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指禅推拿培训
❶ 甘肃的推拿流派,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摘录自沈国权著《推拿手法学》) (1)一指禅推拿流派 一指禅推拿确切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河南的李鉴臣。据传李鉴臣为御医,曾救治清朝武官丁凤山。丁凤山(1842一1915年)曾是武状元,在朝鲜作战时因病返回京城治病,被李鉴臣以一指禅推拿治愈,遂拜李鉴臣为师。随后,丁凤山以一指禅推拿术行医于江苏扬州、江都一带,1900年代应首徒王松山所邀,来沪行医,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丁凤山于江苏、上海广收门徒,知名者有王松山、丁树山、朱春霆、钱福卿等十余人。另外,《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的作者黄汉如,可能亦属这一流派。黄氏原为前清官僚,辛亥革命后弃官行医。妻黄汉莹、子黄一照均从其推拿行医。当时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手法有按、摩、推、拿、搓、抄、滚、捻、缠、揉十法,擅长内妇杂病的治疗。有关一指禅推拿的著作尚有《一指阳春》与《一指定禅》(抄本)。 (2)滚法推拿流派 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出生于一指禅推拿世家,伯祖父丁凤山、父丁树山均为一指禅大家。丁季峰于1940年代变法图新,把手背尺侧作为接触面,并增加了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原来的滚法相区别,故取名扌衮法。后来又将该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滚法推拿流派。滚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 (3)内功推拿流派 内功推拿的师承脉络,可追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嘉树。李氏擅长武艺,且精于手法疗伤。李传同乡马万起(1884一1941年),马于19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拿饮誉沪上。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1903一1969年)得其衣钵。内功推拿主张治病以病人自我锻炼少林内功为主,手法治疗为辅。特色手法有擦法、击法、五指拿法等,并有一套全身推拿常规操作法,擅长治疗内妇科疾病。 (4)脏腑推按流派 清同治年间,河北雄县王文(约1840一1930年),中年患咯血之症,多方医治罔效。幸遇一游方道人,以手法为其治愈顽疾,并以《推按精义》一书相授。王氏遂因病成医,以手法为人治病,名闻河北塘沽一带。1910年后收王雅儒为单传弟子。王雅儒从师十余年,后据王文所授的经验,口授《脏腑图点穴法》一书。该派以推按、点穴为主要手法,以腹部操作为主,重视脾胃,注重调理阑门穴,贯通上下气机。 (5)腹诊推拿流派 河北武邑人骆俊昌(1881一1965年),早年随父骆化南习摄生之道及推拿治病法,后受教于当地名医李常,并遍访东北、京津推拿名流。骆氏继承了几近失传的古代腹诊法,结合独特的手法,创立了腹诊推拿流派,在重庆和西南地区颇有影响。诊法上重视腹诊,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捏、揉、搓、摇、引、重等,治法上突出补、温、和、通、消、汗、吐、下八法。有子骆竞波、骆竞洪、骆竞湖等承其业。骆竞洪于1980年代去深圳再图发展,其子骆仲达、骆仲遥等亦编有《三宝合璧》、《推拿入门》、《实用脊柱推拿学》等。 另外,各地均有以治疗骨伤科疾病为主的推拿法流传,可称为“正骨推拿法”。“捏筋拍打法”、“点穴推拿法”等特色推拿法也开始形成。 当代推拿流派纷呈,有许多大师尽管不能说出归属何种流派,但研究其师承关系,能更好地理解其学术思想。 从推拿流派与文献研究的角度,我们希望能上溯任何推拿医师的师承路线,我们也希望能知晓更多的推拿学术流派。
❷ 力透怎样练成,一指禅推拿力度有多大
练气功者,才可以谈:气透....
据说打人时,外面无伤..而内脏重伤...可以作到这样.
