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炼文化课程复习纲要
⑴ 道家文化的相关知识
与儒家的伦理思想相比,道家的伦理思想无论是从表现形式上还是从表现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如果说儒家是以积极人世的态度,以大量肯定性的命题,全面地阐述了其伦理思想,那么,道家则是以消极人世的态度,以大量否定性的命题,阐明了其别具特色的伦理思想。道家的伦理思想虽然具有否定的形式,但是其伦理思想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
为了了解“无为”之为的内涵,我们先来看看无为和有为的含义。道家的无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特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十七章),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使自然万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样子。换句话说,道家的“无为”,强调的是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循,强调不能为了某种目的而人为地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目的。道家的无为,作为一种道德的实践原则,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能违背人性,去求得“善”的美名,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的本性,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与道家“无为”相对应的所谓“有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特点,就是或多或少地干预自然的演化过程,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以达到人类的某种目的。作为道德实践规范的有为,就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希望在社会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他们固守于一定的道德规范,希望通过积极有为的行动,干预社会的发展过程,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根据道家的理论,无为和有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干预自然、社会的演化、发展规律。
所谓无为之为,就是像“道”一样的行为,而道归根到底是“法自然”。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家的无为之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人们的行为应该遵守“无为”的道德原则,为了确保遵守“无为”的道德原则,道家认为有一些道德规范也是应该遵守的。如老子提出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个重要命题,主张宽容和退让。其二是以体“道”、达“道”为目的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为了像“道”那样行为,人们要努力悟“道”,达到“道”的境界。其三是得“道”之后,人们就会像“道”那样符合事物的自然本性,遵循事物的规律而行为。
道家伦理思想强调无为之为,即用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行为去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平衡,有其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例如,在环境伦理思想方面,道家主张人类不能贪得无厌地掠夺自然,否则的话,就会破坏自然的和谐和平衡。这个话题是现代社会或者说是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都十分重要的话题。在人生修养方面,道家认为,如果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能遵守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作为统治者就会以人为本,社会就会稳定和谐;个人可以以无欲、主静养生,以退让、宽容处世,人的身心健康就可以得到保证。无为之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道家的这种伦理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如它以“无为”说立论,反对世俗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它没有意识到其“无为”说及其相关理论,其实质是一种具有自然主义和某种近乎伦理非理性主义的特点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由于过分强调自然观和伦理观的统一,而忽略了人伦的社会性特点。道家“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的片面性和消极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二、无知之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
