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Ⅰ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分析题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专业代码:】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00分题)
Ⅱ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网上在线作业04任务参考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
(1) 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3) 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动力特征表现:
(1) 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 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 教学过程的外部
动力
(2) 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 方向性、 动态性、 转化性、 强度性多样
性、 差异性
基层工作的经历, 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基层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
工作生活情况, 结合这些经历, 我有以下思考:
加强过程性管理, 加大督促随检力度。 在管理的过程中, 谁都会
思考这样的问题: 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 对于基层管理单位, 大
的结果不容易得到, 所以, 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 任何一个人,
不论年龄大小, 不论职位高低, 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 就像现在素质
教育提倡的一样。
教学体会 :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 呈现方式灵活, 许多数学思想、 数学
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 许多数学问题
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 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
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 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 小学数学也具有
严密的逻辑性, 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 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
征。 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
一、 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
的综合性能力, 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数学能力。 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 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 素
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 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综合
性、 整体性和持久性。 数学素养与数学课程的 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
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 设计数学教学, 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
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般认为, “素养与知识(或认知) 、 能力(或技
能) 、 态度(或情意) 等概念的不同在于, 它强调知识、 能力、 态度
的统整, 凸显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重要, 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
及行动与学习。 ”
二、 数学素养的教育价值
数学素养, 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 受后天环境、 数学教
育的影响, 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所得到的数学知识、 技
能、 能力、 观念和品质的素养。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
学素养, 《标准(2011 年版) 》 指出: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
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是培养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 所谓数学素养
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 方法, 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
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数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 也可以说数学素养
反映小学数学教学的魂, 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 体现
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 以教材为蓝本,
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
学习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 并主动参
与教学活动。
Ⅲ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不会,冰天雪地跪求,内附题目
山师的吧?!嘿嘿,校友好!
一 、泰勒原理: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4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性,各环节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及关联性。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出发点;选择教育经验和组织教育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它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系统运行的结果检验和基本保证。其中,教育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既是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南和关键因素,又是开发评价手段和工具的规范。因此,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课程开发的核心。
泰勒原理的历史贡献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引起人们在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这种课程的体系为具体的课程实践研究奠定了基本框架。当然这种目标编制模式过于强调科学性、操作性与程序性,也会导致妨碍运用过程中的教师及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和其他潜在教育内容的被利用,使教师受目标的严格限制而影响对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开发与研究,学生也被教师严格地控制在应该学习的经验与情境中。
二、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在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自选图形;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自我简介”演示文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新知识,领会对比新旧知识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制作美化演示文稿,体验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以不同知识和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的内容。学科课程可以分为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有肋于系统地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有肋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容易忽视学生的经验、生活知识,容易导致死记硬背,容易导致忽视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单调的教学方法,变革的难度较大。
经验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旨在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优点在于: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动机、需要、兴趣,能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它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整合起来,有助儿童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其局限性表现在: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经验课程难度大于学科课程,要求老师有相当高的组织能力。经验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
两类课程虽然在时间上,份量上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应无主次之分,两者缺一不可。可以从几个方面认识两者的功能及关系:
第一,经验课程是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学科课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
第二,经验课程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的同一性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面在经验课程中,老师的作用体现为指导性和服务性,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性。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课程学好了,为经验课程确立了知识基础,并为学习经验课程提供认知能力的准备,有肋于经验课程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而在经验课程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知,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对学习学科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1.隐性课程的内容
关于隐性课程的含义,有多种表述方式。尽管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看法不尽相同,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非易事,但其中的共同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即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是学校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非正式的课程,具有隐含性,泛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表,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隐性课程的特点
(1)广泛性。隐性课程泛指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所有学校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涉及到学校建筑的样式及色调、各项规章制度、各种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团体及其亚团体、环境卫生甚至学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
(2)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以间接的、潜在的等不明显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机制来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些潜在的课程因素整天与学生相伴,在学生看来似乎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一般情况下,学生也很难意识到隐性课程对他们的实际影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
(3)持久性。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正因为这些影响是在学生几乎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学生对这种影响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这些影响,所以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挥作用,难以消除。
(3)难量化性。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多是精神方面的,属于非理性的,例如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所以我们对隐性课程的影响结果往往采用定性分析。
3、作用:(1.)扩大课程研究的视野,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
潜在课程是一个与显性课程有密切关系又相对独立的领域,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比显性课程更加具有影响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程研究领域,尽管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的效果在短期内尚无法精确测量和评估。对潜在课程的深入研究必将扩大我们的课程研究视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课程理论体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认识课程这一概念。
(2.)顺应时代的发展,丰富课程研究的内容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现代化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能力,而隐性课程在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重视潜在课程,加强对潜在课程的深入、全面的研究,这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课程研究的内容,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3.)利于重视学习过程,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
显性课程的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仅仅靠这种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潜在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逐渐使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对隐性课程的本质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将使人们认识其重要性和作用,进而使我们更加重视环境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4.)有助于人们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对潜在课程的认识、研究和宣传,能够促进人们对学校课程的科学理解以及对学校教育各种现象的深入理解,能够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和教育思维模式的科学化,有利于全面贯彻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