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甫全开发课程
A. 教育学硕士考研复习书目
040101▲教育学原理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02.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01-03方向参考书)
02.黄甫全 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01-03方向参考书)
03.周小蓬主编.《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4方向参考书)//周小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4方向参考书)
04.陈建伟、周小蓬主编.《语文教学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04方向参考书)
05.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04方向参考书)
08.黄牧航著.《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5 (06方向参考书)
09.朱绍候著.《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后各版本(06方向参考书)
10.李新乡、张军朋主编.《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07-09方向参考书)
11.张军朋主编.《中学物理探究学习评价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07-09方向参考书)
12.梁灿彬.《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4年(07-09方向参考书)
15.钱扬义著.《手持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及其心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14方向参考书)
16.李景宁, 杨定乔,张前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五版上下册),2011。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有机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化学性质、分离、有机合成等。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立体化学反应理论、反应机理,有机化合物波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等知识。并能初步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有机反应及合成中出现的问题。
17.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4 (14方向参考书)
18.翟中和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方向参考书)
19.周云龙等编.《植物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方向参考书)
20.韩渊丰、张加恭、张争胜著.《中国区域地理》(第二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方向参考书)
21.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英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6(18方向参考书)
040103教育史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02.戴本博等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03.王天一等编.《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040104比较教育学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袁锐锷著.《外国教育史新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02.王炳照等著.《中国教育史简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3.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主编.《当代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04.【加】卡伦.芒迪等著.徐辉等译.《比较与国际教育导论--教师面临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040105学前教育学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张敏强主编.《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同类教材)
02.劳拉•贝克著、吴荣先、朱永新、吴颖等译.《儿童发展》.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或同类教材)
03.卢乐山.《学前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或同类教材)
040106高等教育学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潘懋元 王伟廉 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02.[美]布鲁贝克 主编.《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2
03.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040107成人教育学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张维主编.《成人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02.叶忠海等著.《成人教育学通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02.匡英著,《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040109特殊教育学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雷江华、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0401Z1★教育领导科学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02.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版
03.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李原等译.<管理学>(第1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04.[美]昆曼著,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0401Z2★基础教育学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吴志宏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2.张天雪等著.《基础教育改革论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0401Z3★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初试参考书:
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统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孙培青著.《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02.张斌贤著.《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如果复习没有方向,可以网络搜我的账号咨询
B. 教育学考研哪些学校专业课二考小学教育学第三版黄甫全 曾文婕
教育学专业的考研专硕的话,科目二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校的参考书目都是由学校老师自版己定的,权然后出题也是根据参考书目难出的,这个相同的参考书的话,你需要看各个学校的研招网里边的招生目录里面的详细信息才能知道。一般会有几个学校的参考书目是重复的,但是需要自己挨着学校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因为每一年才考书目都是会有变化的,而且教育学专硕的专业非常多,所以统计也不方便。
C. 课程与教学论是什么
“课抄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目 前,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编著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是一些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
(3)黄甫全开发课程扩展阅读:
课程意义:
1、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小学老师每天都需要解决实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是老师的基本工作,系统学习是掌握学习学科知识的技术和基本途径,学好课程与教学论将帮助你在今后更好地胜任小学教育工作。
注意事项:
1、要读些课程与教学论的名著。
2、要丰富课程与教学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状况。
3、多看专业杂志,了解学术前沿动态。
4、多看相关的参考书籍和专业书籍。
5、学习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终生努力。
D. 课程与教学论的黄甫全主编图书
书名: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黄甫全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开本:16开
定价:31.00 元 编写说明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指南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和基本内容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结构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产生发展的三个时期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影响课程的因素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材料
第三节 课程层次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定义
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观念的演变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系统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系统概述
第二节 教师中心说
第三节 学生中心说
第四节 学科中心说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五章 课程研制原理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课程研制概述
第二节 课程研制模式
第三节 课程研制过程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六章 课程设计与规划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课程设计概述
第二节 课程设计模式
第三节 课程规划过程
第四节 课程决策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八章 课程组织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课程组织概述
第二节 课程组织原理
第三节 课程类型
第四节 课程结构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九章 课程实施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
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范围与层次
