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义务教育 » 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20-11-22 18:30:06

⑴ 一、填空 1 .在教育史上,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撰写的 。 2 .学校教育的构成

1.在教育史上,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撰写的《大教学论》。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在:身心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 不平等性和差异性上。
5.当代有影响的教学理论包括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教学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
6.按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7.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8.课程的表现形式包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
9.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0.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古代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阶级性和专制性。
12.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则是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
14.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学习与自我发展的个体。
15.按照评价的基准划分,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⑵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时期: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1、古代教育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

2、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是教育历史分期的一个阶段。与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相对。欧美的近代教育是指从 17 世纪英国革命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的教育。中国的近代教育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19 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教育。

3、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迄今为止教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

中国的现代教育起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便在粤著书立说,主张效法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提倡通过改良和变法,实现国家富强,并促成了学习西方知识的风气。

二、教育特点:

1、古代教育特点: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近代教育特点:

以大机器生产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普及义务教育受到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和传播。

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2)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扩展阅读: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⑶ 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

英国的教育自中世纪以来就形成了双轨制,贵族与平民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接受教育。现代的英国,中等学校仍然沿袭着双轨制,学校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所谓的公立学校,包括综合学校、现代中学和文法学校。

最初,英国只有现代中学和文法学校两种类型。现代中学(secondary modern school)准门招收才智中平,成绩一般的学生,到16岁时义务教育阶段即告结束,进入社会就业。现代中学教育质量一般,在英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比较低下,进入这样学校学习的学生难免有自卑感。

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在英国,文法学校初创于12、13世纪。它一直是古典课程的堡垒,以教授古典课程为主。延至今日,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法学校也不断在增加教学内容,但仍然侧重人文学科。总的说来,注重文化课,而不是实用技能是文法学校的特点。进入文法学校的学生,将来大多要升入大学进一步深造。文法学校教学质量优良,学制也较现代中学多两年,学生一般到18岁离开学校。所以,文法学校是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颇高。进入文法学校的学生普遍有一种优越感,他们不仅自视高人一等,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进入文法学校后为他们增添了光彩;当地政府也把文法学校视为本地文教事业的重要机构,给与多方关照。 由于文法学校与现代中学差异颇大,被批评为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因此这种事实上的双轨制也存在着不得人心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60年代初,综合学校便应运产生了。

综合学校(comprehensive school)目前是英国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招收一切适龄儿童,而不问成绩优劣、智力高低。在低年级阶段,所有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内容都是一致的,即共同学习一般的文化科目。但到了高年级,就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组,因材施教。有的学生侧重学习学术与科学性质的课程,准备日后参加公共考试,进入大学深造;有的学生则侧重工艺与技术的培训,准备离校后就业。 20世纪80年代,英国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一种所谓的"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是介于中小学之间的一种学校,招收8-12岁的学生,学生一般在13岁时升入综合学校。一般认为这是体现教育平等的精神。

第二种是独立学校,也即私立学校。

英国对由私人兴办、收取学费的学校习惯上不称"私立学校",而称"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独立学校的教学水平明显高于公立学校,而"公学"(public school)又是独立学校中的佼佼者,英国的中学,公认重点中的重点不是文法学校,而是公学。公学有自己的学制,较其他中学要长两年,学生一般18、19岁离校,教学自成体系。

在英国,历史悠久、声望最高的公学,公认的仅有30余所。如伊顿、哈罗、温彻斯特、腊格比等公学,在世界上都是闻名的。

公学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多历史悠久,许多公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其稳定的优秀教学质量早已深入人心,得到认同;
(2)师资力量强,教师多出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师生比例较其他类型的学校要高,大约每10名学生即配有一个教师;
(3)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开阔的思路,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上层社会要求的绅士一般的优雅风度;
(4)主要目标是向名牌大学输送毕业生,进入公学,等于踏上了通往牛津、剑桥等名牌大学的阶梯;
(5)管理方法独特。公学学生全部住宿,宿舍并非按年级划分,而是高低年级学生混合居住,学生选定宿舍后,一直到离校,不再变动。宿舍中由少数高年级学生负责管理低年级学生,使学生从中锻炼领导和管理的艺术与才能。有人说公学的这种楼舍制度就是英国政界或上层社会的缩影,使学生从少年时代即对毕业后进入的阶层和社会有所准备。

