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仁辅教育
Ⅰ 元四家艺术风格的特征有哪些产生这种艺术风格的时代背景其风格对后世山水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请参考这些资料
http://alian4111025.blog.163.com/blog/static/431096252009717105653880/
另外
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主要有二说:一是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二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见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第二说流行较广。 也有将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六家”。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影响
元四家对于山水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四人均是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每个人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编辑本段元代绘画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钱选诸法俱善,作品多描绘古代高人隐士或故乡山水,用笔质朴 墨竹手卷
稚拙而意境脱俗,善画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并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具有一种生拙之趣,"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的画清逸眷秀,不随时趣,特立独行。高克恭变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了浑穆秀润的独特风格,而其造诣精绝,笔法雄厚,富有生意,善作山水,墨竹.在元初与赵孟頫、钱选并驱。而尤以善画鞍马,人物,山水,花鸟,竹石--水墨,工笔青绿,写意兼施的赵孟頫最是全面,实乃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师与多面手,他在绘画上尚古,倡导向唐宋学习,常以"不愧唐人""粗有古意"自许,对后世许多的画家影响很深.元代中后期,崛起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四大家。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嘉禾八景图
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元代人物画远不如山水、花鸟画兴盛。由于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社会矛盾,大多数画家消极避世,漠视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于表现人事。因此,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极少。而随着宗教的风行,在佛道人物画方面,有一定提高。艺术方面,有些画家汲取文人画的笔墨技巧,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刘贯道师法晋唐,集古人之长,笔法凝重坚实,人物意态舒畅,为元初高手。何澄继承南宋院体遗规,开元代人物画逸笔先路。王振鹏师法李公麟,笔法流畅劲健,人物神情生动,白描间以淡墨渲染,突破了一般只用线描的程式。钱选人物画学自晋、唐,衣纹多用顾恺之高古游丝描,工稳而不板滞,蕴清秀于古拙,自成一种格调。任仁发人物鞍马师法唐人,笔法工细流畅,笔调明快清丽, 六君子图
保留了较多的唐人传统,但亦有自己风貌,在元初与赵孟頫齐名。张渥以画白描人物见长,师法李公麟,用笔流畅飘逸,形象真实,栩栩如生,被誉为“妙绝当世”。王绎善画肖像,笔法细劲,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在元代肖像画家中成就最为突出。颜辉在宗教人物画方面,负有盛誉,他用笔粗润豪放,略近南宋梁楷泼墨法,于水墨晕染中现出凹凸效果。
编辑本段吴镇
吴镇(1280-1354),浙江嘉兴人,博学多识,性情孤傲,隐居乡里,在杭州以卖卜为生。他的画师承巨然,善用湿墨,充分发挥水墨画的特性。尤喜作渔父图,表现苍茫气象,均为江南名山景色,水墨圆浑苍润,笔法凝练坚实,喜作洒脱流丽的草书题款,史称诗书画三绝,吴镇常用披麻长皴,山水师巨然,自出新意,也善做墨竹.他的画风沉郁苍莽。传世作品有 溪山图
《嘉禾八景图》、《水村图》等。
编辑本段王蒙
王蒙(1308-1385),湖州人,生活于元末明初,明初曾任泰安知州,后被牵连入狱而死。他从小向外祖父赵孟頫学画,长大后与黄公望、倪瓒多有交往。他作画喜用焦墨渴笔,点细碎苔点,画面繁密充实。他的画多表现隐居生活,运笔和写景富有层次变化,构图喜欢满满当当,撑足纸面,色彩对比强烈,用笔老辣朴实.他善画江南林木丰茂的景色,湿润华滋,意境幽远。代表作品有《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 青卞隐居图
《春山读书图》等。
编辑本段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常熟人,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年青时作过小官,因别人的事牵连入狱。出狱后改名"一峰",并当了道士,开始画画。50岁后隐居杭州,专心于山水画创作。被推为"元季四大家之冠",他的山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善作水墨和浅绛两种山水.黄公望得到舅舅赵孟頫的传授,融合宋代各大家之所长,到了晚年,又"卧青心,望白云",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体悟,形成自己"气清质实,骨苍神腴"的艺术风格。他的代表性作品《富春山居图》,花了七年时间完成,高33厘米,横长396.6厘米。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收聚于笔下。画家中锋、侧锋兼施,尖笔、秃笔并用,长短干笔皴擦,湿笔披麻,浑成一体,确为山水画中的巨作。而<快雪时晴图>的简笔勾皴水墨衬染,水墨迷朦之中一轮当头之日红艳明亮,独具匠心.