❸ 中国著名的推拿名家
王纪松(1902.1-1990.4)原名王荣宽,江苏省邗(han)江县西门人。一指禅推拿名家王松山(王松山是一指禅推拿流派师祖丁凤山之首徒)长子。王纪松16岁从父王松山习推拿。22岁独立开诊。1955年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后改为岳阳医院推拿科)工作。1956年参与创办推拿医士训练班(后改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从事教学工作。50年代曾任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顾问,并协助中山医院开设推拿科。1978年起任岳阳医院推拿科顾问。1985年获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奖状。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王纪松师承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与叔叔王百川、朱春霆、丁季峰等名家同辈。擅长抄法、抹法、梳法、勾法等手法,以柔和、深透、持久、有力为特色。因拇指指间关节背伸角度较大,推法以螺纹面推法为主,手法运动时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均做屈伸运动,一指禅推法柔和有力;实际操作时更是随势化裁,在腹部操作时由于拇指指端和食指第一指间关节背侧同时着力,运动中犹如一空拳在腹部滚动,病家颇感舒适。王纪松在临床上重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提出了“辨证取穴”、“辨证运用手法”的观点,认为推拿要“以柔克刚”。擅长治疗高血压、头痛、头晕、胃脘痛、失眠、肾虚、月经不调、半身不遂等病症。晚年虽双目失明(曾患有青光眼,在“文革”中又受迫害),仍心系推拿事业,在其弟子(梅犁等)的协助下,撰写发表多篇推拿论文。钱裕麟、陈力成、严隽陶、梅犁曾跟随多年。
论文:
1. 王纪松,等.推拿专科王松山先生的学术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8):29.
2. 梅犁.一指禅名家王纪松老师学术思想初探.按摩与导引,1987(6):3.
3. 王纪松,等.一指禅推拿先驱:李鉴臣后代弟子脉系.按摩与导引,1988(1):12.
4. 梅犁. 名家王纪松临床运用“一指禅”推拿十六种手法介绍.辽宁中医杂志,1985(8):35.
5. 梅犁.一指禅推拿医家王纪松辨证运用手法的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4):1.
6. 梅犁.推拿名家王纪松治疗眩晕的经验.天津中医,1986(4):21.
7. 梅犁.一指禅推拿名家王纪松治疗内伤头痛的经验.按摩与导引,1988(2):23.
著作
参与编写:骆竞洪主编.中华推拿医学志——手法源流.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7.
参与编写:丁季峰主编.推拿大成.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全国中医推拿医疗中心在编专家及主要成员
严隽陶 沈国权 房 敏 是有康 孙武权
张琴明 冯燕华 柳进耀 胡 军 龚 利
陈志伟 颜世明 胡炳麟 吴嘉容 吕 强
许 军 顾 非 洪 涛 严 振 王梅芳
季建刚 张喜林 王 虎 周德明 倪弘德
霍玲花 张广全 张 宏 齐 瑞 金喜宏
❹ "一指禅手法推拿疏通经络法"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真的。但此一指禅非彼一指禅,这里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武功而是中医推拿的一种手法,使用拇指或其它一根指头在身上揉或点的方法,经脉的疏通也不是那样的神奇
❺ 西方手法医学及推拿流派是什么时期形成的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当时的政府对中医和推拿仍有政策的限制,所以推拿只能继续在民间进行发展,当时的推拿临床以私人开业行医为主。
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陆续传入,西方手法医学也开始传入我国。
1928年,丁福保编译的《西洋按摩术》首次向中国展示了西方手法医学。
1934年,杨华亭编撰的《华氏按摩术》是一部将近代东西洋医学科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推拿古法相会通的推拿专著。
1935年,谢剑新编著的《按脊术专刊》全面介绍了西方按脊疗法。
此外还有紫霞居士编译的《西洋按摩术》,陈景歧编译的《(最新)按摩术讲义》,陈奎生、金兆均翻译的《实用按摩术与改正体操》,薛受益、徐英达合译的《推拿法引言》等。
这些西方手法医学著作,对中西医推拿医学的交流有积极意义。其中的脊柱手法对我国传统导引类手法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推拿流派的形成是近代推拿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推拿有技能要求高,难以用文字表达的特点。推拿的技法和学术是靠人传授和继承发展的,而一般的师徒相传或父子单传难以提高推拿的学术水平,而且往往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推拿学术的萎缩或发展的中断。于是,地区性的、较大规模的推拿流派便应运而生。
