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教育的人都能发表自己的
㈠ 名人们说过与教育规律有关的话
有了真正的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懂得运用它。
——(英)狄德罗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法)罗曼·罗兰
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知识本身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英)培根
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只限于学校学习到的那一些,这个人的知识必然是十分贫乏的。
——于光远
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
——(法)卢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谈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意思是:作为教学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很深的影响。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话语、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体罚和讥笑、冷漠会对学生造成生理和心理伤害。 学生的聪明才智不敢发挥,我们的教育便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如果没有立德树人的仁心、没有诲人不倦的耐心、没有有教无类的公心,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温度、缺乏责任心的。
(2)如果说过教育的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扩展阅读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领导学生认识的地位;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其认识和发展必须在不同程度上服从于教师的领导;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取决于其积极主动的认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发展。
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成为我国师生关系的特征,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其次,提高教师素质,综合利用多种教育手段。
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和教育过程中的其它问题。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信任,又要严格要求,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既适时适度,又持之以恒,既重视学习,又注意品德、体质的发展。
㈢ 列举出教育学家说过的关于启发式教育的名言
1..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
2.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苏霍姆林斯基
3.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
4.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赞科夫
5.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张载
6.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7.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
8.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9.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10.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
㈣ 现代著名教育家都说过什么关于教育的话
1、 教育是立国之本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9、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0、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1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12、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3、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4、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15、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㈤ 教育家说过,你认为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怎样的人,他就能成为怎样的人
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长,家长总是把孩子的时间装在自己的口袋里,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结果令孩子失去了自己支配时间的能力,减负赢得的时间又白白浪费掉了。作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成为有用的人。有时我也在想:什么是有用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呢?前日看了一篇文章,很有感触。文章说真正有用的人,是那些有理想、有知识、有体力的人,是懂得终身学习的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飞速发展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宣言》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说明,教会孩子学习,教会孩子终身学习是一个被全人类所关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有创造力、勤于开拓的人。不会学习,就掌握不了新的知识,也就不会有创造的能力。孩子只有从小学会独立学习,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具有自己支配时间的能力,长大才能够独立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3000年前一个古希腊教育家就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让孩子学会学习,并不是让他们一定要做出什么经天纬地的事迹,而是要让孩子懂得,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学习都是他们体现价值、创造成绩的必要准备。“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学习,都能够创造出优异的成绩。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大学无疑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但也并非说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学校教育是基础,尽管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一生所受教育的全部。所以我们家长能够做的,并不是仅仅让孩子头脑中装得满满的就行,而是要帮助孩子培养热爱学习,终身热爱学习的习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一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学习中出现问题,家长不要马上告诉其解决办法或答案,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查阅资料,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感受成功的快乐,品尝学习的乐趣;二是开阔孩子的视野。节假日,带他们出去参观、旅游或会见有学问的人,让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也便于开拓他们的思路;三是鼓励孩子多动手实践。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够陪孩子一辈子,不能帮孩子一辈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留给孩子金钱、住房、汽车等财富,不如教给孩子一个学习的好习惯,只有学习,才能够让孩子受益一生。
㈥ 孔子说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有的人可以教育有的人不可以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各因其才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四书章句集注》
后朱熹有对孔子评价'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于此,好似孔子一个因材施教的故事。
还有宰予昼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㈦ 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
儿时,父母是我们不成熟心灵的保护伞,他们把种种黑暗挡住,而告诉我们许多美丽的童话,有王子公主,有英雄美女。上学后,教师是我们获得系统性认知的构建者,他们弃糟粕取精华,教给我们科学、艺术和哲学,教给我们爱因斯坦、孟德斯鸠。
社会的教育呢?与前两者相反,无处不体现着残酷之美。
当我们长大成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满怀憧憬的社会新人,一趟这潭浑水时,社会把我们美好的梦想逐个击破。它告诉我们肮脏的现实,有官商勾结,有冷眼旁观,有许多已建立和将成形的潜规则。当我们被一堵堵厚重的墙壁碰得头破血流后,我们才逐渐摸索出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估算出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便体现出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在受伤流泪后,找准自己的定位。挫折和失败丰满了我们的羽翼,它教会了我们怎样搭好自己的人生舞台,怎样增添生活的华彩,怎样在隐忍痛苦中酝酿出彩色的芬芳。
最近几十年的政治和经济的冲突已把上个世纪人们没有想到的危险带到了我们的眼前,事情似乎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我们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心灵邪恶的一面被放大后的影子,社会残酷地向我们揭示人的劣根性。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明白高尚品德对于我们的重要性。由此体现的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可概括为:一个人如果不承认对客观真理和知识的追求是人的最高和终极目标,他将不会受到尊重。
社会日趋复杂及其自身结构的多元性,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早地陷入迷惑而不停地追问与思考,发现自己只是孤寂地生活着。其实,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来自内部,来自一个人自身的努力,这驱使我们联合众多局部的力量,去平衡这个不平等的世界,让这个世界的秩序更为合理,更有公信力。更能让每个个体,包括动植物,获得益处。所以,社会用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来教育人们追求更加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所以,纵使它曾经残酷地破坏了我们的乌托邦蓝图,但这一残酷又用它自身的另类美消弥了伤疤,描绘出更为合理的社会模式图。
因此,虽然社会的教育与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背道而弛,但它们殊途同归,引领我们成为有思想有内涵的人所以,不要怀疑社会教育的残酷美,它是命运给予我们的不偏不倚的爱。
㈧ 哪位名人说过: 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的名言名句,急 急 急!
法国教育家卢骏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
㈨ 有没有被父母说过:我觉得我教育的很失败
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
在高考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
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
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惟一的标准。
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因为任何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第一名。
如果一个班里有40名学生,难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39个孩子都是笨蛋吗?都是失败者吗?绝对不是!
所以我有一种自我解嘲说法:其实当第一名也确实不容易,因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个追赶的人都没有,往后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没有什么好当的。
当最后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个追自己的人都没有,你想这种生活多潇洒呀!
当然这种观点不能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学会怎么鼓励孩子。这次考倒数第一,下次我会鼓励他考倒数第二,这次他考20分,下次我会鼓励他考30分。千万不要说你的孩子,这次考了60分,你告诉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别进家门。
你这么说,有的孩子当然会拼命学,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么办呢?难道真的不让他进家门么?你肯定让他进家门,你让他进家门就意味着你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知道了,我爸爸妈妈是说话不算数的,那我以后就无所谓了,他反正不会不让我进家门,父母就这么被孩子刺中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记清楚,绝对不能让孩子吃住你,绝对不能要什么给什么。
比如说这个孩子爱吃麦当劳,你就可以把它当成一种诱惑,答应孩子考到10分,就带他去吃麦当劳,然后再把孩子的分数一点一点加上去。比如说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万不要说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骂一顿。
你要对孩子说,60分已经不错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里的同学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进步,你明天要比今天进步,这个孩子的分数在潜移默化中就上去了。
他每上去一点,你都要鼓励他。
当分数考得更低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误,爸爸妈妈支持你,千万不要伤害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㈩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如果你不明白什么是教育 而你又把别人老师给你的教育忘了 这时你就要自己反省一下 按语就是这个反省的过程中自己在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