在道家那里,无知之知,作为一种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是指通过非理性的认识过程,达到对“道”的直接领悟。无知之知不是追求具体事物的小知识(“为学”),而是以悟“道”(“为道”)为目的的大智慧。道家提倡用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觉的认知方式去认识和体悟作为世界本原和道德根据的“道”,这个道德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道德修养过程。所谓无知之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作为道德的认识对象的道是不可言说的。老子明确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意思是说,“道”如果能够说得出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如果是可以具体命名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这里强调的是关于“道”的知识是不能用日常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道德认识的过程是排除感官认识和理性思维的。道家的道德认识的过程是通过排除感官和理性思维,向内用功,达到“玄同”和“坐忘”的境界而直接体悟“道”。老子描述这一过程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五十六章)庄子在《大宗师》里虚构了一段颜回和孔子的对话,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由忘仁义到忘礼乐,再到坐忘的非理性的认识过程。
第三,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体“道”和达“道”。老子描述这一过程是“致虚极,数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道德经》第十六章)这一体道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有知有欲的个体,通过体道,不断地内在超越,臻于虚静的境界,返朴归真,达到无知无欲,便可归于常道,与自然合一。当然,在道家那里,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根据不同的人,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样一种“体道”、“达道”的理想境界,只有少数社会精英才能完成。这是一种“有智”的“无知”状态,如在现实生活中为某些真正的聪明人所推崇的“难得糊涂”即属于这一境界,这是一种大智慧,一般的老百姓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了社会的稳定,道家主张统治者对老百姓实行使其真正“无知”的道德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愚民”政策,这是道家政治上的“愚民”政策在道德领域中的体现。
道家认为,有知之“知”(智)是对自然和人类本性的破坏,都是对天下的安宁和人心的扰乱。只有达到“无知无欲”的心理状态,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在这里,既没有正常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无需必要的道德教育,而这正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所要复归的人类道德生活的“本然”或理想境界。老、庄道家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的突出特点是在强调朴、真的价值的同时,否认人类文明、智力开发的意义,它片面夸大了道德与知识、道德与文明的对立性,带有一定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三、无我之我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理想
所谓无我之我,在道家那里指的是经过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而得“道”的理想人格,是从有“己”、有“我”到无“己”、无“我”;从有“待”到无“待”的个人,是超越了个体小“我”,而达到与“道”同一的至人、圣人和神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无我之我的内涵:
首先,无我之我是超越世俗情欲和知识的“我”。为了达到与“道”同一的理想,道家比较倾向于否定感性的自我,而肯定超现实的精神自我及其自由。如庄子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所谓无“己”、无“我”,就是泯灭自我的好恶之情,以至达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庄子又称之为“丧我”,也就是“坐忘”。而“丧我”之后的我,才有资格在“无何有之乡”中“独来独往”。庄子所理想的人生自由,不是现实的感性自由,而是超现实的精神自由。
