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大考研女孩向教育部投诉
㈠ 青海人青海大学医学院的考研考研分数线
青海大学医学院考研分数线每年都不同,详情见青海大学研究生院官网。青海大学(Qinghai university),简称青大,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之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青海大学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青海大学被撤销。1971年恢复成包括工、农两大学科在内的青海工农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㈡ 想问一下有没有考研考上青大应用
想问一下有没有考研考上青大应用统计学的
这个肯定是有的 建议去贴吧里面询问
想问一下有没有考研考上青大应用统计学的
这个肯定是有的 建议去贴吧里面询问
想问一下有没有考研考上青大应用统计学的
这个肯定是有的 建议去贴吧里面询问
想问一下有没有考研考上青大应用统计学的
这个肯定是有的 建议去贴吧里面询问
想问一下有没有考研考上青大应用统计学的
这个肯定是有的 建议去贴吧里面询问
㈢ 有关考研,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本地人清楚的帮我解答一下
考上应该不是太难的抄事袭。毕竟西宁属于c类地区,竞争不是太大,如果好好准备,何况你跨的是马克思,所以好好备战,不是太大的问题。就青海来说,青大应该算最好的当地院校了。还有一个相对来说算好的就是青海师范了。你可以看看师范的专业。或者其实我倒认为,先工作一年也未尝不可。你可以过来找个或者考个单位,看看西宁是不是你喜欢的城市,看看所做的是不是你喜欢的方向,有助你重定位自己。
㈣ 考研是考济南大学的好还是青岛大学的好
从考研成功率来讲,考本校本专业成功率远高于别的。
从两个专业来讲,你需要调查一下,两个学校你要考的专业的毕业生去向如何,哪个更是你想要的。
从个人生活讲,如果你毕业后希望回青岛工作,那么在那里读研,无疑对于在那里找工作有很大的便利。
㈤ 紧急求助:考研考青岛大学医学部怎么样
我就是青医的,如果成绩不是很好的话考会有些难度,因为竞争还蛮内激烈的。而且青医对容外校的学生有些排斥。不会作为优先录取的对象。
毕业如果正好能赶上新医院大批招人倒是很好的机会。今年青医附院黄岛分院正好招人,好些人研究生毕业就留下了。青医附院在山东省排名第二,很不错的。
专业型的当然招应届毕业生,青医的专业还是比较全的,基本都有。
山东省再就是山医了,山医据说是很黑的,没关系的除非成绩很好否则很难进。除了这两所学校我就建议最好是考外省的医学院,山东省内竞争太激烈,外省的就业要好一些。
㈥ 大专毕业到明年满两年准备考研,这个要求说同等学力但并不具体,需要有本科的结业证书吗青大的。
何为同等学力?教育部规定:下列三种情况之一可以考研但身份属同等学力:1专科毕业满两年(从专科毕业算起至研究生开学年的9月1日够两年)专科毕业满13个月就能考研;2本科结业或肄业;3成人本科应届生。同等学力考生要符合报考单位的具体规定:如有的大学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上海交通大学);有的要发表的论文原件(清华大学);有的要英语四级证;有的要续本成绩单。多岁赖大学什么也不要,专科毕业满两年就可报考。同等学力考生一般不准跨大类学科报考;同等学力复试时加试两门本科专业课。同等学力考研拦路虎太多,不如先续本。只要有本科毕业证,你的身份就属本科生,不属同等学力。
㈦ 如果想继续考研青大和山财哪个好
这个问题得具体分析了。我不知道你学的具体专业是什么这里给你一个大致的建议。因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我自己得强项,一般而言,选择时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校知名度和兴趣爱好进行如果你学的是经管类专业或者与之相关度较好的专业我建议你选择山东财经大学,如果你学的是理工类专业,我建议你选择青岛大学!
