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设计 » 人大取消大学语文课程

人大取消大学语文课程

发布时间: 2021-01-18 05:30:49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扬子晚报》2013年11月10日: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


小题1:①部分高校有轻视汉语教育的倾向。②教育主管部门开始重内视汉语基础教育。③社会对容以汉字为代表的汉语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关注。(3分,每点1分)
小题2:示例:爱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写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
延续文化血脉,提振民族自信。
珍视传统,担当责任,热爱母语,善待汉字。(3分,句式、内容、语言各1分)

2. 为什么现代国内大部分大学不开大学语文或者国学课

并不是这样的,大学语文现在在大学里面都是有的。是之前没有,很早就恢复了。

同时,不应当忘记“大学语文”还是“语文”,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上课应当扣着“语文”能力来讲,做读写训练。我不太赞成把“大学语文”上成一般的文学欣赏课,它是一门综合课。——温儒敏,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3. 理工科大学里怎么没有大学语文这门课程

楼主指的哪所大学,据我所知都是有大学语文的。

4. 给大学语文课的建议

(一)、明确“大学语文”的定位: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给中学补课的课程,不是一门高四语文,它是一门文理科学生进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时下,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大众化教育。一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完成从学生到知识分子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人文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仅应该成为技术类知识分子,更应该成为有文化良知的角色。而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就需要通过人文学科教育来实现。
不得不承认,大学语文并不具有像英语那样的“实用”,也不可能直接作为升学、出国、就业的敲门砖,但良好而准确的汉语表达在学习和工作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长久的。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软指标”,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语文的运用。

(二)、学校应该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要得到师生的重视,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人和决策人的重视,这是同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紧密关联的。
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看到自己的学生别字连篇,句子都写不通就认为是《大学语文》或者《应用写作》没教好,一味要求增加相应课程课时量。实际上,“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有限制的。整个大学语文课程也就几十个学时,而且由于教室或教师的种种原因经常上大课,开课时通常是几个班一起上,100来个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效果自然不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课程安排中应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尽量开小课,上精品课。美需要在沉静中欣赏,它不需要喧哗,有时还不需要热闹,它需要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应着眼于这一特点。
另外,目前有的学校中文教研室没有独立,而是归属到某一院系之下,整个中文教研室的十来个老师却担负着整个学校的几万名学生的语文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过于繁重。
对此,高校还要从机构设置上着手,切实增强“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

(三)、丰富教学形式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侧重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形式趋于单一化、模式化。鉴此,大学语文教学应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没有升学压力的教学应该更有利于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小型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自然美景的意境,而置身相关的社会实践亦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的课堂语文环境,对大学语文教学亦十分重要。学生受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影响,对大学语文课也往往少有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是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用新知识去启发学生思考,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口头讨论、书面讨论,把练习论辩口语和练习概括、品评、抒发感情的书面作业变成学生表达的需要,彻底改变中学既定框架的拘囿,让学生不吐不快,喜欢写,习惯写。

(四)、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如同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制度,从而有助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
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这是从外在形式上督促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实施这种形式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确定一种语文学习的统一标准,便于人们参照执行,一是从硬性条件上约束人们的母语学习行为,防止母语水平再度下滑局面的出现。当然,如何操作这项措施,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6日第11版)
2.《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4日第4版)
2.《信息导刊》(2005年第50期)

5. 大学里的大学语文课,是必修的专业课么

一般来说,这是必抄修的袭公共课,不过倒不是很重要,向这类课程老师不会太为难你们的,只要记住老师说的重点,一般成绩都不差.当然,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多学点.如果每兴趣,那就相对少花点时间.考前努力点就好了.

