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教育
㈠ 你觉得中国人为什么对教育如此重视
这个可能copy要从100多年前的历史说起,对于中国来说,在抗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时就已经产生了,弱国无外交的想法,那么国力是怎么变弱的呢,教育跟不上,人才跟不上,就导致了国力的日渐衰弱,所以从老祖宗起,国人就已经开始注重教育。教育才能兴国。
㈡ 中国人真正的平均教育水平是多少
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与受教育水平有密切联系,这是肯定的.
说到中国人的受教育水平,真不好说.不能说学生的素质不行,但至少有相当一批中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没有在高中阶段学到任何知识,或者只是学了一些相当无用的知识.根本不能帮他们适应社会.
大学教育也不过如此,总的来说,一些稍微上进的学生,也就学到一些官本位教育.中国的教育就是官本位教育.看看社科院的院士评选,基本是领导当选.基层教育也是这样,因为当上了领导,高级特级教师评上了,国务院,省市特殊津贴享受了.
㈢ 为什么中国人受教育是为了这些
怎么说呢,多数人首先是追求温饱的,当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追求利,当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便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身份和地位,都是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在这个社会中,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会得到认可的,如果你有这个理想,想去改变现状,你首先要去获得众多他人的尊重,你的话才能够分量,才能去影响,也许只是一小部分人。
朋友,你这句话有点绝对,或许你是遇见了一些人,他们就像你说的,不是,而只是。但请不要以偏盖盖全
㈣ 为什么中国人还在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小孩
我们的教育已经烂透了。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残害青少年的制度。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糟糕的教育?关键在高考,高考是传统科举考试在当代的一个延续。而科举的源头在哪里?在我们的儒家思想。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奴才。儒家思想始终是把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放在第一位的,它是从来不鼓励个性发展,也不注重社会进步。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目的只是“明人伦”。“明人伦”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以这个宗旨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有对上司的唯唯诺诺,而不会有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今天的高考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科举制度,但显而易见,它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很大的影响。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社会的人。这样的教育目标,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下面我们择其荦荦大者,试做一分析。 第 一、读书为了做官,带来学生的人格分裂与道德卑下。 儒家学说是一种伪善的学说,它明明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却总是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这样的伪善表现的教育上,就是大家都知道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但人们却从来也不在公开的场合表露这一点。 如果不是为了做官,这样的书有什么好读的。绝大多数的知识对我们来说都是废物,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也用不着的东西,教学方法又那么刻板,不能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我们学它只是为了拿到一块敲门砖。古人说“黄金屋”、“颜如玉”这样的话,就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做官。在中国,一直到今天,你不做官,你到哪里去拿到“黄金屋”和“颜如玉”呢?而且还不能做清官。别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喝庆功酒的时候,只听到大家祝愿贵公子前途无量,没听说谁祝别人儿子将来做个包青天、孔繁森的。为什么?做个清官还到哪里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啊,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 但是这样的话却不能说出来。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中学和大学就入党的那些人了。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上真正追求社会正义与进步的人,反正我遇见的几个都是品质上很龌龊的,哪里是为了什么社会进步,纯粹就是要寻找一种仕途上的终南捷径。