编辑本段倪瓒
简介
倪瓒(130l--1374),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 “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 “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泌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泌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平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 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庆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朋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英蓉山麓的祖坟。
轶事趣闻
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倪瓒还有一传说:“ 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评价
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网络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所画的山水主要表现为太湖风光,近处坡陀树木,远山遥遥伏卧,中间大片湖水,意境清幽而荒寒落寞,不染俗尘,他的画极少用色,笔墨简淡清劲,少少许胜多多许,极受明清画家的青睐,后世许多人做画常落款作"仿云林笔意",可见其书画魅力之大.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董其昌评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 ,有林下风, 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编辑本段元四家画集
吴镇传世作品
《渔父图》、《双桧平远图》、《秋江渔隐图》、《秋山图》、《清影图》等。
王蒙传世代表作
《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上海博物馆藏;《葛稚川移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传世作品
《九峰雪霁图轴》、《天池石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南京博物院藏)、《富春大岭图》(南京博物院藏)、《秋山幽寂图》(上海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为张伯雨画仙山图》(上海博物院藏)、《丹崖玉树图》等。
倪瓒传世作品
《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等传世。
编辑本段相关图书
基本信息
书 名: 元四家 作 者:杨建峰 编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 ISBN: 9787807497387 开本: 16开 定价: 78.00元
内容简介
元代,由于复杂的民族矛盾,造成了特有的文化背景。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被歧视,思想上多苦闷,因此许多画家文人隐居避世,投身自然以求所谓的“梵我合一”的道统精神。正是这种超然的处世,使他们常常能与自然接近,在自然中直接获取题材,从而使他们的绘画更富超然气质。而元四家则是当时最典型的文人画家代表,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当时画坛的精神指向。 元四家主要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他们的画风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山水画基础上演变而来,深受赵孟頫影响,讲究笔墨,崇尚意趣,并把诗文书法融入绘画,是元代文人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甚至今天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巨大。
Ⅱ 求当代学生2010版中,高中古文70篇的全部翻译,给全的给大量积分!!!!!!!!!!
