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义务教育 »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发布时间: 2020-11-24 03:28:58

① 求,心理学 笔记 讲义

最新2010年心理学考研资料大全
——专为跨考同学量身打造
第一部分——辅导班录音及内部资料(共4G左右)
1.1 2008博仁心理学基础强化班讲义及录音——20元
1.2 2007凯程强化讲义——10元
1.3 2008三人行国庆特训讲义及录音——20元
1.4 2008文都强化视频及讲义——20元
1.5 2008 凯程冲刺录音及讲义——15元
1.6 2008 三人行冲刺录音及讲义——15元
1.7 2008 三人行模考点睛及讲义——15元
1.8 2008凯程心理学统考习题宝库——20元
1.9 2008 《凯程应试宝典》——20元
1.10 2007 爱考机构内部资料——10元
1.11 2008年海文心理学统考辅导讲义——10元
合计175元,若购买整套第一部分资料,优惠价——80元
第二部分——考试重难点(笔记讲义)
2.1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
2.2 北京大学张智勇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
2.3 华东师大普通心理学笔记
2.4 普通心理学清华在线讲义
2.5 恩波翔高普通心理学讲义
2.6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2.7 《发展心理学》谷传华
2.8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
2.9 大师——发展心理学讲义
2.10 MJ心理大纲详解-发展心理学
2.11 华师教育心理学PPT
2.12 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大纲解析
2.13 华中师大教育心理学笔记(佐斌)
2.14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
2.15 2007清华在线心理学统考辅导讲义(教育心理学)
2.16 MJ心理大纲详解-教心
2.17北大实验心理学笔记
2.18北师大三人行专业课辅导内部讲义--实验心理学
2.19北师大心理学实验大纲
2.20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笔记
2.21华南师大实验心理学笔记
2.22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2.23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
2.24华东师大心理统计学大纲
2.25华东师大心理统计笔记
2.26戴步云(笔为剑)原创--心理统计入门.mp3
2.27 2007清华在线心理学统考辅导讲义(心理统计)
2.28心理统计常用公式总结
2.29华东师大心理测量和量表操作笔记
2.30北大心理测量串讲笔记
2.31北大认知心理学笔记
2.32《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课堂笔记
2.33北大西方心理学史笔记
2.34华东师大心理学史笔记
2.35华南师大心理学史笔记(授课教师:刘学兰)
2.36西方心理学史笔记
2.37心理学史笔记
2.38叶浩生心理学史笔记(郝兴昌)
5元一本,合计190元,若购买整套第二部分资料,优惠价——80元
第三部分——各校历年考研试题
北大、北师、清华、浙江大学、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师范、华南师范、华中师范、南京师范、天津师范、西南大学等多所名校试题。总共100多套试题! 注:各所名校的历年真题对统考知识点的掌握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电子版)此项不分开卖,50元。
第四部分——北师大心理学本科生网络课程PPT
4.1 普通心理学——20元
4.2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20元
4.3 儿童心理学——20元
4.4 教育心理学——20元
4.5 教育统计学——20元
4.6 教育测量与评价——20元
合计120元,若购买整套第四部分资料,优惠价——60元
第五部分——拓展知识面的电子书籍
5.1 《笔迹探秘》
5.2 《崇拜心理学》
5.3 《第三次思潮:马斯洛心理学》
5.4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5.5 《观色 观行 观心:洞察他人心理》
5.6 《领导者心理咨询手册》
5.7 《流派介绍》
5.8 《罗兰贝格-消费心理分析》
5.9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版)
5.10 《心理学丛书 爱情心理学》
5.11 《心理学的故事
5.12 《性格解析》
5.13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
5.14 《嫉妒心理学》
5.15 《罗曼蒂克心理学》
5.16 《梦的解析》
5.17 《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
5.18 《色彩心理学》
5.19 《现代西方心理学名著介绍》
5.20 《心理修养金钥匙》
5.21 《音乐心理学》
5.22 《孤独心理学》
5.23 《从心理学名著学心理学》
5.24 《心理学考研汇编》手册

② 学习教育心理学需要做笔记吗有回答的吗

学习教育心理学需要做笔记。
例如: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3. 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①教育心理学的创建;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③教育心理学的成熟;④教育心理学的完善。
教育心理学也有回答的题目。

