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义务教育 » 中外教育中外教育是我参考资料

中外教育中外教育是我参考资料

发布时间: 2020-11-21 09:30:53

㈠ 中西教育的相同点

中外教育思维都强调以学生为本。

中外教育都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在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其自我价值,学生不但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对象。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教育本身去考察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及特点,发挥学生的价值及潜能,发掘学生的个性。

(1)中外教育中外教育是我参考资料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㈡ 中外教育差异

一、为谁而学: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

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考试制度不同
五、考试制度:

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

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时间:

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八、成绩单:

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九、教材:

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十、课外生活: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㈢ 中外学前教育史的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史这样的文抄献,最好去专业的学术网站查找,而且你这个还涉及到中 外 学期教育,就是既要有中文文献,也需要参考外文文献。知网,笔杆网,万方,这些网站都是有中外文文献的,不过知网和万方的文献需要购买,如果你们大学图书馆有购买就可以免费使用。笔杆网的文献,去上回去查阅的时候是免费的,应该是永久免费的,你最好自己去查看下,这个网站的外文文献非常多,来源都是sci,springer,这样的专业数据商,所以比较适合你。

㈣ 关于论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的参考文献

1/18
【题 名】我国商业银行学生贷款中的“惜贷”问题探讨——以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为参照
【作 者】梁爱华
【刊 名】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
2/18
【题 名】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中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其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
【作 者】陈浩[1] 沈红[2]
【刊 名】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
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小学青年教师.2006(04S).-48-48
4/18
【题 名】跨文化/国婚姻父母与子女的经验和家庭教育——以台湾与美国为例
【作 者】陈美莹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6(1).-24-30
5/18
【题 名】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作 者】张云裳
【刊 名】北京教育.2006(2).-16-18
6/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
7/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贷款项目的运行机制
【作 者】无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
8/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风俗
【作 者】无
【刊 名】妇幼健康.2005(12).-82-82
9/18
【题 名】素质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读《世界一流的美国家庭教育——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
【作 者】陈慧敏(推荐者)
【刊 名】上海教育.2005(12B).-61-61
10/18
【题 名】美国社会的家庭教育风格
【作 者】詹华如
【刊 名】家教指南.2005(12).-30-30
11/18
【题 名】家庭学校:家庭教育主体意识的回归——美国家庭学校的兴起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颜雪梅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5(03X).-55-57
12/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4S).-11-13
1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见闻
【作 者】佚名
【刊 名】时代教育.2005(1).-19-19
14/18
【题 名】美国的爱国、诚信与家庭教育
【作 者】方宏
【刊 名】教育与职业.2004(22).-27-27
15/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4(10).-47-48
16/18
【题 名】“教学玩具”成为美国家庭教育新宠
【作 者】杨秋艳
【刊 名】家教指南.2003(5).-22-23
17/18
【题 名】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推荐《家庭教育在美国》
【作 者】章一
【刊 名】少年儿童研究.2003(5).-52-55
18/18
【题 名】纵观美国的家庭教育
【作 者】吴志远 邵荣
【刊 名】新疆教育.2002(5).-37-37
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 者】李子银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7(6).-138-139
2/17
【题 名】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
【作 者】唐梅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
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李亚 周侠
【刊 名】科教文汇.2007(02X).-10-10
4/17
【题 名】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高维亮 王丽艳
【刊 名】科学时代.2006(11).-184-186
5/17
【题 名】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栗新
【刊 名】民族论坛.2006(12).-38-40
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
【作 者】刘艳
【刊 名】家庭教育.2006(11X).-52-53
7/17
【题 名】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比较
【作 者】李道顺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
8/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
【作 者】王毓
【刊 名】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77-80
9/17
【题 名】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曾芝兰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62-163
10/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作 者】王晓虹
【刊 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59-60
1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教育情报参考.2005(5).-18-19
12/17
【题 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赵燕
【刊 名】北京教育.2005(5).-62-63
1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中小学校长.2005(3).-48-49
14/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4(1).-78-78
15/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无
【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8-28
1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10-15
17/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孙琼如
【刊 名】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㈤ 请问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 这些科目应该看什么版本的参考教材好

教育学统考以后没有给出参考书面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一般建议看人教版的,或者北大师大等著名师范类高校出版的教材。

