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设计 » 什么是课程综合化

什么是课程综合化

发布时间: 2021-01-19 20:24:38

❶ 1、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代强调课程综合化的原因有哪些

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内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容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我国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

❷ 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综合的方式有哪些

一)综合性课程的涵义 综合性课程就是将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 课程的综合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学科领域的综合、发展方面的综合、通过专题的综合、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等,但是,最为常见的则是通过主题的综合。 不管以哪种方式综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在结构上都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化程度。 结构化程度高的综合性课程,仍然反映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的行为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特征,在这种课程中,教育活动可能成为各学科教育活动的凑合,从而使综合性课程成为"大拼盆";相反,结构化程度低的综合性课程,则能比较理想化地反映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的过程原则为取向,以活动过程为评价依据的课程特征,在这种课程中,教育活动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相符合。 应该看到,综合性课程的长处在于能够通过综合化的方式而实施较低结构化的课程。 1、 学科(领域)的综合 幼儿园课程若由各学科(领域)综合而成,那么各学科(领域)的活动结合成一体,它们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减少重复,使儿童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有效,更具意义。学科(领域)的综合可以是两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或者是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综合,包括全部学科(领域)的综合。 2、 发展方面的综合 幼儿园课程若以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活动综合而成,那么涉及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活动也会结合成一体。 3、 通过专题的综合 专题比主题具体,它往往集中于一个范围狭小的事例上。 例如,鸟类可以是一个专题的题目。儿童可以阅读鸟类的故事,可以画鸟或者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鸟,可以观看有关鸟类的录像,还可以练习鸟类飞翔的动作,等等。 4、 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 幼儿园课程也能够通过室内和室外环境进行综合化。在幼儿园课程中,游戏有其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对幼儿园室内和室外游戏和学习环境的创设 ,使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等得以落实。 例如,在活动室内设置的"娃娃家"中陈放书本、报纸和便条,可以促进儿童语言和社会学习两方面活动的综合;又如,在科学角内多种材料的提供,能将儿童的科学活动、语言活动和社会学习活动等综合成一体。 5、 通过主题(thematics)的综合 通过主题的综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是最为常见的。主题可以被看成是一些专题的集合体,就主题而言,也许并不在于达成一个具体的目标,但是,每一个学习的专题都与主题有关联。 (二)综合性课程的长处和弱点 (1)综合性课程是有关联的课程 对儿童而言,学习应该是有关联和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以前经验的延续,并对以后的生活具有价值。综合性课程以解决儿童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对儿童提出了挑战,使儿童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面对冲突,建构概念。 (2)综合性课程能促进主动的学习 儿童主动的和个性化的学习常是最有意义的学习。综合性课程能为儿童提供活动,让儿童主动地去参与,在与材料和他人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或旁观客观事实。 (3)综合性课程由儿童一起参与设计,并能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在综合性课程中,儿童积极参与教师设计课程的过程。教师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文化背景、发展潜能和兴趣,运用多种方式为儿童提供适合不同儿童的各种活动;而儿童则不断地为教师提供各种信息,使教师能够根据儿童的个体化状况设计和调整课程计划。 (4)综合性课程能使 儿童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 综合性课程不只是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而是充分顾及儿童多方面的发展,使儿童认知、情感和身体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支持,相互增强,从而在综合性的活动中去获得经验和知识。 但是,综合性课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相反,这种课程也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不可能达到知识完整性的要求。 二、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一)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1、 教育活动应与儿童的个体差异相适合 在综合性课程中,应能为儿童提供多种机会,允许儿童以不同的方式主动地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允许儿童自主选择和主动生成,使他们在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2、 教育活动应与群体儿童相适合 在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应与小组的群体儿童的发展水平相适合,使儿童能在与其他儿童一起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分享、商量、妥协等交互作用的方式得到发展, 3、 教育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适合 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关注儿童的这些活动是否适合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使来自不同种族、不同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的家庭的儿童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建立起自尊和自信,能从自己的文化以及其他的文化中获得益处。 4、 教育活动应将发展与学习连结一体 教育活动若能将儿童发展与学习连结一体,会使儿童的学习变得更为有意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发展。综合性课程中的教育活动有这方面的优势,应充分给予关注。

❸ 什么叫综合理科专业

综合理科教育专业是文化教育学科下的一个专科专业。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及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掌握先进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的教学、管理及研究上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能够有效指导中小学生终身化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预备教师。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生物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教学论、研究性学习、科学史。

就业方向:可担任初中科学课程,也可担任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分科教学工作,还可以到社会上从事相关工作。