21 严光归隐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年轻时便很有名,与光武帝同在太学学习。到了光武帝即位,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在全国查访他。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光武帝怀疑那就是严光,便准备了小车和礼物,派人去请他。请了三次才到,安排在京师护卫军营住下,供给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酒食。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了,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限于朝廷的有关制度不便,所以不能来。希望能在天黑后,亲自来向你表达歉意。”严光不说话,叫带回信给侯霸。口授说:“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仁义天下都高兴,拍马屁看人脸色这些东西你可全掌握了。”侯霸收到信看过,封好了再上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当天就亲自来到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着不起来,光武帝就进了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呀严子陵,就不能相帮着做点事吗?”严光又睡着不讲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看了好一会,说:“过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许由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读书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到强迫人家做官的地步?”光武帝说:“严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作出让步?”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
后来又请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两人在一起相处好多天。有次光武帝随意地问严光:“我比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有点变化。”说完话便睡在一起。严光睡熟了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告,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
授予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就在富春山过着耕种生活,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又一次征召他,没有去。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
22.王缮庇贤
司门郎中王缮,潍州人,研究《春秋》三传,考中进士,再调任沂州录事参军。当时简肃公鲁宗道,刚刚作户参军,家贫穷,吃饭的人多,俸禄不足,常常向王缮借贷,还不够用,就又恳求王缮提前借给俸禄钱。
鲁宗道治理下属严厉,库吏十分怨恨他,上告鲁宗道私自借公家的钱,沂州守连王缮一起弹劾。王缮告诉鲁宗道说:“(你)只管把过错都归到我身上,你不要承担。”鲁宗道说:“我家贫(用度)不足,而向您求取,过失实在从我身上引起的,您在这件事上有什么罪呢?”王缮说:“我碌碌无为度过一生,仕途上没什么远大志向,只是仰仗俸禄的收入来养活妻儿,(即使)获罪也无妨,况且把官物借给别人,罪过达不到罢免的地步。你年轻有志向,贤明正直,确实有三公辅弼之才,不能由于轻微的过失连累了远大的事业,(你我)一块儿获罪有什么益处?”(王缮)最后表明鲁宗道不知实情,因而独自承受私借公物的罪名。鲁宗道很羞愧感恩(不尽),(感到)无地自容,王缮对这事看得很开,没有一点不满意的表现。由于这次过错被吏部沉困了二十多年。
过了好长时间因朝廷举荐人才,皇帝召见吏部官员有所询问,陈诉他们的功过,奏对里有鲁宗道的姓名。这时鲁宗道已掌大权,陪立在朝堂中。仁宗皇帝看着鲁宗道说:“难道是卿家你吗?”鲁宗道立即称有罪,并且完全陈述了那件事的真实情况。仁宗叹道:“(王缮)真是个性情道厚的人啊。”在此之前有营私犯错误的,照例在改正后降级任用,从此得以不降级任用,诏令(王缮)改任大理寺丞,官至部郎,屡次掌管名郡,(王缮)晚年田园丰厚,子孙繁盛众多,活到八十九岁而终。这也是(他)庇护贤才做善事的回报。
23.吴履宽大为怀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很久,被推荐给朝廷,授于南康丞。南康风俗凶悍,认为县丞文人,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原故,立即释放百姓,并告诉以中。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多而犯人未捕住,情况紧急有些变化怎么办?”周以中怒气才消解。邑里无节制地祭祀,每次祭祀一有蛇出门,百姓认其为神明。吴履缚住巫师责备他,把神像沉到江里,淫祠于是消亡。
