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要求和别人比
A. 关于西方教育,中国教育的区别和优劣
1、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不管是从教学范围、教学方法还是教育理念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详细如下:
(1)教学范围
总的来说,中方教学范围更小,但是内容较之于西方教学内容要深的多,西方教学范围虽然广,但在中国学生的眼里不过是蜻蜓点水。例如,在sat物理中会有类似于“狭义相对论”、“电子元件”这样的章节,在中国学习的教材中甚至会有一个chapter名字就叫做galaxy。而在高一的上学期中国就将圆周运动学完了,这一部分放在西方高中的话应该是在必修2,会在高一下期开学才讲到。从这样的教学进度来看便可知道中国和西方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孰深孰浅了。不过所谓的教学范围也因不同的课程有所不同,AP、A-Level、IB、SAT、VCE等等都不尽相同,这仅仅是个大体趋势。
(2)课堂模式
中国课堂以老师为主,由于一般课堂的节奏都比较紧凑,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所谓的填鸭式教学,这一点主要是由于中国教学大纲内容深,技巧性强导致的。相反西方教学的课堂则显得轻松,首先是因为西方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普遍小于中国。具体人数一定是课程不同、地区不同也有所差异的,但是较少的学生意味着学生可以与老师有更多的交流。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中国教学课堂里,主角是老师,而西方教学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同样重要,甚至学生会在课堂里起到更加主导的作用。
(3)高效性
中国教育的高效性要高于西方,首先从教材的高度统一上来看。中国高中生绝大多数都是使用的全国统一的教材,而这份教材历经了多次专家修改已经显得非常严谨、科学了。而西方教育,拿美国为例,不论是IB、SAT还是AP都绝不止一本教材,特别是IB Princeton、Cambridge、Pearson等等都有出版其教材。而这些教材有的是由一个人独自编写的,有的是统一编写的,但是这些都不如中国的教材集思广益、引经据典,毕竟全中国就这么一种教材。西方的教材的多样性导致其良莠不齐,最终导致整体教育的高效性降低。
(4)顺序问题
这里的顺序问题针对的是在整个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每一项具体内容教授的先后问题。西方教育课程的内容安排更加科学,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显而易见的问题。
(5)技巧性
中国理科基础教育是全球出了名的难,具体难在技巧性和多变性上。理科中有这样的一类综合性题目,这样的一道题目往往可以将你初中或者高中所学的所有重要知识点糅在一起,再加上各种七十二变变换的难度蹭蹭蹭地往上窜。亦或者编来各种有着美丽的巧合、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仅仅为了将两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而这样的题目在西方教育中不太常见。
2、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国家,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废除,代之以中西方结合的特色教育方式。
B. 中国和西方教育的差别。要求条理比较清晰,说的点多一点,具有代表性。谢谢!
基础教育:西方公立学校放羊,导致学生水平低下,私立主要是题海教学,学生水平高。中国公立学校正在放羊的路上狂奔。
高等教育:西方宽进严出,强调社会活动。中国宽进宽出,啥出不强调。
下面贴一点别人的观点:
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而且积重难返
我前面的几篇已描述了我认为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的理由这里就不再多说了。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呢?在D大学让我大跌眼镜后我决定做一下调查。当然很快我发现早有受不了了的大学教授作了调查并常年奔走呼号。(Berkeley的伍鸿熙就是这样的一个热心人, 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和例证教育爱好者可以去看看)
总的说来 我认为明显改善的希望很小。
1、中小学教师素质太弱 本身也是糟糕理科基础教育的受害者
比如伍鸿熙和他的同事调查了很多中小学数学老师,竟然罕有人能解释 类似于 “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 这类简单事实的原因!(可惜我一时找不到有多高比例教师做不到这些事的原始数据,不过绝对是骇人听闻的高)。最后 作调查的大学教授们发现中小学数学老师在上中小学时他们的数学老师就未能给他们解释这些简单事实的原因。等他们长大了,逐渐见怪不怪,也能顺利做计算,可是他们始终没有理解为什么!他们虽然上了大学但往往是大学里学得较吃力的学生被微积分线性代数折磨得够呛,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学也不会教这些东西呀。
这时我就深刻感觉到了中国这套师范学校体系的重要性。
2、教材和教学标准体系有严重质量问题
看了愤怒的大学教授和一些家长的控诉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流行的数学教科书 内容有严重漏洞,歧义或错误。感兴趣的河友可以去看上面链接中伍鸿熙找出来的各种奇葩例子。我只半剧透一个。一些美国学生不懂分数的乘法:为啥 2/3 * 1/5=2/15? 就是不懂!甚至还专门造了一个词(fraction phobia--分数恐惧症)来描述这种不懂的恐惧。(中国人想不通)这事儿怎麽就能这么难呢?美国的教科书害的......
