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
A.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和审美创造目标。
(审美情感目标)
B. 幼儿美术教育年龄段目标具有哪些特点
1、儿童学画并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培养儿童观察、想象、创造、审美等各方面的能力。 2、并不是儿童学什么画都可能培养这些能力的,要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怎么引导孩子。 3、文章图片除涂鸦期的两张作品外,其它图片全摘自本工作室学生作品。 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哪个孩子不喜欢画画,那一定是大人的过错。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孩子画画大大致可以分成涂鸦期、象征期(又叫表象符号期)、主观感觉表现期和视觉写实期四个时期。 在孩子绘画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没有明确的界限,不同的孩子在绘画的某些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天份。只有了解了各个不同时期及不用孩子的特点,才能为我们指导学生绘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儿童学画不是只学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培养各种能力。儿童学画可以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接下来我将简单说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如何在不同绘画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一、涂鸦期(大约从18个月至3岁) 这个时期的幼儿尽兴涂抹,笔下的“作品”没有具体形象,纸上只有各种各样的线。个别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在胡乱涂画,其实这是这个阶段幼儿绘画的真实体现,动手画画这就是一个好现象。 本阶段注意点:A、孩子画画时请不要打扰。B、画好后听孩子讲一讲画的是什么,并适当进行鼓励。C、不用引导孩子画什么,更不用引导怎样画。 关键:重点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象征期(3至5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够创造自己的图形符号,并开始命名,例如:这是我画的爸爸、妈妈,这是我画的金鱼、狮子等等。象征初期的儿童往往把人画成“蝌蚪人”,他们观察事物只关注主要特点。这一时期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直觉的象征化。与真实物象相差比较大,也更具有独创性。 本阶段的注意点:A、不要说孩子画得不象,更不要示范应该怎样画。B、要引导孩子观察事物的细节及各部分的关系。C、让孩子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D、画时要大胆轻松。 关键:重点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主观感觉表现期(5至9岁) 主观感觉期是孩子学习儿童画的黄金时期。这时期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能够画其所想,稍大一点的画其所见。观察力进一步增强开始对细节的描绘。这一时期是儿童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儿童画创作最多的时期。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有明显的写实倾向。6岁后的孩子,就能把所见所闻的事情作为整体记下来,保存在记忆中。并能凭记忆把所见事物加以概括和重新组合表现出来 本阶段训练要点用注意点:A、引导孩子观察细节与整体的关系。B、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C、通过画绘画日记,培养孩子的形象忘记能力。D、让孩子轻松大胆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作品。D、重视孩子的主观意识,不要强调事物的逼真性。 关键: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 四、视觉写实期(9岁以上) 这一时期,开始向写实方向转化,关心自己作品的好坏,否定过去自己画过的画,注重所描绘物体的逼真性,爱欣赏有立体感,有明暗变化丰富,色彩真实感强的作品。 这一时期孩子的想象力及形象记忆能力方面发展逐渐减慢。观察写实能力飞速发展。不再适合学习纯粹的儿童画。 本阶段训练要点:A、通过色彩与素描等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B、通过接触各种不同的绘画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A、观察能力。B、欣赏能力。
C. 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第八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第二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工作资料 2010-05-21 10:48:53 阅读44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目标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导美术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关键准则。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包括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 1.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 幼儿美术的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这是由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如第一节所述,幼儿绘画、幼儿手工、幼儿欣赏的发展都表现出大致的规律。这些规律能从视觉符号和视觉形象的角度,反映出某个时期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终极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才能符合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求。迄今为止,人们对幼儿美术发展的过程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美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判断幼儿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因此,在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部分目标时,应立足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另一部分目标应超前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这样的活动目标能激发和形成幼儿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美术的发展。 当然,幼儿在美术发展过程中还受到美术教育和美术实践的影响,表现出美术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反映出幼儿个体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因此,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幼儿美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顾及幼儿个体表现在美术方面发展的差异,使制定的目标能真正有益于幼儿美术的发展。 2.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 幼儿美术是幼儿从事的视觉艺术活动,它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线条、造型和色彩等。并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表达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因此,在终极目标中就包含了了解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且通过美术符号系统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美术技巧,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也是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 3.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 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的面貌和状态起着规范的作用,这是一种来自教育外部的制约性。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社会的发展表明,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需要一个人格健康完善的人。即应该具有较多的创造力,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的人。这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也是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把幼儿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及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1.