当县丞六年,百姓爱戴他。升迁到安化当知县,大户人易姓占据险要地势并自己守住,江阴侯吴良要击破他,召吴履商量。吴履说:“易氏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叫他他应该来,不来杀他也不晚。”吴良听从他的计谋,易氏果然来了。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吴履说:“世事清明,老百姓安心务农。登记招收愿当兵的,不愿也不要勉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事常用牛羊代替秋天税收,吴履给百姓出谋说:“牛羊有生病死的隐患,不如输送粟子方便。”他日,上级让百姓送牛羊到陕西,其他县百姓多倾家荡产,淮州百姓独保存。逢改州为县,上级召吴履回去,潍民都哭泣着跟着送。吴履向皇帝请求罢官回家
24 孟业廉谨
孟业字敬业,钜鹿安国人。家庭原本贫寒低微。年轻时做州吏,性情廉洁谨慎,同僚中一些人,侵吞盗窃公家绢帛,分给孟业三十匹,他拒绝接受。行台郎中郭秀对他很是以礼相待,刚要向上推荐他,恰巧郭秀死去。
魏彭城王元韶,是齐神武的女婿,被任命为定州刺史,他安排孟业为典签。长史刘仁之对孟业说:“我在州衙之外,您在州衙之内,同心协力,或许会有成就吧?”不久,刘仁之入朝做了中书令,临上路时提醒元韶说:“殿下身边可以信任的人,只有孟业,希望一直用他,其他人不可信任。”又与孟业告别,拉着他的手说:“现在我离开彭城,您就失去了援助,担心你以后不能自我保全,只有忠正耿直,希望您努力吧。”孟业只有一匹马,瘦死了,元韶以孟业家贫为由,让州府官员差役一起吃马肉,想让他们重重地酬谢孟业。但是孟业坚决推辞不肯照办。元韶就和孟业开玩笑说:“你是在迎候有名望的人啊”孟业回答说:“孟业身为典签,是州中的重要职位,那些人想贿赂我财物,只担心没有机会罢了。现在让他们吃肉,恐怕导致聚财敛物,有损于名声,因此违背您的英明教诲。”后来不过十天,元韶身边的王四德、董惟金都因马死送人马肉,被长史裴英起密奏,神武帝给元韶写了一封信,大加责备。孟业不久被谮毁,出外巡行县中事务。后来神武写信责备元韶说:“姓孟的那个典签,非常用心,为什么竟让他出外呢?”等元韶所派替代他的人下去后,孟业也就跟着回来了,赠送的物品一点没接受。刘仁之后来在西兖州做官,临走时对吏部郎中崔遏说:“你们州的人才,只有孟业一个(最突出),选拔举荐的时候,不要忘记他。”崔暹问孟业说:“你以前在定州,有什么政绩,让刘西衮如此钦佩叹服?”孟业回答说:“只是因为懂得修养自身罢了。”
25 虞延正法
虞延年轻时做亭长,此时王莽的贵人(女官名)魏氏的门客放纵,虞延带领官吏冲入他的家逮捕了他,………………。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铠甲戴头盔,护卫亲族,抵御掠夺的强盗,依赖他保全生命财产的人很多。
东汉建武初年,他被任命为细阳县令。后离职回乡,太守富宗听到虞延的名声,征召安排他任功曹(官名)。富宗性情奢靡,车子及其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法度。虞延劝谏说:“过去晏婴辅佐齐国,穿粗陋的皮衣还不完整;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为节俭而失误的人很少啊。”富宗不高兴,虞延就辞官离开了。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
(虞延)升迁为洛阳县令,此时阴家(阴皇后家族)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抢劫偷盗,虞延收捕审问他。阴家屡次请求免他的罪,虞延得到一封说情的信就增打二百板子。信阳侯阴就(阴皇后之弟)于是告诉了皇帝,诬陷虞延冤枉过很多人。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检查囚犯罪状。虞延让那些案情有可论辩的囚犯站在东边,无理可讲的站在西边。马成于是回身想到东面,虞延上前捉住他,对他说:“你是人中的大蠹虫,长久地依托城社(城社喻权势),不怕熏烧。现在审查核实没完,应当完全依法制裁!”马成大喊说自己冤屈,皇帝的近卫军官用戟刺着虞延,喝叱虞延放开马成。皇帝知道虞延公正无私,对马成说,“你犯了王法,是你自己造成的灾祸!”啊斥让他快走回去。几天后马成被处死刑。从此外戚收敛行为,…………。
26 况钟治苏州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来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恰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的空缺。况钟由于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非常高兴,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于是况钟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 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邀请拜见他,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