教科书的问题其实是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物。那么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出了啥问题?大致说来美国有两派。第一派由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学专家组成主张初等教育要实行“启发式”“探索式”教学 多从实际从动手出发用计算器等代替传统计算教学等;第二派由大学教师和一些家长组成主张传统教学法 强调记忆和练习 强调严格的书本知识学习。两派争执不下矛盾公开化 在90年代曾酿成著名的“数学战争”。从现在的情况看第二派在掌握教育主导权上失败了。前述的问题是在第一派的思想下产生的。
6、教育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不统一
在联邦制下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权。 我询问过我的学生,感觉不同地区的学生学的课的难度知识点甚至顺序都会有很多不一样, 情形十分混乱。更麻烦的是美国人迁移性大。 我听说有很多孩子在搬家后会出现学习的课程无法衔接的麻烦。我甚至知道有的人在中学里没学过物理(连牛顿三定律都没学过)......
7、反智主义的干扰
有至少两类反智主义。一类基于保守宗教思想。 这类思想对知识分子没大的影响力但有一定群众基础, 有民粹式的政治影响力。其对某些地区出身的人 有洗脑作用。比如曾有学生告诉我 他因为对上帝的信仰和家庭教育因素长期以来对学习物理和数学有难以克服的感情排斥性......
另一类则以相对主义多元化极端环保主义女性主义等面貌出现或者表现为一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但理科学得不好的人质疑学习理科的必要性。这些人虽不如第一种多但往往更难缠。我可以举一例管中窥豹。纽约时报曾刊登一文鼓吹“数学作为必修课会阻挠我们发现和发展年轻天才”(Making mathematics mandatory prevents us from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young talent.)并建议大多数人不用学中学的代数了。注意,这是中学的代数:是教你用xyz代表变量 教你了解多项式 教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代数课! 他的提议固然受到了多数读者的抨击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一些人支持他......
中国的这方面的情况要好一些。 第一类在轮子被镇压后没有什么引起我注意的迹象;第二类呢?嘿嘿 我觉得中国公知的脑残度是不输于美国的。好在他们的几乎全部注意力一直放在TG身上......
美国的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是美国人自己也意识到了的一大问题 各种抱怨充斥媒体但始终不见什么好办法。 我在做了一些调查后也感到问题积重难返 解决希望渺茫。
教育问题显现效应有较长滞后期 美国精英可能准备不足
我以前提过一个第一流学者成熟后往往有30年“一流水准保质期”。另一方面 一个中国学生可能现在刚到美国来读书离他回国可能还有10年离他在国内开始有效的繁殖学术后代可能还有15年;这意味着虽然他最终属于“从美国抽血”的人但这事有10几年滞后期。
从主流媒体看美国的精英阶层对教育问题显现效应有较长滞后期这件事似乎没有足够警觉性至少没有警觉到认为就算现在集中资源死保基础科学地位都有可能动手晚了点。不错有很多指出美国基础教育差的声音,但对于基础科研和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舆论似乎还是普遍很乐观认为这是中国差距甚大美国不必太忧虑的领域。对于美国高度依赖外国人才很多人单纯觉得这是美国的优势:外国人来说明我们厉害嘛。更有甚者各种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肤浅言论还大有市场 似乎喊几句中共体制压制自由就能推出中国创新赶不上美国......
美国例外论
上述历史观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对很多美国精英来说 美国的基础科学和高等教育具有中国在值得预测的未来没有机会哪怕接近的地位从而不仅成为他们自信的源泉而且可能为其他领域(如制造业)提供美国“王者回归”的机会。对我来说在基础科学和理科高等教育方面 “中国速胜论”和“中国无法超美论”都站不住脚 但中国在跨越我一生主要学术期的未来30-40年的“持久战”颇有胜算。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知道我一定要回国: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也因为我是希望参与到新的世界科学中心形成进程中去的“国际人”。另一方面 我衷心希望美国人能平稳过渡到世界第二并和欧洲等力量一起实现基础科学不过度集中于一国(中国)。这种长期存在的平衡和竞争力量对中国和人类的基础科学的长远发展都会是有利的,有长久历史经验积累的中国人当能体会。
硬实力差距
一、尖端科技
在伯克利的很多导论级课上,我们就接触到目前在硅谷最尖端的科技。比如Computer rchitecture课上,为了讲述parallel computing我们用Hadoop做了MapRece的一个应用。而在清华的不管是电子,软院,贵系,姚班对目前最新的技术都介绍的很少。这一点差异的原因是教授水平的差异,在伯克利,很多教授就是最新技术的发明者,自然愿意在课上讲讲。
二、教科书
国内的教科书真可以用微言大义来形容啊。比如这学期我上的 电磁场与波教材只有300页左右,B5, 每张一堆公式推导,几个定理配几个例子,有的还没有例子。而在伯克利用的教材则有500多页,而且是A4, 可以用详实来形容。每个定理必配很多例子,还有大部分插图,生怕你看不懂。个人认为从吸收知识的角度,美国的教材理解起来效率更高,这或许就是伯克利翘课人数比清华多得多的原因之一,因为完全可以自学= =
三、设备
这点大家都知道,等什么时候有钱了再说吧。
四、教授水平
众所周知,不过似乎差距在缩小?