⑷ 与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相比较,美国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美国大学教育与欧洲大学教育的差别,是纽曼模式与洪堡模式的区别。前者主广,因此美国大学强调通识教育;后者主专,因此欧洲大学强调专才教育。我自己的感受是吸收两者的精华,走丁字形的发展道路。一横要厚实,因此可以有前瞻性,看问题上天有高度;一竖要尖深,因此可以有专业性,做成接地气的事情。

⑸ 比较俄国和日本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异同

日本近代教育:一方面具有崇尚知识和科学技术、广泛吸取外国文化教育的资本主义气息,另一方面:封建性和军国主义。
俄国近代教育:保留贵族的等级学校,加强教会学校的地位,加强学校的宗教教育,坚持教学内容的古典主义方向,削弱实科学校的内容,加强对各类学校的控制等等。这些措施严重地阻碍了俄国教育的发展,使得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在十月革命前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地步。

⑹ 学校教育产生于( )教育阶段。 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现代

学校教育产生于( 原始)教育阶段。

学校的产生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文字发展比较成熟之后。通常认为,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由非专门教育机构逐渐演变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得以逐步完善。学校按水平可分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按性质可分为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种专门学校。

(6)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扩展阅读:

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制度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学制的建立为实施正规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⑺ 近代德国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德国教育所有的特点有哪些?据德国教育部去年的统计,严谨的德国教育制度在中学毕业后能上大学的人群中,只有26%选择上大学,尽管大学免费,并可以自由地选择专业和学校,而58%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上德国的职业院校或者专科学校。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特点一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点就是“双元制”教育。简单来说,“双元制”就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既在学校学习,也在企业实践。在企业的实践时间大概占70%,在学校学习时间大概占30%。学习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也可以说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遇到了问题再到学校学习,上升到理论。有针对地学习,使得学生们很有目标。
第二个特点是,德国的企业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德国的企业非常重视质量,要保证质量,人才是最重要的,德国的企业在他们的工作计划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要求是人才的培养。有了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训,基本上是订单式的培训。学生平常研究的就是企业提出的问题,学生毕业后就基本上可以“零过渡”地进入企业工作。
第三个特点,德国的企业有大量的双师型人才。他们主要是一些工厂或者企业里的师傅,在专业领域有很强的技能和经验,同时又是一个教育家,能够担负职业教育的教学。
第四个特点,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由德国的工商会统一管理、安排、协调、命题、考试、颁发证书等等。工商会是企业的一个共同管理组织,由于它的参与,职业教育和企业的结合变得完美,工商会也能明确知道企业的需求,根据需求制定职业教育的课程,同时制定标准。
在德国,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社会人员都能去接受职业教育,它对学历没有任何要求,门槛基本是没有的,在企业能够提供相应岗位的情况下,人人都能去他想学的专业。另一方面说,只要他获得了企业的岗位,周边的学校就必须接受他成为学生。如果学校学位不够,你可以跟政府申请,提供帮助或增加学习位置及相应的资助。
但是,德国的职业学校实行宽进严出,在通过企业和学校的考试,要获得专业技能证书以后,才能说明你真正毕业了。德国专业技能证书由德国工商会IH
K统一颁发。

⑻ 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教育领导国家化
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3.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教育走向世俗化
5.施行班级授课制