27王导识见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28.谏官唐介
唐介, 字子方, 江陵人。父唐拱死于漳州时, 众人知道唐家贫穷, 想凑钱为他送葬, 唐介虽然年龄幼小, 却婉言谢绝了众人的好意。后被人提拔为武陵县尉,又调任平江县令。李财主富有而吝啬,官吏们对他巧取豪夺没有得到满足, 诬告他杀人祭鬼。岳州太守逮捕他家老小, 不分皂白地加以拷打, 都不承认。又派唐介去刑讯, 没有什么证据。太守大怒, 向朝廷报告, 朝廷派御史方偕下来,换一个监狱分别审问李家老小, 结果与唐介所审相同。太守以下全部受罚, 方偕受赏, 唐介也没有主动请功。
唐介又调任莫州任丘县知县。任丘处于辽使往返的道路上, 驿站官吏常被使者敲诈勒索, 苦不堪言。唐介坐在驿站门口, 传令说:“ 法令没有规定供应的一概不得供应, 胆敢毁坏我处的一草一木, 就坚决关押。”使者都服服帖帖地离开了。边境水塘年年发大水, 淹没良田,中人杨怀敏主持治理, 用城西四十一村蓄洪, 唐介主持筑堤, 老百姓受了益。又改任德州通判, 转运使崔峄拿库存绢帛高价配售给老百姓, 唐介扣住这道命令不下达, 并向安抚司揭发此事。崔峄大为不满, 数次派人追逼唐介快快下文。唐介总是拖延, 最后终于没有执行这道命令。
后来调到京城任监察御史里行, 又改任殿中侍御史。启圣院新造“ 龙凤车”, 装饰珠玉, 唐介批评说:“ 这里是太宗的牌位所在, 不可喧闹亵渎; 后宫稀奇侈靡的玩具, 也不能超出制度的规定。”皇上立即下令毁了龙凤车。张尧佐一步登天的诏命草拟升任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 唐介与包拯、吴奎等极力反对, 又请中丞王举正同百官一起讨论, 结果剥夺了张尧佐两个官职。不久, 张尧佐又被任用为宣徽使、河阳知府, 唐介对百官说“: 皇上是想封他宣徽使,而以河阳知府为名, 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然而百官都明哲保身, 只唐介坚决出面反对。仁宗说“: 任职令是中书省下的。”唐介于是弹劾宰相文彦博在蜀之日曾私自织造错金的奇妙锦缎, 勾结宦官, 在皇宫寻找内应, 才谋得相位; 现在又重用张尧佐, 显然是想勾结得更紧。建议皇帝撤掉文彦博, 任用富弼为相。又批评谏官吴奎脚踩两只船, 措词严厉。
仁宗大怒, 拒绝看他的奏章, 声称要把他调到偏远的地方去。唐介慢慢读完皇帝的意见后说:“ 臣受忠义的鼓舞, 坐监狱、赴刑场也在所不惧, 怎会害怕边远地方呢?”仁宗急忙召见执政大臣说“: 唐介发表意见是他的职责。至于说文彦博是通过我的嫔妃才得到宰相职位的, 岂有此理? 启用宰相, 嫔妃岂得干预?”当时文彦博在旁, 唐介指责说:“ 彦博应该反躬自省, 假使有这种丑事, 不能隐瞒。”彦博不停地谢罪, 仁宗更加恼怒。梁适喝斥唐介, 让他下殿, 修起居注蔡襄也上前救护他。结果, 仁宗把他降级为春州别驾。王举正认为这个处罚太重了, 仁宗醒悟过来, 第二天又改派到英州, 撤了文彦博的职, 吴奎也贬到地方去了。仁宗怕唐介死在路上, 自己背上伤害耿直大臣的恶名, 就派中使护送他。梅尧臣、李师中都作诗热情地赞美他, 从此他坦率耿直嫉恶如仇的美名轰动天下, 士大夫们谈论“真正的御史”时, 都必然说“ 唐子方”, 而不敢直呼其名。
29刘宽温仁多恕
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父亲刘崎,在汉顺帝时担任司徒。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就交给了他然后自己步行回家。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给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汉桓帝时,被大将军梁冀召用,先后五次调任司徒长史。延喜八年,朝廷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大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的表现。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就延请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向百姓讲解经义,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汉灵帝年间,被征召授予太中大夫一职,在华林园内做侍讲。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道:“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他的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温和慈爱。国内的人都称他是忠厚的长者。
