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设计 » 国家课程分类

国家课程分类

发布时间: 2021-01-23 16:30:22

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1、理想的课程(Ideal curriculum):是科学家认为有价值的和有用的课程。这样的科学家工作与领域的前沿,他们正在对接受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学生怎样能获得新开发的知识进行反思。

2、书面的课程(written curriculum):是详细说明学习目标、相关领域内容、测验要求以及必须要达到的成绩标准文档。书面课程的详略程度,从全局性描述——例如在国家政府的官方文档中——到课本和练习册各不相同。

3、解释的课程(interpreted curriculum):是教师对书面课程文档的解释。

4、实施的课程(executed curriculum):是由教师建构内容、提供信息和描述学生应该解决的问题的方式所构成。

5、评价的课程(evaluated curriculum):表征着通过考试、正式测验和态度调查表而得到的学生成绩

(1)国家课程分类扩展阅读:

就课程内容来说,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呈现出综合、开放、弹性大特点。其中综合性与弹性是体现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此类课程的内容弹性非常强,在保证一定的学习量的前提下,学习所探究的内容和主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的学习小组,都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

就课程组织来说,以开展合作性的、综合探究型的课题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应体现出合作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特点。学生的探究过程既有个体的活动,也有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因此,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既有体现独立性的个体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合作的小组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集体性的全班交流活动。在某一个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这几种形式都会出现。

② 课程的课程的分类:理解和现实课程

古德莱德(Goodlad,1979)和凯珀(Kuiper,1993)详细说明了理解和现实课程的不同形式: 理想的课程(回Ideal curriculum):是科学家认为有答价值的和有用的课程。这样的科学家工作与领域的前沿,他们正在对接受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学生怎样能获得新开发的知识进行反思。 书面的课程(written curriculum):是详细说明学习目标、相关领域内容、测验要求以及必须要达到的成绩标准文档。书面课程的详略程度,从全局性描述——例如在国家政府的官方文档中——到课本和练习册各不相同。 解释的课程(interpreted curriculum):是教师对书面课程文档的解释。 实施的课程(executed curriculum):是由教师建构内容、提供信息和描述学生应该解决的问题的方式所构成。 评价的课程(evaluated curriculum):表征着通过考试、正式测验和态度调查表而得到的学生成绩。

③ 什么是课程性质、课程类型、课程类别

课程类型:
A类:理论课、B类:理实一体课、C类:实践课
课程属性:
公共基础课(公共课)、技术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

④ 学科分类是什么

学科分类:就是学科类别,指学科的划分。

(一)我国的高校现行的13个学科门类:

(1)哲学;(2)经济学;(3)法学;(4)教育学;(5)文学;(6)历史学;(7)理学;(8)工学;(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13)艺术学。

(二)学科门下设一级学科,共有110个一级学科(不含军事学) 。

(三)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共有375个二级学科。

(四)中国大学学科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十几门专业课程。

(4)国家课程分类扩展阅读

国家标准学科出台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编号“GB/T 13745”。该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

它是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由国家科委与技术监督局共同提出,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负责起草,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中国科学院计划局等单位参加起草。

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发布该标准,即GB/T 13745-92,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此标准。2009年修订,即GB/T 13745-2009。

共设5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门类排列顺序是:A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

C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相应五个门类为科技统计使用,不在标准中出现。

一级学科根据情况,分别选用“××学”、“××科学”、“××科学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科学”五种名称。本学科分类划分为一、二、三级学科三个层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级学科用三位数字表示,二、三级学科分别用两位数字表示;一、二级学科中间用点隔开。

⑤ 课程如何分类

按字典排序。
就是书名的第一个字的拼音,按26个字母中的顺序排列。第一个字母相同再看第二个。。。。

⑥ 课程的分类

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由于课程工作者的哲学观和教育观等的不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思想和理论,依此为指导就设计出不同种类的课程。课程的种类名目繁多,支配其间的课程理论也流派纷呈,以下主要介绍在课程史上影响较大几种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突破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它的优点在于: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由于重视儿童的动机、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个性。它的不足在于: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学生知识经验的来源上看,活动课程一般与学科课程相对应。学科课程强调学生对间接性知识经验的习得,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对直接经验的体认。但随着社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要和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界限正在淡化。
少儿编程培训课程有哪些? 广告

