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义务教育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txt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txt

发布时间: 2020-11-21 17:28:10

『壹』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区别吗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专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属,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贰』 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看的书

历史方面的、政治学方面的、哲学方面的、教育方面的
最好看经典的书,不要看那些你编者自己都不相信的书,也不要交给学生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

『叁』 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 ;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主体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客体错误的思想政治意识;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道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1、个人与社会;2、思想与行为;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4、内化与外化;5、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 阶级性;2、实践性;3、综合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坚持本质规定性 ;坚持基本原理;坚持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表现: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4.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二、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三、关于政治与经济辨证关系的原理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五、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七、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八、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九、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十 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思政教育功能特点:客观性 多方面性 层次性 发展性
思政教育功能分类:
个体性功能:1.生存 2.发展功能(概念:思政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表现: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 3.享用功能 定义:通过思政教育能是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社会性功能
1. 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思政教育目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思政教育目的的功能:
1.为思政教育指明方向
2.为思政活动提供动力
3.为衡量思政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依据
思政教育目的根本任务:用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有新人是根本任务的原因:
1.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3. 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和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四有新人精神素质培养的几个方面:
崇高的理想,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良好的道德品质,法制纪律观念,重视教育和提高文化知识素养

思政教育环境:定义:对思政教育活动及思政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思政教育环境特点:广泛性,动态性,特定性,可创性

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特点:普遍性和长久性,渗透性,针对性,血缘伦理的亲和性和权威性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特点:全面性,阶级性,渗透性,导向性
三、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的影响
四、社区环境的影响
五、同辈群体的影响
特点:自由性,渗透性,独特性
思想品德的含义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想品德结构含义
指人的思想品德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思政教育过程含义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思想教育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思政教育过程的特征:
1. 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 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 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主体 教育客体 教育介体 教育环体

思政教育的基本矛盾: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表现:1.教育者与思政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
2.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3. 思政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4. 思政教育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5. 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之间的矛盾

思政教育过程三个阶段:制定方案;实施;评估

思政教育过程的规律:1.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 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教育者的特征:阶级性 主导性 客体性
职能:教育职能:1.开展教育活动 2.传授知识和品德 3.促使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4.引导教育对象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管理职能:1.确定目标和计划 2.进行制度管理 3.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特征:广泛性 层次性 主体性 可塑性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联系:1.相互规定,相互依存 2.变化不居 相互转化
区别:1.角色不同 2.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不同 3.在教育过程中作用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层次性,目的性,重点要素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人们依据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政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制定的思政教育活动准则。
特点:辩证性 整体性 层次性 动态性
一、 方向原则:二、求实原则:三、民主原则:四、渗透原则:五、层次原则六、激励原则七、主体原则八、示范原则

思政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论灌输法 实践锻炼法 自我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比较鉴别法 咨询辅导法
研究思政教育方法的意义:
1. 实现思政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2.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纽结
3. 增强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条件

运用方法的要求:针对性 综合性 创造性

思想政治艺术的含义:是指思政教育者为了有效的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如何理解其艺术性
1. 思政教育需要对工作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
2. 思政教育需要细致分析,巧妙的应对各种情况和问题
3. 思政教育需要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含义:承载传导思政教育因素,能为思政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政教育活动形式。
载体特征:1.客观性和主观性 2.实践性和发展性 3.承载性和传导性
载体地位:
1.载体是思政教育过程的综合组织形式或具体活动形式
2.思政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枢纽和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
成为载体的条件:
1. 必须承载思政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政教育者所操作
2. 必须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思政教育的几个载体:管理载体 文化载体 活动载体 大众传播载体
管理作为思政载体的原因:1.管理活动的普遍性为思政教育将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外在条件
2.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实质为思政教育将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内在根据
3. 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以管理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提出了客观要求

管理载体的特殊特征:普遍性 制度化
作用:1.有利于更好的把思政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2.有利于对人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政教育,更好的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益
3.有利于人们良好的品德习惯的养成
文化载体的定义:思政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并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文化载体的特征:形式的多样性 对人影响的全面性 影响方式的渗透性
文化载体的功能:1.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面
2.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
活动载体的特征:明确的教育目的性 广泛的群众参与性 突出的社会实践性

思政教育的管理含义:是指思政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政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特征:方向性 民主性 开放性
基本内容:目标管理 计划管理 规范管理 信息管理 队伍管理

『肆』 急求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悬赏100,好的再加5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模式与机制比较以及国别比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梳理这些成果和进展,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8)12-0021-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30年来,学界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模式与机制比较以及国别比较研究等方面。