30.韩延寿治郡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作颍川太守时,当地风俗人多结仇,延寿想改变这种状况,用礼让来教育人民,害怕百姓不服从,物是多次召集数十个郡里长老和被乡里信任的人规定嫁娶祭祀的仪式与用品,应依照古代的方法,不得超过规定,百姓遵守他的教导。黄霸代替他后,又依照他的方法从而此地治理很好,延寿所到之处,一定要聘用贤能的人,以礼对待,广用谋略,采纳别人的建议,使人们的教悌都能得以实行,修理学习的地方,又设置正,伍的长官,互相交仿来实行教悌的教育,不能包容坏人。乡里一旦有异常情况,官吏就知道了坏人都不敢进入此地,刚开始时工作好像很烦重,但后来官吏都不用再受追捕之苦,人民不会再受刑罚责打,就都安定下来了。他对待官吏,给予很重的恩德但有约在先,有人欺骗与辜负他的,延寿就严厉自我责备,怎么会负我,为何会这样?吏听后便自己后悔伤心,有人甚至自尽而死。
延寿曾经外出,临上车时,一个骑马的官员来迟了,让功曹商议处罚,回到府门时,看门者拦着车,希望有话说,延寿停下车问他,他说,今天你很早就要出门,但很久没有出来,这时那个骑吏的父亲到府门来,不敢进去,骑吏听说后,出来见他,正赶上你上车,他因敬自己的父亲而受到责罚,难道不是太不公平了吗,延寿在车里举手说,如果不是你,我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回家后,召见门卒,重用了他。在东郡三年,命令能实行禁止的事都没有发生,案件大大减少,因此入宫作了冯诩。行察到高陵,有弟兄为田地之事告状,延寿很难过地说,我有幸行此地位,应作郡里的表率,但因不能带头宣扬教化,以至有民有亲人间告状的,这个过错在我。这一天,关门思过,一个县里都不知做什么,于是告状的这一家族都相互责备,这两个亲兄弟也很悔恨,都自己剪去头发袒着背去谢罪,希望把田地相互让移,到死都不会再争了,郡里人都很震惊,互相传说着他的严厉,都不敢犯法。
31张敞枉法
(张敞)任京兆尹九年,因为与光禄勋杨恽关系密切,后来杨恽犯了大逆罪被杀,朝廷的官员上书给皇帝,说杨恽的朋党友人不应该做官,他们都照例被罢免了官职,只有弹劾张敞的奏章却扣压在皇帝那里,不交给下面去办。张敞派贼捕掾絮舜查办有关的案件,絮舜以为张敞正被弹劾,就要罢官,不愿意为张敞办完案件,私自回家去了。有人劝絮舜,絮舜说:“我为这个人(指张敞)卖了很多力啦!现在他只能做五天的京兆尹罢了,哪能再查办案件呢?”张敞听到絮舜的话,马上派遣属吏捉拿絮舜,把他关押在监狱里。这时,冬月只剩下几天了,查办案件的官吏日日夜夜办理着有关絮舜的案子,竟判了他死刑。絮舜临当出狱处决时,张敞派主簿带着教令对絮舜说:“五天的京兆尹,究竟怎么样?冬天就要过去了,想活命吗?”说完,便在市上处絮舜以死刑。
适逢立春,检查冤狱的官员出来巡视,絮舜家属用车子载着絮舜的尸体,并且把张敞的教令编在上面,亲自向检查冤狱的官员上诉。检查冤狱的官员把张敞杀害无辜的事上书奏报皇帝,皇帝把张敞的罪看得轻,想让他自己能够方便从事,便先下达了因杨恽的关系应该罢官的奏章,罢他的官,让他当老百姓。张敞罢官的奏章下达后,他就到宫阙上交印绶,接着便从宫阙下逃亡到别处居住,不回本籍。几个月后,京城的吏民松懈,击鼓报警的事情经常发生,冀州一带又有大贼。皇帝怀念张敞,想起他的功效,派使者就张敞居住的地方征召他。张敞本是受到了严厉的弹劾的,等到使者到了,妻子儿女都吓得哭了起来,张敞却笑着说:“我已逃亡为老百姓,郡里的属吏应当就地捉拿我,现在朝廷使者来,这是皇帝想用我呀!”便整装跟随使者到了公车,并上书给皇帝说:“我从前侥幸能得到列卿的官位,在京兆待罪,因杀贼捕掾絮舜犯罪。絮舜本是我一向所喜欢的属吏,曾多次受到我的恩惠宽待。而他以为我受奏章弹劾,一定会罢官,接受了差事却不去办理,便回家去睡觉了,还说我是五天的京兆尹,忘恩负义,伤害教化,败坏风气。我私下认为絮舜是目无法纪的,就违反法令把他杀了。我杀了无辜的人,审讯犯人故意不照直办,就是受到制裁,死了也没有遗恨。”皇帝召见了张敞,派他做冀州刺史。
32.望门投止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是赵主张耳的后代。父亲张成,任江夏太守。张俭最初被荐举为茂才,因为荐举他的刺史不太好,便托病不去就职。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出任东部督邮。当时中常侍候览家在防东,残害百姓,行为不轨。张俭检举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请朝廷诛杀侯览。侯览扣压了奏章,不能上达皇帝,因此两人结仇。张俭的同乡朱并,向来品性诌佞邪恶,为张俭所不齿,朱并因此怀恨在心,于是上书告发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为私党,朝廷删削掉奏章上朱并的名字发下,下令逮捕张俭等人。张俭被迫逃命,困顿窘迫,四处奔逃,看到人家就投宿,人们无不敬重他的姓名行止(《辞源》“名行”条。在语境中似“名声品行”更好)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后来流转到东莱郡,藏在李笃家。外黄令毛钦率兵到李笃家搜捕,李笃把毛钦叫到一旁对他说:“张俭知名天下,虽然逃亡,并非有罪。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毛钦起来拍一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足下怎能以仁义自专?”李笃说:“我虽然向往道义,今天尊驾也得到一半了。”毛钦叹息而去。 李笃趁此机会将张俭送出塞外,因此能够幸免于难。他所经过的地方,有几十人遭受极刑,宗族亲戚都被灭绝,郡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