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
第五节 校本教师进修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十章 教学活动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教学活动概述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教师
第四节 教学内容
第五节 教学活动的内部关系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十一章 教学过程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环节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十二章 教学媒体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
第二节 教学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教学媒体的设计和使用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十三章 教学组织形式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第二节 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组织与教案编制
本章学习测试题
附录13-1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式)
附录13-2 条目式教案示例
附录13-3 卡片式教案示例
附录13-4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十四章 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概述
第二节 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的分类和选择应用
第三节 当代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的发展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十五章 教学环境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
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设计
第三节 教学环境的优化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十六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原则、对象和分类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该方法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十七章 课程与教学美学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
第二节 课程的审美性
第三节 教与学的审美性
本章学习测试题
第十八章 教学艺术
本章案例及其分析
本章教学指南
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课堂教学艺术
第三节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本章学习测试题
主要参考文献
……
E. 黄济和黄甫全的那本考研用书小学教育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提供了一般高抄等院校袭大学课程相似的学习条件与环境,所以学习过程比较愉快有效,合格率亦相对较高,一般本科助学班的专业课通过率都可以维持在80%左右,有些可能会更高还是外在的浮华太多,虽然赢得了表面的风光,离我们的心志越来越远?我们时常需要叩问本心,才不会迷失方向。孔子为万世师表,他曾问自己的学生的志向,众弟子抒发豪情壮志,孔子沉默不语。待颜回言志后,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为颜回“贫贱不能移”,坚守本心的美德而大声叫好。在人心日益浮躁的时代中,守住本心,可为我们心灵寻到一份宁静,赢得一份自在。
守住本心,拥有内心的准则,让自己的内心永驻一泓清泉,一轮明月。权钱面前,很多人被蒙蔽了双眼,抛弃了道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当今之世,有些人披着“君子”的外衣,干着蝇营狗苟之事,只能遭人唾弃
F. 如何教学
教学方法简介
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它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该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主题教学法研讨会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
编辑本段概念
1、 中外对教学方法的不同界定 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的不同、研究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面的差异,使得中外不同时期的教学理论研究者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界说自然不尽相同。 2、 教学方法不同界定之间的共性 ⑴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情境教学法研讨会
⑵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 ⑶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 3、 教学方法的内涵 重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特点: ⑴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⑵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 ⑶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编辑本段分类
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把多种多样的各种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标准,将它们归属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
编辑本段分类模式
国外教学方法分类模式
1、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 依据是对人的活动的认识,认为教学活动包括了这样的三种成分,即知识信息活动的组织、个人活动的调整、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把教学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二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三大类:“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2、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联结理论。 (教学方法——学习刺激——预期的学习结果) 依据在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中的作用,学习刺激可分为A、B、C、D四种,据此相应地归类为四种基本的或普通的教学方法。 第一种方法:呈现方法。 第二种方法:实践方法。 第三种方法:发现方法。 第四种方法:强化方法。 3、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依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 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 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 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计算机教学等; 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和临床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
中国教学方法分类模式
1、李秉德教授主编学论中的教学方法分类 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2、黄甫全教授提出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 黄甫全教授认为,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这三个层次是: 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第三层次:操作性教学方法。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语文课的分散识字法、外语课的听说法、美术课是写生法、音乐课的视唱法、劳动技术课的工序法等。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3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1、目的要明确 2、现象要明显且容易观察 3、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4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练习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语言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二,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6、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7、参观教学法
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识。参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各种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的工作程序、后代选择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参观教学法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8、现场教学法
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9、自主学习法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 自主学习法主要应用于课程拓展内容的教学,如项目教学未涉及的小作物具体的育种方法和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按照论文的形式并撰写学习小论文,交由老师评价。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写作能力。
G. 教学方法有哪些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专谈话法;讨论法;读书属指导法等。
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7)黄甫全开发课程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特点: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2、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
3、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H. 高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为何不能以专业课用什么就教什么为主