一、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研究什么”的问题,学界存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以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比较为主要方法,研究与揭示当代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判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学科。这一观点在苏崇德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教材之中也有所反映。也有学者认为,比较德育是以系统思维和多维比较研究的方法,综合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德育,揭示各个德育系统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探索德育系统化、社会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一门教育学科;比较德育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关于比较德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关于不同类型德育特征及德育过程的纵横向比较分析研究、关于德育系统的综合教育合力的机制研究、关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德育比较分析研究、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研究等。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比较德育,简单说来,就是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与特点,从而揭示德育发展的共同规律,把握德育发展的趋势。有学者认为,比较德育是以比较方法作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德育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试图揭示影响它们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条件,找出他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探索德育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从而为改进和加强本国德育提供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就是: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包括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去和现状、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方面、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方面。这是就世界范围内,对一种特定的内容,即对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研究。

二、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如何研究”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都适应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调查法和文献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有学者则认为,德育比较研究的方法,依据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主要有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有学者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点上,通过比较来获取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包括通观比较的方法、专题比较的方法和综合比较的方法。有学者指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就当前的比较方法而言,主要有通观比较、专题比较和综合比较三种方法,这些比较总体上属于异同性比较,要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推向新的高度,还需要进行评价性比较。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学者对西方德育目标理论进行了探索,认为,西方德育目标理论基本上是沿袭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而展开的,“人本主义”强调以内在的、个人的发展,即个体需要为“标的”的德育目标“个体本位论”:“科学主义”则强调以适应外在的、社会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为宗旨的德育目标“社会本位论”。这两种思潮贯穿于西方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德育目标理论的探讨中。有学者指出,虽然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要求不同,各国的德育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别,但国外在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如注重学生智力、潜能、技能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精神,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拓宽知识面,培养国际化人才;国外德育目标有着共同特征:鲜明的时代性、普遍的国际性、独特的民族性和全面的协调性。有学者分析了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目标在不同国家不尽相同之处,认为,即使同一国家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德育目标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就建构方式而言,当代西方国家学校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从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两个层次上来确立的。还有学者对中外高校德育培养目标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总结了其中的共性及差异性,从中得到了几点启示,以期借鉴与吸收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建立起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有学者对西方各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了梳理、比较和分析,认为,这些国家普遍注重爱国主义、宗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调查访问等方法。有学者通过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与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考察和比较发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青少年德育课程有四个共同特点:课程目标注重民族性与国际性、课程设计突出人文性、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课程编排与教学组织不乏灵活性,这对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学者对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认为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和学生成长的实际,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较好地解决了内容的层次性问题;教材不强求理论的系统性,即使是理论内容也尽可能表述得通俗易懂。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比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有学者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上的特点,总结了其共性和差异,指出了其经验和缺憾, 认为,借鉴西方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上的经验,我国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开拓现代化、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育途径,如无灌输教育下的直接德育课程、德育在相关学科中的整合与渗透、蓬勃开展的心理咨询与培育工作、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严格的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管理、大众传媒和公共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借助宗教教育开展德育,我国学校德育要借鉴西方国家德育途径的经验,夯实和优化直接德育课程、加强德育途径实施中的隐性思考和全面渗透、将加强心理工作队伍建设和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相结合、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着力培育德育的新途径。有学者则指出,在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政府、学校、家庭、教会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参与其中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机制和法律来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机构、家庭影响受教育者价值观的形成、宗教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学者认为,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是传授德育知识的基本方法、课外校外活动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劳动教育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充分利用社会文化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严明纪律,务实管理。有学者认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地位提高:途径广阔,方法灵活,借鉴别国经验,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他方式的配合。有学者指出,国外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注重学生在参与中获得道德发展,通过道德教育的立体网络对学生施加影响,主张“学校即社会”的开放德育观,重视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人格,借鉴国外的德育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受动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整合德育力量,改变学校势单力薄的局面:转变封闭的德育观,探索开放德育新思路;从育“心”做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机制比较的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客观地了解、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比较中清楚地看到我国的德育模式在世界范围中的坐标点,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我国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早在9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作了概要的比较。有学者认为,各国基于不同的道德教育理论建立了适合本国需要、独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模式,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一面向生活,学会生存;英国的德育模式——联系实际,体谅他人;日本的德育模式——丰富多彩,培养素质。国外德育发展的进程中所出现的主要趋势概括起来有:综合化倾向、适应性倾向、可操作性倾向、素质教育倾向、改革与发展倾向,这些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有学者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和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进行了梳理,认为,教育模式是随思想道德的内容和时代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建构的群众性自教与权威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面临新的形势需要改革;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发展新的教育模式;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是一个思想道德教育与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是一个民主法制模式,是一个群众参与模式。有学者认为,中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指导思想、工作机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队伍、工作法制化倾向、各自利弊诸方面存在系列差异,进行系统比较,对我国高校构建“适应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从当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当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的同质性是由复杂的时代文化因素决定的,而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又决定二者各具特色。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比较研究,有学者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进行了梳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参与主体的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只有建立在相互负责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必然强调政府的责任,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的责任,企业的责任,大众媒体的责任,中介组织的责任,其他主体责任乃至受教育者个人的义务。有学者认为,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机制建设,在社会教育机制建设上注重寓德于教,在社会激励评价机制建设上较有实践成效,在社会传播机制建设上注重熏陶和渗透教育,在社会咨询辅导机制建设上突出德育的主体性,在社会实践机制建设上重视道德实践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在社会制约机制建设中,则体现了各自国家的价值观和道德包容度,国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机制建设中的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可操作性,注重双向互动,具有层次性,对于我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具有深刻的实践启示。

