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接受教育还是
『壹』 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利: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积累知识。对社会发展和公民总体素质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弊: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高分低能;使学生从小接受过大的精神压力,当然,有压力也有一定的好处,但负面的影响更大。
教育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实践学科,任何一个教育活动都是某种教育理念的反映,同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其教育活动必然是盲目的。一种教育理论是否先进与正确,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即是否能够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为什么教育腐败遏制不住?为什么重点中小学累禁不绝?为什么素质教育口号叫得震天响而应试教育硝烟弥漫呢?为什么择校风越刮越盛?为什么奥赛班、培优班、特长班、补习班、家教市场兴旺?为什么考高分和高升学率成了学生、学校和家长们沉重包袱?为什么教育不公得不到解决呢?在城乡仍然还在收费的情况下,中国本没有资格奢谈义务教育,但为什么教育部却说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已高达30%以上?这一切一切的问题,归根到底是陈旧的教育观念,即学而优则仕、状元情结、灌输和死记硬背式的应试教育与考试方法以及浮夸风等在作祟。这些观念已经潜移默化,代代相传,已经构成了强大的社会基础,致使教育改革寸步难行。
『贰』 中国教育好还是美国教育好
中国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近年来虽然也注意培养学生能力,但培养的是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中国教育特别强调的是多学、多念、多记、多考。(大家可以去调查一下那些升学率高的学校,看哪一所不是靠时间加汗水,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剥夺学生文体活动和个人兴趣空间来实现的)。而美国的学校注重学生的批判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美国教育特别强调的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一、美国人的父母观 父母对孩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爱,这是中国和美国的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更加含蓄、内在,有的时候这种爱有些沉重;美国人直白、外在、浪漫。 中美父母观的不同:第一、子女的所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在我国,毋庸置疑子女是属于父母的,就像家中的其他东西一样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一切得听父母的;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第二、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我引用企业形式来说,在我国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责任: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当父母在做这—切的时候是心甘情愿,我们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个好前途、好发展。家长所有个人的抱负、希望、心愿等等全放在孩子身上。等到这一切都完成的时候,父母的青春年华也逝去了。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冼自己的衣服等。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钱(在学校、在社会),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等到18岁成人后,读大学,有父母给出学费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这不是父母必须应该给的。孩子一靠奖学金、二靠打工来获得学费。父母对孩子的无限责任是教育,教育什么呢?—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给孩子足够的性知识,让孩子在他们身体变化时感到轻松自在。四是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美国人的父母观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美国孩子遇事积极乐观、好奇心强、敢尝试、能吃苦、肯动脑。而我国的孩子遇事等待观望、缺乏兴趣、不敢尝试、不能吃苦、不肯动脑。什么原因呢?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方式:第一、美国人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在做中学、做中练,培养了能力、兴趣,最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我们是过分的保护,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使孩子怀疑或失去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一切要等父母。家长怕孩子受伤、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动家长认为危险、脏等不让孩子玩。第二、美国人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我觉得……会好些?我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等等这是美国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你还小,听妈的。告诉你这样做怎么不听?错了吧,你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这是我们的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引导会启发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做出判断,可能对可能错,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灌输对孩子来讲只需被动接受,这样会束缚孩子的自信心。第三、美国人对孩子要求全面,我们常常以学习替代一切。第四、家长语言的作用。“真笨,这你都不会。”“你看谁家的孩子就比你强。”“告诉你多少遍了,就是记不住。”“念书去,别的都别管”。“我们为了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能这样”。“你能把书念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这些我们家长有意无意常挂在嘴边的话,影响甚至摧毁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尊重和理解是培养自信心的土壤,鼓励和引导是培养自信心的最佳养料。 三、责任教育 美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家长非常重视孩子高中的毕业典礼。他们认为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会的标志和起点,所以毕业典礼非常隆重,每个学生大约有十几位包括家长在内的亲友来参加毕业典礼。在学校的毕业典礼后,每个家庭还要组织家庭聚会(Party)来庆贺孩子高中毕业和长大成人,送有纪念意义的成人礼物。让孩子明白和记住:他成人了,要对自己完全负责了。
『叁』 你希望你的下一代在中国接受教育,还是外国。假如你有能力的话。
父母是下一代最好的老师!!!
我偏向 欧美 兴趣培养教育方式
理解 中式全面知识结构的“灌输”
『肆』 中国学生最早接受西式教育是在什么时候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直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初的思想源头。
『伍』 为什么现在中国公民受教育程度还是低于世界平均
你要看到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区别,中国大学生多是因为人口基数大,每年七八版百万大学毕权业生,比某些小国的总人口数都多,你要知道,世界上还有200多个国家人口数都不到八百万的。相对数是看占总人口的比例,还有地区分布的情况,地区分布不平衡,内陆尤其是西部地区留不住人才,都往东南沿海聚集,也就出现了相对过剩。
『陆』 在中国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是否就意味着人没有不受教育的权力也就是不能拒绝接受教育的 那么
受教育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在我国正常公民有义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国家、有关机关(政府、教育局、妇联、居委会等)、学校、家庭有义务对拒绝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提供各种帮助,具体可以查阅《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收容到少管所仅对犯罪的少年提供帮助,未构成犯罪的主要还是依靠社会力量进行矫正。在现行司法实践中对于主动放弃受教育权的案例还未出现。
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如某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他就丧失了受教育权;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质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可能落空。
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受教育权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平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柒』 在中国接受教育相对于出国的好处!!详细
法国德国比较普遍而且学费不算高除非你上私立学校~巴黎有30万中国人呢~~
~推荐西班牙和爱尔兰!!虽然在欧洲算穷国但是教育水平是世界一流的~!
