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义务教育 » 语文教育学新论

语文教育学新论

发布时间: 2020-11-18 10:36:33

教育学师范类考研主要考哪些科目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100分,外语100分,教育学综合专业课300分。教育学考研初试考试时间为:政治180分钟,外语180分钟,教育学综合专业课180分钟。

照学习方式的不同,中国的研究生可分为脱产研究生和不脱产研究生。前者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又称全日制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

不脱产研究生按照入学和考核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包括参加十月联考的攻读专业学位、一月份管理类全国联考、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和单独考试取得硕士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1)语文教育学新论扩展阅读

教育学专业它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小学教育和数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等专业。其中,教学论是着重对教学方面的研究,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涉及如何提高教和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而课程论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论与教学论难以说有明确的划分界限,至今有三种理解,教学论中包含课程论,课程论中包含教学论,教学论与课程论有交叉部分。所以一般这两个专业所学内容大致相同,有很多高校所开设的就是“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不会分的如此详细。

❷ 谁能告诉我教育学中师生关系的旧三中心论和新三中心论的内容

旧的三中心论 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
新的三中心论 以学生、体验和情境为中心

❸ 儿童教育新论的作者简介

刘晓东,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委员。著有《儿童精神哲学》《儿童教育新论》《解放儿童》《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等。 “作者力图从儿童自身的诸种精神现象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出发来建立儿童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以往各种教育学教材和专著……一般只是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形式面的简单描述作为论证根据,而未深入到儿童心理的内容面――儿童精神世界的诸多丰富现象之中……本书则对儿童的哲学、科学、伦理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在精神世界作了深入阐释,并力图据此探索儿童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应当说是对当前教育学(尤其是低龄儿童教育学)的一个贡献。”“在几个专题分论中,作者对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和整理在国内应属开创性研究。……在儿童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中是有所开拓的。在其他几章中,作者也同样表述了一些新的观念。”(见鲁洁教授序)
该书主张,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儿童的世界;儿童教育学学科的理论建构应当以儿童的天性和儿童世界(或儿童生活)以及儿童成长的轨迹和规律作为逻辑起点。
目录:
鲁洁序
前言
第一章 儿童观
第一节 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经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罪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
四、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白板说”的儿童观与“儿
童的发现”
五、“教育心理学”运动:对科学儿童观的召唤
六、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儿童观在科学层面上出现已成为可能
七、20世纪:“儿童的世纪”及其问题
第二节 儿童观演变的原因
一、人类主体的发育水平对儿童观演变过程的制约作用
二、时代精神对儿童观演进的影响
第三节 儿童福利与权益的发展
第四节 儿童崇拜
一、中国的儿童崇拜
二、西方的儿童崇拜
第五节 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及其现代化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
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
三、中国当代的儿童观
四、儿童观的现代化途径
第二章 教育观
第一节 “教育”一词的初始意义为儿童教育
一、“教育”的词源学意义是指儿童教育
二、再论教育的原初意义是儿童教育
第二节 教育发生(或起源)的原因
一、童年的由来与教育发生的生物学前提
二、儿童期的存在对于游戏和教育发生的意义
第三节 儿童教育的本质
第四节 教育与发展是相互决定、相互制约的
第五节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质及其对教育的决定
一、儿童心理发展存在阶段性
二、阶段的连续性是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的结果
三、外部条件不能影响发展阶段连续的次序、时间或速率
四、教育不能够超前,亦不可以滞后,它应当着眼于当前发展的关键期(兼
论什么年龄入学最适宜?)
第六节 教育应当“无为”----园丁说与否定教育论述评
一、园丁说
二、否定教育论
三、综论
第七节 教育不仅应当使儿童发展,而且应当使儿童欢乐
第八节 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第九节 教育者的人格:一种巨大的教育影响源
第十节 论教师职业及其幸福
第三章 儿童的身体与儿童体育
第一节 儿童的身体
一、儿童身体的由来人类胚胎的发育是对人类产生以前的整
个生命史的复演
二、儿童身体的发育需要文化环境
三、儿童身体的发育是在全面地辩证地复演人类文化演进历史的
过程中完成的
