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设计 » 课程的管理含义

课程的管理含义

发布时间: 2021-01-30 12:24:23

⑴ 管理学的主要课程是什么样的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统计学、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运筹学、概率与统计学。数学、英语等,不同的学校课程也有所差别。

⑵ 什么是课程列举课程含义的五种观点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内目标而容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有学者认为:国家课程是“政府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策略。它赋予所有学生清楚、全面、法定的学习权利,规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明确学业成就的评价方式”。也有学者指出:国家课程是由教育部主管的,它“负责制定国家课程政策,决策重大课程改革;制定指导性课程计划;制定必修科目国家课程标准,审查并向全国推荐学科教材;指导检查地方课程管理工作;审批地方重大课程改革试验;制定升学考试制度,指导升学考试的实施,确定某些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还有学者指出:“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公民而设计,是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它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⑶ 课程意识对于教学和管理有什么意义

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十多年来上上下下为这轮改革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是当我们回望这轮改革的时候,不得不遗憾地承认,十多年来我们由许多地方许多老师将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混为一谈了。
大家其实都清楚,这次课改的动机其实就是要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互为补充,以实现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地方和学校,尤其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没有对它进行认真的研究,更因为课程改革不只是一件技术活,更重要的还是理念的、思想的,尤其是要让每一个教师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课程意识,建构属于自己的课程更难。
“改课”就不一样了,几乎是纯技术层面的,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是相对省事的活儿,也是容易出成绩、出政绩、出效益的活儿。于是一个又一个的“高效课堂”,一个又一个的“教改”模式,一个又一个的流派,一所又一所的“课改”名校就这样诞生了。
或许因为课改的设计者们忽视了我们这个国度的教育实际,也或许因为他们在选择参照系的时候出了某些偏差,更或许因为是一些歪嘴和尚将“课改经”给念歪了。“课改”就这样变成“改课”了,相反它的初衷却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给忘却了。
正是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策划了这样一个话题,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课程意识: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方亚琴 蔡 伟(教授)

摘要:阐述了课程意识的概念及其意义,指出课程意识是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课程意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影响,最后从获取专业自主权、转变课程观、培养反思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程意识;教学意识;教师专业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齐头并进,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在课程理念引导下不断地完善其教育理念,才能不断地完善新型教师所具备的内在要求。因此,具有课程意识成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课程意识及其意义
关于课程意识,有多种界定,但在笔者看来,课程意识或称课程觉察或课程自觉,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特点、意义、功能等等有一定的认知,并将这种认知,较为自觉地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再通过教师的总结、反思与提升,使课程意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课程意识通过教学意识来实现,没有教学过程,课程意识也就得不到体现。它们既相互作用又有所区别,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技术问题,即关注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是关注教师的价值取向,即关注教师“为什么教”的问题。课程意识同时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角色定位以及教师的情感态度等内容。课程意识还涉及到教师如何重新构想课程,如何使构想的课程在实践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质量观以及教育评价观。教师的课程意识来源于教师日常实践中的决策的课程,是囊括了同实践互动的动态的课程。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会以“跑道”为语源的课程形象,转换为以知性、文化为经验的快乐之“旅途”。[1]以教师为“向导”,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共鸣。教师和学生超越了课程的一般范畴,化解了“教”与“被教”之间的对立关系,成为通向知识领域的共同探险者。
二、课程意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课程意识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施瓦布(Schwab)曾提出“教师即课程”的观点,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才能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实施的取向已经从“忠实取向”发展到“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是教师仅仅作为“课程执行者”,认为教师只是把教育管理部门和课程设计专家制定的课程内容传递、灌输给学生。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是在传递中心课程的基础上,去寻求超越“制度化的知识”,使教师从单方地向学生灌输“制度化知识”转化成为双向的、多维的对话,以累积多种多样的发现与发明之中创造出新的知识。
以这种“创生取向”的视角来看,课程实施就是一个对课程意识重新解释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设计者、课程内容、学生以及课程实践情境之间持续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课程设计重新组合、课程实践合理化进行、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实现时,也是一名优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过程。
(二)课程意识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改革
吴刚平教授在总结历次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时,认为“历次教学改革仅仅站在教学的立场谋划教学改革,往往看不出问题的本质,难以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强化课程意识”。[2]
在课程论体系中,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最重要器官,就如我们的“心脏”,而教师的教学又是课程实施的必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些也许是教学实施的问题,但更多的可能是课程设计自身存在的问题。对课程问题,如果只是依靠教学或教材的改革,应了老话“换汤不换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应该从最重要的器官“课程”改革着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比如某些学生不喜欢学习,人们往往会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有问题。事实上,这很可能是课程内容本身的“难、繁、偏、旧”,脱离了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甚至连教师自己都不推崇和喜欢的内容,却硬要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以这么说,如果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没有课程意识的整体转向,而只是着眼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修修补补,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
(三)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研究
斯腾豪斯(Stenhouse)曾提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点,强调的是教师的课程意识要建立在研究的立场上,以研究的方式展开课程实施过程,才能表现出有效的课程行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突出地反映在教学反思和校本课程开发两个方面。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如何反思、以什么样的理论作反思的指导会有不同的反思效果。如果教师没有课程意识作为基础,教学反思的对象只能局限在课堂教学,其基本的反思形式是“课堂评价”或“教后记”。如果教师以课程意识作为坚实的后盾,那么教学反思就不再局限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还包括对课程的目标、编制、实施、评价等诸多环节的全方位反思,其主要形式是撰写教学案例。
教师课程意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实现,也就是意味着教师的课程意识从觉醒状态进入到实践状态。[3]因此,教师具备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将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具体来说要有课程的权利意识、钻研意识、价值意识和全局意识。权利意识是指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应具有的课程权利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利;钻研意识是指教师应具有一种钻研课程理论的精神,使自己的课程意识结晶充满科研智慧;价值意识是指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多元价值的实现为目标的课程意识,如教育价值、政治意识形态价值、伦理价值、艺术价值、产业价值等;全局意识是指教师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及时的做出决策,将课程开发做为教学生涯的有机组成。
三、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
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在新时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课程意识的强化得到了实现的可能。
(一)获得专业自主权,提升课程参与意识
赋予教师充分的专业发展权,是提升教师课程参与意识的重要保障。唯有获得相应的专业自主权这一基本权力,教师的课程参与意识才能得到提升。因此,一方面学校层面要赋予教师相应的专业自主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和创生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权后,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审视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的价值,思考课程实施的方式和方法,反思课程实践中的得失。
(二)转变课程观,提升课程生成意识
课程观是教师的课程哲学和课程方法论。只有课程观念发生了合理的转变,才可能提升课程意识。教师必须抛弃各种偏执的课程观,整合生成新的课程观。新的课程观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真实的教育情境紧密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处理好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反思能力,提升课程反思意识
课程意识的强化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反思意识。教师的反思性教育实践是指教师自发的,对自身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再思索,以及对在相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行为的思考,从而总结出教学实践中的亮点与不足,并研究出改善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应自觉培养反思的能力,提升反思意识,使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让课程意识成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
[2] 赵炳辉,熊梅.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8(1):3-7.
[3] 吴刚平.教学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44-46.