❹ 课程的综合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最为常见的是通过什么

基础知识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记得好评和采纳,答题不易,互相帮助,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六个基本目标是什么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间专在联系的属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自我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6、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❻ 大学综合化改革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大学课程综合化改革始于80年代初期,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某些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展。
(一)理论研究成果有了一定储备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但这一点多年来被忽视,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并未得到应有重视。除了宏观专业调整之外,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2012湘潭大学深圳成考 )教学手段的改革上,既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更缺乏理论的指导。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高校、学科和教师,借鉴国外的课程理论与教学方法,自发地进行了一些改革试验,写出了大量的经脸总结文章与试验报告,占全国高教论文总童的42%。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学理论研究开始起步,出版了《大学教学论》(于美方编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高等学校教学论》(李希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高校教学概必(唐安国、忻福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高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王伟廉、邹大光等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等一批学术著作,特别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一书,首次对我国教学改革中的有关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不少高校教学理论研究文章也相继发表。在这些论著中,论述大学课程综合化问题的占有相当篇幅,无论是数里还是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看,上述大多论著集中在对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介绍、评价方面,对国内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理论上的研究亦嫌不够系统深入。总的看,理论上的系统研究还须付出很大的努力。(2012湘潭大学深圳成考 )
(二)实践改革取得一定成效O1.课程结构经过改造,更利于文、理、工等学科的相互融通与渗透。许多高校提出“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本科教育改革目标,并力图打破以“专业”为单位构建课程体系的传统,将相近的专业合并起来共同构建课程休系。打通了公共课和荃础课,通常在一至二年级修习。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则划分为几个专业方向,并相应地形成了几个课程组(即模块),大致从三年级修习。在最后一年中修习一部分自由选修课,其占总学分的比重大致在10%~25%之间。改造后的课程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使文、理、工等相互渗透的余地更大,为课程综合化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
2.从多方面入手,课程综合化组织方式呈现多样化。
(1)文理课程的互修。各校一般规定文理互选课在4~8学分之间,用以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
(2)增加综合性专业与课程。综合性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材料学、商品学、经济信息管理技术、环境学、生物化学等专业,是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较高级的形式。综合课程如投资经济学、教育社会学、人口统计学、生物地球化学、经济计量学、教育生物学等是学科交叉的结果,由学生选修,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各科知识的目的。
(3)设置辅修、第二学位和双学位课程,给不满足本专业课程的优秀生以更大范围的选课自由。相对于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选课以构建自己的复合型知识结构那种形式来说,它更能保证学生获得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4)在优化教学计划、削减课时和精简内容的同时,加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它们儿乎沟通了所有主干课的内容,学生从中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5)重视第二课堂课程。学术型、文体型、社团型、勤工助学型等多种类型的第二课堂课程,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对于满足学生自身对多元价值的追求、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正规课程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3.人文社科课程不断得到重视,综合课程体系改革开始起步。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理论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呼声渐高,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大量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增设了有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原国家教委首批确定49所高校为拿质教育试点学校,这些高校大多在改革实践中加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综合。1994年开始,国家教委还开始了一项“21世纪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宏大工程,以本科教育为主,对各科类的教学,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管理,均要求进行系统研究和试验,可以说,全国范围内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开始起步。

❼ 中山大学物理化学考研基础综合考什么课程

你好,根据中山大学2011年研究生招生信息知,物理化学专业考试科目如下: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3化学(A)
(4)866化学(B)
复试专业课:
F3106物理化学研究方法与新技术

主要考试范围:
653 化学(A):本科目考试范围为: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及元素无机,热力学动力学初步及多重平衡、原子分子结构、配合物、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周期律及p、d、ds区元素; 有机结构及酸碱理论,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结构、命名、物性、化性及波谱性质。有机反应机理、活性与选择性分析、立体化学,有机合成路线设计; 高分子基本概念,聚合反应基本原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866 化学(B):本科目考试范围为:分析数据处理,滴定法,重量法,吸光光度法,分离与富集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和分子光谱法,色谱分析法,质谱法,电分析方法;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与表面,统计热力学基础;量子力学基础知识,原子和分子结构,配合物、金属和离子化合物结构,分子对称性,晶体结构,超分子化学基础知识。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F3106 物理化学研究方法与新技术:化学热力学(温度的概念、热力学三大定律,多组分体系,化学平衡与相平衡,统计热力学基础),电化学(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电解与极化作用),化学动力学(反应级数、反应速率方程、反应速率理论、活化能),界面物理化学、吸附现象与催化基础,大分子溶液、胶体分散体系和纳米粒子制备初步。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注:2011年中山大学不再提供参考书,需要你自己根据列出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准备,如果你找不到合适的参考书,可以参照2011年中山大学给定的参考书:
http://wenku..com/view/79aadd1b6bd97f192279e9a1.html

❽ 学科课程的综合化

1.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上看。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总要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在古代社会,人们是把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认识的;到了近代社会,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以分化研究为主的时期;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的认识则又呈现为以整体化为主进行研究的阶段。
2.从现代学科发展的特点来看。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知识总量的增长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交叉日益加剧。在这两方面趋势并存的情况下,如何以有限的时间去掌握和运用无限增长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知识,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3.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掘来看。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面对所有社会问题,都需要具备运用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适应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进程,有人提出“综合就是创造”的命题。 一方面,学习或教学采取分学科的方式是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分门别类的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如何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就出现了源于学科综合化趋势的课程综合化要求。在我们看来,正确把握课程综合化趋势,有这样几个基本点。
1.当前学科课程综合化的大趋势,并不特指某种形态的综合课程的开设,也不是从根本上取消学科分类,而是要从以学科为中心进行分解知识教学,转到以学科为基础或支撑,进行整合知识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
2.无论是分科形态的课程还是综合形态的课程,都面临重新构建体系的任务。“分类是科学的起点”,这一命题仍然是正确的,综合的基础是分类,综合的过程是再分类,综合的结果是更高层次的分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课程的构建不同于分科课程,其整合过程具有新的学科课程生成的意义。
3.课程综合化,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将贯穿于课程改革的所有环节。就此而言,无论是综合课程还是分科课程,概莫能外。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课程的开设又不意味着增设新的学科课程。它不是分科课程的补充或扩展,也不是分科课程的改进形态,更不是按领域重新划分学科群体,而是现有部分学科课程的替代形态。
4.从文化价值的取向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整体化思维的特点,如天人合一、政史合一、文史合一等。而综合在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之所以受到关注,与其说是对科学分类的否定,倒不如视之为对科学文化价值功能的反思。因此,在文化价值的视野中看席卷全球的综合声浪,更不宜笼统地归结为对学科分类的否定,而要把分类与综合很好地结合起来。

❾ 课程改革从实质上讲,就是课程的什么问题 A综合化 B系统化 C理论化 D现代化

课程改革从实质上讲,就是课程的现代化问题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