㈥ 中外教育简史哪本书比较好适合本科生教材,

谢兰荣的《中外教育简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438 字数:492000

内容概要

本书是适应师范院校双学位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为非教育学专业学生编写的一部系统阐述中外教育发展史的教材。《中外教育简史》根据教材编写的一般规范,同时坚持系统完整与重点突出相结合、贯穿古今与厚今薄古相结合、主体知识与阅读材料相结合、科学规范与简单适用相结合、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两条脉络,分别阐述了自奴隶制开始到20世纪中叶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发展演变。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更多地了解外国教育情况,外国教育史下限延长到20世纪下半叶。全书以专题形式设计体例,突出了专题史的特色。

作者简介
谢兰荣,女,回族,1954年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和“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于1990—1991年、2003—2004年两次在华东师范大学教科学学院做访问学者。合作出版著作《达斡尔族教育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国古代教育精粹》(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语文新课程与教学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生态文明新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㈦ 有谁知道有关中美教育方面的比较的书。中英文都可以。

留个QQ发给你 ,Us’s higher ecation was considered as the best ecation in the world.
美国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Comparing the elementary ecat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a, people's universal view will be: China's elementary ecation aims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ecation with more study and less thought; while US's ecation aims to bulid such an ecation to raise the creativity with less study and more thought.
比较基础教育在美国和中国,人们的普遍观点将:中国的基础教育旨在建立基础教育同更多的学习和更少的想法,而美国的教育旨在建造这样的教育,提高创新的研究,以更少的思想。

Now Chinese students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intalents with few intelligence and high scores.
现在,中国学生一般被认为,intalents与几家智能和高的分数。

What causes for such a view?
这样的一种观点是什么原因?

Because the Chinese students study more, actually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and cannot study for the purpose of application.
因为中国学生学习到更多,却很少注意这一实际情况,并就不能学习为目的的应用。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ese higher ecation to cultivate the idea of unifying the study and prctice.
因此,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和耐性点的统一。
US's eca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rais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independence,spirit of supporting oneself, but China's ecation emphases on training the students to be strict,rigorous spiritual.
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精神支持自己,但中国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成为严格,严谨的精神。

Obviously, Chinese ecation may fruitfully develop and ultilize the function of cerebrum, but US’s higher ecation could expand the function of cerebrum by ultilizing and synthesizing the information outside.
很明显,中国教育发展和ultilize会卓有成效的大脑的功能,但我们应该扩大高等教育的功能ultilizing大脑和信息的合成的外面。

The American higher ecation system is extremely diverse and flexible, which is solo in the world higher ecation; In China, the student may choose the specialty according to own interest and hobby, but change of specialty in the school is not easy,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 is more difficult.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是极其多样化和灵活的,它是世界高等教育独奏,而在中国,学生可选择了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但改变的专业学校是不容易的,变换的学校会比较困难。

When American school inspects the result of student, they emphasize more on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question but not the ability of memory or description.
当美国学校检查结果的学生,他们强调的是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并不是能力的记忆或说明。

The American students donot need the mechanical memorizing, but display creative thought as far as possible; Thi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raise the ability of doing it byself and make the study be one kind of creative action.
美国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但展示创造性思维尽可能;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byself能力做这件事,使书房是一种创造性的行动。

Many teachers still adopted old teaching ways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thus take a test which needs mechanical memorizing.
许多老师仍然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在中国大学,因此需要做个测试一种机械的记忆方式。
我们应该明确高等教育的差异中美之间,同时吸收advantges来获取利润的美国高等教育以便更快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

美国父母主张开放式教育:(1)重视实际锻炼,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是说教。
American parents open ecation that: (1)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al exercise, emphasize the child in practice, not a lecture.

美国人认为,凡是孩子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掌握技术、增强能力、培养兴趣特长,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
Americans believe that, every child, everything makes children yourself to finish in task in the process to improve knowledge, accumulate experience, master technology, enhance ability, raises the interest expertise, and increase the confidence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2)看重玩耍游戏,美国人认为玩才是孩子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事。
(2) the value play games, americans think playing children this 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在美国,孩子进行各项兴趣活动、体育活动的时间都比较充裕,活动场所到处都有。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ldren in the activities, sports activities time is abundant, activity places is everywhere.

父母经常利用节假日、周末带领孩子外出游玩,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能如感知、想象、判断、推理和人的交际和情绪的调节等。
Parents often use holiday weekend, lead the child goes out to play, pla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intelligent such as perception, imagine, judgment, reasoning and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mood adjustment, etc.

