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召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会议的通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针对高等教育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截至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到人,本科工科在校生数达到人,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5733个,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㈡ 专业申请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条件有哪些内容
工程教育专业认抄证是指专业认证针对高等教育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截至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到人,本科工科在校生数达到人,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5733个,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1]
㈢ 《华盛顿协议》是怎么"转正"的
1985年,高等工程教育评估问题专题讨论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关于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讨的帷幕,直至现在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这三十多年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工程教育引领高等教育评估
1985年11月,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高等工程教育评估制度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2)探索阶段:试点建筑类专业的教育认证
中国关于专业认证的实践活动开始于1992年。当年原建设部组织对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和东南大学四所学校的建筑学专业进行试点教育评估,开创了中国专业认证实践的先河。1994年,原建设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明确了建筑类专业的评估机构、申请评估的条件等程序性问题。这一时期在建筑学专业进行的教育评估对提高教育质量、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界和工业界的联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中国日后在其他工程教育领域进行专业认证积累了经验。
(3)实施阶段:基于《华盛顿协议》要求标准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2005年,由国务院18个部门(单位)组成的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成立,负责研究中国工程师制度框架设计,指导组织和开展对外交流,探索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等工作。经研究,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一致认为中国应尽快加入《华盛顿协议》。2006年3月,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专业认证工作的正式展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建立了与《华盛顿协议》要求基本一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截至2012年底,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在机械、电子与电气、化工制药、计算机、土木等14个专业领域,认证了295个专业点。2013年1月底,中国科协正式向《华盛顿协议》秘书处提交了中国科协作为预备成员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申请报告,并于2013年6月全票通过。
㈣ 为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出哪些试题类型
1、通用型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及大学四六级口语证书。这类证书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取消了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但是它们依然被用人单位看重,因此也成为大学生考证的首选。
2、英语能力证书:如托福(TOEFL)成绩证书、雅思(IELTS)成绩证书、英语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等。此类考试需要过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是打算出国留学及赴外企工作的大学生首要追逐的对象。
3、IT能力证书:如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证书、ACCP软件工程师、微软系统管理员(MCSA)证书等。随着电脑与网络在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高素质IT技能往往成了求职者的一把“利刃”。
4、职业资格类证书:如报关员证书、单证员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国家司法考试证书、导游资格证书、公务员证书等等,主类资格证书范围最广,种类最多。
㈤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什么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是针对高等教育工程类专业开展的一种合格评价。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但有别于学生是消费者的理念。把学生视作消费者或者是顾客,往往使学生更加关注“我得到了什么”,关注经济投入和学习投入后谋得的职位和薪酬的等价性,使学生的学习极富功利色彩,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都面临挑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也因此陷入两难境地,教师教学工作也越来越无所适从。
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突出强调的学生学习成果,却是聚焦于学生“应该得到什么”。在各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都明确列出毕业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拓展资料: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截至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到2876668人,本科工科在校生数达到4953334人,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5733个,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㈥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思想
一、提高实践能力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实践是人类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
也是一切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实践,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就无法联系并达到和谐统一。个体的实践活动对能力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实践能力可以理解为
实践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其中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客体是主体要认识或改造的对象。实践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
形成并再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认识人的实践能力。能力总是在活动中体现出来,它是控制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从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
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并积极参与社会
实践,切实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夯实基础。
社会实践是青年教师知识和技能外化为教学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学实践是青年教师知识和技能内化为教学能力的必要条件。青年教师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思想陶冶和能力拓展,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教学指导和智慧火花的碰撞,还需要本人对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和完善。
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社会实践为载体
俗语云“打铁必须本身硬”,要想培养出适应性强、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就至关重要。只有教师有
过硬的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通用标准关于师资队伍的要求中,明确规定要有适当比例具有工程经历的专
职教师,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这充分体现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可以预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就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0世纪,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指出:大学需要与科学长期、永久的接触,否则就会萎缩退化;而且需要与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整个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大学必须对其所处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实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这说明大学不仅需要科研还需要扩大社会接触,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
力。作为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只有通过参加不同层次的实践和科研活动才可以了解掌握工程实践的各个环节,掌握对于一个实际工程来说具体的施工顺序
是怎样的,施工中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该如何解决问题等等,商学院的老师如果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那么如何去指导学习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和程序?作
为一个实践的导师,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对其相关领域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将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要点结合社会实
践以若干简单易懂的形式表达,使学生能够接受。
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以及《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改革是必然的,其中关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肯定会有所要求的。
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当前社会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优势。社会实践是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需要和载体,也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教学实践为主体
在我国,非师范类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可直接担任高等学校的教师,这就从体制上决定了高校教师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培训,其教学技能缺乏实践就是必然
的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质上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一些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组织和传授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教学反思、监控和改进能力等。
目前,对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主要通过岗前培训的形式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但是这种培训形式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是:第一,教师培训内容的
偏颇,现有教师培训多以相关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外语能力为主,有关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和问题
讨论欠缺。第二,培训工作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的教师培训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结合不够。第三,少有职业化的培训
教师,培训教师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实际需求了解不深入。
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在教学领域是大家所熟知的“悖谬”现象。它指的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教学理论不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不
能上升到教学理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高校一般围绕三方面展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工作: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方法与技术训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国
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关于教学内容方面,明确要求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对教学理论强调的比较多,对教学实践的重视还不够。
教学实践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主体,在实践中教学才能体会教学能力的艺术性和创造性。青年教师大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最好办法是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四、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动态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涉及到社会环境、学校制度、学生个性、青年教师本身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践因素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实践型的导师才能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作为提高教学能力的载体,社会实践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及时掌握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及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基于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达最
新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企业挂职、校企合作横向或纵向课题、青年教师实习基地、企业博士后等。作为提高教学能
力的主体,教学实践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完成从教学理论到教学能力的转化,是教学理论的拓展和体现。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微格教学、现场教学观摩、教学经验
交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导师制、指导大学生竞赛等。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现这个任务的关键是提高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又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高校青年教师不是先天的教育家,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当然,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必然要对目前教师的评聘制度进行改革,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高校教师考核、评聘和培训办法改革的扶持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去挂职和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
㈦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背景是指什么
工程背景的意思就是拟立项建设的项目或者工程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和该立项建设的重大意义。
包括工程项目的历史背景,政策是否支持,是否有发展前途,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一般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面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