其次,无我之我是超越有“待”而达到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我”。所谓“犹有所待”(有待),其意思是说,对世俗事物有所依赖。如果对外物有所依赖,则必然为外物所役使、所牵累(为物所役),就不能获得逍遥自由。与之相反,“恶乎待哉”(无待),如果不依赖于世俗之物,就不能为外物所累——“不物于物”,就可以游无穷,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不仅如此,“恶乎待哉”(无待)还可以变“为物所役”为“物物而不物于物”,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主宰。达到“无待”的自由境界,不仅可以在“无何有之乡”中“独来独往”,甚至具有某种常人所不具有的神性。由此可见,庄子的自由,是自我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内在超越而获得的自由,而不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在对客观世界进行物质改造中所获得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能是想象的内心神游。
再次,无我之我是游心和顺世、理想和现实统一的我。我们通过对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其伦理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道家既不主张“出世”,也不主张一般隐士的遁世,而是要在乱世中处世。他们生活的重点是今生今世。他们生活的目标是如何在乱世中求生存,并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自由。庄子以精神上的超现实的逍遥游和现实的顺世处物的统一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庄子主张“与时俱化”(与物俱化)、和顺外物。庄子的处世态度可以概括为“虚己游世”,“与时俱化”。“虚”与“化”是顺世态度的本质内涵。在庄子看来,“唯道集虚”,(《庄子•人间世》)“万物皆化”。(《庄子•至乐》)所以“虚而能和”,“化而不僻”,是得“道”者的处世态度。
庄子的顺世态度在作为一种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体现时,就不再仅仅是对外在力量的被动的顺从,并由此换得生命的安全,而是在消除了这些外在力量与主观上的对立情况下,获得的自然方面的吻合和精神方面的自如,如同“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必有余地”(《庄子•养生主》)的游刃那样自如。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从任何必然的缝隙里顽强地寻找自由。当然,庄子“顺世”的人生态度,在现实社会中有可能发展为“滑头主义”或“混世主义”,甚至可能发展为见风使舵和同流合污的行为,但这不是庄子的本意。总之,庄子追求的自由,尽管是有很多限制的自由,也不可能真正解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个体存在和独立人格以及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在缺乏自由主义传统的中国伦理思想中,确实是独树一帜的。
⑵ 道家修行详细的入门
一、丹田内气功 为了通周天,必须积聚一定的丹田内气,如果内气不足,通周天不仅不可能,而且是有害的。揠苗助长,适得其反。一般丹田内气功分静功和动功两类,现分述如下: ●静功心法 练功者采取一般的坐姿,放松入静,排除杂念,呼吸自然。
(1)寂照法。口眼轻闭,头身中正,含胸沉腹,默运脑中先天性光,凝注丹田虚空境地。也就是把丹田看成一个空间,意念双目神光朗照这个空间,达到“万念俱寂,一灵独觉”。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来,丹田真阳自然萌生。
(2)扩容法。练功时充分放松入静,意念与呼吸密切配合,把丹田、命门、会阴、尾阊这一区域看作一个容积,使之逐渐扩大容量。呼气时使脐部、小腹部及腰腹部往外扩张,吸气时气收丹田。这样持续练功,就会加大丹田的活动能量,起到快速积聚丹田内气酌作
(3)压气法。呼气时用意念将内气向丹田、尾闾部催压、贯冲,使整个下腹部的气机都活跃起来。尾闾—定要充分放松。当真气向上冲时,呼气往下压,腹部压力增高,真气自然溢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凡有疾病之处,均经元气疏通修补。
(4)转圈法。放松入静后,两手在腹前意想抱着一个红色的火球向左右、上下轻轻旋转,意想火球在两手的带动下转动,待两掌之间的气球实感形成之后,再用意念将火球送入脐内,两掌配合动作,然后两手轻贴于脐部。稍停再作丹田内气的转圈运动。
(5)聚散法。在呼气时,意想气由丹田向周围空间成圆形幅射状扩散.同时身体也放大;吸气时,意想气由周围空间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为宽阔无边的大海,呼气时如石击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围成圆形扩散,吸气时收聚丹田。吸气时宜配合轻微的提肛动作。
(6)景观法。练功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个红色的太阳,或一朵金黄色的莲花,或——个发亮的电灯泡,照亮照透整个腹部及全身,温煦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内景生辉,意念的高度积聚,丹田可以在短期内凝聚真阳元气。
二、小周天功 ●真气运行法 这是一种分阶段逐步打通任督脉的功法。这个功法的最大优点是每个阶段都有具体方法可循,一步有一步功,一步有一步理,好学易记。 真气运行法共五步:
(1)呼气注意心窝部。入坐后,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接着,用耳细听呼气,使不发出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念。久久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此步每日早中晚各练1次,每次20分钟。·练到3~5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10天左右每呼气即感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第一步功即告完成。