第二节 儿童体育的目的和功能
第三节 怎样进行儿童体育
一、儿童保健
二、儿童身体锻炼
第四章 儿童的哲学与儿童哲学教育
第一节 儿童的哲学
一、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
二、什么是儿童的哲学
三、儿童的哲学与成人的哲学有什么不同
四、儿童的哲学是儿童的一种天性
五、为什么要研究儿童的哲学
第二节 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
一、历史的召唤:理解、思考和发现
二、哲学教育可以执行思维训练的功能
三、哲学教育可以执行培养世界观以及提升精神境界的功能
四、哲学教育可以执行文化陶冶的功能
五、哲学或哲学教育可以促进人内部精神财富的增益,从而为人
获得外部物质财富准备好条件
六、早期的哲学冲动会影响人的一生
第三节 怎样向儿童进行哲学教育?
一、作为思维训练的哲学教育
二、作为智慧探求的哲学教育
三、作为文化陶冶的哲学教育
第五章 儿童的科学与儿童科学教育
第一节 儿童的科学
第二节 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
一、科学的功能
二、一些思想家对儿童科学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三、儿童时期的科学探索对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怎样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
一、科学方法
二、科学精神
第四节 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消灭童话世界
第五节 我们能否贡献一个爱因斯坦
第六章 儿童的伦理学与儿童道德教育
第一节 儿童有其自己的伦理学
第二节 儿童的伦理学:儿童对外部规定的建构
一、儿童的道德认识是儿童对“外部道德主体”之行为规则的构建
二、角色承担与道德认识的来源
三、观察学习与道德认识的来源
四、儿童的伦理学演进的动力
第三节 儿童的伦理学:儿童的道德困惑与道德认识
一、儿童的道德困惑
二、儿童的道德认识
第四节 儿童的伦理学是儿童的道德范畴编织的网络
一、什么是道德范畴
二、儿童的道德范畴是逻辑的系统的展开的
三、儿童的道德范畴系统是怎样的
第五节 总结:儿童的伦理学的性质
第六节 方法论方面的思考
一、系统方法
二、逻辑的与历史的一致
第七节 研究儿童的伦理学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
一、儿童的伦理学能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儿童的道德认识
二、儿童道德教育应注意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统一
三、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儿童早期是必要的
四、发展儿童的智慧,为提高儿童道德水平提供必要条件
五、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应当采用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形式
六、利用交往、游戏、童话,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七、帮助儿童建构其道德范畴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八、与儿童开展对话
九、建立健康的道德生态环境
第七章 儿童的艺术与儿童艺术教育
第一节 儿童的审美
一、审美是儿童的天性
二、主客体演进对儿童审美表现的影响
三、儿童的审美是与认识平行发展的
四、审美和艺术具有怎样的关系?
第二节 儿童的艺术
一、儿童都是艺术家
二、儿童艺术的性质
三、怎样理解儿童的艺术
四、为什么要研究儿童的艺术
第三节 为什么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在促进儿童主体发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审美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教育可以进一步发展这种方式
第四节 怎样进行儿童艺术教育?
一、保护儿童的艺术天性
二、儿童审美教育
三、儿童艺术创造教育
第八章 儿童的语言与儿童语言教育
第一节 儿童的语言
一、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潜能
二、儿童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三、儿童语言习得的阶段
四、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
五、儿童的言语演生的逻辑路径
第二节 儿童语言教育
一、儿童先天的语言潜能是在认识和交际过程中表达出来的
二、在对人类已有思想的理解中学习语言
三、对于儿童应当进行适度的专门的语言培养
第三节语言教育的误区:超前识字
一、超前识字观念的文化根源
二、超前识字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第九章 儿童教育的整体构型
第一节 真善美的统一与教育的整体构型
一、真善美是辩证统一的
二、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与教育的整体构型
第二节 个体与类的精神发生的一致性与教育的整体构型
一、精神发生学研究的历史
二、个体与类的精神发生过程是一致的
三、精神发生的坐标模型
四、现代精神个体的发生是教育发生
五、个体与类的精神发生的一致性与课程设计 跋
本书试图建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学体系,是一部儿童教育学专著,亦可用作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儿童教育学教材。作者力图从儿童自身的诸种精神现象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出发来建设儿童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以往各种教育学教材和专著虽然也将教育与儿童身心特点相适应作为基本规律,但由于对儿童身心特点的论述不够全面和深入,一般只能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形式(如认识、情感、意志等)的简单描述作为论证根据,而未深入到儿童心理的内容面——儿童精神世界的诸多丰富现象之中,为此教育与儿童特点相适应的论述不免流于浮泛。本书则对儿童的哲学、科学、伦理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在精神世界做了深入阐释,并力图据此探索儿童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应当说是对当前教育学(尤其是低龄儿童教育学)的一个贡献。作者简介
刘晓东,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哲学、教育哲学、文化哲学、学前教育学。目录