例如: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③ 普通心理学笔记 彭聃龄版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8,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1,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总之,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9,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 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
1, 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 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 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
(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10,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2,唯理论-著名代表是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
3,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经验主义先驱)和洛克(奠基人)。
4,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
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
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11,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12,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2,行为主义研究
3,心理分析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13,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2,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3,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
4,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附录: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感觉神经)、外导神经(运动神经)、中间神经。
2,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1,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4,神经冲动的传递
1,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细胞间传导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5,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有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1,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A,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有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纤维属感觉性。混合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
B,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C,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使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器官的过渡兴奋。
2,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A,脊髓。作用:1,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2,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B,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作用: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叫“生命中枢”。
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
C,间脑: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所有来自外界感觉器官的输入信息通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的感觉。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调节“植物性神经”,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
D,小脑:有小脑皮层和髓质。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E,边缘系统:有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
6,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1,大脑的结构:三大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四大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覆盖,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还有横行联系的胼胝(Pian Zhi)体。
2,大脑的分区和机能:布鲁德曼的皮层分区。分成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联合区。
A,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视觉区-第17区,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听觉区-第41,42区,产生初级听觉。机体感觉区-第1,2,3区。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B,初级运动区:-第4区,称运动区。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C,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其中有一个言语运动区觉布洛卡区,即布鲁德曼的第44、45区。这个区域损坏会发生运动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是一个言语听觉中枢,损伤将会引起听觉失语症。
D,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7,脑功能学说
1,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
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2,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技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4,模块说:
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8,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
1,腺体-分外分泌腺(有管分泌腺)如:汗腺和胃腺;和内分泌腺(无管分泌腺)如内分泌物和荷尔蒙。
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决定:1,身体的发育;2,一般的新陈代谢;3,心理发展;4,第二性征的发展;5,情绪行为;6,有机体的化学成分。
2,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科学家发现共有27种内分泌腺。
1,甲状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2,副甲状腺-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3,肾上腺-维持体内钙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4,脑垂体-分泌促腺激素,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腺,因而称为“主腺”。
5,性腺-分泌性激素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附录: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

太多了,需要的话问我要吧。我给你发过去。。

④ 高等学校小学教育心理学 整理笔记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 4~5岁书面语言 4岁形状知觉 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 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
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
http://wenku..com/link?url=__GRLL-y

⑤ 普通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8,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1,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总之,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9,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 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
1, 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 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 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
(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10,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2,唯理论-著名代表是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
3,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经验主义先驱)和洛克(奠基人)。
4,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
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
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11,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12,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2,行为主义研究
3,心理分析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13,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2,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3,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
4,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附录: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感觉神经)、外导神经(运动神经)、中间神经。
2,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1,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4,神经冲动的传递
1,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细胞间传导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5,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有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1,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A,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有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纤维属感觉性。混合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
B,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C,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使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器官的过渡兴奋。
2,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A,脊髓。作用:1,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2,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B,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作用: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叫“生命中枢”。
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
C,间脑: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所有来自外界感觉器官的输入信息通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的感觉。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调节“植物性神经”,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
D,小脑:有小脑皮层和髓质。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E,边缘系统:有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
6,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1,大脑的结构:三大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四大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覆盖,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还有横行联系的胼胝(Pian Zhi)体。
2,大脑的分区和机能:布鲁德曼的皮层分区。分成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联合区。
A,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视觉区-第17区,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听觉区-第41,42区,产生初级听觉。机体感觉区-第1,2,3区。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B,初级运动区:-第4区,称运动区。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C,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其中有一个言语运动区觉布洛卡区,即布鲁德曼的第44、45区。这个区域损坏会发生运动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是一个言语听觉中枢,损伤将会引起听觉失语症。
D,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7,脑功能学说
1,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
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2,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技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4,模块说:
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8,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
1,腺体-分外分泌腺(有管分泌腺)如:汗腺和胃腺;和内分泌腺(无管分泌腺)如内分泌物和荷尔蒙。
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决定:1,身体的发育;2,一般的新陈代谢;3,心理发展;4,第二性征的发展;5,情绪行为;6,有机体的化学成分。
2,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科学家发现共有27种内分泌腺。
1,甲状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2,副甲状腺-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3,肾上腺-维持体内钙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4,脑垂体-分泌促腺激素,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腺,因而称为“主腺”。
5,性腺-分泌性激素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附录: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

太多了,需要的话问我要吧。我给你发过去。。

⑥ 有卖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整理的笔记 考点的人吗

教育权与受教育全市教育法调整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法制活动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教育回法律答已经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对一定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上的调整明确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基本特点the有利于认识和处理教育全语教育受教育权的相互关系

⑦ 求助: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笔记

请问二楼的 你是考华师心理学的吗? 我考的是华师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呵呵 我也有书 想找笔记看 这样看起来效果更好一些