(2)意息相随丹田趋。第一步完成后,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地自然向小腹(丹田)推进。但不可用力过度,操之过急。每日3次,每次25分钟或半小时,10天左右可气沉丹田。真气到达小腹时,往往感觉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由于脾胃、大小肠、膀胱、肾等功能都随之改善,一般都能增进食欲,使大小便异常现象得以改善。
(3)调息凝神守丹田。当下丹田有明显气感时,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即“少火生气”。这一阶段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需用时间较长,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开始小腹内形成气丘,40天左右可感小腹充实有力,并向下游动,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腰部发热。此时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真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疾患都应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水旺盛,肝得滋荣,患慢性肝炎者,肝功能也会有明显好转。
(4)通督忽忘复勿助。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时候,意识随之上行(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勿助)+上行的快慢取决于丹田的力量。若实力不足,它就停下来,待丹田力量再充实,自然继续上行。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会和丹田力量脱节,无异于揠苗助长。练此步功时每日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数,每次时间也应延长到40—60分钟。通督时间一般在1周左右(因人而异)。
三、大周天功
大周天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是炼气化神。大周天形成后十二经脉俱通,五脏六腑之经气旺盛了,原有的体虚之疾患随之而愈。每日练功通达一次大周天,一般来说,人体不易生病。五脏六腑之精气旺盛了,则上主于脑的精气增加了,脑细胞的营养丰富了,脑细胞的代谢旺盛了,则大脑的记忆力增强了,甚至出现特异功能。
大周天是真气循头身手足转一周,叫大周天,由于各种功法有差别,真气具体运转路线略有差异,但循头足一周是无疑的。大约有几种运转路线:
第一种是真气循十二正经一周。即由下丹田以意领至膻中,沿手三阴由胸走手,接着沿手三阳从手背到头,再沿足三阳从头、背而下经足三里至足,然后,从足心沿是三阴太溪、三阴交至腹,再从腹到胸,如此循行。
第二种是真气沿着奇经八脉一周,即真气从足跟沿阴跷脉、阴维脉上行至腰部,再经阳跷脉、阳维脉下至足跟。
第三种是真气从涌泉穴开始,沿着冲脉下肢端上行至会阴,再经中脉上达头顶,真气冲出头顶,循三阴三阳经、奇经八脉,徐徐下降至足跟。
大周天的练功方法
练功者高度入静后,以意引气在上述路线循行。关键是要熟习大周天的运行路线,行功之前定好运行模式,运功时意气一动,内气就会自动沿上述路线循行。
大周天通后,继续练功,慢慢形成丹。男子成丹位置在下丹田。继续练功丹上升一级至中丹田,再继续练功,丹又上升一级至上丹田,最后从百会出窍,即古书所说的元神出窍。女子第一次成丹的位置与男子不同,初起在中丹,继则下丹田,再继则上丹田,最后元神出窍。性功修炼好的人,在成丹时,可以在下丹田的位置上看到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坐在莲花座上的婴儿,称之为“圣婴”,随着丹而升级,最后出窍,并且还能收回。
⑶ 道家如何修真,入门基础怎样修炼
必先通晓些入门的东西,然后研究各派,正式拜师,于指导下专修一派。现在的一些玄幻、修真的小说有害无益。
⑷ 道家修炼的理论
道家内丹术借用外丹术语把人身比作 “炉鼎”,把人身中精、气、神比作“药物”,然后通过种种功法,藉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成就丹道,故有“大药三般精、气、神”的至理名言。
精、气、神不仅是传统人体修炼的理论核心,而且在初级命功入手的性修炼阶段,此理论更为重要。从外向损耗转向封闭无漏,从后天精气神之有为操作转向先天能量的登堂入室,无不由精、气、神理论而阐发,因而也就构成了传统性修炼的理论基础。
1、精:生命的物质之基
精为人体生命藉以萌生、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和精微物质,有着极高的能量,又有广义之精、狭义之精等说法。
“广义之精”包涵人体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五脏六腑之精、肾脏生殖之精,以及道书所谓名目繁多的真阴、元阴、元精、真精、先天精、交感精等等。
“狭义之精”则专指生殖交媾之精,一般比较容易认识。
由于“广义之精”包括了“狭义之精”在内,所以这里且由“广义之精”如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五脏六腑之精、肾脏生殖之精等谈起。
所谓“先天之精”,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票受于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质。《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这说明,一个新生命的降生,离不开先天之精的物质基础和精的孕育萌发作用,舍此就谈不上生命的萌生和起源。