总目标 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必须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幼儿美育的精神。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最概括的表述。 总目标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与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结合起来,作出了具体明确的阐述。总目标规定了幼儿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审美感知能力人手,因为审美创造所需的内在图式与内在情感的积累,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来完成的。其次,幼儿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能产生审美愉悦感,丰富审美情感体验,最终促进幼儿人格的完善。最后,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审美创造能力的获得,会进一步促进幼儿审美感知的敏锐和审美情感的丰富与深刻。总目标还指出了达到以上目标的途径。即通过教师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以及幼儿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对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术形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来进行。 2.分类目标 分类目标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类型,即绘画、手工、欣赏的角度来描述。每种类型中又包含了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但不同的领域侧重点不同。绘画和手工类型侧重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欣赏类型侧重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则在三种类型中都有体现。分类目标还反映了三种教育活动各自的特点,突出了幼儿美术教育实践的启蒙性质,即在目标的表述中较多地使用了“初步”、“粗浅”、“基本”等限定用语。 3.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分类目标在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分解和落实。阶段目标按年龄班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考虑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即符合教育不仅要适应幼儿发展的水平,而且要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原则;同时,还为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即多个以时间为单元或以主题内容为单元的目标相互联系、逐步递进,便构成了年龄阶段的目标。 4.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它必须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一致。同时,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教师在制定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深入、细致、透彻地研究各层次的目标,透彻把握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防止不同层次目标的脱节,增强目标意识,确保目标的实现,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由于目标是通过活动对幼儿的期望结果,故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更直接、更确切,一般采取行为目标、过程目标和表现目标三种表述方式。 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表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这种行为变化的结果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马杰(R.F.Mager)认为,行为目标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要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 (2)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 (3)行为表现公认的准则。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分别对应: (1)幼儿自身表现出的美术行为反映,如“画出”、“印出”、“做出”、“折出”、“剪出”等; (2)幼儿的这种美术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的”、“临摹的”等; (3)行为的具体内涵,如“画出爸爸妈妈的头像”、“折出一只小兔子”等。 一般来说,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学习,可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述法。教师在具体撰写时,应注意行为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完整性和具体性。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用线条画出夏天梧桐树的特征”,就较完整和具体。 采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其优点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用被观察到的行为加以表述,如果仅仅关注行为目标,必然会遗漏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2.展开性目标 展开性目标也可称过程目标,描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提出的相应目标。它与行为目标的区别在于,行为目标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展开性目标关注的是行为进展的过程。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L.Stenhonst)认为,教育由四个不同的过程组成。它们分别是:(1)技能的掌握;(2)知识的获取;(3)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4)思想体系的形成。如果说前两个过程可以用行为目标表达的话,那么后两个过程则必须通过展开性目标来表述。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举的提高,习惯的养成、艺
D.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标取向有哪些吗
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包括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
幼儿美术的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这是由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绘画、幼儿手工、幼儿欣赏的发展都表现出大致的规律
。这些规律能从视觉符号和视觉形象的角度,反映出某个时期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终极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
打字不易,望采纳谢谢!
E. 幼儿园大班美术目标
设计思想: 通过让幼儿留意秋天的变化,认真观察秋天的模样,感受秋天的美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满足幼儿的需求。 活动目标: 一、观察、发现、探索秋天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美丽。 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 ℡_殠餖餖〆... 18:33:09 大班美术 冬天到了(绘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绘画来表现冬季景物的特征。 2、启发幼儿画出小朋友冬季取暖活动的动态。 3、培养幼儿选择适当的色彩和合理安排画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画面“冬天到了”1盒彩笔。 2、1张冬季风景图,3张小朋友动作图片。 3、在冬季锻炼活动中,组织幼儿观察小朋友活动的情景和动态。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冬天到了,小朋友知道冬天里自然景物啊,人啊……都有些什么变化? (出示些风景图:从树叶、河水、人们服装的变化来谈)你们看到了吧?到了冬天,有这么多东西在变化。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做动作。 教师出示小朋友活动的动态图片:冬天很冷,小朋友为了取暖就需要做各种 运动。你们看,这张图片上的小朋友们正在做各种不同的动作。你们能根据他们的动作猜出他们在做什么运动吗?(幼儿议论、回答:跳绳、拍球、踢毽子等)小朋友们想想看,除了这些运动,还有什么运动能取暖呢?做不同的运动,膀子和腿的姿势就不一样,现在我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做几个动作,我们猜猜他们做什么运动?