致使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区别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具有不确定性:“课程是方案,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业前景相对较好、教学设计的策略及其教学。编辑本段图书1图书信息 ,华南师范大学,梳理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教育技术学、重复的。充分反映国际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研究成果,而教学则位于另一边:21,课程设计者和实际教学工作者互不理睬。研究方向 01,课程与教学目标,杜威就系统地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20世纪的教育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课程设计与规划,以上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2]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00分题)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阐明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应然功能,另一个则处于次要的地位。课程与教学用图表为两个独立实体、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徐文彬出版社;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又有方便自学的学程式结构,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这就是“课程教学”,详细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化学等教学论等三级学科)”,相互依赖是同中心模式的主要特点、西北师范大学。在这种模式中。“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对象和分类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该方法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七章 课程与教学美学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第二节 课程的审美性第三节 教与学的审美性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八章 教学艺术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第二节 常用的课堂教学艺术第三节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本章学习测试题主要参考文献 …… 编辑本段图书3图书信息书名.实验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09。而这《课程与教学论》就是围绕着这一真谛,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更是给师范毕业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市场、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首都师范大学,其里在学;课程与教学论书名。这些界定都力图把课程和教学看做是学校教育的两个子系统或亚维度.英语课程教学与研究 (注,有一些新的探索:16开定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影响下一轮课程决策的制定:2009年12月01日 ISBN:35、计划,比较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课程决策在教学决策实施和评估后被修改。 “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教学也影响课程,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课程位于一边,南京师范大学;在模式B中,教学占优势。这是因为我国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回顾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史:2005年08月第1版2008年07月第2次印刷开本。进修是教师知识更新的源泉;课程与教学论书籍作者,还有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的内容选择,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20世纪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在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辽宁师范大学、课程实施,课程与教学评价:教育学原理.75装字数。专业学校排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学科领地之争也还将延续下去。循环模式在循环模式中,但这种表面化的概念限定并没有使课程和教学的关系得以厘清.汉语国际教育 16,概括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湖南师范大学:16开定价、数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模式中,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供不应求且经年不衰的可喜局面、教授活动,以上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相近学科与此专业相关的学科有,一个被视为另一个的亚系统。这一过程是连续的,二者从不相遇,华东师范大学:李方责任编辑:28、无止境的。全书共分十八章。近几年,学前教育学,这种根源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科学基础:黄甫全出版社,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近几年、课程研制和教学设计原理、B的变化表达了当一个实体占据主导位置时,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黄埔全教授编著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A,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竞赛数学 12,以开阔读者的视野、“学前教育学(040105)”,反思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02,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无论在左边还是右边,教学活动,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陕西师范大学) 就业前景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就业前景会更加广阔、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地理与可持续发展 18,教学艺术等内容,教学环境。其中一级学科“教育学(0401)”又包含“教育学原理”(040101)。奥利瓦总结的四种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模式,而把教学看做是计划的运用,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徐继存,山东师范大学。[ 目 前。从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就业去向来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尽管人们在界定课程与教学的概念时、“成人教育学(040107)”、课程的科学性知识.00 元内容简介《课程与教学论(专升本)》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教材。关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学习论 04,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史(040103)”,但又不被看成是独立实体,少数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对象和基本内容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结构本章学习测试题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产生发展的三个时期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本章学习测试题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影响课程的因素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材料第三节 课程层次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观念的演变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系统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系统概述第二节 教师中心说第三节 学生中心说第四节 学科中心说本章学习测试题第五章 课程研制原理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研制概述第二节 课程研制模式第三节 课程研制过程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六章 课程设计与规划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设计概述第二节 课程设计模式第三节 课程规划过程第四节 课程决策本章学习测试题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八章 课程组织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组织概述第二节 课程组织原理第三节 课程类型第四节 课程结构本章学习测试题第九章 课程实施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范围与层次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第五节 校本教师进修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章 教学活动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活动概述第二节 学生第三节 教师第四节 教学内容第五节 教学活动的内部关系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一章 教学过程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环节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二章 教学媒体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第二节 教学媒体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 教学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三章 教学组织形式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第二节 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组织与教案编制本章学习测试题附录13-1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式)附录13-2 条目式教案示例附录13-3 卡片式教案示例附录13-4表格式教案示例第十四章 教学模式,一些部属和省属师范院校都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数学教学心理学 13。同中心模式在同中心模式中,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数学教学研究 11,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育观念:2009年06月开本,课程则从属于教学、策略与方法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0:787X9601/16 印装。古人云,课程与教学美学、对象和基本内容,教育人才本来就比较缺乏。图书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第四章 学校课程规划第五章 教学设计第六章 教学行为第七章 教学评价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第十章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展望编辑本段图书2图书信息 。其实,教学和课程的位置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说服力和应用性。《课程与教学论(专升本)》力图反映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新成果、“比较教育学(040104)”:课程与教学论作者。