⑼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17、18世纪的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由于封建割据,教派争斗,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德国的资产阶级势单力薄,不敢像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那样起来革命,而是屈从于封建势力。18世纪70年代,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德国教育界出现了泛爱主义,拥护卢梭的思想,注重儿童的自由发展,并开展了广泛的教育活动。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人文主义运动在德国兴起,古希腊文化和一切有用的东西受到推崇,促进了德国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19世纪初的普鲁士与法国战争对德国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育开始经历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意志终于完成了统一,德国的经济、教育等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世纪初,德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强国。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要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德国境内小邦林立,长期的封建割据使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资产阶级具有很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随着工人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德国资产阶级更是不敢进行反对封建贵族的革命斗争。这是德国国内形势的显著特点。当然,整个欧洲政局的发展和变化,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强迫义务教育
德国最初的学校教育和宗教改革运动密切相关。首先从德国开始的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国(特别是在其北部)占绝对优势。从路德派到虔信派,基于对新教势力扩展的需要,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受路德(1483-1546)思想的影响,得意志境内各邦从16世纪中期开始先后颁布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使德国成为近代西方国家中最早进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1559年,威丁堡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规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女上学;1580年,萨克森也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1619年,魏玛颁布的教育法令规定,8到12岁的儿童都要到学校读书。在众多颁布强迫教育法令的公国中,普鲁士的教育法令最为突出。普鲁士于1794年颁布的《民法》中列有学校教育条款,明确规定:各级学校(包括大学)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国家的职责,学校要给学生以有用的知识;学校的设立必须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受政府的监督,政府随时可以派人对学校进行视察、督导。《民法》还规定:即使仍由教会办理管辖的学校,或由政府和教会共同管辖的学校,也必须按照国家即定的立法行事,如遇争执,决定权在政府。《民法》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法规,但在德国,一般把它视为普鲁士世俗教育的"大宪章"。此外,普鲁士的几任国王先后多次颁布教育法令,详细规定了国家办学、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家长责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虽然其中的许多法令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但它们表明了德国近代教育的世俗化特点。
二、文科中学和实科学校
在17-18世纪,德国中学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学,它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或公学,17-18世纪是文科中学古典色彩最浓的时期。文科中学是完全反映贵族要求的一种学校,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这种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升学做准备,使贵族子弟以后成为社会上层职业者,如医生、律师、牧师和官吏等。文科中学与初等学校无直接关系,早在17世纪以前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不成文的法规,到初等学校受教育,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而上文科中学学习则是王公贵族们的专权。只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权升入大学,所以文科中学和大学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科中学的任务就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训练一般的官员。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18世纪初德国就已经出现了与文科中学相对的实科中学,并逐渐得到发展。实科中学的发展是因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虽然比较缓慢,资产阶级也较软弱,但工商业仍有所发展,贵族独享中等教育的现象对资产阶级的成长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专门训练贵族子弟的文科中学,也根本不能适应和满足工商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而实科中学正是适应这种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是一种新型的学校,因而发展较快。1659年,虔信派教徒弗兰克(1663-1727)在哈勒开办了一所国民学校,以实科内容和直观方法进行教学,以后又创办了科学学校。1708年,虔敬派的席姆勒(Christopher,1669-1740)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教育内容除宗教外,还有数学、物理学、机械、天文、地理、法律和制图等。在这些科目的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绘画、图表、标本和模型等直观教具,以求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1747年,赫克(1707-1790)在柏林开办了"经济学、数学实科学校",是德国第一所正式的实科中学。在这所学校里,学生先在预备班里学习,然后各按志愿选择一项专科,如几何、建筑、物理、商品制造、贸易或经济等。该校著有成绩,还附设了工艺学习班和师训班。此后,德国实科学校一直延续下来,到19世纪逐渐成为德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科学校的出现,揭开了文科中学与实科中学斗争的序幕,也体现了新的自然学科与旧的古典学科的较量,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的生产方式的斗争,加强了科学与教育的联系,对文科中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整个18世纪,实科中学的力量较之文科中学要弱小得多,它的社会地位比文科中学也要低得多。
三、泛爱主义教育
18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以泛爱主义为宗旨、创办"泛爱学校"的教育运动。"泛爱派"的创始人巴西多(1724-1790)根据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应培养学生博爱、节制、勤劳等美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反对压抑儿童发展的经院主义和古典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现世的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的健康、乐观的人。和卢梭一样,泛爱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他们要求教育者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地发展,他们还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智发展 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泛爱主义者所办的学校中,户外活动占有重要地位。巴西多还提出寓教育于游戏中的进步教育主张,并呼吁社会捐资助学。在教学上,泛爱主义者重视发展理性,重视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1774年,巴西多在德骚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实践他的教育主张,泛爱学校招收6到18岁的学生,对其中准备培养成师资的那部分学生免收学费。这所学校虽然只存在19年,但在改变德国封建教育方面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在它的影下,当时德国还开办了另外一些泛爱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实科知识、本国语、外语、体育、音乐、舞蹈等科目,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应自然"的方法,以直观性原则为依据,通过对话、游戏和参观等方式,培养儿童的智力,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泛爱主义教育家们还写作、出版了一些教育著作。1770-1774年间,巴西多出版了小册子《初等读物》。这是与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相类似的带有插图的儿童读物,在当时很受赞扬和欢迎。在此期间,他还编写了《教育方法手册》。另外,后来开办泛爱学校的萨尔斯曼在1774-1881年也著有三部通俗教育书籍,分别批评当时教育的弊病,阐述了新教育的要求及师资培养等问题。这对推动泛爱学校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纪是德国社会和教育进行重大变革的发展时期。1806年,普鲁士战败,促使德国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义的推动下,德国调整、改组了教育领导机构,接着对各级学校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任德国教育部的部长。他依据新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学制、课程、考试、教法、学校管理和师资培训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纪是德国社会和教育进行重大变革的发展时期。1806年,普鲁士战败,促使德国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义的推动下,德国调整、改组了教育领导机构,接着对各级学校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任德国教育部的部长。他依据新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学制、课程、考试、教法、学校管理和师资培训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在初等教育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在学科内容上,他减少了宗教神学课,增设了实用知识的学科,如博物、史地、自然常识,使学生能学到广泛的、有用的文化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实物直观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洪堡德还特别注意小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改进和提高了师资培训工作。他一方面从瑞士邀请了裴斯泰洛齐的学生席勒(1774-1847)到普鲁士办师范学校,另一方面还派谴18名教师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齐本人学习,以便在德国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小学师资。在此期间,先后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齐学习的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等人,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寻找改进教育的途径。18世纪初,德国就已经建立了师范学校,去瑞士学习的人回国后,按照裴斯泰洛齐的办法又开办了许多师范学校,到19世纪20 年代至30年代期间,德国的师范教育因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有了较大的发展。第斯多惠就是直接接受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在德国办师范教育的一个著名的教育家。此间,德国师范学校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师范生的学习科目范围较广,包括德语及文学、数学、地理、历史、自然、物理、教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也包括神学课,在教学上也采用了一些积极的方法。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多具有一定基础的小学师资,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在中等教育上,洪堡德的改革使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至教师的质量,都有了较大的起色。1810年制定的中学教育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把语文、数学作为基础课程,还增加了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科目。这样,教学内容由单纯的古典主义变为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古典中学比较接近于实际生活。此外,洪堡德在改革中规定,凡是要担任中学教师的人必须通过国家考试,合格的给以中学教师称号。这项考试由国家委托大学办理,考试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学为训练中学教师所开设的课程作为依据和标准。这改变了文科中学教师只能由神学家、牧师担任的现象,打破了文科中学对僧侣依赖的局面,因为在此以前,文科中学的教师一般都是由大学神学科毕业和准备从事牧师职务的神学者担任的。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1810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新的办学思路和计划,把着眼点放在高深的专业研究和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上。在教学方法上,设讲座,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的演讲,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建树及贡献。在此基础上,很多新大学都仿照柏林大学的模式先后建立起来,如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等。原来留存下来的大学也尽力仿照新大学进行一定的改变。洪堡德提倡的大学办学方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改进和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⑽ 近代学校教育特点