6. 办理自考免考科目大学语文,是不是你大学课程里必须是大学语文才能免考我们大学专业课这一科叫现代汉语

你好,按照免考规定,中文专业毕业生可以免考大学语文,学过大学语文课程的用成绩单可以免考,现代汉语可以免考大学语文,按照免考规定办理手续就可以。

7. “大学语文”课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大学生把大学语文叫做:高四语文。这个评价精妙绝伦,把学生们对语文教育的厌倦和无奈说透了。全国高校上万任课教师,脑袋每天埋在粉笔堆中灰头土脸,脑子已经僵化了,远不如这些学生聪明。有些人教一辈子大学语文,而根本看不出问题所在。 学生天性聪睿质朴,他们厌倦一门课程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是这样受教育过来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十多年来,每一名学生都曾为语文这门垃圾课程而头大,学习毫无乐趣,基本毫无所得。我们带着消化不良的脑袋挤进了大学,本想好好学习充实自己,放下包袱走进课堂,一眼看见腐朽夫子站在讲台上,真是什么兴头都烟消云散了。 今日大学语文的编写核心思想仍是政治教化。一名资深大学语文教师在文章里归纳大学语文核心目标:一是"利用大学语文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二是"利用大学语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两个"利用"准确地揭露了大学语文只不过是被"利用"的一门工具,是变味的四不像课程。"利用"完,这块鸡肋就该扔掉了。既然终归要扔掉的,晚扔掉不如早扔掉。 大学语文的汇编思想看起来很宏伟博大,选择的内容是上下五千年环球四万里,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有个"利用"思想。这跟中小学语文各个章节的编排模式几乎没有两样,称为"高四语文"最合适不过了。我曾请教过教中文的学者,大学语文到底怎么教,到底谁有资格教。中文系能找出一名知识博大到如维基网络般浩瀚的大师来授课吗?哪位学者有这个胆量从先秦诸子直扑鲁郭茅再从荷马史诗一直讲到歌德托尔斯泰?中文系外语系都没教授有这个能力,但大学语文教师却信心十足。要肯定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价值,起码需要古典文学教师、现代文学教师和外国文学教师三位术业有专攻的学者来教授吧?在大学里,大学语文都是由普通基础课教师来担任的。中文系、外文系有成就的学者,几乎没有一个人上过这门课。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普通教师、青年教师上不好,资深教师以及学术精湛的教授也照样上不好。因为这门课基本上就是一个垃圾桶大杂烩,里面什么都有,即使有些好菜混在这堆垃圾里也变了味。大学语文的问题不在任课教师身上,而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编撰思想,本身就有致命问题,它是"文学教育"的异化,但很多学者自己,也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了。有人引用了几位老科学家的话来证明大学语文的重要性。钱临照先生说:"理工科大学开设文史课程,让学生读点中国文学,很有意义。"钱伟长先生说:"理工科学生也必须懂人文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两位科学家说得没错,但是报道者却混淆了概念,把"中国文学"、"文学艺术"等同于大学语文了。这就好比你点了一份雪花牛排,侍者给你端来了一块死猪肉。大学语文的异化是我们这个国家教育异化的典型象征。大学语文的主编徐中玉教授对此看得最清楚,他在一个访谈里说到:大学语文在建国前许多高校都已开设,名称和叫法不全一样,有叫"中国文学名着选读",有叫"文选及习作",口头统一名称叫"大一国文".从徐中玉教授的回忆中可以看到,大学语文和"文学名着选读"、"文选"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华读书周报》四月十三日陈洁报道:"朱自清、闻一多、陈梦家、许骏斋、刘文典、唐兰、罗庸、浦江清、魏建功……这不是在列举近代学术大腕,而仅仅是罗列一九三八年西南联大大一课程的授课老师。授课内容分别是《古诗十九首》、《诗经》、《论语》、《左传》、《文选》、《史通》、《唐诗》、《宋词》和《狂人日记》。" 这些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任课教师均是术业有专攻的一流学者。无论理工科文科的学生都可选修这些课程。相比之下,今日大学语文就是一个杂货铺,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浅尝辄止,而不能深入地学习、体会和研究。对于大学生来说,恰恰是这种有极深学术背景的专业课程,对他们最有价值。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十几年中小学毕业之后,无论升上大学哪个系,他们的基本文理科知识都差不多,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比中文系历史系外语系的学生差,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有些理工科学生把唐诗三百首背得滚瓜烂熟,把四大名着反复看好多遍。他们进了大学,正是心智发育成长而向更高的自我探寻和自我培育过程转型时期,这时如果在学校里碰见一名学者开了一门"李白诗歌研究",或"《红楼梦》研究",或"英美幻想文学研究"之类的课程,报名听课一个学期学下来,甚至一年学下来,真正所感所得,岂不比听那枯燥乏味无所不包的大学语文多得多?我很欣赏主编了《大学人文读本》的夏中义教授的一个观点:"大学人文就是向大学生传播人类普世价值体系的一门课程。"夏中义教授的观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核心教育思想,否定它,就是价值虚无。夏中义教授的《大学人文读本》所倡导的三个核心概念,我也赞同,这就是:精神主体、现代国民、世界公民。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样评估大学生:"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带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有批判的精神来学习。"怀特海说:"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蠢人们凭想象行事而缺乏知识,学究们又凭知识行事而缺乏想象。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将经验和想象力融为一体。" 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 怎样做到?仍是要深入地阅读经典,全本地而不是截肢地,深入地而不是浅尝地,这才有所感,所得。