中国父母多是封闭式教育:(1)以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Chinese parents are enclosed ecation: (1) to preach to give priority to, the contempt practice activities the important role.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连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都由父母包办,导致许多中国孩子学了许多知识都没用,走上社会后就什么也不会。
The parents and children requirement is reading, even can provide for oneself by their parents' wishes activities, and led to many Chinese children learned a lot of knowledge are useless, took to the society after what also can't.

(2)户外活动少,因为中国孩子从早到晚有学不完的功课做不完的作业,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
(2) outdoor activities less, because the Chinese children learn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don't finish homework do not over of homework, be homework overwhelmed;

有时即使想活动一下也很难找到好场地。
Sometimes even if want to move and is hard to find good site.

㈧ 关于中外教育的个人观点

1、伊拉斯谟高度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认为“一个受过正当训练的人,发展成为一种神圣的动物,而另一方面,一个受过错误训练的人,堕落成为一种畸形的野兽”
2、伊拉斯谟: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教育”,因而“应该对公、私立学校和女子教育予以最大的注意,使儿童可以看到最优秀、最可靠的教师的指导,从中学习耶稣的教导以及有利于国家的优秀的文献。若有了这样的制度,就不需要很多法律或惩罚,因为人民将自愿地遵循正义的道路”。这很有些“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化胜于刑政”的色彩。
3、陈献章(1428一1500)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
,以养浩然自得之性,标立“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主张学不日用,与时事出处中即现“本心”,提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命题,强调自我主观道德实践,倡导“静坐养心见性”的道德修养方法,开明代心学思潮之先河。
4、陈献章:提倡革新程朱理学,变“天理”统御万物为以“我心”为本,要求学者从理学樊篱中解放出来,以建立“自我”和实现“自我”的人生道德价值。
5、弗吉里奥(Pietro Paolo Vergerio,1349—1420,一译作韦杰里乌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自由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
6、《小四书》是元明之际朱升对宋、元时期成书的四种儿童读物的命名。他们传播与发扬封建政教思想,注意教育工作和讲学,对于儿童教育、特别继承发展朱熹的小学教育主张,用所谓的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培养儿童的智能与德性,相继写出了关于日常生活的事物常识、历史知识以及理学基本概念的各种启蒙读物。这表现在宋、元时期蒙养教材的发展,有了各种知识分门编写的读物,尤其独特地专门编撰出关于性理知识的启蒙教材。当然各种儿童读物都贯彻着封建伦常教育。
7、《性理字训》,南宋程若庸编撰。程若庸,南宋休宁(今安徽省休宁)人,字逢原。所撰《性理字训》,系对朱熹门人程端蒙(正思、蒙斋)所著的《性理字训》(或简称《字训》。朱熹称之曰《小学字训》)三十条加以增广,分为六门,每门有若干条字训,共计183条。因而又称为《增广性理字训》。其中所分的六门是:
造化第一。内有太极、元气、阳、阴、天、地、乾、坤等等字训。
8、《二十四孝》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用于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为传播。
9、《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中国元代一部论述家塾教学程序的专著。史称“读书工程”或“进学规程”。
10、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guinas,约1225—1274),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经院哲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出生于意大利长塞塔的洛长舍尔城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是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约1125—1190)的外甥、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194—1250)的堂兄弟。其中心思想就是维护封建神权统治,把封建社会等级划分说成是“神的规定”,把封建君王的权力说成是来自“神的意志”,而教皇则被宣称是位居世俗君王之上的“基督的全权代表”。在论述自然、人、社会、神以及政治等方面问题时,阿奎那阐明了他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解。

㈨ 中外职业教育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层次的按照学校的隶属关系,由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国家承认学历. \r\n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目前不采取合作的方式.

