上,是不可能有理想的结果的。
相对理智一点的方法,是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看表面,而应该植根本土文化,结合孩子的成长环境,给予一些适当的引导,让孩子既享受中式教育的甘霖,又承接西式教育的雨露。最重要的是,耐心地“蹲下来”,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让孩子获得真正有效、有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