F.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的主要有哪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设与实施过程的关键准则。确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各项目的能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得以体现。
一、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
由于人们对幼儿发展的规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以及对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看法存在着差异,在制定教育活动的目际时,也存在不同的目标取向。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时,以行为方式陈述美术活动的目标: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陈述目标的最为有效的形式,是既要指出要使儿童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运用的生活领域或者内容。泰勒对课程目标的贡献是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
在陈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太过含糊或笼统是没有意义的,例如:“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儿童发展美术潜能,透过美术经验而实现创造和成长。”这样的目标即属这类型。同样,在陈述目标时,如果描述的是教师的任务和行为,例如“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为幼
儿提供美术材料”,这样的目标也不妥当。主张行为目标取向的泰勒认为,应该运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内容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以行为目标加以表述,能明确儿童通过活动将会学习一些什幺,例如“提供给幼儿一张硬纸和一些毛线,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它制作一个像框”,这样的目标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采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其长处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能被观察到的行为加以表述。这种目标取向在陈述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必然会遗漏许多很有价值的内容。 (二)过程目标
过程取向的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相应目标。也就是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活动的结果,那么过程目标注重的则是过程。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认为,教育由4个不同的过程构成。它们是:(1)技能的掌握;(2)知识的获取;(3)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4)思想体系的形成。如果说,前两个过程尚能用行为目标陈述的话,那么后两个过程则是无法用行为目标表述的。他认为,设计教育活动时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加以展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采取过程目标的方式,在理论一是十分吸引人的,在实践中却缺乏可操作性。由于过程目标是在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展开的,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及美术表现的特征,熟悉美术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还要有相当的教科研能力,自愿花费大量的额外工作时间和精力,这一点教师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三)表现目标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较少地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一般希望儿童能独特而富于想象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以及美术创造方面,也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艾斯纳“发明”了表现目标,以此补充行为目标,而不是取代行为目标。艾斯纳认为,行为
目标陈述的是儿童的特定行为。只要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展示其特定的行为,它即可被有效地予以叙述和确认。但是,当教师要求儿童想象性地运用技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形象的时候,应为儿童设立表现目标。艾斯纳认为,这两类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他指出,表现不仅是感情的宣泄渠道,而且把感情、意象和观念转变并托付给材料。在此过程中,技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没有技能,转变就不可能发生。这些技能,有的可在教学中得到发展,儿童获得了技能,便能运用于自己的表现活动中去,因此,行为目标使儿童得到了系统的技能训练,使表现成为可能,而表现目标则鼓劝儿童运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他的观念和情感。
表现目标关注的是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表现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预期的结果。它只为儿童提供活动的范围,活动的结果是开放性的。例如,“利用纸上已有的矩形,画一幅你最喜欢的画”。这种目标可让儿童摆脱行为目标的束缚,鼓励幼儿自己去表现自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目标取向各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一般而言,行为目标的形式有利于儿童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目标的形式有益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目标的形式则能鼓励儿童的创造精神。因此,在制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特别注意各种形式的目标的互补性,使之能扬长避短,从而有效地实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G. 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的,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纲要》的实施工作给予充分重视,认真抓好。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认真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幼儿教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学习和理解《纲要》,以有效地依据《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教育计划和组织教育活动,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技能。
(7)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扩展阅读:
美术教育活动的相关要求规定:
1、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3、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H.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般目的和具体目标分别是什么-----答案那里有
能欣赏美he评价美是必须经过学习和教育的 。引导儿童 在疏密之间发现线条美 ,在色彩的表现中感受对比和和谐的美 ,在用笔用墨的挥酒中体验创作过程的美 ,这是老师应该做的事 。艺术教育的其中一项任务是培养孩子感受美的能力 。绘画比赛目的是促进孩子的艺术学习 ,不是为了分高低,比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