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义务教育 » 蒙养教育的意义

蒙养教育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20-11-18 19:50:06

⑴ 宋代蒙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宋代蒙养教育的一般目的和任务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宋代学者认为:“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朱熹在《小学》中也指出:小学与大学的目的一致,是要“防其幼”,收放心,养德性,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学习“做人的样子”。

其二,保养性真。这是以孟子性善论为依据的。北宋著名学者杨亿在所著《家训》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童稚之学,不止记诵”;而是要“养其良知良能”。所谓良知良能,就是相信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先天向善的本能。蒙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保养这种本能,使其不被后天物欲所侵而失去本色。以后南宋理学家有关蒙养教育的一系列论述,大多也发自这一主题。

其三,注重基本文化知识的传播,打好文字基础,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创造必要条件。因此,宋代蒙学课程大多是识字、写字、背书之类的内容,涉及范围虽广,但都十分粗浅。

其四,注重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和学习习惯。例如:朱熹的《童蒙须知》谈到幼童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并称“三到之法,心到最急”。既讲了读书的方法,又讲了读书的态度。其他方面,如写字,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看书,要将书册整齐摆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字字读得响亮;日用笔砚器物,皆当整齐严肃,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原所。

此外,宋代学者也大多重视结合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启蒙教育,因势利导,形式活泼。例如张载和朱熹,谈到蒙养教育,都强调犹如春风化雨的造物功用,顺其自然,积极诱导。张载认为:教之不受,告之无益。程颐强调教子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朱熹则明确提出:小学书多说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蒙养教育方法的改进,也标志着宋代蒙养教育已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而宋代理学家对蒙养教育的一系列论述,也为后代的蒙养教育提供了思想依据。

⑵ 清代末期蒙养制度的确立和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清末教育体制中最初级的学校。其宗旨在于辅助家庭教育。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入学年龄为三至七岁,每日授课不超过四小时。以女子师范毕业生为教师。

第一 ,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 , 在通向学前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 , 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第二 ,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代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个一般规律,又反映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被动出现的特点,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确定的。
第三,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严重抄袭日本的学前教育。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颁行的《幼稚园保育设备规程》; 在实施中,较正规的蒙养院教员由日本人担任,课程、教法也参照日本,甚至设备也由日本购进,表现出极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

意义:蒙养院制度的产生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它是同新的学校体系同时产生的。真正用意在于加强家庭教育。

⑶ 蒙养教育是什么

蒙学特指儿童早期的启蒙学习。《易经·蒙卦·彖辞》:“蒙以养正,圣功也。”后人遂将儿童早期教育称为蒙养教育。儒经中记载西周学制有大学和小学之分。秦汉以后,官员多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其子弟可在家庭中完成启蒙教育,而民间的启蒙教育,政府不需要也没有能力全部包下来,因此除个别宫廷贵族小学外,没有官方的小学,启蒙教育均在民间进行。

⑷ 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定指出开办蒙养院的目的

B.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
满意请采纳。

⑸ 美术蒙养教育名词解释怎么表达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它既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西文化与教育思想融合的产物。

⑹ 今天蒙学的意义 如何对当今中国的传统蒙学教育作出评价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开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古代蒙养教育的传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蒙以养正。古人非常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二是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认为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
第二、德教为先。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对违背礼教的行为即使再小也“严诃禁之”;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第三、习惯养成。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应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进行教育训导。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在我国传统家训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学童的行为习惯规定得具体详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规》,在学童刚开蒙识字时,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
第四、环境濡染。孔子认为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这一思想与实践被荀子概括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国传统处世箴言、家训教诲中几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谨慎交友的训诫。此外,古人也已经注意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问题。认为“父兄教之于家,师长教之于塾,内外夹持,循循规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陈宏谋《养正遗规》)
传统蒙养教育思想,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首先,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在未成年人德育中应注重早教固本。蒙养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雏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否受到家庭(当然也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的正确道德观的教育、熏陶,对奠定我们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质基础极为必要。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重视品德教育从母亲开始、从人生的最初开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果抓住这一阶段的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养正”的教育,就能为以后优良道德品质的“成型”打下扎实的根基。其次,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此外,在对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家长更要言传身教并施,注重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训导、激励孩子。再次,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当今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比古人复杂得多,社会风尚、现代传媒、法制环境,以及接受成年人示范、熏染的人际关系环境等,对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作用日渐增大,因而更应该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亦即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力度,注意将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以身立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此外,古人提倡的“易子而教”,在今天似乎由学校教育解决了,但这一观点的实质也是强调德育环境问题,它启发我们要注意教育的多主体性,以更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⑺ 答:简述中国古代蒙养教育注重培养儿童哪些良好品德