他们说的和做的常常是正好相反的。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教育制度下的优秀分子! 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去做贪官(也可以是个一般的官,反正决不能做清官),而口头上又不能表现出来,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在人格上的分裂。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在众人面前拼命表现自己,而实际上对社会却极为冷漠自私。在中国的教育中,说谎是人生的第一必修课。你翻翻中学生的作文,里面充满了虚伪的感情,空洞的大话,和自己绝不相信的人生“哲理”。这是怎么来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就知道,哪些话可以讲,哪些话只能放在心里,可以做却不能讲。 中国孩子道德的卑下与心灵的麻木,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做一次访谈。这些学生都是两国高中生中的顶尖人物。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其余全部选择了财富和权力,却没有一个人选择真理和智慧。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的儒教徒说,这说明我们更要抓道德教育,要读经。这只能是屁话,因为这些孩子的问题正是儒教的伪善造成的,只要不能清除儒家的伪善,我们就没办法真正搞一点像样的道德建设。 第 二、教育的出发点是要求顺从,所以不鼓励创新。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撑死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好像是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真的,各位如果不相信,你们立马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你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你就是鲁迅、郭沬若来了也白搭。我有一个朋友参加过高考语文改卷的,他对我说:“只要你没答出答案所给的几个关键词,就判错,这叫踩点给分,你说你有自己的见解,没用。”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还有我们的政治课,那哪里有一点严肃可言,简直就是世上下流和弱智的同义词。真难为这些老师这么些年是怎么教过来的。就是自然科学,它的死板与教条也让人难于忍受。只要是高考中曾出现过的题目,只要是高考曾经定下的答题标准,你就不能有任何改动,明明你是对的都不行!真的,真的出现过这样
㈤ 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有多大
圈子里有一个国内高校过来的访问学者,带着她四岁的儿子一起到美国朋友家聚会。吃饭的时候儿子往凳子上一坐,妈妈便拿来一个汉堡包,把汉堡撕成块,一口一口地往他儿子嘴里送。尽管也常见国内家长追着孩子喂饭的行为,但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的这种喂饭行为还是让我看得目瞪口呆,好意问问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吃,妈妈叹气说:“在家里太多人抢着喂饭了,让他自己吃就不吃了。”
中国人总是怕孩子着凉,于是大热天也会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孩子被捂得慌当然会不断啼哭,父母或者祖辈会以为他还冷于是再加一些衣服,孩子啼哭不止,于是只得抱着摇啊摇啊,直到睡着,直到习惯了要穿很多衣服……在美国,有时候天气稍冷,一些美国人还穿着短袖,但中国人却很多棉袄都出动了。中国的孩子总是捂得严严实实的,而美国的孩子却都是轻装上阵。其实从科学上来讲,孩子是比大人还怕热的,一般给孩子穿衣服,合理的穿法是要比大人穿得少一点。
在现代“6+1”的育儿家庭模式下,很多孩子长期在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怀抱下,所受到的保护更是无微不至。往往是孩子还没有表达他自己的意愿或想法,父母或祖辈便已经把他想要的东西拿到他的面前。这就让孩子缺乏独立能力,什么事都依赖他人帮他完成。宽宽的几个中国玩伴中,有一个叫豆豆(化名)的小女孩,因为爷爷奶奶和妈妈都长期在家带她,她的独立能力明显比其它小朋友要差。我们几个妈妈常常聚在一起,把小朋友们往玩具房里一放,然后妈妈们都到厨房去做吃的。唯有豆豆的奶奶寸步不离跟着豆豆,豆豆想玩什么玩具,还没开口奶奶便已经把玩具送到她面前;要出门前豆豆只要看一眼奶奶,奶奶便会马上为她穿上鞋子戴上帽子;豆豆摔倒了,奶奶马上把她抱起来呵护,而并没有受伤的豆豆却会哭得昏天黑地……这样的结果只会是豆豆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做,也不太喜欢跟其它小朋友一起玩,她有任何需求,只要看一眼奶奶便可以得到满足。自从大量独生子女出现在中国家庭后,便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有时我看在美国的一些独生子女留学生,往往是如找房子买家具甚至挂窗帘之类的小事都必须打电话给父母寻求帮助,有的父母便会在国内电话遥控,花高价找人帮孩子处理这些琐碎小事。而因为孩子在海外的一丁点事情,便匆匆从国内飞来帮忙的父母也不计其数。
过度保护不单在行为上,还会表现在精神上。有的父母或者祖辈很害怕听到孩子哭,只要一哭就什么要求都可以答应。还曾经见过有一些祖辈,孙子做错事遭到批评哭了,奶奶马上上前去,拿出小板凳就使劲拍打,说:“不是宝宝的错,是小板凳的错,都是小板凳不好,小板凳做错事了,宝宝没做错,我们打小板凳……”这样做以后孩子便不哭了,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当然便是孩子以后做错事不会负责任,并且很快学会推卸责任。我也曾经见过一个小女孩,因为一丁点要求没得到满足,于是便把自己身上的所有衣服都扒光,然后躺在地上翻滚。其父母见状,赶紧什么要求都答应了,还要对她千哄万哄的才能让她止住嚎哭。