㈧ 关于青大韩语考研
青岛大学韩国语专业2011年招生人数是6人,推免2人,对外招生4人
今年的招生情况还没有公布,不过招生人数每年变化不大
㈨ 青大考研复试需要论述研究课题吗
青岛大学考研古代汉语(1)和(2)是根据报考专业不同,初试专业课的不同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考察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51现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④840古代汉语(1)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考察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③655中国古代文学④841古代汉语(2)
你如果需要专业课真题也可以私信我
青岛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
代码:050103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创建于1986年。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先生于1987年调入青岛大学,为本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二十多个春秋,现今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已形成规模,并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为学界瞩目的成绩。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8人。学科成员以来自全国著名高校的博士为主体,队伍精干,结构合理,充满了勃勃生机。著名语言学家李行杰教授虽已退休青岛大学,但他一直关心青大语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坚强而有力的学术后盾。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课题1项,省级研究课题5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2项,承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语委、青岛市、青岛大学科研项目十余项。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汉语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汉语学习》、《语文建设通讯》(香港)、《澳门语言学刊》等国内外有影响的语言学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0余项,其他奖励多项。在教学方面,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06年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形成如下三个研究方向。
一、语法修辞研究
本方向特色有三。一是重视方言语法研究。方言是语言研究的活化石,方言语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由黄伯荣教授带领我们汉语研究室撰写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今学界广泛引用。二是注重语法研究打通古今,由此避免主观武断,发见汉语语法的本真面貌。戚晓杰教授撰写的《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一书,研究近代汉语特殊句式,找寻明清山东方言句式特征,并由此梳理现代汉语纷争问题,因而更具说服力。书中很多内容都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古汉语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报》等有影响的语言学核心期刊上,引起学界关注。三是是重视语法修辞相结合研究。汉语语法修辞关系密切,戚晓杰、史冠新教授等在进行汉语语法研究时,常常从修辞角度揭示语法成因,问题阐释深刻、独到,很多论文发表于《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专业核心期刊,有的还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汉语超常表达论》,获得很高评价,黄伯荣教授撰写的书评《修辞学研究的新视角》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二、汉语史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有两点。一是注重文字学与书法学研究。朱葆华教授长期从事汉字学研究,成就卓著。目前正从事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研究。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学术界至今很少有人问津,有人只谈汉字形体,有人只谈书法,因为搞文字学的人很少懂书法,搞书法的人又缺少文字学的修养。朱葆华教授长期从事文字学研究,又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多年,于文字与书法皆有所涉猎,他从文字学和书法两方面对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其前期成果《图示汉字书体演变史》已由齐鲁书社出版。此研究领域前景非常广阔,《汉字书体演变史》一书也在写作之中。朱葆华教授在此领域的研究处于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二是重视汉语文献学研究。窦秀艳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尔雅》及仿雅著作的整理研究,出版了《中国雅学史》一书,划分了雅学发展阶段,对先秦至民国近三百部雅学著作进行了分级分类,辨章学术,考竟源流,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窦秀艳教授在雅学文献研究和山东及青岛地区古代语言文学文献研究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其中,《历代雅学著述考》、《中国雅学文献学》对历代雅学文献的篇目、作者、内容真伪、版本流传、目录著录等情况做了详实地考订,为雅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特色主要体现于,在中外语言对比研究中,突现现代汉语特点的挖掘。汉字是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表现形式。从汉字入手,找寻汉语特点,可以发见汉语诸多不同于印欧语系语言的本质特性。汉语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很多尚未发见的特点的逐渐得以揭示,对世界语言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将会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史冠新教授等撰写的高水平对外汉语教学论文发表于《世界汉语教学》、《华文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习》等语言学核心期刊,受到学界好评。史冠新教授等编写的对外汉语读本《感受中国》,也深受留学生的欢迎,是一本贴近现实的好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
代码:050105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
本学科是我校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以培养通晓中国文学与文化,人文素质高,研究能力强,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现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四个研究方向。在先秦两汉诸子、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中国诗学与文学思想、宗教与文学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科成员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刘怀荣教授,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5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批首席专家1人。队伍精干,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学科教师近五年来主持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3项、山东省规划项目4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及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代表性成果有《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晚唐骈文研究》等。学科成员的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三);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高校一等奖3项,青岛市社科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多项。学科教学成绩突出,有6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5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大学校级精品课。学科成员教学成果曾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本学科是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曾主持完成过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并获山东省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挂靠文学院的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强化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青岛大学校级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为学科的国际性交流及与国内学术界的联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科成员是两个中心的主力,多名教师曾在美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的大学从事教学、研究或学习,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学科毕业生有多人考取国内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其他同学就业状况良好,多在高校、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政府机关、企业等行业和部门工作。2014届研究生在7月毕业离校时就业率达到85%以上。
中国古代文学
代码:050105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
本学科是我校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以培养通晓中国文学与文化,人文素质高,研究能力强,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现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四个研究方向。在先秦两汉诸子、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中国诗学与文学思想、宗教与文学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科成员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刘怀荣教授,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5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批首席专家1人。队伍精干,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学科教师近五年来主持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3项、山东省规划项目4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及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代表性成果有《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晚唐骈文研究》等。学科成员的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三);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高校一等奖3项,青岛市社科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多项。学科教学成绩突出,有6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5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大学校级精品课。学科成员教学成果曾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本学科是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曾主持完成过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并获山东省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挂靠文学院的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强化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青岛大学校级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为学科的国际性交流及与国内学术界的联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科成员是两个中心的主力,多名教师曾在美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的大学从事教学、研究或学习,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学科毕业生有多人考取国内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其他同学就业状况良好,多在高校、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政府机关、企业等行业和部门工作。2014届研究生在7月毕业离校时就业率达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