推荐参考大安法师开示:儿童是一个民族的未来。看一个民族的兴衰,就看这个民族的小孩的素质怎么样,所以儿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治国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体素质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为层面的一种规范。小孩子在懂事的时候,你教他什么呢?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无穷。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你不能溺爱他,不能以小孩为中心。传统社会到吃饭的时候,小孩要帮父母添饭的,帮父母端茶的,这在培养他的一种孝心,孝行。现在可是颠倒了,小孩坐在上面,他好像是小太阳,做父母为他服务,忙得团团转。如果他是在三岁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为他服务。当他到了七八岁,十来岁的时候,你就不要这样做了,一定要让他来为父母服务,来为他人服务,来尽到他的一份孝心。悌,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长,兄长当然也要关怀弟弟,这里面兄弟之间要有悌的这样的一个德性。忠,处理个人跟社会,跟国家的关系。你在社会供职,做公务员,一定要对国家尽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话,你就不会用自己的权力去谋私利,去贪污腐化,去把国家的钱存到外国银行,你做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贪官污吏,就是由于从小没有教育;信,是朋友关系,要讲信誉。这个信,一边是个人字,一边是个言字,人说的话就是可信的,如果说出的话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来对人都是很尊严的,有的事情用人格担保,那大家都无话可说。但现在人格瓦解了,你说用人格担保谁也不相信。古人的信,那是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论怎么样都得兑现诺言。信是植根于诚,真诚心才会表现出信。现在这个社会也是诚信极为低落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已经很难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了。有时候看到这一点真是感慨不已。经济领域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各种事情,甚至媒体当中掺水分的,虚假的报道,虚假的广告,虚假的文凭学历,那太多了。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有信。孔子在教化当中,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治国有三个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誉,信。子贡又问:如果这三者要去掉一项,应该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可以去掉驻兵(就是国防力量)。如果三个要素非要去掉一个就把国防去掉,剩下两个。足食就是吃饭的问题,那么进一步问,足食和信这之间非得要选择一个的话,那取什么、舍什么?对一个治国者来说,这是很严峻的。孔子回答:去掉足食。把这个民生吃饭问题都可以放下,剩下这个信。子贡一听大吃一惊,怎么会作这个选择?孔子说:自古谁无死,民无信不立。你没有食可能会死,自古以来谁没有死啊,但是人没有诚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来,他的人格整个瓦解。也就是说这种信的道德价值超过肉体的寿命,这是我们中国圣人掷地有声的语言,我们对圣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能把一种道德精神价值高扬到这个程度。然而我们现在的不孝的子孙却把这个信的道德价值沦落到这个程度,我们都愧对孔老先生(孔夫子),要进行信的教育。礼,礼貌、礼敬,礼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现得要有礼节,要有礼的形态来表达这种恭敬;义,正义,中国文化当中,关羽的形象就是义的一个典型,桃园三结义之后,他对于兄弟关系,对于刘备的忠心,是什么都不能动摇的;廉,廉洁、节俭。一个人要减低自己的物质欲望,要廉洁,做官要做清官,两袖清风。一个人能够廉洁,他的道德人格就能上来,如果一个人,他很追求高消费,过那种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堕落的道路,就会取那些不义之财;最后一个是耻,羞耻,内疚,当做了某件事情的时候,愧对良心,愧对天地,愧对他人。知耻近乎勇,你知道这个耻,才会勇于改过。这个耻就相当于佛门的惭愧,惭愧心,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那就无药可救了。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感,到无耻、免耻的程度,那也就无药可救了。这种耻感是他的良知良能还没有泯灭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没了,汩没在物欲里面,仇恨里面,这些,他就不会有耻。不会有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你看现在有些做坏事,他抢了人家东西,他当面炫耀自己,你看我抢的过程多么有勇气,多么有谋略,怎么怎么回事,他都把它作为一个炫耀的东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己搞婚外恋,还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几个情人这样这样,你看他都在炫耀。所以就是免耻,无耻了,一个人到了无耻的程度就没有办法了。八德,这八个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做人的人格。如果这八个字都没有的话,那古人说就叫亡八字嘛,亡八字,你这八个字都忘记了,在你身上都体现不出来了。忘八字比较文雅一点,如果把那个“字”字省掉,就叫亡八,有点骂人的样子了,你这是亡八蛋 ,那怎么了?就是亡八蛋,就是这八个字一点都没有了。对小孩进行这样的教育,这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东西。然后进一步教三世因果,一切行为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三世因果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每个行为在六道轮回都会有体现的,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教给小孩。因果和轮回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一个小孩能接受这样的道理,能够在内心深处建立这样的观念,他一定就会有敬畏感,他就不敢胡作非为,他就建立了惩恶劝善的一个根据。这个根据是深深地扎在他的内心深处的,他就会在行为上真正做到慎独,在没人看到的时候他也会按照这八个字来约束自己,来规范自己。如果没有因果的观念,没有轮回的观念,那么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没有根,没有基础。尽管他口头上说讲道德,那都是口头上作表面文章。所以我们现在感到深深的忧虑,当一个社会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六道轮回,他的道德一定会滑坡的,一定会沦丧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⑻ 蒙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