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国别比较的研究

1.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美国作为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历史虽然较短,但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赴美留学,并组织了一些参观考察团赴美访问,学界也有很多学者关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在赴美考察后认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政治意识的灌输和渗透,充分利用学校阵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利用各种社会设施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的熏陶,注重政治思想教育与各种管理手段、与经济利益、与法律纪律手段紧密结合。有学者发现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名有实”,其总的特点是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浓厚的科学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性;学校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政治导向上的明确、坚定、一贯和方法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突出成效的主要经验。有学者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理论和整体形态进行了研究,指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格公民、传输意识形态、实现政治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既取得很大的成效,推动了社会价值观的总体认同、促进了公民意识的不断发展、培养了爱国主义的基本情感、形成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直接统一的领导、导致政治冷漠的增强、引发利己主义的膨胀等。有学者对美国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考察,认为,美国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大体上有以下一些特点:爱国主义教育与行政权力的运作分别进行;理直气壮 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的问题上不允许有杂音;爱国主义教育无孔不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传统的历史教育进行。美国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有许多可以借鉴吸取之处,但是,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着许多缺憾。一是教育的方法无论怎么巧妙,最终难以弥补教育宣传与现实中的民众信任的裂痕。二是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干涉,严重削弱了美国民众对国家利益的认同。叫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又称为公民教育。有学者对美国公民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探析,认为,公民教育是指民主社会中关于自治政府的教育,旨在培养知情的、有效的和负责任的公民,民主社会中公民教育的基本组成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性,美国作为现代公民教育理论研究的策源地,其公民教育不仅对美国本土,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公民教育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培养民主社会的负责的公民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高校在公民教育方面探索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名著讨论模式,二是服务学习模式,三是将理论探讨和服务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模式对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2.关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日本作为迅速成长起来的亚洲国家,其经济发展为世界瞩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就有学者开始介绍日本企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日交流的增多,国内有不少学者研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些学者到日本参观访问,直接了解和接触了一些日本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有学者认为,日本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明朗、爱和、喜劳”的教育内容和具体、生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有学者分析了日本青少年德育的社会背景和青少年德育的运转机制,认为日本德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重视第二课堂,重视个性培养,强调学生自我教育,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日本青少年德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综合治理。有学者认为,现代日本学校的全部德育活动是通过三个途径开展的,即专门的德育活动、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和特别活动中的德育,这三条途径在方法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有学者分析了日本德育的历史和现状,发现日本德育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色:以新思想传统为基础、具有不断西方化的趋势、东西合璧创造性地发展。有学者认为,面向21世纪的日本学校实施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教育、个性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诸多方面,给我国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启示。有学者通过考察和了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主要内容、主要途径,认识到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集体主义作为指导,以民主、自由、个性等思想作为补充,极力培养出东西合璧式的人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前进,尤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进行“东西合璧”的方法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集团主义”教育的精神,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无借鉴之处。
3.关于苏联及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苏联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又突然在一夜之间解体,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很大,也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教训。研究苏联及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学者对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和基本形式进行了总结,认为,苏联为了适应本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针对青少年的现状、特点和他们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思想倾向与社会问题,千方百计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少年施加思想政治影响。有学者认为,长期的思想建设实践,形成了这一国家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教育的序列化和形式的多样化。有学者认为,对全体苏联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环节,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是苏联学校的基本任务;苏联的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体,以相互协调的教育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为配合,辅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共产主义教育体系:苏联学校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校外活功,少先队及共青团组织、社会文化机构等多种途径进行。1991年,苏联解体,其社会主义制度倾覆,这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引起全世界的震惊。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留给世人的思索是凝重的。苏联解体后,我国学者开始认真总结其兴衰的经验教训。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过度集权和僵化的党政领导体制及因此形成的官僚特权阶层,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权威性;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左”与极右,造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僵化与西方价值观的泛滥,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应有作用;忽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重要对象;不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方式方法简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导致人民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怀疑,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现实说服力。伴随着俄罗斯的发展,在社会转型初期,俄罗斯社会的思想道德秩序一度陷入极端的混乱无序之中,传统价值观的合法性受到了公然的挑战。有学者认为,为了带领国家摆脱精神危机,俄罗斯的前两任总统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为思想道德教育建构了新的理论依托,重新恢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而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应对现实复杂挑战能力的不足,还将制约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欲使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迹,依然任重而道远。