而且他们那生活水平也很不错,又省钱...
去欧洲,你就看他那教育怎么样,再就是社会治安好不好~要找一个还算安定的地方啊,毕竟国外不安定因素太多了,活着都累啊,提心吊胆的...
说远一点再看整个国家的经济和专业需要.你的专业在哪个国家最吃香什么的,或者近年有发展需要的专业...
总的来说,咱们能看上的国家一般都接受留学的...
『捌』 中国式教育好还是西方教育好
一、西方教育和中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难点中积累验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知识的成果。回味中国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在教师一步一步指导下学习实践,那么得到结论是书本知识,结果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西方和中国教育最大差异就在于本质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从学生的本能出发,中国教育是一种“无次品生产”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产出的是合格产品,教育之中的学生遵循“学习是不可以犯错的”的规律,学生创新思维在学校“完美”式教育模式中被禁锢。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课堂上从小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和思维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教育教学作用是指引者,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亲和无拘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出现的疑问一起去图书馆或团体解决,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正确与否自己做出判断,教师没有约束学生的自主思考。人文发挥学生独立或群体思维创造力——让学生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老师提问,学生最好正确回答,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被动的缺乏密切友好和谐的沟通,造成学生思维单一想象模糊的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牢而不固。
二、中西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而且纯粹的应试教育又使大学成了学子们舒缓十几年寒窗苦读压力的发泄场,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三、中西学生从知识层面上的区别: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同样的读小学,如果一位中国小学生一下课就跑出教室玩,中国的老师就会把他的家长找来说这个学生不爱学习有问题,而在美国如果一个孩子下课了不知道出去玩那么老师也会把家长找来说您的孩子不知道玩有问题。美国人正是在孩子的玩耍过程中发现他的兴趣、爱好所在,才能加以引导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挖掘出天才!而中国呢?这也正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家讨论很热的为什么近代以后中国很难再产生象钱学森、季羡林等等一类的大师级人物的原因之所在。
美国人自强自立,务实并注重个人能力,敢于冒险,开放和创新等,使美国的教育呈现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强列的素质教育。美国老师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并鼓历他们努力张杨自己的特长。美国培养的都是有真本事的人。比如,美国从1980年到现在共为他们培训出300多名亿万富翁。和数不清的诺贝尔获得者。这正应了美国的缔造者华盛顿的话:让美国人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玖』 现在的中国教育好还是国外的教育好教育
看个人情况,就一般来说接受国外的教育能不忘本到国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中国的教育还是没有国外先进
『拾』 英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有什么区别
一、教学内容不同
想必在国内接受教育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用到社会实践中,更严重的时候,完全跟社会实践部分不搭边,这种空泛课程设计不但浪费时间,更耽误以后的社会发展。
但英国的教育就完全不一样,英国大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实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都以社会需求为实际基础,除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外,研究和实践同样被看重。
二、知识面不同
总有学生抱怨老师教的东西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当新文化与旧文化的碰撞之下,到底是创新教育,还是坚持本知?就目前国内的教学来看,远不如国外的更新速度。由于英国教学内容紧跟当下需求,因此学生能了解掌握更多新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工作后会发现,所接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可以从过往课程中获得。
而且,知识面广泛,各科目之间关联度大、联系紧密,但又各自独立,各科之间搭配得力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不同
国内教育这件事情,除了老师授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悟性。国内学生的现状就是,到了大学时期失去老师的约束,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弱化,自学短板也明显突出。
但在英国教学中,从一开始就会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将会融入学生的血液里,成为其是一生的好习惯!
(10)在中国接受教育还是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教育:
建国前基本上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一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见新民主主义教育);一种是国民党统治区奴化的、封建的和法西斯主义的教育(见国民党统治区教育)。
建国前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据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统计,1947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5万人,1946年中等学校在校学生 179.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285.8万人。
按当时全国 4.7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中仅有高等学校学生3人,中等学校学生38人,小学生486人。全国80%以上的青壮年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通常在20%左右,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中劳动人民子女极少。幼儿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更为落后。
在旧中国的教育中,封建的私塾占相当大的比重,城镇私立学校中受外国津贴的所占比重也比较大,而且学校的分布也很不平衡。中等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县城以上城镇,有的地区,县无中学,乡无小学。
高等学校有41%是设在上海、北平、天津、南京、武汉、广州六个城市,国立大学的40%、私立大学的46%是设在沿海地区。边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很少。1946年新疆只有一所100名学生的新疆学院和8所中学,宁夏只有5所中学,青海只有 4所中学,西藏连一所中、小学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