❹ 教师资格证报考时间

教师资格认定理论课考试每年3月、11月各举行一次。报名时间为每年1月、9月(在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的报名时间由自考办另定)。

教材由自考办供应。 教学技能测试每年举行1—2次,一般在上半年的5月和下半年的11月报名,具体时间由当地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确定后公布。教学技能测试的内容为:备课、说课或上课、面试。

根据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意见,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在未取得毕业证书前允许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理论考试,但在申请参加教学技能测试时,应已获得相应学历证书。

2015年上半年国家统一考试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时间为5月16日-17日。

2015年下半年国家统一考试中小学教师资格报名时间:9月7日-9月13日,笔试时间11月1日。

(4)语文教育学新论扩展阅读:

考试流程

考普通话证(语文老师要二级甲等以上;其他科目要二级乙等以上) 一般3月到6月,9月到12月每个月可以考一次。

考心理学以及教育学(该考试半年一次,通常在3月和10月, 有效期要根据自己省份的规定,因此最好一次性通关;在考心理学和教育学时,就要报名好考试的等级——幼儿教师/小学/初中/高中

(高职)/大学,你的学历一定要高你报名等级一级,如果你要教高中就一定要大专以上学历,另外大学教师证是提供给大学在职教师考的)

❺ 教育学原理专业的论文比较新颖的有哪些话题

1.观察生活,用心体会。
2.随身携带笔记本,不错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灵内感,任何一个感动容你,让你震惊的瞬间。
3.从阅读中模仿人物的刻画,从阅读中汲取材料。
(1)缺乏对人物的描写,使人物显得干瘪。(2)叙述太过平淡,不带情感,缺乏感人的力量,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动别人的

❻ 小学教学论的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指教育活动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指的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比如学校的布局教师福利等;教育认识现象指的是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的关系,比如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问题等。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包括教师教材教学设备、教学、德育等因素之间的联系,后者包括学校与社区、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的必然联系。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给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供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一)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是人们根据-定 的需要而制订出来的 ,是人们主观意 志的体现。

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要想顺利实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教育学也可以对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是否符合教育客观规律做出评价建议乃至批评。

(二)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对教育经验的概括总结。教育学对教育经验具有指导意义,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提高、开华,但它不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汇编,不是“教育经验总结学”

三、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于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尚未形成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支门论述教育的著作。其中的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思想,至今仍然有积极意义。300多年后,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古 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问世。此外,《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 韩愈的《师说》以及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著作中都有许多丰富、深刻的教育思想。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5年、16年、18年选择题)

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是早的一都教育学著作。此后重要的教育学著作还有英国洛克的(教育设话法闲卢校的(爱张儿瑞士装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售德》.德因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等。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教育要适应自自然,首次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首次从理论上论述 了班级授课制;提出“泛智教育”, 主张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网络全书式的学者。他曾经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洛克的主要教育观点: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主张绅士教育,绅士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代麦作《教育漫话》中。

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观点: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 唤起心中已有. 的观念;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方法;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认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形成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特点;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提出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使教育科学真正步人科学化发展阶段。

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我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

(一)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德国教育家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观点: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划分教育实验阶段;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二)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德国教育家狄尔秦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观点:教育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强调师生的对话。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观点:崇尚改良主义教育哲学观,批判传统教育理论。强调儿童中心忘主张“教育即生活“一学校即社会”注重“做中学.倡导实验精神和行动研究

(四)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美国鲍尔斯与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种民 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在生产者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教育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教育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分析教育背后的利益关系,达到意识的启蒙和解放,从而寻找克服不公正的策略。

五、当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教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苏联赞可夫主要著作有:<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论小学教学》等,他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在《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在西方,皮亚杰在(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德国的瓦:根含因提出“范刨方式教学理论”等。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想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二、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学习教育学还可以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这就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和巩固执资教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三、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学习教育学可以了解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掌握教育技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使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化,提高教育质量。

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学习教育学,掌握正确的教育理论,这就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改革的自觉性,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进行,推动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

❼ 教育学比较新颖的论文题目,谁知道帮忙一下谢谢!!

你要是找国涛期刊,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好不好?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