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设计 » HSK标准课程的教学目标

HSK标准课程的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 2021-02-12 18:39:13

A. 新课标教学目标分为哪三类

新课标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HSK标准课程的教学目标扩展阅读: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教师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B. 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有什么不同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的区别:课程标准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其中详细表达教学目的的一部分。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

(2)HSK标准课程的教学目标扩展阅读:

(一)知识与技能(一维)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知识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知道动物也是有情感的;通过学习,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二维)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过程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认识分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在交往中能表现出宽容、忍耐的态度。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C. 如何把《课程标准》分解为教学目标.ppt

明确课程标准地位,重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内点和归容宿,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动因和根据.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从“教学目标设计”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领会、理解和实践,这也将直接反映当前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现状及其转变过程.下面试以“东南亚”为案例作一说明.

D. 如何把课程标准的内容转化成为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变化深入认识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转变,有助于我们把握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变化。(一)明确课程标准地位,重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动因和根据。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从“教学目标设计”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领会、理解和实践,这也将直接反映当前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现状及其转变过程。下面试以“东南亚”为案例作一说明。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东南亚”一节,选取了“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四段材料,其中包含的区域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和首都”“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及生活”“河流分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涵盖了“认识地区”部分9条课标中的4条,即:①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②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③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④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我以为,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东南亚”一节中“十字路口的位置”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东南亚地图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并概括出东南亚被称为“十字路口”的特点,即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学会如何描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如何对地理位置进行简要的评价。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有关熟知的(东南亚)、身边的地理事象等,感知地区地理位置,并通过分析、概括等思维,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空间地理位置的特点,产生对地理的好奇心。(二)重视构建区域地理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学习迁移能力《课程标准》把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要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这也意味着要求区域地理教学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地理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感知、记忆、理解空间关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思维模式。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包括把新的经验同化到一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调整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去顺应新的经验。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就是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同化、改组或重建,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在新意义上的构建。可见,良好认知结构的建立,有利于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1. 重视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区域地理诸多要素中,例如,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植被、资源、人口、经济、工业、农业、商业、城市、文化等,每一种地理要素,都固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思路。如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其认知的基本框架如下。2. 在板书中体现认知结构。地理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运用文字、符号、图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和认识过程,使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行为。板书对加强系统性,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板书表现的是地理知识的骨架,包括知识要点及其之间的联系;板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呈现出来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板书中的文字、符号、图像等,使一节课的内容简明扼要、系统清晰地表现出来,重点突出,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板书加强了教学直观性,也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因此,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应在板书中体现认知结构。(三)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强调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课程的区域地理在设计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并鼓励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所有这些都表明,“认识区域”学习目标的重点之一应是通过对“案例区域”的深入学习让学生在认识这个区域的整体中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理解应用地理科学方法,并经历地理科学探究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①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②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③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特征的成因;④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因此,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和研究方法是结合地图和有关资料,采用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具体要掌握以下三种研究方法。1. 图表研究法。地理学的表述有别于其他学科,文字只能恰当地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达空间的概念。有形的图表既是地理学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式。文字与图表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2. 区域分析和综合研究法。所谓“分析综合”,是指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分析各部分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认清主导因素,从而认识其本质特征。3. 区域比较研究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地理学的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即指区域内部相对一致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比较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要求通过区域间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横向比较,认识区域间的“一致”和“差异”。显然,相对过去“大纲”的区域地理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教学的变化是深刻的,为此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领会,再实践。

E.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哪几个部分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一是课程目标;

  2. 二是课堂教学目标;

  3. 三是教育成才目内标。容(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F. 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制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方式有两种:1.按照水平来制定。体育课共分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一般只选其中三个即可。因为选择的教学目标越多越难实现,所以必须按照符合水平条件制定教学目标。2.按照学生的发展观(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来制定目标。比如在教学目标制定中,不光要写清楚教的内容,关键还要把教学重点写清楚。如:上立定跳远课要制定教学目标。立定跳远看似简单,其实做好它并不容易,它分起跳,腾空,收腹,落地四个步骤,光一节课不可能掌握,因此要根据所学课时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G. 教学目标的课程目标

教学科目(学科)是教学内容的基本门类。
课程是指各个教学科目与课外活动内的综合。
所谓课程目标,实际容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
如:信息技术学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大都是指如下的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这绝不是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H. 如何确定国际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与其他学科一样,对外汉语教学 也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刘珣从教育学的角度将对外汉专语教学的目的归纳为以属下三点: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实际上,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是最低要求,培养自学能力是中级要求,而掌握背景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则是最高要求。从我们目前的教学实践出发,也可以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归纳为以下的三点:

1、掌握汉语言知识,形成汉语言能力。

2、掌握汉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掌握汉语语言文化知识,能够得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这三点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归纳的,每一点都以前一点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具有了语言能力,才有可能形成交际能力,只有先具有了初步的交际能力,才有可能进而得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I. 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课程计划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标准是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的规范要求。
目标是实施者依照标准要求想要达到的实际程度,目标不能低于标准。
计划是实施者如何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过程。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