一、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但壬寅学制未实施,次年又颁布了一个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的学制。该学制分为三段七级。该学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修业年限特别长,从进蒙养院到读完通儒院,需要整整30年。辛亥革命后,"癸卯学制"被废止。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该学制依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其特点是:缩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依旧按三类三段七级设学。其特点是:
(1) 初等教育年限缩短一年,中等教育则延长两年;
(2)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小学修业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故称"六三三制"。"壬戌学制"后来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我国近代学制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注重向发达国家学习,不是临摹日本,就是抄袭美国。
第二,学校直系和旁系比较完备,各等各级之间相互衔接,构成升迁系列。
第三,修业年限逐渐缩短,分段分级更符合普及教育的需要,也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平民化打下了基础。
三、新中国学制的确立 1951年10月1日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原有学制的缺点:
(1)成人教育在学校系统没有应有的地位;
(2)初等学校修业六年,广大的劳动人民子女难于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
(3)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要求。于是在保留原学制中的有用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新的学制。 1951年学制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此外还有各级政治学校、补习学校、函授学校、盲聋哑特殊学校和各种训练班。 1951年学制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保证工农大众有享受各级教育的机会;
第二,确立了各类专业学校技术学校和业余学校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设置各种学校、训练班和补习班,为人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第四,没有提出义务教育,但是取消初等学校高低分级,以保证劳动人民子女能接受完全的初等教育。
第五,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办学。 1951年学制确立以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但是这两次变革留下的是深刻的教训。一次是1958年,要求改革学制,并提出了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改革原则: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全面规划与与地方分权结合;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也与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根据中央精神,各地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包括提早入学年龄,缩短修业年限,多种形式办学等等。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改革普遍存在急躁冒进和违背客观规律的盲目行为。 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我国学制出现灾难性的破坏。一是任意缩短学制,二是大砍各种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盲目发展普通中学,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完全失调;三是高等教育结构混乱,专业设置不成体系,培养的专业人才比例极不正常。1978年以后,学制才逐步得以重建。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