⑧ 谁有教育心理学教师考试的笔记,借鉴一下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整理人:路成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 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五要素、三过程)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载体/工具)、教学环境(物质/心理)
过程:学习过程(研究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二、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三、发展概况
创建:夸美纽斯(遵循自然)、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世界最早的系统教育心理学专著)
发展—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走向成熟—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
完善(成果[4])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概述心理发展 含义[5]: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基本特征[4]: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阶段特征:少年期(初中)、青年初期(高中)
初中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①抽象占主导,现反省思维;②独立批判、片面主观并存;③随意性显著增长;④成人感;⑤内心世界、朋辈交往;⑥自控能力不强
高中特点: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①经验型转向理论型,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深刻发展;③客观、敏感;④冲突矛盾
教育含义
学习准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关键期: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识论创始人—四阶段:感觉动作、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最近发展区”) 特点(观察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
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三、人格发展与教育啊:
⑴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阶段论
影响其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健康人格(人格统合[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⑵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之一】(形式/内容/自我观念)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简答):青少年突变、生理加速反省出现、新的自我中心(认知歪曲)、建立自我同一性。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论述):①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②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③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认知差异:智力因素,教育意义[3]
认知方式(认知风格):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场独立/场依存、冲动型/沉思型、整体型/序列型)
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性格差异:性格: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教育意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特征差异:态度、理智、情绪、意志等特征
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
性别差异
第三章 学习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3]。
(狭义)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分类: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问题解决等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等学习5]、我国的分类[[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学习]
二、联结学习理论 要点:①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间建立联结②强化作用③习惯是练习与强化的结果④熟悉刺激出现,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发生
基本思想: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分为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⑴试误学习论(桑代克):学习即联结,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
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⑵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
⑶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⑷信息加工学习论(加涅)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8]与教学设计⑸应用: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塑造);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
三、认知学习理论(更为复杂)
⑴顿悟学习(格式塔)主要观点: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学习通过顿悟实现。评价:肯定主体能动作用,强调认知功能的重要作用;但只是一种形式,不是全部。
⑵认知发现学习(布鲁纳)--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认知结构: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
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4]。
⑶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分类:(学习的进行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认知结构的关系)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现条件:①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②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③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概念同化过程,属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技术:陈述性/比较性“组织者”
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目标!)
⑷应用:①重视对关系的了解②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③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⑸建构主义学习论—认知学习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时通过强化以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无视学习中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事物的特征和关系内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理论背景(布鲁纳、维果斯基)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应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真实的学习与社会互动)、教学对话、认知师徒法、互惠教学。等待
第四章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1)含义与结构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三功能:激活、指向、强化/维持)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两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个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2)学习动机种类
(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动力来源)内部(个体内在需要引起)/外部(由外部诱因引起)学习动机
(影响取得学业成就的角度)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两个作用:
影响学习过程(对学习行为有启发、定向和维持作用)、影响学习结果(不完全成正比)。
主要表现在:1、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2、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论(行为主义学习论斯金纳)--强调外在影响,忽视学生内在因素。
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
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归因是学生对自己成败原因的主观解释和推论,可受他人影响改变)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评分制度,奖励进步)
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最早提出,形成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归因对其有影响)
三、培养与激发(论述)学习动机的培养:指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其提出的客观要求逐渐转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
(1)树立自信心 ①提高自我效能感(适当预期、体验更多成功、挑战性任务)②设置合理目标(分解目标,有效反馈、纵向比较)③进行归因训练(建立积极自我概念、体验成功[强调学习目标非表现目标]、学习策略)
(2)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学习 ①使任务更有趣:学习任务的价值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就性价值(好成绩表示有能力) 内在价值(活动本身带来快乐)------不同的任务价值,导致不同的学习动机。利用性价值(奖学金)②引发认知冲突(人-人/人-物冲突)③合理使用表扬 有效:表扬一定要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表扬方式比次数更重要;选词由衷而非空泛随便。以目标结构为基础的评价体系:竞争性/个人化(更合适)/合作性目标结构。④合适的反馈: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就是一种巨大的影响力量,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具体的反馈兼具信息性和激发性(表扬而无具体信息,易使学生形成非能力归因)
及时反馈
第五章 学习迁移—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概述: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产生的效果)正(积极)/负迁移(反应定势,eg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逆向迁移
种类: (迁移发生的水平)水平(横向)/垂直迁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迁移的内容)一般(非特殊、普遍)/具体(特殊)迁移
(过程中内在心理机制)同化性/顺应性/重组性迁移
内在心理机制: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经验与认知系统。
作用: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②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③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最早/沃尔夫)“官能心理学”,训练和改进官能,是教学目标。
⑴早期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刺激反应”,有片面性。
经验类化说(贾德)--“水下打靶”,概括化经验是关键。
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顿悟
⑵现代理论(认知结构迁移论、产生式论、情境性理论)
三、为迁移而教
⑴影响因素:相似性(学习材料[2]/目标/过程/情境等)、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定势(双重性)
⑵为迁移而教: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化]、教学程序;学习策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