有一次我在美国超市Costco见到一个美国孩子哭闹着想要某样东西,其妈妈在讲完道理没用后,径直就推着购物车往出口走。孩子见妈妈要走,赶紧追上,一边哭一边跟着妈妈走,妈妈却半点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所有人都盯着这母子看,如果换是中国妈妈估计会觉得很丢脸,于是赶紧满足了孩子止住啼哭算了,但这位美国妈妈一点不介意别人的看法,仍然自顾自往外走,孩子则一边哭一边跟在屁股后面……
有时候我很难明白为什么大多美国的宝宝能三个月大就单独睡一个房间,六个月大睡整觉,一岁半开始自己吃饭,两岁开始自己穿衣穿鞋收拾玩具,三岁的时候说起话来感觉她跟你是同龄人。而中国孩子很多夜间需要抱着摇着睡,到三四岁还会躲在父母身后,或者会产生一些离奇的撒娇方式,上小学了做作业要父母坐在旁边监督。那是因为中国人有太多的“不舍得”与“太在乎”,总是害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作业完成得不够好,不舍得孩子哭不舍得孩子受苦受累,于是中国父母宁愿自己做牛做马也要让孩子当皇帝,于是造就了不计其数的小皇帝大皇帝。中国人当父母便累死累活,孩子大学毕业了担心他找不到工作要帮他先铺好路,找到工作了担心孩子买不起房子所以帮他买好房子,买了房子担心他还贷款压力大于是倾尽家产为他还清贷款解决后顾之忧,还完贷款担心他找不到对象赶紧张罗为他找对象,孩子结婚后还担心他带不好孩子于是抢着帮他全职带孩子……中国人当父母是一辈子的辛苦命,不像美国人那样养孩子到成人便可以撒手不管,老两口环游世界。
当然这跟文化差异也有关系,但我始终觉得,中国人对孩子的态度,始终比不上美国人洒脱,于是容易养出“奶瓶男”或者“啃老族”之类的孩子。而无论从体质上还是从独立性上,中国孩子都比美国孩子要差一些,因此我们真的得反省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是要腾出一些空间,让孩子学会独立成长了。
㈥ 中国人受教育的比例是多少
中国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约为人口为1亿2000万左右
这个数据不准确:首先,作者只统计了1978年以后的本科毕业人数,忽略了1978年以前的大学毕业生。其次,作者关于本科和专科对半分的假设也不准确。这个数据更大的问题在于它的分母:13.9亿总人口。这个数据不准确:首先,作者只统计了1978年以后的本科毕业人数,忽略了1978年以前的大学生。
对于22岁以前的人口,许多人还在中学或者大学就读,他们虽然暂时还未获得本科学历,但那只是因为时间未到。因此,更有意义的指标应该是成年人口或者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中本科学历的比例
㈦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重视教育
因为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个人成长成功道路上的阶梯。现代社会没有学历就只能做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有了学历的人就完全不一样,可以进入更高层次和领域。
㈧ 为啥说“很多中国人有教育没教养”
此话虽然难听些,但说到点子上了,细想一下不是吗?我们应当正确地面对。中回国这些年经答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依然被看不起,为什么?论教育我们这些年不能说是不重视,年轻一代,最起码接受中学教育,可是我们的素质提高了吗?不要说外国人了,就连我们的老一辈多数都摇头。不守规矩,不拘小节,不守公德,似乎成了共性的东西;缺乏责任心,做事不敬业也成为对国人普遍的印象。我们也经常听到关于要进行素质教育的提法,可是究竟收效多少呢?只能说不大。看来国人对这个问题还缺乏普遍的认识,重视的程度还不够,需要有识之士,长期不懈的努力。以企改变中国,改变外人对国人之印象。
㈨ 关注:为什么中国人适合简单粗暴的教育
首先根据国情来看,我国要想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需要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现在我国也在实行一系列教育改革,但依现状来看,改变程度并不是很大,现阶段为什么是应试教育呢?为什么不学学其他呢?我想我们这就要考虑到我国社会性质、人口、历史、经济、科技发展以及文化普及等众多因素,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经济、科技发展以及人口这三个问题。这些都是和其他国家不相同的,但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很少部分教学方法,只是极少,但最终是不能与其相比的,为什么不能与美国比,举个简单的列子吧!我国才成立60多年,而美国已有200多年了,你说这怎么比,当然更不能与西方国家比了,你应该学过历史吧,那原因我就不太多说了,然而以上什么人口啊,经济等种种客观条件因素的提升都需要一个过程,最后客观因素上达到一定的提升,才能致使人们用主观意识去改变形式,所以我国要想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一个过程,也许应试教育是有一定的弊端,但我认为这是我国要想过度到素质教育的一个必经阶段,你要相信一个国家是永远为自己的名族利益而出发的,我相信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㈩ 中国人的教育
这辈子你也就会拿这说事儿了!
那这个当作你平庸的借口。
殊不知真正励志改变这一局面的人早已淌进了浑水,
开启了漫漫征途,
而你只能在岸上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