㈩ 材料题:中外教育(中国古代教育、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清末教育、15-19世纪德国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是随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因为其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其深深的阶级烙印。
夏朝时期,传说中国就有了学校。据甲骨文和古书上记载,商朝时已经有了正式学校。到西周时,学校分为“国学”、“乡学”两种。学校主要是“国家大事惟祀与戎”,即传授祭祀知识和作战的技能经验。商周时代,贵族子弟必修的科目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原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层面逐渐被打破,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聚众讲学,发表政见,产生了所谓的“私学”。这一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影响最大。孔子一生学而不厌,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不少教学经验,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其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许多教学经验至今仍在延用。
西汉时期,教育制度逐渐完善。西汉时,学校类型主要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为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开始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必学课程,学习科目是五经(�0�0周易�0�3、�0�0礼记�0�3、�0�0春秋�0�3、�0�0尚书�0�3、�0�0诗经�0�3),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教育系统。
隋朝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达到了世界水平。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唐代学校制度完备,有国子学、太学等,在地方有州学、县学和乡学等。教学内容以�0�0五经正义�0�3为统一教材,命天下传习,同时还有了专业教育,如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等。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私人办学多了起来,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都办过学,为教育增加了新特色。
宋代教育在唐代基础上更加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以太子学和国子学最重要。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改革学校和科举,使官办学校非常兴盛。另外,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时兴起,成为传播理学的基地,学习风气十分活跃,石鼓、白鹿洞、应天、嵩山书院都很有名。宋朝以后,理学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并统治了学校教育。
明清时期,教育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中央学校有国子学和宗学,地方学校也发达,各级都有普通学校和专科学校。考试制度采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0�0大学�0�3、�0�0中庸�0�3、�0�0论语�0�3、�0�0孟子�0�3)五经,还学习�0�0御制大诰�0�3、�0�0大明律令�0�3等。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种。明朝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最负盛名的是东林书院,书院也发展成为官办的学校。
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为强化专制统治,教育的专制非常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越来越不适应需要了,到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但科举制中公平选拔人才的方法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有活力。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其功绩不可磨灭。许多宝贵的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而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也必将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趋向完善。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香草山

洋务运动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化教育在近代文化重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单一封建正统文化独尊的局面,为近代文化重建创造了先决条件;兴学校,废科举,促进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量西文书的翻译出版、报刊的创办和出版机构的成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它所遵循的“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促进了中国的科学发展和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形成;通过派遣留学生出国求学和开办学堂,培养了掌握科技知识的新兴人才。

一、开办“新学”加速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崩溃并冀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赖以产生和发育的东亚大陆疆域广大,回旋余地开阔,由于周边各类自然屏障的围护,使其远离其它文明中心,这种地理环境造成的半封闭性对文化物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制度又从经济、政治诸侧面强化了这种封闭性,农业经济下追求稳定、安逸的心态和自我禁锢、夜郎自大的心理根深蒂固[1]。而以农业为主,注重实际,讲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特性,使中国古代贤哲一向提倡“君子务实”,久而久之民族性格重实际而黜玄想。从而形成中国古代基于实用的农学、天文学、医学等十分发达,而纯科学性的玄思,不以实用为目的的探求自然奥秘的文化人极少。就生活方式而言,追求生活的稳定和安定,无以产生强烈的创新和开拓的欲望,具有一定的保守性[2]。

洋务运动之前的封建中国的教育是以儒学为核心的“选仕”教育。在教育的体系上,基本是以私塾为主,根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在教育的内容方面,多以“四书五经”为主体,很少涉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考任制度上,实行“科举制”,只看八股文写得如何,缺乏对人才的全面评价。

然而,洋务运动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阶段,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化方面,给中国社会留下了大量可贵的成果。正如洋务派巨擎张之洞的弟子张继煦所评论的“虽为公(指张之洞)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见《张文襄公治鄂记》)“种豆得瓜”的洋务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的变革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尤以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影响最深。

由于日渐纷繁的中外交涉,

同文馆内先后设置法文馆、俄文馆、天文算学馆、德文馆。1876年,馆中正式规定除了英、法、俄、德等外语,学生还要兼习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以及译书等课程。后又添设格致馆、翻译处、东文馆。这样,同文馆变成了一所以外语为主,兼习多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训练制度均与旧式书院大相径庭,初步具备近代学校的特点。洋务派创办的外语学馆,除了京师同文馆之外,还有上海的广方言馆和广州的同文馆。同时,一批军事学堂也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军事学堂和技术学堂的纷纷建立,开辟了中国近代军事科技教育的新领域,也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它们为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这些洋务学堂除了广泛学习西学知识之外,还采用了绝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法、风格与模式。在新时局、新思潮的逼迫下,清政府对科举制度及旧式书院、学塾进行了局部的改良,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形式都渐渐接近新学堂。在此影响下,1905年8月,清政府宣布“停科举以广学校”,这样从606年(隋大业二年)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这是中国政治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标志着以儒学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终结,科举的废除,扭转了教育的方向,开始了由八股取士向全面培养人的素质的过渡。