“后天之精”虽由先天衍生而来,但又少不了饮食营养的不断充养,否则即便“先天之精”再充足,也满足不了生命降生后不断生长、发育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张伯端《青华秘文•神水会池说》称脐中气穴之下,两肾中间“绝肖黄庭”的一窍为“华池”,指出“谷气就此而生精”,“而降于肾者也”。
以上先天、后天之精,结合丹道功法,更有未出阳关之精为“先天之精”,已出阳关之精为“后天之精”的说法。
“五脏六腑之精”,意味着“精”为整个人身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素间•金匿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经脉篇》也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肾脏生殖交媾之精”,为来源于“五脏六腑之精”的生命起源物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上清黄庭外景经》也说:“五脏之主肾最精,伏于太阴成吾形。”所谓“泻”,说是男女交媾时生殖之精的分泌和泄出,尤其指男性的排精。所谓“成吾形”,亦即《灵枢•经脉篇》所说:“人始生,先成精”的意思。
2、气:生命的运动之源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可知气为人体生命活动得以维持存在的精微物质和原动力。气的划分方法很多,分为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原气、宗气、真气、管气、卫气、五脏六腑之气等等,狭义之气则多指由肺主宰的后天呼吸之气。
“先天之气”来自元精,所以又称“原气”或“元气”。《难经•六十六难》有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日原。”由于其气发源于和肾相通的命门,归藏于丹田,借道于三焦,周营于全身,为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乃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被当之无愧地称为“原气”。
“后天之气”包括后天呼吸之气和饮食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如若其气积于胸中,起推动呼吸、语言发声和血液循环作用的,则被称为“宗气”。《灵枢•邪客篇》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真气”为藏于丹田下气海的先天原气,以及积于胸中上气海的后天宗气互相结合的产物。《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夫,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为此,真气的作用,自然包括原气、宗气两者,既推动人体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又奉养周身,使之生生不息。
“营气”为水谷精微所化,循行于脉道之中,有着内而化生血液,营养五脏六腑,外而滋润皮毛筋骨作用的一种“精专”之气。关于营气的生成过程,《灵枢•营气篇》认为:“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己,终而复始。”《灵枢•邪客篇》则概括营气的作用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虽说也为水谷精微之气所化,然而其气剩疾滑利,不受脉道约束而循行于脉道之外。对于卫气的作用,《灵枢•本脏篇》有着极为权威的记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万肥揍理,司开圃者也,又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揍理致密矣。”这说明,人体肌揍的温养;毛孔的开合,以及对于外邪的抵抗能力,莫不和卫气发挥的作用有关。
“五脏六腑之气”的情况,分而言之,则有心气、肝气、脾气、胃气、肺气、肾气等等。总起来说,大致不外为元气的分体。对此,清朝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有小心。阴阳闺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绑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
我们还可以把气分为先天的元炁和后天的气。
元炁者,先天无形无质之炁也,气者,后天有形无质之气也。元炁是温养本神,维持生命之本粮也;气是杰与精(肉体)之间过渡的桥梁。
修炼之旨就是气足而化杰,元炁盈于身则身清神明,周身光明通透 (内视可照彻全身,通视内外)。
炼元炁的关键不是呼吸观想和意守,炼元神的方法有二种:一是,身静,气和,心净,神自化气为元炁;二是,身静,气和,心净,神闲,炁机一动,自身之炁感通于宇宙之炁,以补于己身。
3、神:生命活动的主宰
“神”为人的精神、思想、意识,乃至知觉、运动等一系列生命活动的主宰和表现。
神的产生离不开先天之精,神的活动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持谓之神。”这说明,当男女嬉精受孕之初,神就己经蕴含其中了。
在内容上,神的包涵较广,又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先天本神和后天用神等不同。《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关于神、魂、魄、意、志,乃至心、思、虑、智等广义之神的情况,《灵枢•本神篇》有着较为系统的回答。篇中说道:“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持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所说“心藏神”,这是说心和神的关系最为密切。非但狭义之神藏于心,归根结底,就是广义的魂、魄、意、志、思、虑、智等精神意识活动,也莫不和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心藏神”之外,《上清黄庭内景经》还指出:“泥丸 (脑室)百节皆有神。”这说明神和脑的关系,也早为道教炼养家所认识。