宋代蒙养学校有乡学、村校、家塾、舍馆等诸多名目,还有利用农闲季节专为贫民子弟设置的冬学。这类蒙学大多不如官学正规,教学质量也较低。南宋陆游的《秋日郊居》诗中曾记载了当时冬学的教学情况:“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陆游自注:农家十月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从这个平时闭门大睡,又任凭孩子嬉闹仍郑重其事讲说村书的“愚儒”来看,蒙学质量虽低,但师生关系倒是比较随便。农家派遣子弟于冬闲季节入学习读村书,目的也不过是学习一点粗浅的文化知识,要求不高,设置是季节性的,条件简陋,教师收入也自然很低。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追述自己童年的启蒙老师叫乐君的人,家境贫寒,草庐三间,以两间处诸生,一间让妻子居住,靠讲学为生。平时往往因束惰不继而忍饥耐寒,以致其妻因米竭而不胜愤怒,闯入学舍,取案上简击其首,乐君仆于舍下,被群儿环笑掖起。类似的日子,几五十年“每旦起,分授群儿经,口诵数百不倦。”像叶梦得的老师乐君这样常常饿着肚子,几十年如一日辛勤教学,又与儿童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的事例,也可反映宋代蒙学教育的一般情形。

⑼ 蒙养院制度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有好多哪些

蒙养院制度其宗旨在于辅助家庭教育。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入学年龄为三至七岁,每日授课不超过四小时。以女子师范毕业生为教师。因为当时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当代学前教育不断改善幼儿园资源,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幼儿园内,现代学前教育宗旨是辅助社会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蒙养院制度是一昧模仿国外教育,现代的学前教育有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⑽ 朱熹的重视蒙养教育这个观点合理不,为什么