新学的开办,虽成效不够显著,但它改变了千百年来重文轻理的教学弊端,使得运行逾千年的沉闷死板的“科举制”迅速崩溃,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文化教育制度上奠定了基础,尤其在课程及教育模式上的改革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大力创办洋务学堂,开展留学教育,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推行新教育,冲击了传统封建教育体制,在传统教育的主流中注入了近代教育的新因素。“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清政府为提高其攘外安内能力,拯救其垂危统治的自强运动,但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学堂因萌生于传统封建教育体制边缘,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表现出新旧杂糅的特点:一方面其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为主要课程,形式上也引入了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的特征,客观上也逐渐动摇和瓦解了旧教育体制,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洋务学堂是洋务大臣们各自为政办起来的,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加之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政权,确保统治阶层利益,因此带有封建官僚色彩和习气,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也难以真正推广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封建教育的统治地位。

近代中国教会教育主要为基督教各差会和天主教各修会举办。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基督教办学层次不断提高,而天主教教会学校虽数量不断增加,但仍停留在初等教育层次,中等层度学校寥寥无几,因此影响越来越不及基督教教会学校。以下我们以基督教教育为主进行介绍。

教会学校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被并称为新式学堂,但教会办学的整体规模大于洋务教育的规模。除宗教课程外,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洋务学堂并无显著差别,特别是其中的“西文”和“西艺”部分,都是当时中国人急需了解的西学成份。教会学校的广泛设立无疑加速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进程。教会学校毕竟来自相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带有近代教育的特征,它在学校教学体制、课程规划、教学方法、考试管理等各方面,都具有近代教育的特征。这样,教会学校就成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教育的“样本”。通过教会教育这个渠道,中国人也逐渐开阔了教育的观念视野,如开放女子教育,设立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从教会教育开始的。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起步阶段,需要大批懂“西学”的新式教师,但当时非常缺乏。教会学校的毕业生至少在知识结构上符合新式教育的需要,成为洋务时期乃至维新时期、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教师的重要来源。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实际启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但作为承载中国教育近代化任务的洋务教育,在发展中表现为实践上的沉重滞缓和指导思想上的本土化取向,这既给在华教会学校留下插足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设置了障碍。基督教教会正是在这种矛盾中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策略调整,抓住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化过渡的这一转机,从70年代到世纪末的近30年时间里,实现了教会学校数量的扩张,完成了从早期的零星自发状态向专业化和制度化转变。

随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变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学习和引入西方式教育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新式学堂的创办、西学书籍的翻译、留学生的派遣、科举制度的改革,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但由于洋务派人物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因此这些教育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晚清教育的三次改革

云南师大附中 唐金彬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宣告了晚清的中国迈入了近代,在列强侵略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不断地从经济向政治、文化推进着改革,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在晚清各项社会改革中,教育改革是最具成效的一项改革。中国封建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三个改革阶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活动的驱动下,三次教育改革冲破了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和思想的重重束缚,从初步产生、逐步扩大到全面铺开,出现了许多自身发展的特点。下面对晚清教育三次改革的演变过程及特点做一简单归纳分析。

一、洋务教育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渐次东进。洋务运动的发展呼唤着新式人才的出现。机器、大炮、轮船、电报这些西方先进技术是那些饱读八股文章的知识分子无法理解和掌握的。同先进的文化教育制度相比,中国传统教育的重仕轻学、不切实际的弊病日益明显暴露出来,迫于洋务事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曾国藩、李鸿章等倡导组织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教育活动出台。其主要内容为:(1)引进西式教育,开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办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如1863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这是一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为主的学校,初设英文馆,后又增设俄文馆、法文馆、德文馆、日文馆,中国近代意义的教育事业正是从这里开始的。随后以培养军事、科技、翻译人才为特点的新式学堂在中华大地不断出现,前后大约创办了30所新式学堂。(2)首派学生出国留学。曾国藩认为“挑选幼童出洋肄业,因属中华创始之举,仰亦古来未有之事”“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喑熟,然后可以渐图自强”。从1872—1875年,洋务派选派了四批优秀学童120人赴美留学,开创了我国近代官派留学的先例,促进了新式人才的培养,便利了中西文化与教育的交流。(3)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增设天文算学,第一次把“西学”与“中学”同考,冲击了科举取仕的惟一性,动摇了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