至于先天本神 (古人称为元神)和后天用神的情况,因为本神具有先天元性,所以婴儿即使“不识不知”,也能无为而动,并能有效地感知冷热饥饱;用神具有后天智性,故而其动皆有为而发,比如七情六欲驱使你去干这干那,就是用神作用的体现。正因为用神的有为之动。往往和人的情欲密切相关,难怪道家修炼之士要把用神称为“欲神”。宋张伯端《青华秘文•神为主论》指出:“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为此,张伯端《神为主论》主张,内丹之术要以先天制约后天,以后天返乎先天,才能丹道功成,“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心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为返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茬正事,金丹之入门也”。
综上所述,精、气、神三者既为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又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三者之间,彼此原为一体,正如《性命圭旨,》所说那样:“以其流行,谓之气;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可是分而言之,则又往往互为其根,彼此转化。《青华秘文》说:“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广。”《金丹大要》说:“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张介宾也说,“精也既足,神白玉(旺)矣。”这样,道家丹法修炼的重点,便自然落在了精、气、神的保摄与转化上,否则损精、耗气、伤神,非但内丹修炼不成,并且形体也不坚牢长久了。明代朱权《神稳肘后》有云:“凡人修养摄生之道,各有其法”,“大概勿要损精、耗气、伤神。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三者既失,真气耗散,体不坚矣。”
精、气、神“三宝”之中,虽然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但就其分者来看,又以气为三者中的枢纽所在。
⑸ 如何学习道家传承文化
建议买一本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外加一本《道家与禅宗》、还内有一本《道家、密宗与东容方神秘学》读完这三本你就明白天干地支、年代、八卦、五行、历法是什么意思了。南师的这几本书讲了道家的基本知识,讲的有非常清楚,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很好的入门书籍。没有根基的人也能看懂。等看完这几部,再去看古代的东西。就比较好理解了
不建议上来去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入了邪门想正就难了。如果古文不好的话,也不建议上来就读古籍,看不懂,时间一长就没兴趣了
⑹ 道家修炼文化的科目考试:如何理解道家思想的多方位的文明价值
第一个:道家讲的是修炼,修金丹大道,目的是元神出体,还虚入道。
这个东西真的不能找证据来说明,只要你自己修到哪个层次才能知道。道家讲的就是成仙的方法和过程。并非一般的文学哪些用来搬弄文字卖弄口舌为目的。道家的目的就是成仙。
第二个:道家的价值远远大于一般人对他的评价。因为现在修炼的人很少很少,真正的高层次境界不能用言语来表达。成仙,元神永生。这是多么伟大的人生理想,也许你不相信,但是中国几千年的道家文化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目的,【龙虎经】【黄庭经】【周易参同契】【灵宝经】【太乙金华】【道藏】【性命圭旨】这些都是道家的经典,讲的是修炼的方法。只是现在的人不像罢了。现在的人信什么?信钱,信权,信利。
第三个:道家的书不是用来交流,不是用来批点搬弄的,而是一套理论,是需要自己亲身修行用自己的亲身感觉来认证的。所以现在很多人对道书的批注,解释,是很肤浅的。因为一个人不修炼 ,是完全不明白道家讲的是怎么一回事的。也许你会感觉我在制造迷信,但是几千年留下来的道书讲的就是一个目的:成仙。这是人类最伟大的最高档的追求,但是一般人却是永远不信。希望采纳吧,我上面讲的哪几本书有兴趣的你可以看看,还有告诉你,现在的道德经的很多注解是错的。。。
⑺ 200芬 在线请教关于道家道教修炼 (条件有限查不到方法.)
我是个道士
这个你最好还是去道观拜师修炼的好
自己打坐修炼很容易会走火的
而且要是阴魂出窍人是有危险的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⑻ 道家的修炼方法(如何辟谷是重点)
我不知道如何辟谷,但我还记得我家那练辟谷的那个人,用木头搭了个很高的架子,又在上面盖个棚子,据说在上面待了半个月,最后被人抬了下来......无法理解
⑼ 怎样学习道家文化
《道德经》是道家的最重要的典型代表作。建议先把《道德经》熟读,会背版其中的一些经典句子权,依靠自己理解,真正去悟,再多参考一些译注。记住《道德经》里面有挖不尽的宝藏,是十分重要的,他步入道家文化是第一手资料。《道德经》学后,对道家的理解就有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了。然后再涉足其它的道家文化内容,逐渐就融会贯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