七、简要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以下特点:(1)研究重点比较突出。比较注重研究一些热点问题,如在专题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等比较研究,在国别方面的中美、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2)与中国实际结合较为紧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注重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研究,很多都是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外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梳理与总结,探讨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借鉴与启示。(3)研究方法有所创新和突破。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学者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比较方法,有学者开始运用历史的方法进行研究、运用案例的方法进行分析、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体现了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30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但是,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相比,与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相比,客观上看,研究还显得不够,有不少低层次重复研究的成果,还存在一些薄弱之处,需要加强和改进。(1)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当前,还有一些领域和问题研究还很不够或缺乏深入的探讨,如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理论体系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现状、发展中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需要引起学者们的关注。(2)研究方法需要更加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如社会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借鉴西方比较研究的新方法,等等。(3)研究对实践的影响亟待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发展必须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与实践形成良性互动。目前,不可否认,由于一些研究成果还处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影响还显得不足,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学者们需要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学习什么啊

主要学习内容如下: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革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法学概论、民法学、刑法学、伦理学、逻辑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等。

知识能力:

1、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

6、掌握文件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和工作能力。

(5)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txt扩展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

1、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为的发展规律。

2、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

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和领导职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渗透到业务领域中去,以及促成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

4、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人的思想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产生了人的需要,需要产生人的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

『陆』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

这个和“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属于同一种问题的不同层面的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主要从思想层面影响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揭示期间规律的一门科学。 概而言之,前者主要是一种社会实践,而后者主要是一种理论体系

『柒』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向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这项活动由来已久。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客体,其目的在于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捌』 哪位政治老师给学生我推荐几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书看,感激不尽

1、《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比较有权威性的;最好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选择比较有权威性的;最好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又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概论》(选择比较有权威性的;最好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选择比较有权威性的);
5、《思想政治教育学》(选择比较有权威性的;最好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
6、《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选择比较有权威的);

7、《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选择比较有权威性的);
8、《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比较有权威性的);
9、《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选择比较有权威性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邱伟光 张耀灿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郑永廷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 张耀灿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罗国杰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观教育通论》 王玄武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道德观通论》 宋希仁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生观通论》 张孝宜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唯物史观通论》 林泰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 刘德华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西方意识形态导论》 车铭洲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戴艳军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王瑞荪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张耀灿 陈万柏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德育忧思》 华文出版社 陈会昌 著
《人生理论与实践》 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继英 祖嘉合 主编
《人生观通论》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问答》 中国言实出版社 本书编写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中山大学出版社 郑永延 叶启绩 郭文亮 等著
《政治观教育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组编
《思想道德修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罗国杰 主编
《理想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 彭定光 著
《当代社会问题》 华夏出版社 美国:文森特`帕里罗 等著
《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运行特征》 高峰 主编
《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编
《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杨德广 晏开利 主编
《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 1945——2025》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 顾明远 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金鑫 主编
《世界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金鑫 主编
《中国问题》 中国工人出版社 李静 主编
《中国人的徳行》 华龄出版社 秦弓 著
《伦理学引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章海山 张建如 编著
《伦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凯麟 编著
《伦理学》 罗国杰 主编 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伦理学》 唐凯麟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主编 蓝鸿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主编 黄瑚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新闻职业道德案例评析》 主编 陈桂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广电职工道德修养读本》 北京广播学院社科学院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 美国 克利福德等著 华夏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