*五、地点,氛围
这或许是伯克利和斯坦福特有的优势。两校都在硅谷附近,EECS同学间的话题也离不开各种新的high tech或创业神马的。另外,大量的硅谷IT公司就近招人对两校学生也是个优势。这一点在美帝的其他学校可能也比不了。
中国的情况则是最有意思的。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理科的最顶尖学生就持续不断的流向美国。这一方面强化了美国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导致中国长期失血始终难以完成本土一流人才的原始积累。可以说中国近二三十年的状态对美国维持其地位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中国基础和本科教育足够强可以大规模长期为美国输入后备人才但研究生教育和基础研究足够弱以至于无法大规模吸引顶尖人才回流。
然而中国的很多事业都有这样的特点:格外漫长, 挫折失误连连, 长期看不到希望(或者说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人多), 眼看着别人有很多“捷径”但学不到手, 最后走了一条异常艰苦一个台阶都绕不开的路,然后逐渐收获果实并能望见难以限量之光明前途但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最难的阶段已过去......
我感觉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大概也是这个路子:顶尖理科人才的长期外流纯粹从国家角度看,在三十年尺度上是吃大亏的事,但从五六十年尺度看却可能是最终盈大利的。中国通过美国的体系在海外顺利完成了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和建设全年龄段人才梯队。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急速提高,美国的令本国人民和精英都始料不及的地位下滑以及中国青年有了美国可被中国“取而代之”的“皇帝轮流做之贼心”,最近几年来已经有未来10年内还会有成批第一流中国青年人才回流。在我看来中国基础科学在本土完成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就如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一样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各种人们抱怨的国内不利因素只会影响早几年还是晚几年实现的问题。当然从在本土完成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到基础科学赶上美国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学术后代繁殖需要时间)。
一个中国顶尖学生20多岁到美国学习30多岁回国工作 这是一种新模式。六年前(08美国金融危机前)这样的模式凤毛麟角, 但最近几年呈现滚雪球之势。我周边(包括我)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呼应。这和更早时期的顶尖人才的20多岁到美国学习之后在美定居的模式大不同。 后者对中国也是很有意义的(回国讲学组织会议,保持华人在世界学术中心一席之地等)但对美国的直接贡献更大。而前者则显然对中国贡献远大于对美国的 而且做贡献的能力是在美国获得。如果说美国在一流基础科学人才这个领域从中国抽了30年血的话, 现在中国要开始反过来从美国抽血了。美国无法通过刻意压缩从中国招研究生阻止中国抽血:如果它这样做则不仅会导致生源质量下降而且会导致顶尖学生不得不在中国深造从而帮助中国更快的进行一流人才的繁殖。更可怕的是中国学生在21世纪以来在美国后备科学人才中占的比例似乎越来越高 近年来更是迅速扩散到本科阶段(我亲身体验似有爆发趋势不知是否和美国高中生的理科水平进一步下滑有关)。这意味着中国的潜在抽血能力还在增强。。。
很多人都在说美国选专业有多么多么自由,每个人似乎都选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专业。然而事实上,这一点只对美国上层家庭成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专业基本上就是市场导向。在伯克利,很多文理学院的人挤破了脑袋想进HASS商学院。在伯克利和MIT的工程学院,学CS的人是最多的,而目前CS是最好找工作同时赚的很多的专业。
而在清华,每年输出的各专业毕业生基本符合计划需求,而不是市场需求。这样对国家来说或许更有利一些,然而对个体并不有利。首先,很多专业并不好找工作。第二,有些学生确实不适合本专业。可喜的是清华转专业已经越来越容易了。
综上,美国的模式对于个体来说是最优的,但就整体来说却不一定优于国内
C. 中国式教育与西方式教育的不同
一、教育类型不同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难点中积累验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知识的成果。
中国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在教师一步一步指导下学习实践,那么得到结论是书本知识,结果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西方和中国教育最大差异就在于本质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从学生的本能出发,中国教育是一种“无次品生产”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产出的是合格产品,教育之中的学生遵循“学习是不可以犯错的”的规律,学生创新思维在学校“完美”式教育模式中被禁锢。
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课堂上从小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和思维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教育教学作用是指引者,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亲和无拘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出现的疑问一起去图书馆或团体解决,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正确与否自己做出判断,教师没有约束学生的自主思考。