一、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他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在朱熹看来,小学儿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接受了某种“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就会遇到抵触.因而,必须先入为主,及早进行教育,“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其次,要求形氛生动,能激发兴趣.朱熹接受程颐等前辈学者的思想,认为在对小学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力求形象、生动,以激发其兴趣,使之乐于接受.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宗、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诗、故事等,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儿童教育用书,广为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写道:“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重视自学.他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在教师指导下重视学生的自学与研究,确是大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不囿门户之见,进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交流的做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谈.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薰莸冰炭”那样截然对立.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土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立志
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直是无著力处”,他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二)居敬
朱熹强调“居敬”.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还说:“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三)存养
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干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四)省察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五)力行
朱熹十分重视“力行”.“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
(一)朱熹的读书法
1.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是尊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所谓渐进,是不求速的意思.依朱熹的看法,读书"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踩易陵遢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元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 ."
2.熟读析思
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得烂熟.所谓精思,即是反复寻绎文义.依朱熹的看法,"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己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为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已之学也."
3.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涵泳,即是客观的态度,还古书的本来面目,并不执着旧见,接受简明平正的解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依朱熹的看法,"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灰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便会."
4.切已体察
所谓切已体察,即是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己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依朱熹的看法,"入道之门,是将自个已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已为一.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无不相干.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已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复,我实能克已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
5.着紧用力
所谓着紧用力,即是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以坚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去读书.依朱熹的看法,"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缓."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即是收放心,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所谓持志,即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中搜集及整理有关资料.依朱熹的看法,"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
(二)教学原则方法
朱熹《中庸》上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做教学过程,并认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几项教学原则和方法 .
1.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朱熹很重视学习的自动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依他的看法,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或寻求真理.
既然这样,那么教师起什么作用呢?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正之于终尔".他还说了自己的经验,"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终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在一个阶段学习完结时,检查学生学习是否正确,是否有成效,给予适当的评价、证明和裁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一同商量.在商量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启发.他在《论语》"不愤不启"一章注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又说:"此五所谓时雨之化.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己加.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小雨,忽然得这些小雨来,生意岂可御也".不愤不悱,很难教导;待其愤悱,就豁然贯通了.
朱熹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等待学生自发地出现主动性,而是靠教师积极主动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使无疑者有疑,便有疑者无疑,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见解.
2.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所谓"勇猛奋发",是指在学习开始时,动员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精神去学习,应如兵士在开始战时,抱有进无退、有死无生的决心一样.他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他又把学习比做炼丹、煎药、推车.开始用猛火炼丹,"方好微微火养教成就.""譬如煎药,先猛火煎,数百沸大滚,直涌坌出来,然后却可以慢火养之"."如推车子,初推却用些力;车既行后,自家却赖他以生".这就是说,开始学习时,应动员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态度去做学问,才能克服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惰性.
但朱熹以"猛火"之后,再用"微火养之"譬喻,并不等于说以后的学习可以松懈下来,所以他又提出了"温故时习"的原则.
依朱熹的看法,"时习"是重要的.他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这就是说,如果不学习,就不能获得必需的知识技能;如果不随时复习或练习,就不能巩固其所获得的知
识技能;如果不随时复习或练习,就不能收到复习的功效.他又说:"学贯时习,须是心心念念在上,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所谓"时习",即随事、随时、随处都复习、练习其已获得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间断的"温故"的过程.他说,"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他认为温故是知新的基础.
"温故"能便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他认为那种只知机械地重复旧闻而不能触类旁通的人,是不能当教师的.所以他说:"温故又要知,唯温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为人师".朱熹种既强调学习要勇猛奋发,又主张持之以恒;既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的思想,对我们仍是有启发意义的.
3.教人有序不可取等
朱熹承了张载的思想,也提出"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原则.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序,而不可说等."又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他很注意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又说,"于显处平易处见得,则幽底自在里许.且于切近处加功".还说:"据某看学问之道只在眼前日用底便是,初无深幽妙".这就是说,学习必须从低处到高处,从平易处到幽微处,从眼前日用底到深深远幽妙底.低处、平易处、眼前日用底是基础.
怎样循序渐进?朱嘉说:"学不可躐,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一经通熟,他书亦身着".他又说:"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下学是上达的基础,学问要做下学的工夫,打了基础,才有上达的可能.他说,"圣贤教人,下学上达,循循有序,故从事间者,博而有要,约而不孤,无忘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学者类多反此,故其高者沦于空幻,卑者溺于闻见,伥伥然未知其将安所归宿也".朱熹认为,不先从事于下学而妄想上达,就是躐等,便沦于空幻;专从事于下学而不想上达,虽未躐等,但沉溺于闻见.前者是"不循序而跟进",后者是"虽循序而不进",都是不好的,只会浪费精力而不能达到目的.他认为只有遵循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的阶段,且力学习,则自有进步.
4、笃行
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他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某行而已".他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其知为空知,行而不知,其行为冥行.所以知行应该是并进的,不可偏重或偏废.如果从发生的时间上说,致知在先,力行在后;但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上说,致知为轻,力行为重.所以他说:"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行为重".
他还提出了"知行相须"的观点.他说:"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他以这种常见的事例,深刻地表述了知行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如此,他还进而提出知识是靠实践来加以检验的思想,他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在他看来,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他这种躬行践履对于句识还需检验的思想,是深刻的.
5.博学与专精结合
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所谓博学是指什么呢?他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已治人之方,皆所当学"."为学修己治人,有多少事在.如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军旅、刑法,皆是着实有用之事业,无非自己本分内事".他还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
朱熹是重视博学的,他以盖房子为例,重视"阔开基,广开址厂以为博学就是打好宽厚坚实的基础.他还说过:"孟子日: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语云: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须是先博然后至约,如何便要先约得?人若先以简易存心,不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将来便入异端去".没有广博的基础就难以专精,仅只有一般性广博的知识而不专精,那也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所以他强调治学"贯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无所得.
总起来说,朱熹教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己接触到了教学过程中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问题,学习的自动性、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教与学、博与约等等;也涉及到教学的目的性、积极性、良好开端性、巩固性、量力性、实践性、广博性、专精性等等.他对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做了一番归纳、整理、总结、改造工夫,使之系统化了.其中很多是发人深思的见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遗产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