8. 大学语文为什么不受重视

大学语文遇冷的背后,不仅仅是课程教授方法适合还是失当的问题,还有复杂的综合原因。
首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令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较为模糊,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长期存在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等各派纷呈的现象。
有专家指出,“正是由于对学科定位认识不同,所以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著、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设置等均呈现出各自为政、各以为是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了许多人对大学语文的误解以及教学方向上的无所适从。”
当然,大学语文教学本身的弊端也是遇冷的重要原因。记者了解到,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无法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加之一些老师在授课时还依然遵循中学语文的授课模式,使得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排斥心理越来越强。考试评价体系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不少学生依然满足于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使得大学语文的授课效果与授课初衷——培养大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渐行渐远。
市场化、功利化的社会风气也导致大学语文遇冷。有专家表示,大学语文的特点在于人文性,同英语相比,大学语文少了几分功利性,却也少了被重视的程度。校园里, 我们会看到很多晨读英语的人,却甚少听到诵读中文的声音。
许多专家已经看到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一些院校也决意革大学语文之“命”,力图从根本上扭转大学语文教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学人文素养培养的不力现状。
“学校深知母语教育并不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强化,大学汉语课程难以承受母语教育之重。只有全校各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重视母语教育,不断创新母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母语教育更加丰满有效,增进学生的厚重素养。”中国人民大学相关负责人强调。
记者了解到,人大在改革“大学汉语”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出台了“一揽子”计划,进行了详细的顶层设计。比如,在课堂教学方面,建设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等,加强文化历史教育,着重培养汉语素养;在课外教学方面,组织教师指导全体学生课外阅读历史文化经典;组织文学院作家开设“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建设“大学生写作指导中心”,由专业教师和符合条件的同学,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等等。与此同时,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和培训工作,提升教师自身的母语水准和教学能力,探索进一步系统强化母语教育、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路径。
对此,不少学者表示认可。有专家强调,“面对文化转型带来的文化失范、文化迷失,大学的学术研究不仅秉承着文化守护的责任,还肩负着文化探索、文化创新的使命。依托这种文化背景,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应当成为先进文化的传递者,还应当成为主导文化的示范者、多元文化的整合者、融通者、指向者。”
“大学语文必须要收录水平高的选文,多一点启发性强、思考性强的作品。而且,在高校中,应该由最好的老师来教授大学语文公选课,让最好的老师来开经典课,让老师们在学生中去普及、传播经典。”李山强调,“语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知识层面的,要对民族语言做到健全的掌握和出色的使用;一个是文化层面的,关乎民族的发展和个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高校关于大学语文的改革,如果能让语文教育变得更好,或许也是一桩幸事。”

9. 关于上海自考《大学语文》课程的免考

申请免考需要来准备的材料(各地源不同仅供参考)
要求免考部分课程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向所在的市、县(区)自学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考办)提出申请,填写《课程免考申请表》一份,并提供下列材料。
1、原毕业学校或自学考试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2、当年普通高校的应届本科或专科毕业生(最后一学年)可提供学校教务处证明(原件一份)。
3、原毕业学校的学籍卡复印件一份,并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红印);或者将本人人事档案中的学籍卡复印一份,并加盖本人人事关系主管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的公章(红印)。
4、学籍卡应含有每学期所学的课程、学分、学时、考试类型、考试成绩等内容。学籍卡上如有更改记录,应由原毕业学校教务处在复印件上更正之处加盖公章(红印),并由经办人签名。
5、自学考试毕业生只需提供本人《毕业生登记表》中成绩栏部分的复印件一份即可。

10. 大学语文该不该成为必修课

大学语文一般是全校公共基础课,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但是否设内为必修就要看学校的要求容了。 《大学语文》是为高校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编写的教材,它充分研究了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文章选择上,特别注重与大学生活、大学学习有关的内容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