二、中西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
三、中西学生从知识层面上的区别
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
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D. 中国教育
首先我得承认你很有想法,见解独特,确实中国教育出现了很多弊端,就像你说的应试版教育一样,小学权生的书包不是背的换成拉杆的,初中生开始无休止的考试等等,这都是几千年来教育模式的衍生品,值得反思。不过,美国的教育方式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值得我们借鉴,比如重视实践而非单纯看重成绩、擅长启发式学习而非单方面灌输。这些都是目前我们在教育中不断吸取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美国教育之所以是美国教育是适应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在中国人这里可能会过敏,有些不适应,总之,教育改革会继续进行,教育方式也会改变。只是需要的时间太久
E. 韩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对比
“在中国学习,只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样很容易睡觉。这只是韩国高中的授课方式。”韩国留学生金某这样说。
在韩国的课堂上,老师比较重视和学生的互动,提倡学生的自主参与。”从韩国归来的一位留学生这样说道。她提到在韩国上的一门“国际交流技巧”课,班上是二十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教授提出同学之间要自我介绍后,这位教授首先让大家打乱次序,坐到陌生的同学身边,与身边的陌生人交流,二十分钟后,相互介绍对方,其他同学提问。独具匠心的教学方式,让同学短时间内与陌生人进行全面的沟通、深入的交流。
在韩国学习专业课,老师会给学生一系列选题,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做准备。每一节课上都要求一名学生上去做相关选题的报告,并接受台下同学的提问。老师就以学生专题报告的内容和回答问题时的好坏评定成绩。即使对提问的同学,老师也会根据多提问题的好坏给出成绩。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以享受提问的充分自由。当然,享受自由的前提,他们不得不及时查阅课外资料,准备选题。
韩国留学生高某对于学校选修课的学习环境,大倒苦水:“文化课上好多学生不听,有的做其它科目的作业,有的发短信,有的甚至在下面小声打电话,还有人进进出出,很吵!”留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重。在韩国,上课时手机都要关机的,那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一种礼貌。开始上课后,没人会出去。
F. 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
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大致有如下几点:
虽然都是精英教育模式,但是二者有很大区别。
中国是全民教育模式下,优选教育。这样使得一下贫寒之弟能通过自我的努力,完成阶层流动。
而外国这样的机会很少。他们一些上层社会的子女从小接受的就是一些花费高昂的私立化贵族学校所提供的的优质教育。事实上,这样的贵族教育,往往是比较严格,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就如我们的应试教育几乎是殊途同归。
G. 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方式到底有什么区别我认为中国教育太压制人的本性。对吗
我认为各有千秋。
有人说中国式的教育会泯灭个性,实际上,我国的学生的个性不比西方差。只不过不向美国人那么张扬,也不想德国人那么矜持,更不像英国那么绅士。
中国的历史,使重文尚武,文科相对发达,西方经历了工业化革命,比较重视科学技术。中国人比较中庸,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是安居乐业。这本无可厚非。
中国人口太多了,历史太久了,人口的压力,历史的积淀,都造就了国人的胸怀和气度。
在现代科学技术层面上,我国是相对落后,就教育而言,我国的方式西方也在学我们。
要说区别,就是历史和国体、国情的区别。
希望您能苟同!祝好!
H. 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中国教育,外国教育比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外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有不同之处,他们的课本和中国也不同,他们的交易的方法也不同,不同点很多
I. 中国的教育跟国外比怎么样啊
曾有学者指出:中国现在教育是在抹煞人的创造性,不是在培养人,是在杀人。乍一听,似有夸大其词的感觉。可在“零分高考”折射下,中国教育又何尝不隐隐作痛呢。试问“十年寒窗”培养出来的人对社会有多大贡献?试看政界、商界和科技界成功人士有多少是高考状元?有多少是老师家长和社会公认的好学生?中国教育的“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外国教育的“能力培养”却更能驾驭时代。纵然,我们不需觊觎外国的圆月亮,但中国教育体系体制的改革之路却任重道远。
J. 很多人说中国教育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不然。真的,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稍微有点教育的人,素质和那
我觉得素质对人很重要。作为人就应该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中国的教育是国家社会形成的,不是谁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提供自己的素质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