构成推拿流派至少应具备以下要素:有明确的学术思想,有独特的主治手法,有一定的适应病证,有较大的流传范围,还应该有代表性的著作。但由于推拿的历史局限性,很多流派还无法满足这一条件。
当时形成的主要推拿学术流派如下:
1.一指禅推拿由江苏扬州丁凤山(1842—1915)得自清代河南的李鉴臣真传,并结合中医理论,以一指禅推拿行医于扬州、上海、杭州一线,并广收门徒。知名的弟子有王松山(1873—1962)、钱福卿(1882—1967)、丁树山(1886—1931)、沈希圣(1892—1975)、钱砚堂(1881—1933)、丁鹏山(1895—1953)、丁宝山(1900—1978)、黄海山、翁瑞午、周昆山、“吴大嘴”以及王传焘、张子良等十余人。另外,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的《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的作者黄汉如亦属这一流派。当时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全部手法据《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称,有按、摩、推、拿、搓、抄、掖、捻、缠、揉十法。
一指禅推拿的适应证比较广泛,尤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如头痛、眩晕、失眠、劳倦内伤等)、胃肠疾病(如胃脘痛、胃下垂、久泄、便秘等)以及面瘫、月经不调、痛经、慢性鼻炎和颈椎病、漏肩风、关节疼痛等病证。如今天重新得到重视的戒毒问题,一指禅推拿流派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一指禅推拿说明书余墨》说:“鸦片为世界巨患,我国人受害最多。一经沾染成癖,任用何法,终难戒绝。损人身体,甚于病魔。汉如研究有年,洞察其隐。盖凡烟类,皆能使人气血及神经顿呈快状,鸦片尤甚。染癖者戒时,气血必骤然停滞,精神亦随之委顿,神经遂受莫大之影响。惟推拿术,有流通气血之能,活泼神经之力,并细察人身虚实,系何脏何腑受烟成癣,即直接其脏腑之穴道,施用手术。俾烟毒由大小便中随排泄而出,其癖自断。不但身体无伤,并能因兹强健,洵新发明戒烟之善法也”。
除了《黄氏医话》和《一指禅推拿说明书》外,有关一指禅推拿的代表作还有《一指定禅》。
2.法推拿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出生于一指禅推拿世家,伯祖父丁凤山、父丁树山均为一指禅大家。丁季峰于20世纪40年代针对当时推拿门诊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多,而原有的手法刺激量不够或效率不高的矛盾,在原有的一指禅推拿流派法的基础上变法图新,把手背尺侧作为接触面,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原来的掖法相区别,故取名法。后来又将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法推拿流派。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法推拿流派创始于上海,影响遍及全国,逐渐成为中国推拿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
3.内功推拿内功推拿的师承脉络,可追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嘉树。李氏擅长武艺,且精于手法疗伤。李传同乡马万起(1884—1941),马于20世纪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拿饮誉沪上。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1903—1969)得其衣钵。内功推拿主张治病以病人自我锻炼少林内功为主,手法治疗为辅。其特色手法有擦法、击法、五指拿法等,并有一套全身推拿常规操作法,擅长治疗内妇科疾病。
4.脏腑推按清同治年间,河北雄县王文(约1840—1930),中年患咯血之症,多方医治罔效。幸遇一游方道人,以手法为其治愈顽疾,并以《推按精义》一书相授。王氏遂因病成医,以推拿为人治病,名闻河北塘沽一带。1910年后收王雅儒为单传弟子。王雅儒从师十余年,后据王文所授及自己的经验,口授《脏腑图点穴法》一书。该派以推按、点穴为主要手法,以腹部操作为主,重视脾胃,注重调理阑门穴,贯通上下气机。
5.腹诊推拿河北武邑人骆俊昌(1881—1965),早年随父习摄生之道及推拿治病法,后受教于当地名医李常,并遍访东北、京津推拿名流。骆氏继承了几近失传的古代腹诊法,结合独特的手法,创立了腹诊推拿流派,在重庆和西南地区颇有影响。诊法上重视腹诊,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捏、揉、搓、摇、引、重等,治法上突出补、温、和、通、消、汗、吐、下八法。
另外,各地均有以治疗骨伤科疾病为主的推拿法流传,可称为“正骨推拿法”。“捏筋拍打法”、“点穴推拿法”等特色推拿法也开始形成。