洋务教育改革以引进新式学堂为主要内容,首倡留学教育作为补充,改进科举制度做为变革传统教育体制的突破口,使中国近代教育在兼采中西以求发展方面迈出了功不可没的第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当然,洋务教育处于开创时期又具有明显的不足:兴学堂,派留学,大多出于外交、军事、经济上的直接需要,是近代化活动驱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洋务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主动与自觉地进行改革。同时,由于洋务派认识不足,缺乏全方位的教育改革规划,改革措施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引进西方利器,改革思想增新而不废旧,不触及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因而效果不明显。

二、维新教育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宣告破产,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进行了一场新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康有为、梁启超着眼于具体政治体制变革的同时,正式发起了冲击旧教育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为;(1)开书院,办学堂,进行鼓吹教育革新思想和培养维新人才的活动。如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梁启超任总教习的时务学堂等。(2)积极与守旧派论战,提出“废八股,倡西学”的思想。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从而拉开了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3)变革旧教育制度。1898年颁布的变法诏书中提出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提倡西学,改书院为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选派留学生。

维新教育重视教育改革的政治效用与社会功能。对此,康有为认为教育救国“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维新派虽过高估计了教育的作用,但在当时能够重视教育,主张充分发扬培养新人、改造社会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教育理论改革也很突出。1896年康有为著《论师范》,成为清末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创者,将教育理论提上新的高度。概言之,维新教育在思想理论上建树特别显著,是最具理论探索的一次改革,在新的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与制度。

三、新政教育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使中国人民蒙受奇耻大辱。迫于中外形势的巨变,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拾维新派的部分主张和建议,把改革纳入自我调节的轨道,被迫施行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措施,使清末教育改革再现生机,并迅速全面展开,成为最具有突破性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内容为;(1)废除科举考试制度。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更不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和推进社会变革的需要。时人深刻认识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业之望”。开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废除了。结束了科举取仕的传统,为新式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扎根,从制度上根除了障碍。(2)推广新式学堂和鼓励出洋留学。据统计1902—1911年间新式学堂从700所发展到52500所,学生达163万多人;1901年留日学生不过200多人,1904年到3000多人,1905年增加到8000多人,1906年增至16000人。(3)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学制和进行教育行政机关的变革。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又修订且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从上可以看出,新政教育改革是最为成熟,也最具有成效的。废除科举制度,确立近代化的教育体制,进行了除旧布新的全面改革,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经洋务运动注入新式教育因素,维新教育做了肯定和推广,最终导致国人放弃了旧的腐败的教育制度。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

由晚清教育的三次改革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推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教育改革与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革新密不可分;教育制度的变革直接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除了客观社会的需要,还要有当权者改革的决心和有效的措施。只有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新型实用人才,只有让优秀的人才承担起社会与时代赋予的使命,成为改造社会、推进中国前进的生力军,国家的改革事业才会有希望。

在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德国曾作出重要贡献。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福禄贝尔创办的幼儿园影响了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近代西方的教育视导、公立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实科教育、师范教育、双规学制和双元制职业教育等,也大多起源于德国,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17~18世纪德国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德语学校的发展,世俗政权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强迫义务教育的提出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是文科中学,主要训练德意志各封建公国的管理,以及预备担任学术职业,如法官、医生的人升入大学,训练未来牧师的任务降到了次要地位。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拉丁文和希腊文。17世纪后半期的哈勒学园成为教育革新的旗帜,除教授古典语文之外,增加了德文、法文以及数学和科学课程。高等教育以哈勒大学的改革中心,导致了一场新的大学运动,推动了德国大学都按照哈勒大学以及哥廷根大学的模式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结果是:近代哲学和近代科学的精神影响到大学的所有教学领域;研究自由、教学自由成为政府认可的大学的基本法权;学术报告替代了传统的依据标准材料照本宣科的教授方法,各种形式的课题讨论替代了传统的辩论方式;除哲学和天主教大学的神学院仍用拉丁语之外,在大学中一般都用德语作报告等。改革后的德国大学充满了活力,在德国的学术研究和国家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当时世界各国大学效法的典范。 当时的Volksschule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当时有数种不同的学校: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