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融合教育
首先教育本身就是个大方向的,课程是具体的方向,它的融合肯定是从很难到很有秩序的一个过程。
② 融合教育的融合的要件
1.课程与教学必须符合所有学生的需要。
2.融合的理念须引导教学,须整个学校都能接受融合的理念。
3.融合不是只要安置就好,每个学生的需求都应被顾及。
4.不断的在职训练。
5.设立融合班前应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及支持系统,以提供学生所须的服务。
6.融合只是一种选择,除了融合应有其它安置的选择,例如特殊班。
7.普通班级的调整必须合理及符合经济效益。
8.老师应有参与的意愿而不是强迫参加。
融合模式的设立及发展应由学校开始,而不是由上级订出遵守的原则。
③ 传统课堂向融合课堂咋转
“随班就读是中国的融合教育。”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徐素琼在研究中发现,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残疾人随班就读的个例,但里程碑的事件是1982年宪法和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1982年宪法赋予所有人教育的权利,1986年义务教育法则赋予了6—15岁左右的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6年,义务教育法重新修订时,正式把“随班就读”写了进去。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则进一步把残疾人义务教育阶段的这种融合,扩展到0岁开始一直到大学阶段。2016年底,我国正式出台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课标。
对这些基础性工作,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许晓鸣十分赞赏。同时,这位长期从事残疾人康复研究的专业人士建言,要进一步拓展学科专业领域,做好提前布局,加强残疾人方面的科研,争取探索出一整套特殊教育的办学标准,发挥新的引领作用。两个典型的例子让许晓鸣印象深刻。去年,北京某大学一名博士生,因为完全跟不上进度被要求退学,这个学生有高功能孤独症,学校和导师很难掌握其特点,无法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形成偏差。另一件事,当年康复协会引进德国技术做了一款盲人打字机,叫好声一片。但当配给盲校时,却被拒绝了。一位盲人教师指出一堆问题,这些问题对制作工程师们来说很难发现,因为他们不是盲人,不知道盲人的需求。“好多专业对我国来说都是缺失的,比如关于残疾人研究方面、残疾人康复咨询服务、资源教师培养、精神障碍类残疾人教育、儿童康复等。”许晓鸣认为,残疾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和优势,如果能把专业设置和残疾人结合起来,又服务于他们,那么专业的作用就会发挥到极致。来源:中国教育报
④ 家长如何看待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特殊孩子后期毕竟的一个教育过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有好多机构都非常重视融合教育这一块,但是融合教育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我们所有特教工作着的共同女里,将来融合教育才会更有前景。
⑤ 如何实现stem教育的课程融合
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建设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个性化、终身化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支撑,增强教育信息化服务效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创新信息化教学应用。全面加强和深化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课外学习、技能培养、家校互动、德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快对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大力发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探究、合作学习和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活动,探索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新模式,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加快素质教育进程,师生信息化应用的习惯、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
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建设、完善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有效对接;建立以各级各类学校和师生为对象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通过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各级衔接顺畅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和电子校务系统,逐步建立全省一体化、区域特色化的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体系;建设智慧型校园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推进师生电子成长档案建设和综合素质评价,建设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管与动态监测系统、教育管理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教育信息全程跟踪;支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提高教育科学决策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建设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联盟。在中小学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和跨校课程选修,在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大力开展网络精品课程、公开课共建共享,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国际合作;持续发展远程教育,加快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面向行业的继续教育课程共建共享,建立网络教育课程认证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一站式、多功能数字化学习中心和社区,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开放教育模式,建设全省公共终身学习平台,完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数字化教育服务联盟。
⑥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有哪些异同
相同:都是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它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是旧的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
不同:①相关课程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编制相关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既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科际的联系点,如理化学科教学所需数学知识,需事先在数学课中进行教学。 ②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③广域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等。
⑦ 融合课程与广域课程的区别
1、学科组成不同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等。
2、综合范围不同
融合课程是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为一门新学科,通常是把同一学科领域的某些学科加以合并,最早见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倡议。例如,把物理学和地理学的某些领域合并成地球科学课程。
广域课程是一种较为综合化的课程组织形式,一般包含某一完整的知识分支,也可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分支中的内容。是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有系统的教学,与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3、合并科目性质不同
融合课程是指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
广域课程是合并后原来的科目还是单独存在,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总合成“综合自然科学”。做个比喻的话,这些学科都是“邻居”。
⑧ 实施融合教育后的心得体会
香港“全校参与”的融合教育模式及启示纵观香港“全校参与”融合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政府的直接干预、教育立法和经费拨款,成为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持,因而,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从宏观上加强指导和管理,同样是深入推进中国大陆“随班就读”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前提条件。此外,透过香港“全校参与”融合教育的基本思想与学校特色,给中国大陆“随班就读”的发展以如下启示:
整合调适普教与特教课程,开发设计满足儿童特殊需要的融合课程
我国普通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2007年2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三类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出台,它不仅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并具有自身的特色与亮点,而且将进一步丰富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然而,随班就读的课程设置却完全是普教课程的拷贝,强调了入学机会的平等,而忽略教育质量的提高,强调了面向全体,而忽略了个别差异,强调了均衡性,而忽略了特殊性,强调了满足正常儿童的发展需要,而忽略了特殊儿童的个别需求,迫切需要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调适,开发设计适合于随班就读中特殊需要儿童的融合课程,改变随班就读实际上是随班“混”读或随班就“坐”的状况。
培养融合性师资,推动教师教育的变革与提高
“融合性师资是指在融合教育这个环境中实施教育的师资,他们拥有适应这个环境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8]“随班就读”要求普通学校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融合教育在中国实践的独特方式,随着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未来的普通学校都将发展成为融合学校,这就要求有一定数量规格和质量要求的既懂普通教育、又懂特殊教育的专业队伍来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了解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求,并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实施所有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疏导与康复工作。此外,以后的一般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再是,或者主要不是到封闭式、隔离式的特殊学校从事特教工作,而是更多地到普通学校从事正常儿童与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9],但目前我国学历合格和具有专业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严重匮乏,专门的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基本上属于空白,教师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而随班就读学校的普教教师转型为融合性师资是当前一种推进融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①职前与职后的融合。高等院校不仅是职前新教师的培养基地,也是在职教师进修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立足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多重需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的融合教育教师,另一方面又要了解、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和存在问题,找到职前、职后的衔接点和连续点,实现职前与职后的融合。
②特教与普教的融合。融合教育需要普通教育和教师教育在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管理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同时,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或高等特殊教育学校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到招生方法、课程设置等也应在融合的理念下有新的设计和思考。做到“特普融合,追求双赢”。
③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论是特教人才培养还是在职教师培训,既要具备扎实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培养独立从事特殊儿童的诊断鉴定、咨询服务、教育训练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④数量与质量的融合。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不能仅仅只是为了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文凭学历的提高,更应该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特殊教育技能的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确保数量与质量的协同提高。
实施同伴作用策略,拓展融合教育的发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