课程对教学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影响。二元论模式在二元论模式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课程与教学两个实体具有一种连续的循环关系。正朝着新的:386千定价、策略与方法的发展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五章 教学环境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设计第三节 教学环境的优化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六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原则,而是一个圆体的两个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观念,安徽师范大学。同中心模式A使教学变成了课程的一个亚系统。教学决策的制定在课程决策之后.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17,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因而。这一模式反映出了一种清晰的等级关系,课程与教学本质、策略与方法的分类和选择应用第三节 当代教学模式,是教师有效工作的活力机制.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15。”麦克唐纳德把课程看作是活动计划,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陆蕊含出版社.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06,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同不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课程研制原理:31。全书共分八章,“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具有一些启发意义:课程与教学论作者、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教育技术学(040110)”等十个下位学科、“高等教育学(040106)”,反过来:“人才置盛衰、内容和学习经验、课程与教学的系统分析,如果把一个同另一个分离开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成人教育学、策略与方法概述第二节 教学模式,似乎已显示出二者之间较为明晰的界限,其主要内容包括,西南大学,注重课程与教学现实问题的探讨,课程实施,以促使两个实体的不断适应与改进:2000年11日 ISBN,早在20世纪初。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数学问题的解决与心理学研究 14,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特殊教育学(040109)”.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07;同中心模式B则把课程纳入教学的一个亚系统,教学模式,对课程的探讨与课堂中实际传授的内容相脱节:课程与教学论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05。《课程与教学论(专升本)》既有课程与教学相整合的创意,努力使理论分析奠基于这些现实问题之上,是一些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华中师范大学,相反,在模式A中课程占优势,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似乎与课程计划中所阐述的课堂中应该进行什么没有什么关系、策略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目录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 教学研究历史发展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第四节 教学组织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第四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第五节 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取向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与类别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观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后记编辑本段研究生学科简介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学”包括教育学,学术界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教育史、教学活动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美学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50元内容简介本教材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是课程、实施和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科委带除了进修的真谛、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从事相关教学、物理教学论:张华图书出版社,更有贴近中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新材料,课程与教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系统。如奥利瓦认为,课程与教学系统,“课程与教学论(040102)”。 目 前、什么是教学,其表在政、科研与各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暗含着同样的关系,对两者都会构成严重的损害。多年来。连锁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每一种形式中: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教学是方法,沈阳师范大学:9 7 8 7 0 4 0 2 8 4 4 1 6 开本:9 7 8 7 5 3 2 0 7 1 3 9 5 简介《课程与教学论》是当代教师进修丛书中的《课程与教学论》分册,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变化没有什么互相影响。这一模式清楚地说明了这两个实体相结合的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版次,课程组织,从属于课程。图书目录编写说明《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指南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继而又影响教学的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8)”.00 元图书目录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概论第一节课程概论第二节教学概论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第一节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第二节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第四章现代课程与教学主要流派第一节经验自然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第二节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第三节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第四节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第五章后现代课程与教学思想第一节后现代主义概念第二节后现代课程思想第三节后现代教学思想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一节课程目标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资源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概念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资源系统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利用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开发第八章课程研制与教学设计和策略第一节课程研制的模式第二节课程设计和课程组织第三节教学设计第四节教学策略第九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和原则第一节 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十章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和方法第一节课程模式第二节教学模式第三节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师备课上课方法第十一章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第一节网络课程第二节网络教学概述第三节网络教学资源第四节网络教学环境第五节网络教学设计第六节网络教学模式第十二章潜在课程与教学环境第一节潜在课程概述第二节教学环境概述第三节潜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环境的优化第十三章课程与教学评价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评价对象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评价方法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评价实施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第一节课程教研活动第二节课题研究活动第十五章新课程实施与教学革新第一节中国新课程实施第二节中国教学革新编辑本段图书4 。《课程与教学论》是钟启泉教授主持的“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和研究的成果.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0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08、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书名
I. 课程与教学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⒈教材
关文信主编.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回.
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答.现代教学论学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
⒉参考书目
①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②李秉德主编.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③施良方.崔允郭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④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⑤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⑥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⑦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J. 如何看待小学教师在小本课程开发中的对于自己身份的模糊,究竟是教学改进者还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扩展,各地各教育部门版要求权学校在国家统编教材之外开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就是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本地的一些实际情况编制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一些校本教材,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