中平元年,党事解除,张俭回到家乡。大将军、王公都征召他,又荐举他为敦朴,公车特征,从家中请出,任少府之职,他都没有应召。献帝初年,百姓遭饥荒,而张俭家资产略能维持温饱,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与邑人共同享用,靠张俭活下来的有几百人。
建安初年,朝廷征召他做卫尉,不得已而就职。张俭看到曹氏的德运已经显现,就辞官不做,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一年多后,张俭在许县去世,时年八十四。
写不下啊,你用网络HI我吧,我有1-35篇全的
Ⅲ 求王仁辅的作品有哪些求他的的印章图
Ⅳ 王仁辅结婚了吗
还没有正式结
但是已经有小孩了,女朋友是季芹
Ⅳ 王仁辅的连续剧有哪些
mvp情人
西街少年
格斗天王
Ⅵ 重庆仁辅教育怎么样
我的孩子现在就在重庆仁辅教育补习,感觉他们还是蛮专业,老师讲课功底挺不错的;我给孩子报名的时候就先听了物理和数学,孩子挺了之后觉得比较满意。至于价格嘛,他们那边会根据你报的班次,确定具体的收费标准,价格上还是中档标准吧,给孩子报了两个科目的课程,总价才7百多块钱,挺划算的。之所以那么划算,挺里面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只是做“平民教育”,要的是口碑和成绩,不贪图钱财。
建议你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那里感受一下。
Ⅶ 王仁辅的介绍
王仁辅,男,copy汉族,1939年出生于南阳市,1953年进入南阳南召县越调剧团,1959年机构合并到南召曲剧团,后又调到镇平县越调剧团。他嗓子好,唱腔独特,文武兼备,外号“黑张”,在现代戏《芦荡火种》里饰演郭建光,《智取威虎山》里饰演杨子荣,《欧阳海》里饰演欧阳海,在古典戏《长板破》里饰演赵云,《讨荆州》里饰演鲁肃,《岳飞三收何元庆》里饰演何元庆。
Ⅷ 永乐盛世后,为何明朝还可以出现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明朝三大盛世之一,明朝在朱元璋,朱棣手中苦心经营半个世纪依旧屹立不倒,蓬勃生机,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并且击败了北方蒙古入侵势力,巩固了边疆地区,使明朝出现了一个小康局面。但是在繁荣兴盛的背后也隐伏着社会危机。朱元璋的严刑峻法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而明朝所处的封建社会后期时代也使得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不断深化,阶级矛盾日趋紧张。仁宣二帝为了解决洪永时期遗留下来的弊政,采取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消除内乱、息兵养民、整顿吏治等一系列政治措施。
在这盛世的背后就不得不提起由“三杨”组成的铁三角内阁,这三人辅助仁宣使明朝得到长达10年的太平盛世。他们是真正的治世英才。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长,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计,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人,下面我们就逐个介绍他们的传奇经历。
第一个人:博古守正——杨士奇
杨士奇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罗性商人,母亲是个十分有远见的人战乱纷飞的时候也不忘杨士奇的教育工作。为此后他考取功名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家境贫困,十五岁的他并不能像一般人一样入京考取功名,只能在当地的一个私塾做老师。三十六岁的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朱棣赏识,一路成为朱棣的重臣。他出众的政务才能和学问基础,为明朝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
第二个人:足智多谋——杨荣
杨荣拥准确的判断力,在朱棣攻占南京是第一个阻止朱棣进宫称皇并提醒他出师南京的目的,朱棣如梦初醒,祭祖后才称帝。慢慢杨荣的谋断让朱棣赏识。并安排他一个新的职业--从军。朱棣在军中病逝后有条不紊安排撤军,并第一时间通知太子登基。在朱瞻基登基后多次协助他破敌。并提供多次良策。在明朝的边防事业建树颇多。
第三个人:临危不惧——杨溥
相比起上面两个人,杨溥更具有传奇色彩。别人出名、受重用依靠的是才学和能力,他靠的却是蹲监狱。作为太子党的他因为太子迎驾稍迟一事,收到牢狱之灾,这一待就是10年,在这10年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勤奋读书,把经书读了好几遍,在韬光养晦后,光荣出狱,并被明仁宗委以重任,成为一代名臣。
在这三人的辅助在下明朝这条大船开得平稳而快速,大明帝国空前繁荣强大,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