课程意识:从认知到行动
邝红军
摘要:课程意识的提出并受重视既是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思考的结果,也必将推动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认知取向的课程意识是必要的,它自然倾向于比较不同的课程观,并要求课程观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行动取向的课程意识,它要求自觉地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并评估教育目标是否实现。

⑷ 学习管理学基础课程有什么意义

在完成系统的管理学基础理论课后,无论是自己的理论知识还是管理能力上都具专备了在实际工属作中的应用的能力。管理者在组织中任何的计划都会在书面上做出计划和总结,组织领导者的管理思想不管是多么的先进还是继承了已有的管理理念,都要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事实根据,这样的管理方式在现代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是广泛的,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管理学的根基。

⑸ 各种课程的含义

实践音乐
学术英语
社会科学
媒体研究介绍
商业研究介绍
基础科学
生物
书面音乐

⑹ 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

课程的三级管复理:制

三级课程管理是权力和责任的再分配,以三级权力主体构建。对教科书的管理主要有两个制度:一是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二是教科书审定制度,给出教科书目录。

国家: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审议省级上报的课程推广方案:评估全国范围内的课程质量。

地方: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有一定发言权。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教科书选择权。

(6)课程的管理含义扩展阅读:

课程管理体制的具体模式:

1、集中课程管理体制。在教育行政实行中央集中管理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主要由中央教育部统一编制或审定,地方和学校必须遵照执行,国家对课程拥有决定权,地方和学校只有执行权。法国是这类体制的代表。

2、分散课程管理体制。传统上属于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其课程体制也往往是分散类型。

3、标准统一、管理分散课程管理体制。实际上是分散管理体制的补充和延伸。在很多国家,由某一层机构先确定课程的最低标准,然后由地方机构或学校根据标准决定本地、本校的课程设置。

⑺ 教育学中 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是什么课程的类型是什么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

课程含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上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城的总和。
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课程设置者的教育理念不同,就会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简历不同的课程理论。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课程设置的历史传统也会对课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课程理论流派:(一)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课程的类型: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
5、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6、根据课程的显示方式,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课程的组织:课程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

⑻ 课程的本质是什么意思

1.课程是在学校中所传授的东西;2.课程是一系列的学科;3.课程是教专材内容;属4.课程是学习计划;5.课程是一系列的材料;6.课程是科目顺序;7.课程是一系列的行为目标;8.课程是学习进程;9.课程是在学校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课外活动、辅导及人际交往;10.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在校内外所传授的东西;11.课程是学校全体职工所设计的任何事情;12.课程是个体学习者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一系列经验;13.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经历的经验。

⑼ 教学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经常、最大量和最基本的工作。教学管理简单说就是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历来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领导者的基本活动。教学管理不仅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而且在教师成长、教育改革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校具有重要意义。

⑽ 课后管理什么意思

这个嘛,你是09信管的?莫非我们是同学? 个人理解:
新产品的开发,首先要做内市场调查,根据容所得数据,进行新产品的规划,构思阶段的知识管理构思阶段是整个新产品开发过程的出发点,
其次是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
再次是 营销阶段的知识管理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