⑦ 什么是一类课程

课程类别就是课程的基本分类。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由于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判认维度上的差别,课程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一、从知识组织形式的维度上分类
在知识的组织形式上,有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两类说法,这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用二分法思维方式对课程进行分类的方法。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来考察和探究世界知识的课程。综合课程意味着包含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课程要素以某种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可以把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物理学等分散的学科整合起来去研究环境问题;分科课程则是一种单学科的知识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等同起来,一是因为两者分属不同的分类层面,存在着彼此之所以成立的范畴;二是因为前者主要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后者则更适合于高等教育领域。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知识组织形式之间既存在差别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综合课程是在当今世界知识急剧更新、学科门类与交叉学科不断增多和学科知识不断分化后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又是人们解决世界出现的诸多新问题,认识新现象的自然产物。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功能互补的两种课程。
二、从课程行政管理的维度上分类
1999年6月13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第14条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由此可见,我国中央集权型的课程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正在朝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并存的方向改革。地方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据颁发的《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本地区的实际需要来制定和管理地方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可从本校的传统与优势,来开发并管理本校的课程,但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因此,从课程行政管理的维度上对课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个级别。对于三级课程管理的涵义与实质要正确理解,它不仅要求课程管理权限应当分级,更重要的是,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坚决执行,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自主开发。那种把三级课程机械地割裂开来的做法,或把学校课程简单地理解为活动课程、任选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做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上、逻辑上的误区,即在理解课程时偷换了概念之所以成立的层面。
三、从课程开发理念的维度上分类
由于课程在实现学校教育价值中的关键作用,所以课程开发一般都拘泥干相应的教育理念,它受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的影响。从历史的纵向上考察,课程开发的理念大致经历了以社会为本位的、以儿童(或个人)为本位的和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理念三种方式。因此,从这个维度上看,课程又可分为社会本位课程、个人本位课程和学校本位课程三种形式。社会本位课程是以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为课程价值取向的开发理念,学校在选择与制定课程目标与标准时强调社会利益的至高性,个人的发展应服从于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学校(主要是高等教育)的课程开发以及西方形式主义教育理想下的课程开发大多是基于这么一种开发理念;个人本位课程是以儿童或个人的发展为基本课程价值取向的开发理念,学校在开发课程时突出个体的经验性与个体发展的合法性,强调只有在个人的发展基础上,社会利益才可以得以维系。比如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和杜威的实用主义经验课程以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经验课程都是在个人本位的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形成起来的;学校本位课程实质上是社会本位课程与个人本位课程开发理念相互妥协的产物,指的是学校在代表社会和个人整合利益的基础上开发的课程。学校本位课程的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教育民主、科学、平等的观念在课程领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⑧ 课程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理想的课程(Ideal curriculum):是科学家认为有价值的和有用的课程。这样的科学家工作与领域的前沿,他们正在对接受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学生怎样能获得新开发的知识进行反思。

2、书面的课程(written curriculum):是详细说明学习目标、相关领域内容、测验要求以及必须要达到的成绩标准文档。书面课程的详略程度,从全局性描述——例如在国家政府的官方文档中——到课本和练习册各不相同。

3、解释的课程(interpreted curriculum):是教师对书面课程文档的解释。

4、实施的课程(executed curriculum):是由教师建构内容、提供信息和描述学生应该解决的问题的方式所构成。

5、评价的课程(evaluated curriculum):表征着通过考试、正式测验和态度调查表而得到的学生成绩。

(8)国家课程分类扩展阅读:

一、课程特点

1、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2、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3、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4、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二、课程的作用

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4、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5、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6、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

7、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